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考研一对一
圣才VIP会员,电子书题库视频免费看
您现在的位置: 圣才考研网 > 【笔记讲义】

2011年中医综合_中医基础理论考研笔记:脏腑失调病机

扫码手机阅读
用圣才电子书APP或微信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也可分享给你的朋友。
评论(0
  大纲要求
 
  (一)脏腑病机的概念、脏腑病机学说的形成及沿革。
 
  (二)五脏的阴阳气血失调:心阳心气的失调、心阴心血的失调;肺气的失调、肺阴的失调;脾阳脾气的失调、脾阴的失调;肝气肝阳的失调、肝血肝阴的失调;肾的精气不足、肾的阴阳失调等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三)六腑功能失调病机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四)奇恒之腑脑、髓、骨、脉、女子胞等功能失调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难点重点
 
  (一)脏腑失调病机的概念、脏腑失调病机学说的形成及沿革
 
  脏腑失调病机是指疾病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产生失调的内在机理。
 
  脏腑失调病机学说,源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的“病机十九条”,再结合五行学说的生克制化规律来阐释脏腑疾病传变的“顺”与“逆”,构成本学说的基本内容。《金匮要略》以此理论为依据,具体应用于防治脏腑疾病的传变,奠定了脏腑失调病机的基础。脏腑失调病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各脏腑生理功能的太过或不及,以及各生理功能之间的失调(其内容见于藏象学说中);二是脏腑本身的阴阳、气血失调。
 
  (二)五脏的阴阳、气血失调病机
 
  脏腑的阴阳代表着各脏生理功能状态是兴奋还是抑制,是上升或发散还是下降或闭藏。脏腑的气血是各脏腑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各脏之阴阳皆以肾阴肾阳为根本,故各脏阴阳失调,久必及肾。各脏之气血又与脾胃气血生化之源关系极为密切。各腑气血阴阳失调病机因其各自生理功能的不同有所侧重。
 
  1.心的阴阳、气血失调。
 
  心藏神,主血脉,心的阴阳、气血失调主要表现在心脉的运行异常和精神情志改变等方面。
 
  (1)心阳、心气的失调。主要表现为心的阳气偏盛和心的阳气偏衰。
 
  心的阳气偏盛,又称心火。心火形成原因有邪热、痰火、五志化火,及劳心过度、心阴不足之虚火等。心的阳气亢盛的主要表现有:①躁扰心神,症见心悸、心烦、失眠、多梦、言语过多,甚则狂言昏乱等。②影响血脉,使脉流薄疾,症见心悸、脉数、舌质红绛起刺,甚则血热妄行而见各种出血表现。③心火循经上炎,症见口舌糜烂、舌尖碎痛、口鼻干燥等;或心火下移其相表里的小肠,症见小便黄赤、灼热疼痛等。
 
  心的阳气偏衰,有心气虚和心阳虚之分。心气虚以心的功能减退为主,心阳虚则在前者基础上又见明显寒象。心的阳气偏衰的形成原因有:宗气不足,行血无力;肾阳虚衰,水气凌心;脾虚气弱,痰浊阻脉及血瘀气滞等;或因邪气炽盛,阳气暴脱所致。其临床表现主要有:①心神不足,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减弱,,症见精神疲乏萎顿、神思衰弱、反应迟钝、多睡、懒言等。②血脉寒滞,症见形寒肢冷、面色 白或晦滞青紫、心悸怔忡和胸口憋闷、刺痛,甚则大汗淋漓而亡阳虚脱,脉涩迟或结代。此外,心阳气虚亦能影响肺气而使呼吸失常,损及肾阳而出现尿少、水肿等病症。
 
  (2)心阴、心血的失调。心阴、心血失调的主要表现为心阴不足、心血亏损和心血瘀阻等。
 
  心阴不足即心阴虚,多由劳心过度、情志内伤、心肝火旺等耗伤心阴所致。临床表现为:阴虚内热,则见五心烦热;阴亏阳不入于阴,则见神志不宁、失眠;阴虚营阴不能内守,则见盗汗。
 
  心血亏损多由化生不足,或情志内伤耗伤心血所致。临床表现为心血不足,血脉空虚,则见脉细无力;血虚神失所养,则神识衰弱,甚则神思恍惚;血虚不能涵敛心阳,则神不守舍,失眠多梦;血虚心失所养,则心悸不安,甚则惊恐;血虚不能上荣,则面色不华。
 
