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考研一对一
圣才VIP会员,电子书题库视频免费看
您现在的位置: 圣才考研网 > 【专业目录】

扮演文化使者的博物馆文物

扫码手机阅读
用圣才电子书APP或微信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也可分享给你的朋友。
评论(0
扮演文化使者的博物馆文物
——以秦兵马俑出展为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际地位迅速提升,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物事业蓬勃发展,为文物对外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中国文物作为“文化使者”多次出访国外,在国外举办展览,得到了特别的关注和礼遇,政府首脑参加开幕式,参观者如潮,引起很大轰动。在各地引发一次次的“中国热”,作为文化交流的使者,文物外展不但加深了国与国间的理解,而且在加强文化认同感方面也是功不可没的。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文物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我们以秦兵马俑的出展为例,可以看到文物在文化交流方面的巨大作用。
一、陕西文物外展的历程
陕西独具特色的文物资源、人才资源和数量众多的博物馆、纪念馆不仅为中外观众提供了一个汲取历史科学文化知识和鉴赏文物艺术珍品的重要场所,而且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促进改革开放,促进陕西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加快文博事业的发展,让世界了解陕西、让陕西走向世界发挥着特殊重要的作用。自从1978年以来,陕西珍贵文物青铜器、秦兵马俑、汉代陶俑砖瓦、唐金银器等频频走出博物馆大门,拉开了文物外展的序幕。三十年来,陕西文物系统先后组织陕西出土的文物到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法国和港澳等近30个国家和地区举办展览百余次,观众达1.5亿多人次,在当地引起强烈地反响并受到热烈欢迎。以文物对外展出为主体的对外文化交流,在配合国家改革开放、对外交往、对外贸易以及促进陕西政治经济发展,树立陕西对外形象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桥梁作用。文物展览不仅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而且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在新形势下,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发挥陕西省的文物优势在对外交流与合作中的特殊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如何丰富文化交流中的对外宣传内涵,以文物形态容纳更多的政治、经济、社会信息,寓宣传于文化交流之中,增强感染力、亲和力是我们的重要任务;怎样调动组织省内力量与借助国外著名媒体和记者的采访活动,宣传政策,提供信息,介绍陕西,宣传陕西是今后的趋势。
党中央、国务院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初,陕西文物部门积极与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有关方面联系,以文物对外展览为主,开始对外交流。1976年春天,秦兵马俑随“中华人民共和国青铜器展”赴日展出,由此拉开了秦俑出展的序幕。虽然这次展览的主角是青铜器,但与真人一般大小、栩栩如生、威风凛凛的秦代武士的出现,的确给人以惊喜,向海外传递出秦俑面世的消息。之后的1976年秋季和1977年初,秦俑先后菲律宾和澳大利亚展出,再次显示出秦俑独特的魅力。1980~1982年是秦俑出展频繁的几年,美国举行“中国青铜时代的珍宝”邀请秦俑参展,丹麦、瑞士、德国、法国、比利时举行“中国珍宝展”巡回展出,秦俑是其中最重要的文物。1982年秦兵马俑出展澳大利亚墨尔本,次年相继在悉尼、布里斯班等城市展出。之后又在瑞典、挪威、奥地利、美国、英国等国家和地区展出。文物对外展览在这一阶段,虽然规模小,展出方式简单,但是,对打破多年来中国同西方国家封闭的政策,使国人走出国门,了解世界,使世界了解中国、了解陕西,起到了积极的桥梁作用,也开创了陕西对外文化交流的新形式。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党和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改革开放的深化,文物部门的对外展出形式、规模、范围也相应扩大。“文物搭台,经贸唱戏”成为主题,文物引入了贸易、旅游等经济活动,同时,随着对外展览规模的扩大,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介绍也更加充实、准确完备,由此开展的文化交流、技术交流、国家援助等显著增加。这一阶段,陕西的文物大范围、大规模走进世界各地,无论文化交流、经贸合作、旅游促销都进入了一个兴盛的时期。尤其是经历了“89年”之后,许多西方国家对我国采取西化、敌视的态度,我国政治、经济、外交处于困难时期,文物对外展览为主的文化交流活动在一定意义上起了非常关键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2000年后,文物系统对外交流的形式更加多样化。文物对外展览除了与发达国家紧密联系外,也与经济较发达国家和地区、周边国家加强了联系,文物展出也由单向的对外展览变为双向互动,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在文物展览的同时,专家互访、人才培训也更加频繁,成效更显著。
在中国考古发现史上,秦兵马俑如同一位当红明星一般受到人们的宠爱,它的一举一动无不牵动着人们的心,广播里、电视上有关秦陵兵马俑的消息和报道接连不断,关于秦俑的论著书籍、研究文章、文学作品、文艺节目最多。在秦兵马俑展览的推动下,我们开始深入了解秦始皇帝,我们知道,秦始皇帝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一冢荒丘和千军万马,更重要的是留下了形象的一代文化,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思考。这精美的艺术和惊人的科技,放射出一代文化的异彩。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古老的文化,自1976年3月起,兵马俑等文物随着各种专题的“中国文物交流展览”到世界各地巡回展览,让观众在自己的家门口就能看到来自秦始皇陵墓陪葬坑的兵马俑,从而圆了许多人的梦。秦俑出展架起了文化交流的桥梁。沙白先生有《送秦俑出国》一首长诗,形象地把秦俑比作文化使者。诗中写到:
两千年前的步履,
两千年前的冠冕,
两千年前的步态,
两千年前的配剑,
好一个东方使者,
或是还沿着两千年前的光阴
你将带去始皇帝的问候吗?
