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考研一对一
圣才VIP会员,电子书题库视频免费看
您现在的位置: 圣才考研网 > 史纲

2011考研政治知识点: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扫码手机阅读
用圣才电子书APP或微信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也可分享给你的朋友。
评论(0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一)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经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甘当"洋人的朝廷".
  一方面,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民族危机加深。列强迫使中国签订《辛丑条约》以后,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展在华经济势力。1904年至1905年,发生了日俄战争。俄国战败,俄国将所攫得的中国东北南部所有一切侵略特权"转让"给日本。英国乘机派兵侵入中国西藏。德国则企图将势力延伸到原属英国势力范围的长江流域。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另一方面,社会矛盾激化,民变四起。清政府既要对外赔款,又要对内搞新政,开销巨大。在清朝的最后几年里,各种旧税一次又一次追加,种种巧立名目的新税更是层出不穷,各级官吏还要从中中饱私囊,致使民怨沸腾。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从1902年至1911年间,各地发生较大规模的民变多达1300余起。其中包括各阶层人民的反洋教斗争,农民、手工业者的抗捐、抗税、抗租斗争,工人的罢工斗争,少数民族与会党的起事等。同时,还发生了拒俄、拒法、抵制美货等爱国运动,收回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等。在一些运动中,资产阶级开始成为主要的角色。
  (二)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清政府于1901年4月成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此后,陆续推行了一些改革,包括:设立商部、学部、巡警部等中央行政机构;裁撤绿营,建立新军;颁布商法商律,奖励工商;颁布新的学制,下令从1906年起正式废除科举考试。
  很多人认为新政不新。清政府不得不于1906年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并于1908年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学习日本实现君主立宪。预备立宪的根本目的在于延续清政府的统治。1911年5月成立皇族内阁这不仅使立宪派大失所望,也使统治集团内部因满、汉矛盾和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尖锐而分崩离析。清政府已陷入无法照旧统治下去的境地。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由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发动的。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青年知识分子,成为了辛亥革命的中坚力量。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一)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1894年,孙中山写了《上李鸿章书》,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治国方略,但被拒绝。
  这对孙中山是一个深刻的教训。1894年上书失败,他的思想也从改良转为革命,这是孙中山的一个转折点。
  1894年11月,他到檀香山组织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兴中会成立时,孙中山首先喊出了"振兴中华"这个口号。立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1895年,孙中山策划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流亡海外,继续从事反清革命活动。选择以武装起义推翻清王朝统治的斗争方式。这也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的根本不同之处。
  (二)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20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1903年,章炳麟发表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反对康有为的保皇观点。邹容出版了《革命军》,以革命军中马前卒的名义,热情讴歌革命,号召人民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共和国。陈天华出版了《警世钟》、《猛回头》两本小册子,痛陈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的深重灾难,揭露清政府已经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号召人民革命,推翻洋人的朝廷。
  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过程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也在各地成立。出现了10多个革命团体,其中重要的有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光复会、岳王会等。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选为总理,同盟会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纲领为宗旨,同盟会以《民报》为机关报。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1905年11月,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但是,民族主义没有明确的反帝主张,也没有明确地把汉族军阀、官僚、地主作为革命对象。
  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这就是孙中山所说的政治革命,政治革命的目的是建立民国。但是,民权主义没有明确广大劳动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难以保障人民的真正权利。
  民生主义在当时指的是平均地权,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命。核定地价,增价归国的方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但是,民生主义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的理论武器。
  评价: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
  ①初步描绘出中国还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比较系统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②他的提出,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力图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况,追求民族独立及民主的良好愿望,对推动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③但它并不是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1905年至1907年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与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各自分别以《民报》、《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论战,这场论战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
  第一,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这是双方论战的焦点。
  第二,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第三,要不要社会革命。
  这场论战以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胜利而告终,具有重大意义:通过这场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革命派在与改良派论战中论述了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
  (1)改良派认为满洲政府是四万万人之政府,已经没有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了,所以没有推翻的必要。革命派指出,清政府已是帝国主义的鹰犬,因此必须革命。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免瓜分之祸,获得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
  (2)改良派认为革命会导致内乱,血流成河。革命派强调,进行革命,固然会有牺牲,但只有革命,才能摆脱清政府所带给人民的痛苦,革命是救世救人疗治社会的良药。
  (3)改良派认为革命只会破坏,不会建设。革命派针锋相对地反驳道:革命的目的是为了众生谋幸福,革命本身正是为了建设,所以革命虽有牺牲,但必将带来历史的进步。

小编工资已与此挂钩!一一分钱!求打赏↓ ↓ ↓

如果你喜欢本文章,请赐赏:

已赐赏的人
最新评论(共0条)评论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