  心血瘀阻又称心脉痹阻,多由寒滞、痰浊凝聚、气滞血瘀等所致,因劳倦、情志刺激等诱发或加重。临床表现为瘀血痹阻所致心胸憋闷、疼痛等,甚则心前区暴痛、心悸怔忡、惊恐万状、肢冷脉伏汗不出或汗出脱厥等。
 
  2.肺的阴阳、气血失调。
 
  肺主气而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以助心行血。肺的阴阳、气血失调,主要表现在呼吸异常、气的生成不足、水液代谢障碍及血液运行失调等。肺的脏腑病机有其特殊性,主要侧重于肺气的失调和肺阴的失调,而不谈肺阳、肺血的失调。
 
  (1)肺气的失调。肺气失调主要表现为肺气宣发肃降失常和肺气虚损。
 
  肺气宣发肃降失常又可分为肺气失于宣发(肺气不宣)和肺气失于肃降(肺失清肃)。形成原因主要有外邪袭表犯肺、痰浊阻肺、肝火犯肺及肺气不足等。临床表现在肺失宣发,气机不畅,呼吸不利,则见鼻塞、多嚏、喉痒而咳等症;卫气宣发不畅而郁滞,则见无汗;肺气不足,宣发无力,则自汗。肺失清肃,则见咳逆上气、痰多喘满等症。二者均可导致肺气上逆,使肺通调水道功能受损,而出现少尿、水肿等。进一步发展亦可导致肺气虚损和肺阴失调。
 
  肺气虚损,多因肺失宣肃,日久不复,或劳伤过度耗损。临床表现为肺的整体机能衰退,肺气不足,则气短、喘息;津液输布功能受损,则成痰饮、水肿;肺气虚损,卫表不固,则表虚自汗。
 
  (2)肺阴的失调。肺阴失调,多由燥热灼肺、痰火伤肺、五志化火灼肺及久咳等使肺的阴津亏损。临床表现为肺燥失润,影响气机升降,则见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气短;虚火灼伤肺络,阴虚内热,则见颧红升火、五心烦热,甚则痰中带血等。肺阴亏久,可损及肾阴,致肺肾阴虚。
 
  3.脾的阴阳、气血失调。
 
  脾主运化、升清,又主统血。脾的阳气是其主要生理功能的基础,因此脾的阴阳、气血的失调主要体现在脾的阳气失调。
 
  (1)脾阳、脾气的失调。脾的阳气失调,根据成因及表现,一般又分为脾气虚损、脾阳虚衰及水湿中阻等方面。
 
  脾气虚损,即脾气虚,又称中气不足。多因禀赋不足、饮食所伤、久病及劳倦所伤而致。临床表现在运化无权,则见纳呆、口淡无味;升清降浊失司,则见头目眩晕、便溏泄泻;脾失健运,生化气血无源,则见乏力、精神萎顿;气虚统血无权,则见出血;中气不足,升举无力,则见久泄脱肛、脏器下垂等。
 
  脾阳虚衰,多由脾气虚久,或命门火衰、脾失温煦所致。临床表现为阳虚,寒从中生,则见脘腹冷痛、下利清谷等;阳虚,水湿不化,则见痰饮、水肿。
 
  水湿中阻,多由脾的阳气不足,水液运化无权,水湿停滞于内所致。临床表现或为痰饮,或为水肿。水湿中阻,日久不去,或从寒化,复伤脾阳;或从热化,酿成湿热,若熏蒸肝胆,可发为黄疸。
 
  (2)脾阴的失调。脾阴失调是指脾的气阴两虚,多因脾气虚,津液运化不能,津液亏乏而致。临床表现为脾失健运,则见腹胀、便溏、纳食不化;津液不足,则见口干、舌红少苔等。
 
  4.肝的阴阳、气血失调。
 
  肝主疏泄和藏血,其生理特点是主动、主升而为刚脏。其病机特点是肝气、肝阳常有余,肝阴、肝血常不足。
 
  (1)肝气、肝阳的失调。肝气、肝阳的失调,以肝气、肝阳的亢盛有余为多见,而少见肝气虚和肝阳虚,主要表现在肝气郁结和肝火上炎等方面。肝阳上亢乃肝阴不足所致,故属肝阴、肝血的失调。
 
