2024考研一对一
圣才VIP会员,电子书题库视频免费看
您现在的位置: 圣才考研网 > 综合资料

2014考研政治指导理论必做练习(四)

扫码手机阅读
用圣才电子书APP或微信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也可分享给你的朋友。
评论(0
  2014考研政治指导理论必做练习(四)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特别提示
 
  ①10年来本章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辨析题、分析题的命题数量之比:13720
 
  ②常考核心知识点及命题规律、趋势:多为选择题,结合当代高科技或最新的认识成果,常考关于意识的能动性、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等老生常谈的知识点。另外,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也是一个热点问题。
 
  ③2006年大纲新增知识点: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
 
  第一节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一、选择题Ⅰ
 
  1物质的惟一特性是(  )
 
  A.外在性B.可感性C.客观实在性D.直接现实性
 
  2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是(  )
 
  A.机械、物理、化学、生命、社会B.液体、固体、气体、等离子体
 
  C.时间和空间D.实践和社会
 
  3设想脱离物质的运动的观点是(  )
 
  A.唯心主义B.唯物主义C.不可知论D.相对主义
 
  4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的观点是(  )
 
  A.客观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C.不可知论D.形而上学
 
  5形而上学的绝对时空观的错误在于(  )
 
  A.否认时空的客观性B.否认时空的无限性
 
  C.否认时空的可变性D.否认时空与物质运动的联系
 
  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7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范畴的关系是(  )
 
  A.本质和派生的关系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8“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度,因为静止是(  )
 
  A.运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B.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
 
  C.运动的原因和根据D.运动的基础和承担者
 
  9“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著名诗句所蕴含的哲理是(  )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空的有限性的统一
 
  C.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 D.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10《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11“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这一论断是(  )
 
  A.认为一切物质都是有意识的物活论观点B.把意识同物质等同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感觉论观点D.揭示意识起源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
 
  二、选择题Ⅱ
 
  12下列属于物质范畴的有(  )
 
  A.自然界盲目自发的的运动B.动物的本能活动
 
  C.人的感性活动D.人的实践活动
 
  13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这句话在哲学上表达了(  )
 
  A.万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思想B.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C.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思想D.物质运动形式多样性的思想
 
  14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为(  )
 
  A.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B.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C.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D.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精神生活的过程
 
  15《传习录》记载:先生(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这一观点的错误是(  )
 
  A.把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等同起来B.把人对花的感觉夸大成脱离花的独立实体
 
  C.认为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具有同一性D.肯定人对花的感觉的能动性
 
  16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意义是(  )
 
  A.指出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批判了唯心论和二元论
 
  B.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体现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
 
  C.坚持了世界的多样性物质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D.坚持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体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17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物质是运动的(  )
 
  A.形式B.主体C.承担者D.基础
 
  18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在于(  )
 
  A.它是理解运动的前提B.通过静止可以衡量运动
 
  C.它是事物多样性的条件D.它是事物相互区别的基础
 
  19物质和运动不可分,运动是物质的(  )
 
  A.根本属性B.存在方式C.内在结构D.外在形式
 
  20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理之固然。”“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动、静,皆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  )
 
  A.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
 
  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D.静止和运动是相互包含的
 
  2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命题揭示了(  )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B.意识是人脑产生的特殊物质
 
  C.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D.观念的东西同物质的东西是具有同一性的
 
  三、分析题
 
  22试分析物质世界的永恒运动,并由此分析静止这一概念。
 
  23“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物质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24运用有关哲学原理,分析下述材料:
 
  材料1
 
  17世纪和18世纪的一些唯物主义者,受当时自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或物体的某些特征。伽桑狄说:物质是按一定次序结合的不可分不可灭的原子的总和。”爱尔维修说:物质并不是一件东西,自然界中只有一些我们称之为形体的个体,物质这个名词只能了解为那些为一切形体所固有的特性的集合。”他认为,广延性、密度、不可入性等是一切形体所具有的特性。——摘自《十八世纪法国哲学》
 
  材料2
 
  19世纪末20世纪初,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否定了原子是物质的始原、原子不可分、元素不可变等传统思想。一些自然科学家由于不懂辩证法,认为‘原子非物质化了,物质消失了”。马赫主义者抓住这一点以论证唯心主义,宣称“物质消失了”,就是“物质本身不存在了”,只存在感性知觉,物质是荒谬的虚构”和“假设”。——摘自《列宁选集》,第2
 
  材料3
 
  列宁指出:“‘物质已在消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迄今我们认识物质所达到的那个界限正在消失,我们的知识正在深化;那些以前以为是绝对的、不变的、原本的物质特性(不可入性、惯性、质量等等)正在消失,现在它们显现出是相对的,仅为物质的某些状态所特有的。因为物质的惟一‘特性’就是:它是客观实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摘自《列宁选集》,第2
 