问候那片
他从不知道的天
从不知道的繁华
从不知道的碧眼金发
你将涉过
徐福没有到过的海面
超越始皇帝
脑海的地平线
你将见到
无数异闻,那是你那
五千五百五十九个同伴
连想一想都不敢
你将遇到
无数新鲜,但别以为
那就是长生不死之药的
海外仙山
或者你会有缘
和机器人偶然会面
当你涌在大厅
蓦然相见
真不知彼此
各有何言
它会惊奇于你的古卷
以为是远古的祖先
你会发现沉沉一梦间
人类跨过多少年
总不会吐口轻蔑的唾沫吧
——傲视现代文明
以一身秦代衣冠[1]
二、秦兵马俑出巡的盛况
两千年前,秦始皇帝出巡中国的气魄和场面空前盛大。两千多年后,秦兵马俑出巡世界引起的全球性轰动,更盛于秦始皇帝。无论天晴天阴,不管春夏秋冬,人们对兵马俑的爱不变。菲律宾一位观众说:“看兵马俑是终生难忘的经历”;澳大利亚一位残疾老人说:“我简直可以在这里呆上一整天!”香港一位教师说:“我是怀着朝圣的心情去看兵马俑的”;美国一位观众说:“每看一次兵马俑都有新的收获”;日本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说:“我真庆幸活到了今天,能够看到兵马俑”;西班牙一位坐轮椅的女士独自一人连续参观了三次,她说:“每次看完以后,还想再看第二次”;1992年兵马俑首次赴台展出时,台湾博物馆人员在赴机场点交文物时说:“我的心情十分激动,好像要见情人一样”。2000年秦兵马俑在日本展出时,观众认为兵马俑是世界文化遗产,日本人民也感到自豪,因为它是所有东亚人的骄傲。
1985年秦俑展在英国举办时,媒体报道说:“参观的队伍像万里长城一样长”,许多观众表示,能看到这样珍贵的展览,吃再多的苦也值得;1988年秦兵马俑再次赴英展出时,展览被评为英国该年度最成功的展览之一;秦兵马俑应邀参加德国“中国文化季”、美国“中国文化月”、法国“中国文化周”等活动的展出,这些国家纷纷表示,秦展是最受欢迎的展览。1992年展览在法国梅斯市举办时,出版的兵马俑展览图录被列为法国“1992年夏季最畅销书”之一;1999年秦俑随“陕西文物精华展”到大英博物馆展出时,中英首脑同时出席展览的开幕式。2005年4月,秦兵马俑作为“中国古代文明展”的重要展品赴德国莱比锡展出,受到了观众的极大欢迎,每天的参观者超过500人,莱比锡市大街橱窗、火车站、商场上到处可见展览海报。
秦兵马俑在祖国大地的港、澳、台举办时,同胞们表现出极高的热情。1986年“中国秦兵马俑展”在香港举办时,中国文物展览馆主动与电视台联系,及时播放电视剧《秦始皇》,使“兵马俑展览”与《秦始皇》电视剧播出的消息相互传播,整个香港形成一个关心秦史、研究秦史的热潮。一位老先生说:“香港不少人祖辈在外,自小受的是洋化教育,长大又和洋人打交道,眼睛只看见香港,心里想的是挣钱,祖国的概念逐渐淡漠了。这次兵马俑展览在我们心中产生了共鸣。它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唤醒了我们的民族魂”。1990年秦陵兵马俑坑出土的陶马参加“马年马展”在澳门展出。在40天展期内,共有7万观众参观展览,占澳门总人数的1/10。
2000年末兵马俑赴台展览时,日均参观人数达到5000人以上,高峰期甚至超过2万人次,等候参观的队伍从博物馆门口一直排到门外的人行道上,又拐了好几个弯,越过过街天桥,一直延伸到远处。不少观众看了一遍又一遍,他们认为只有兵马俑才值得这样反复地看。新华社数位记者赴台采访时第一个采访点都选择了兵马俑特展的现场,有一位记者这样描写当时的情形:“用‘人流如潮’、‘摩肩接踵’来形容一个展览的现场也许会令人惊讶,但这却是台北市‘兵马俑——秦文化特展’的真实写照……只见排队等候参观的人龙足足有数百米长”,另一位记者说:“去采访的那天正逢台北下雨,和台湾观众一起体验着宏大而厚重的历史所带来的冲击和感动,共同的文化背景将我们拉得很近、很近”。2007年5月,《秦代新出土文物大展——兵马俑》在台北历史博物馆拉开序幕,这是秦兵马俑第三次赴台展出,引起极大轰动,观者如潮。
