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考研一对一
圣才VIP会员,电子书题库视频免费看
您现在的位置: 圣才考研网 > 【笔记讲义】

2011年中医综合_中医基础理论考研笔记:内生“五邪”病机

扫码手机阅读
用圣才电子书APP或微信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也可分享给你的朋友。
评论(0
  大纲要求
 
  (一)内生“五邪”病机的含义。
 
  (二)内生“五邪”病机的内容:风气内动(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血燥生风)、寒从中生、湿浊内生、津伤化燥、火热内生等的概念、形成及病理表现。
 
  难点重点
 
  (一)内生五邪病机的含义
 
  内生五邪是疾病过程中,由于气血津液和脏腑等生理功能异常,而产生的类似风、寒、湿、燥、火外邪致病的病理现象。因均由内部功能失常所致,故称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和内火,统称内生五邪。应注意的是,内生五邪不是病因,而属病机范畴。
 
  (二)内生五邪的内容
 
  1.风气内动。
 
  风气内动,即内风,是体内阳气亢逆变动形成一种以动摇、眩晕、抽搐、震颤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理状态。由于内风与肝的关系较密切,故又称肝风内动或肝风。《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内风根据其形成原因可分为:
 
  (1)肝阳化风,即因多种原因使肝肾阴亏,水不涵木,肝阳上亢而化风,临床表现:轻则可见筋惕肉 ,肢麻震颤,眩晕欲仆,或口眼喁斜,或半身不遂;重则卒然仆倒,发为闭厥或脱厥,常发病突然,病情危急。
 
  (2)热极生风,多由高热至极,热灼津液、营血,筋脉失濡,阳热亢盛而化风。临床表现为痉厥、抽搐、鼻翼煽动、目睛上吊,并伴高热、神昏、谵语等,常发病迅速,病情严重,但可随热退而缓解。
 
  (3)阴虚风动,多由热病或久病耗伤阴液,筋脉失于濡养,则变生内风。临床表现为筋挛肉 ,手足蠕动,常发病缓慢,病情多轻。
 
  (4)血虚生风,多由血化生不足、失血、耗血,使肝血不足,筋脉失濡,血不荣络而化风。临床表现为肢体麻木不仁,筋肉跳动,甚则手足拘挛不伸,常发病缓慢,病情多轻。
 
  2.寒从中生。
 
  寒从中生,即内寒,是指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虚寒内生,或阴寒之邪弥漫的病理状态。内寒形成主要与脾肾阳气虚衰,尤其是肾阳虚衰有关。临床表现主要有因阳虚阴盛所致的阳热不足,温煦失职,血脉收缩,血流减慢的“收引”症状,如面色苍白、形寒肢冷,或筋脉拘挛、肢节痹痛等。阳气虚衰,气化功能减退或失司所致阴寒性病理产物积聚或停滞的症状,如尿频清长、涕唾痰涎清冷、大便泄泻,或水肿等。《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3.湿浊内生。
 
  湿浊内生,即内湿,是指由于脾的运化功能和输布津液的功能障碍,从而引起水湿痰浊停滞的病理状态。内湿形成主要与脾的运化失职有关,此外,与肾阳虚衰亦有关系。临床表现主要有湿邪重浊黏滞,阻遏气机的症状,如头闷重如裹、肢体重着或屈伸不利、胸闷咳嗽、脘腹胀满、食欲不振、舌苔厚腻等。还有因湿浊停留于不同部位所引起的肿满、水肿等。《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4.津伤化燥。
 
  津伤化燥,即内燥,是机体津液不足,人体各组织器官和孑L窍失其濡润,而出现干燥枯涩的病理状态。形成原因有久病耗伤阴液,大汗、大吐、大下或亡血失精,实热伤津及湿邪化燥等。内燥可发生于各脏腑组织,以肺、胃及大肠为多见。临床表现为津液枯涸的阴虚内热之证,如肌肤干燥不泽、起皮脱屑,甚则皲裂、口燥咽干唇焦、舌上无津甚或光红龟裂、鼻干目涩、大便燥结、小便短赤等。故《素问·玄机原病式》说:“诸涩枯涸,干劲皲揭,皆属于燥。”
 
  5.火热内生。
 
  火热内生,即内火或内热,是指由于阳盛有余,或阴虚阳亢,或气血郁滞,或由于病邪郁结,而产生的火热内扰、机能亢奋的病理状态。火与热同类,在病机与临床表现上基本是一致的,唯有程度上有所差别,“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人身之阳气在正常情况下的养神柔筋、温煦脏腑组织的作用,又称为“少火”,不属病理性。只有当阳气过亢,引起脏腑器官机能亢奋,以致伤阴耗液时,才属病理性,又称为壮火,所谓“气有余便是火”。内火有虚实之分。实火的来源有阳气过盛化火,即壮火,如邪郁化火、五志过极化火等。虚火来源主要为阴虚火旺,多由精亏血少、阴液大伤,阴虚阳亢而虚热、虚火内生。虚热与虚火临床表现有所不同,虚热多见全身症状,虚火则以局部火热征象为主。实火因不同脏腑器官的症状各异,列于脏腑病机之中。

小编工资已与此挂钩!一一分钱!求打赏↓ ↓ ↓

如果你喜欢本文章,请赐赏:

已赐赏的人
最新评论(共0条)评论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