  请回答:
 
  (1)材料1所表明的哲学观点及其局限性。
 
  (2)材料2中所体现的自然科学发现同哲学的关系。
 
  (3)结合材料3列宁阐述的思想,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学说的关系。
 
  ◆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Ⅰ
 
  1.【答案】C
 
  【考点】本题考查物质的惟一特性。
 
  【拓展】要注意题干问的是惟一特性,主要依据的是列宁对物质的定义。
 
  2.【答案】C
 
  【考点】本题考查物质的存在形式。
 
  【解析】题干问的“物质”是一哲学的概念,物质的存在形式就是时空,其他选项是具体物质形态的运动方式。
 
  【拓展】要仔细理解题干的问题中所涉及的相关概念,学会并注意在哲学的语言与背景下思考、作答,结合选项进行鉴别、排除。
 
  3.【答案】A
 
  【考点】本题考查各派别对于物质与运动关系的认识。
 
  【解析】唯心主义将意识等精神性的东西看作世界的本原,设想脱离物质的运动。唯物主义则坚持按照物质世界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世界的形式、运动,与科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不可知;相对主义将运动绝对化。
 
  【拓展】做此题的关键是不能死抠某一哲学家或哲学派别的观点,而应从唯心主义、唯物主义、不可知论与相对主义各自的总体上把握它们对物质与运动关系的认识。
 
  4.【答案】D
 
  【考点】本题考查各派别对于物质与运动关系的认识。
 
  【解析】形而上学将物质与运动割裂开来,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或没有运动的物质。ABC三项则没有对于物质与运动关系的定论。
 
  【拓展】做此题的关键同上题。
 
  5.【答案】D
 
  【考点】本题考查形而上学的时空观。
 
  【解析】形而上学的本质就是将运动与物质、物质的存在形式与物质本身相互脱离,而对时空的客观性、无限性与可变性都没有否认,可见D正确。
 
  【拓展】做此题的关键是要抓住形而上学的本质。
 
  6.【答案】A
 
  【考点】本题考查哲学物质概念的定义及其定义的方法。
 
  【解析】列宁对物质的哲学定义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物质在意识观念中标示为“客观实在”)来定义的。其他选项无法对物质进行界定。
 
  【拓展】做此题的关键是要准确、深刻把握列宁定义的物质内涵,这样才能相应地对他定义的方法与角度有准确的把握。
 
  7.【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哲学与自然科学概念的关系。
 
  【解析】哲学与自然科学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它们的概念也自然具有这种关系。而哲学与自然科学里的概念都具有其他三项所叙述的关系,所以不选。
 
  8.【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静止对于运动的意义。
 
  【解析】B项很好理解。A项正确说法是: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与存在方式;没有C项的说法;D项正确说法是: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拓展】本题的选项都具有一定迷惑性,关键是要对物质、运动、静止等这些基本概念及其关系有扎实的掌握,这样才不会张冠李戴。本题可用排除法。
 
  9.【答案】D
 
  【考点】本题考查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
 
  【解析】本题“坐地”是静止,然而“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也就是虽然坐着没动,却一天行了八万里,遥看了一千河,显然这是物质的运动绝对性和静止相对性的统一。其他选项似乎都具有很大迷惑性,但是对诗句本身有了准确的理解,答案也就显而易见地出现了。
 
  10.【答案】D
 
  【考点】本题考查对运动主体的把握。
 
  【解析】诗中一个和尚说是风在动,一个和尚说是幡在动,而慧能则说是心(即精神)在动,显然D对。
 
  【拓展】本题考查运动的主体,其他选项都不是考查的角度,做此题时考生需要细致区分各个选项,不要一眼看中哪个选项就选哪个。
 
  11.【答案】D
 
  【考点】本题考查物质的反映特性。
 
  【解析】客观世界一切物质都有反映特性,包括无生命的和有生命的,前者如“空谷回音”,后者如动物的趋利避害,植物的向阳性,作为高级动物的人就加更不用说了,所以A对。
 
  【拓展】做此题关键要仔细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是划分哲学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和依据。
 
  二、选择题Ⅱ
 
  12.【答案】ABCD
 
  【考点】本题是对物质范畴的确认。
 
  【解析】物质就是指能够标志客观实在的范畴,把握“客观实在”这一根本特性,将选项对照可知,四个选项都符合这个根本特性。
 
  【拓展】要抓住物质哲学范畴的根本含义。
 
  13.【答案】ABCD
 
  【考点】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把握。
 
  【解析】AD两项:气”在这里即“物质”,形”、“光”、“声”表示物质的各种不同运动形式。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显然这是一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故BC两项也对。
 