  肝气郁结,多因精神刺激,情志抑郁不畅,肝失疏泄,导致气机郁滞于肝及肝之经络所过部位;临床以郁滞部位的胀满疼痛为主,若痰气或气血互结,则见肿块、两胁胀满、乳房胀痛或结块、痛经、闭经、瘿瘤、梅核气等。肝气郁结,还可横犯脾胃,出现胃气上逆、脘腹胀痛,或痛泻交作等。
 
  肝火上炎,多因肝气郁滞化火、暴怒伤肝引发肝火、五志过极化火、心火亢盛引动肝火等所致。临床表现为肝阳升发太过而致头面五官部火热之象,或火邪耗伤阴血的症状,如头胀头痛、面红目赤、口苦、急躁易怒、耳鸣耳聋、咯血、吐血;若气火上逆至极,则血菀于上,发为薄厥。
 
  (2)肝阴、肝血的失调。肝阴、肝血失调主要表现在肝血虚亏、肝阳上亢及肝风内动等方面。
 
  肝血虚亏,多因失血过多、久病耗伤、脾虚化生不足所致。临床表现在筋脉失濡,头目失荣,则见肢麻不仁、关节屈伸不利、眩晕、两目干涩、视物模糊不清等;血虚化燥生风,则见皮肤瘙痒、筋挛、肉晌、瘼疚等。
 
  肝阳上亢,多因情志失调、劳伤等,使肝阴不足,或肝肾阴亏,水不涵木,导致肝阳亢逆。临床表现在肝阳上逆的上盛征象,多见眩晕、耳鸣、面赤或面部烘热、心烦易怒等;同时兼见肝肾阴虚的下虚征象,多见腰膝酸软等。
 
  肝风内动,可见邪热炽盛动风、肝阳升腾无制化风、阴血耗伤太过化风等,而表现为手足震颤、抽搐,或为筋惕、肉 、手足蠕动等“风胜则动”的症状(参见“内生五邪,,中“内风”一节)。
 
  5.肾的阴阳、气血失调。
 
  肾藏精主水。肾中精气内寓真阴真阳,为全身阴阳之根,故称先天之本。肾的脏腑病机一般只言精气之不充,而无气血的失调。故肾的阴阳、气血失调主要分为肾的精气不足和肾的阴阳失调两个方面。
 
  (1)肾的精气不足。肾中精气为肾的生理活动的基础,虽可分为肾精和肾气,但二者互生互化。肾精偏于主司人体生长发育及生殖及智能等方面;肾气则偏于主司对精气、水液呼吸之气等精微物质的固摄和封藏作用。因此肾的精气不足又包括肾精亏虚和肾气不固两个方面。
 
  肾精亏虚,多由先天不足、老年精亏、久病或劳伤等所致。临床表现在幼儿则为发育迟缓、智力低下;青年则见性发育迟缓;壮年则见早衰、性机能减退、智力减退等。
 
  肾气不固,多由素体虚弱、房劳、久病等耗伤肾气。临床表现在肾失固摄和封藏,精气失于固摄,则见遗精、滑泄等;肾不纳气则见气短喘息等;二便失于固摄,则见大便滑脱、遗尿,甚则二便失禁。
 
  (2)肾的阴阳失调。肾阴肾阳分别代表肾的生理功能活动中的寒和热、静和动、降和升、出和入等的对立状态,二者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维持着肾的正常生理活动。肾阴又称真阴、元阴,亦即“命门之水”;肾阳又称真阳、元阳,亦即“命门之火”。二者为全身阴阳之根本。肾的阴阳失调包括肾阴亏虚和肾阳不足两个方面。
 
  肾阴亏虚,多由五脏之火、五志化火、邪热化火、过服温燥之品、房劳过度、相火妄动等耗伤肾阴所致。临床表现为阴虚内热和阴虚火旺,可见形体消瘦、五心烦热、骨蒸盗汗、腰膝酸软、遗精早泄、舌红少苔、脉细等。
 
  肾阳不足,即命门火衰,多由房劳,心、脾阳虚及肾,损耗肾阳所致。临床表现为阳虚温煦、推动和气化功能失司,生殖机能减退,则见阳痿、精冷不育;水液不化,则见水肿;肾阳累及脾阳,运化失职,则见下利清谷、五更泄泻等。
 
  (三)六腑功能失调病机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1.胆的功能失调。
 
  肝主贮藏和排泄胆汁,以助脾胃的运化功能。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受肝的疏泄功能调节。肝汁的分泌排泄障碍,多由情志所伤、肝失疏泄引起;或由中焦湿热,阻遏肝胆气机等所致。临床表现为肝胆气滞,运化无助,则见口苦、纳呆;胆汁疏泄失常,外溢于肌肤,则见黄疸;胆经郁热夹痰,循经上扰,则见心烦失眠,胆怯易惊。
 