秦兵马俑不仅受到成人的欢迎和喜爱,同样也吸引了广大青少年的目光。秦俑外展期间,许多城市的少年儿童跟随家人一起参观,展场中经常可以看到认真作笔记的学生们。学校也抓住这难得的机会,及时组织学生到现场参观。在博物馆门外,在展览馆中,在纪念品销售处,常常可以看到学生的身影。1982年“秦兵马俑展”在澳大利亚举办时,每一展地都在展前通知本地区的学校,组织学生参观。在布里斯班市,展出前就有2万名学生预定了参观门票。1985年秦俑在菲律宾展出时,文化教育部向马尼拉各学校发出文告,鼓励学校组织学生去参观。展览期间,主办方组织了专题讲座、中小学生征文、绘画比赛。获奖者将免费到北京旅游。马尼拉的100多个中小学积极响应,他们把参观兵马俑列为学生历史课的一项活动。学生们写了18000多篇作文,绘出了60多幅图画。作者都是8~18岁的青少年。“中国秦兵马俑展”被当地报纸誉为“本年度最重大的文化教育事件之一”。1985年在爱尔兰举办时,当地中小学校专门印制了秦俑的考卷,让学生们参观后回答问题。1984年秦兵马俑在美国展出时,经常能看到学生的身影。2005年,秦兵马俑在西班牙展出,当地学校把此次展览作为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专门组织学生参观,学校老师布置有关题目让学生在展览现场找答案,展览主办方为配合学生参观,也准备了丰富多样的动手项目,引起孩子的极大兴趣。展览期间,用橡皮泥制作秦俑的场地内挤满了幼稚热情的孩子们。
1989年“陕西省出土文物展”在日本群马县举办时,中小学生把作业带进展厅,教师把学习任务布置在展厅里,让学生在参观中完成作业。展厅入口处摆放了分别为成年人、青年、少年、幼儿编印的35万册图录,免费赠送。1992年兵马俑赴法国梅斯展出时,刚开幕期间,法国学校尚未放假,梅斯市及外地许多学校都组织学生来参观。不少幼儿园的阿姨每天领着四、五个刚学会走路的小朋友,也来目睹东方武士的风采。2000年8月“中国古代马艺术”在美国展出时,更是受到学生的欢迎。展览的消息刚一传出,就接到一些大学历史、考古系师生打来的电话,询问有关情况。许多学校为了帮助学生观看展览,特地将中国历史的课程提前讲授,有的学校还组织以“我所了解的中国”为主题的讲演会,增强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认识。2000年末“兵马俑——秦文化特展”在台北举办时,许多高中(职)以下学校学生为了写寒假作业、交报告,到展览现场参观找答案、解题或寻求报告资料,博物馆俨然成了学校以外最大的教室。
兵马俑在各地均受到特殊的礼遇,博物馆安排专人负责看护,展出时放置在最醒目的位置,许多国家的首脑、各界名人参加开幕式,不同政见、派别的人们一同观赏,民众争相观看,他们为璀璨的中国古代文明的伟大成就所感染,为展览的宏大气势和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所倾倒,文物外展成为外国人了解中国的窗口。秦始皇帝绝对不会想到兵马俑会受到如此高的待遇。正因为此,诗人乔良才会吟诵出“兵马俑不死”的诗句。
不过被黄土埋去千载岁月
而日月不会死
走出来依旧是八百里秦川壮士
而八百里秦川不会死
分明陶土却天然有一种青铜之气
想来这便是轩辕宝鼎之气
而轩辕宝鼎不会死
由是可知始皇帝可以死
而兵马俑不死
…………………………
一朝代可以死
十朝代可以死
百朝代可以死
生死荣辱与历朝兴废系于一端的忠臣逆子可以死