  【拓展】考生应对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形神、理气与心物等基本思想有所掌握,在此知识背景下才能更有效地理解和辨别具体哲学家的思想(就算古文功底不好也可以有效地获得解答)。
 
  14.【答案】ABCD
 
  【考点】本题考查对社会物质性的理解。
 
  【解析】A项:自然历史过程即表明是一种客观实在的过程;B项:生产方式即物质实践方式;C项: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矛盾;D项更是明显具有物质性。
 
  15.【答案】AB
 
  【考点】本题考查对古代中国王阳明心物思想的理解。
 
  【解析】B项比较好理解。王阳明把感觉等同于客观实体的存在,感觉与客观存在具有同一性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同一并不表示等同,而是有差别的(对立)统一,故C不选;D项也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拓展】考生要注意辨析同一与等同的不同哲学含义。
 
  16.【答案】ABCD
 
  【考点】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含义。
 
  【解析】ABC三项比较好理解;D项:马克思主义将人类社会也归于物质范畴,创造了唯物史观,实现了历史观与自然观的统一。
 
  【拓展】考生不应只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限定在列宁的那一句话定义上,而应在马克思主义的整个体系包括后来对物质的叙述上来把握。
 
  17.【答案】BCD
 
  【考点】本题考查物质对运动的关系。
 
  【解析】A项: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18.【答案】ABCD
 
  【考点】本题考查相对静止的意义。
 
  【解析】A项: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和利用事物的前提;C项:静止是事物分化的条件,是事物多样性的条件,从而也是事物相互区别的基础。
 
  19.【答案】AB
 
  【考点】本题考查运动对物质的关系。
 
  【解析】运动是普遍的、无条件的、绝对的,它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CD两项不属于运动对物质的关系。
 
  【拓展】从运动的绝对性方面去把握运动对物质的关系。
 
  20.【答案】ABCD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哲学家对运动与静止关系的认识。
 
  【解析】A项:动与静“皆本物理之固然”;B项:“静者静动,非不动也”;C项:动、静皆动也”;D项: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21.【答案】CD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对马克思意识本质论述的理解。
 
  【解析】C项:“移入人脑”指的是,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不是头脑中产生出来的,而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印象;D项: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即表明意识同物质有同一性。
 
  三、分析题
 
  22【答案要点】
 
  (1)物质世界是永恒运动的,这是因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形式,没有运动就没有物质,〔2分〕也就是说运动是普遍的、无条件的、绝对的。〔1分〕物质世界是永恒运动的,但不等于没有相对静止。因为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静止是运动的特殊表现形态。〔3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不可分割的,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2分〕
 
  (2)该命题的错误实质在于:把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对立起来、割裂开来,根本不了解相对静止也是一种运动,即是运动的特殊表现形式。〔1分〕
 
  23【答案要点】
 
  (1)这是恩格斯关于哲学上的物质和具体物质形态关系的科学论断。〔1分〕
 
  (2)哲学上的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式是共性和个性、抽象和具体的关系。〔1分〕哲学上的物质是从各种实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是具体物质的共性,即客观实在性,〔2分〕这种客观实在性,是在人们头脑之外客观存在着的,是物质的惟一特性。〔1分〕同时,哲学上的一般物质,又不能单独存在,这只能存在于各种具体事物之中,即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一般存在特殊之中,共性与个性相联系而存在。〔2分〕
 
  (3)此命题科学地阐述和规定了世界本原物质范畴的实质和内容,揭示了世界真正的物质统一性原理。〔2分〕
 
  24【答案要点】
 
  (1)材料1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或物体的某些特性,是机械唯物主义的物质观。〔1分〕它把具体的物质结构和具体的物质形态误认为物质的一般,把原子的个性看成是物质的共性,没有把握住物质的惟一特性即客观实在性;〔1分〕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经受不住唯心主义的攻击。〔1分〕
 
  (2)材料2表明,自然科学家不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以致陷入唯心主义,迷失方向。〔1分〕唯心主义则往往利用某些新的科学发现攻击唯物主义。〔1分〕
 
  (3)材料3中,列宁明确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1分〕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批判了唯心主义的错误和攻击,阐明了哲学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学说的关系。〔1分〕哲学的物质范畴指一切物质结构和具体形态的共性即客观实在性,具有绝对性。〔1分〕自然科学揭示的物质结构是个性,具有相对性,它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深化。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1分〕

小编工资已与此挂钩!一一分钱!求打赏↓ ↓ ↓

如果你喜欢本文章,请赐赏:

已赐赏的人
最新评论(共0条)评论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