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考研一对一
圣才VIP会员,电子书题库视频免费看
您现在的位置: 圣才考研网 > 【章节习题】

2013年考研历史学中国近现代史填空第3章

扫码手机阅读
用圣才电子书APP或微信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也可分享给你的朋友。
评论(0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一)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二)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一)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兴中会,1895年成立。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1905年8月20日,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民报》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一)三民主义学说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1、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
 
  2、民权主久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3、民生主义的内容是"平均地权".基本方案是:核定地价,按价征税,涨价归公,按价收买。
 
  (二)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1、论战的内容: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这是论战的焦点。
 
  (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3)要不要社会革命。
 
  2、论战的意义:
 
  (1)论战划清了革命和改良的界限,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实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参加到革命的行列。
 
  (2)论战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三民主义思想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促进了革命力量的壮大。
 
  3、论战的局限:
 
  (1)革命派未能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
 
  (2)缺乏对民主建政的深入认识,其方案也不十分具体和具有可操作性。
 
  (3)未能把土地制度改革和反对封建主义联系起来,从而无法真正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第二节 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
 
  一、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覆灭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各地武装起义与保路风潮
 
  1911年的广州起义
 
  (二)武昌起义和各地响应
 
  1911年10月10日
 
  (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1、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
 
  2、政权性质: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3、法典: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4、意义(局限性):
 
  (1)企图用承认清政府与列强所定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所欠的一切外债,来换取列强承认中华民国。
 
  (2)没有提出可以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政策和措施,反而以保护私有财产为借口,维护封建土地制度以及官僚、地主所占有的土地和财产。
 
  二、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
 
  (一)历史意义:
 
  1、推翻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的统治。
 
  2、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国的建立。
 
  3、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4、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
 
  5、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亚洲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提供了范例,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二)局限性
 
  1、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纲领。
 
  2、不有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
 
  3、没有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发挥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作用。
 
  三、北洋军阀的统治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一)北洋军阀的统治
 
  从1912年袁世凯掌权到1927年张作霖逃出北京,控制中央集权达十五六年之久。
 
  1、在政治上,北洋政府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
 
  2、在经济上,北洋政府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
 
  3、在文化思想方面,北洋政府尊孔复古。
 
  (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1、发动"二次革命"
 
  2、组织中华革命党
 
  3、发动护国战争
 
  4、发动第一次护法运动
 
  5、发动第二次护法运动

小编工资已与此挂钩!一一分钱!求打赏↓ ↓ ↓

如果你喜欢本文章,请赐赏:

已赐赏的人
最新评论(共0条)评论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