  2.胃的功能失调。
 
  胃主受纳饮食和腐熟水谷,其特点以降为和。胃的功能失调有胃气虚、胃阴虚、胃寒、胃热(火)四个方面。
 
  (1)胃气虚。多由长期饮食失节,禀赋素虚或久病元气不复等所致。临床表现在受纳和腐熟水谷功能减退,则见纳差、饮食无味等;胃失和降或上逆,则见脘腹胀满、隐痛、嗳气、恶心、呕吐等。
 
  (2)胃阴虚。多由热病耗阴,久病伤阴使胃液枯涸所致。临床表现为受纳和腐熟水谷功能极度衰退,则见饥不欲食、舌质红及光而干、镜面舌等;胃失和降,则见脘腹痞满、干呕呃逆;阴伤内热,则见口燥咽干、便秘等。
 
  (3)胃寒。多因过食生冷、过用寒凉药物,或素体中寒等所致。临床表现为腐熟水谷功能减退,则见完谷不化、口淡不渴等;寒凝气机不利,则见胃脘冷痛剧烈,得温则解,形寒肢冷等。
 
  (4)胃热(胃火)。多因邪热犯胃,或由多食辛辣炙 之品助火生热,或因邪郁化热化火,或肝胆之火横犯等所致。临床表现在火盛腐熟水谷功能亢进,则见胃中嘈杂、消谷善饥等;火热伤津,则见口苦、口渴引饮、大便秘结等;胃火上逆,胃失和降,则见恶心、呕吐等;胃火上炎,则见齿龈肿痛、衄血、呕血等。
 
  3.小肠功能失调。
 
  小肠主受盛化物,泌别清浊。小肠功能失调,多见腹痛、泄泻、呕吐等。藏象学说将小肠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归属于脾胃病变。
 
  4.大肠功能失调。
 
  大肠主传化糟粕。大肠功能失调可由燥热内结、阳虚、气虚、寒湿、湿热等多种因素引起。临床表现在肺燥内热、气虚、阳虚,则见大便干结、便秘等;寒湿、湿热下注,则见泄泻、便溏;湿热气血相搏,则见痢疾等。
 
  5.膀胱功能失调。
 
  膀胱主贮尿和排尿。膀胱功能失调多因湿热蕴结膀胱或肾阳气不足所引起。临床表现为湿热蕴于膀胱,则见尿频、尿急、尿痛、血尿等;肾气不固,则可见遗尿、小便失禁等。
 
  6.三焦功能失调。
 
  三焦主司诸气,为全身津液升降出入的通道。三焦功能失调也是全身气化和水液代谢障碍的概括。
 
  (四)奇恒之腑功能失调
 
  1.脑的功能失调。
 
  脑主司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眼、耳、鼻、舌的视、听、嗅、味和言语应答、肢体活动等。脑的病变可出现以上功能的障碍和失调。中医藏象学说将脑的功能分属与心、肝、脾、肺、肾五脏,因此五脏功能失调,均可引起脑的功能失调。因脑为髓海,肾中精气亏虚与脑的功能失调尤为密切。此外,脑为人身之首,全赖阳气的升腾,所以阳气不升,则易致脑的功能失调。
 
  2.髓和骨的功能失调。
 
  骨为人体之支架。髓由精生,充于骨而养骨。髓和骨的功能失调,可由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或邪热消烁,或下焦虚寒、精血不足等引起。临床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骨质软弱、松脆易折等。
 
  3.脉的功能失调。
 
  脉为血府,是运行气血的通道。脉的功能失调,可由津液枯涸致脉失濡养、痰浊瘀血阻滞及气虚固摄失司等原因所致。临床表现为脉道阻滞不畅,则见疼痛、出血、脱疽等;气虚固摄不能,则见出血等。
 
  4.女子胞的功能失调。
 
  女子胞主月经和孕育胎儿。女子胞的功能失调原因很多,主要有气血不和以及心、肝、脾、肾功能障碍和冲任气血不和等,使胞宫功能失常。临床表现为经、带、胎、产方面的诸多病证。

小编工资已与此挂钩!一一分钱!求打赏↓ ↓ ↓

如果你喜欢本文章,请赐赏:

已赐赏的人
最新评论(共0条)评论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