浑身官气味极重的遗老遗少们全可以死
而兵马俑不死
由是便知
同一陶祖所系之精气不会死
同一高原所染之肤色面容不会死
同一大河所流贯之同一肝胆血脉魂魄不会死
同一老树所生之根须树叶骨架躯干不会死
因而兵马俑不死[2]
从1976年3月起,兵马俑首次到海外展出,随后或独立举办专题展览或配合其他珍贵文物联合办展,在各地掀起了经久不衰的“秦俑热”,更使得秦俑声名远扬,从而把秦俑的知名度逐渐推向整个世界。
三、展览盛况
兵马俑的巡回展览,引起了全球性的探讨和研究秦俑、秦文化内涵的兴趣,也为我们与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肤色的人们之间的交流架起了一座桥梁,中国的文物工作者通过自己的理解发布有关兵马俑的信息,阐释着自己的研究结论,同时也能及时倾听到海外观众的心声。兵马俑的巡回展览为这种直接的、双向的交流提供了契机。可以说,秦兵马俑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秦俑坑发现后,仅仅过了两年时间,1976年3月秦陵出土文物便出现在日本的展览中,兵马俑从此开始在海外展出。1982年之后,各种文物展览几乎都少不了秦俑,因为兵马俑最具有号召力,很多“青铜器展览”、“唐长安文物展”、“丝绸之路展”等专题展览都特别邀请秦俑出展,秦陵兵马俑实实在在地已经成为各类展览中不可缺少的展品。在主办方出版的图录、说明书和参观门票、展览招贴画、宣传广告中大多数是以秦俑头像或秦俑军阵作封面宣传的。1980年“中国珍宝展”在丹麦举办时,哥本哈根的大街上贴满了秦俑的宣传画。1982年“中国出土文物展”在巴黎举办时,法国当局采用先进的手段保护秦俑,以至于展场内常常响起警铃声。1982年秦俑随“中国珍宝展”赴比利时展出,主办方把展出的秦兵马俑作为重点文物加以宣传,特别强调秦俑的丰富价值和独特魅力。在出版的展览图录中,特意选用秦军吏俑作为图录封面。1989年秦俑特邀在“唐长安文物展”上亮相,主办方在制作导览手册和宣传海报时都特别介绍秦俑。1990年“长城那方”在德国展出时,多特蒙德市大街上随处可见长城之下绘有将军俑形象的大幅广告。2001年“中国百件珍宝展”赴以色列展出时,主办方特意腾出最佳位置摆放秦俑,用整版照片烘托气氛,使得秦俑成为展览标志。2007~2008年,秦兵马俑在西班牙、荷兰和意大利展出时,博物馆门前、巴士车上、大街上、商店橱窗里随处可见展览的宣传广告牌,这些展览无疑不是用秦俑形象作为宣传招贴画。
从1978年到2009年6月,兵马俑的足迹已经遍布祖国大地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的45个城市以及世界上26个国家,其中有亚洲的日本、韩国、菲律宾、以色列4个国家;欧洲的丹麦、挪威、瑞典、芬兰、匈牙利、德国、奥地利、瑞士、比利时、英国、爱尔兰、法国、摩纳哥、西班牙、意大利、南斯拉夫、希腊17个国家;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2个国家;美洲的加拿大、美国、墨西哥3个国家。据统计,秦兵马俑到日本展览的次数最多,达18次、51个城市;到美国的次数为14次、34个城市。参观人数最多的一次是1983年10月至1984年5月在日本展出时,实际展出8个半月,观众达204万人。其次是2000年12月至2001年5月在台湾展出,实际展出3个半月,观众达165万人。
 

小编工资已与此挂钩!一一分钱!求打赏↓ ↓ ↓

如果你喜欢本文章,请赐赏:

已赐赏的人
最新评论(共0条)评论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