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考研一对一
圣才VIP会员,电子书题库视频免费看
您现在的位置: 圣才考研网 > 【笔记讲义】

2011年中医综合_中医基础理论考研笔记:阴阳学说

扫码手机阅读
用圣才电子书APP或微信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也可分享给你的朋友。
评论(0
  大纲要求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及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的含义及其在自然界、人体生理和病理上的体现。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难点重点
 
  (一)阴阳学说的概念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阴和阳,既可以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一般地说,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任何事物虽然均可以阴阳的属性来区别,但必须指出,用阴阳来概括或区分事物的属性,必须是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才有实际意义。
 
  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其相对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事物阴阳属性的转化性,如:热极生寒,寒极生热;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等。二是事物阴阳属性的无限可分性(阴阳之中可以再分阴阳),如: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前夜为阴中之阴,后夜为阴中之阳。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的对立制约。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如上与下、左与右、天与地、昼与夜等等。阴阳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统一是对立的结果。阴阳两个方面的相互对立,主要体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消长。阴与阳相互制约和相互消长的结果,取得了统一,即取得了动态平衡,称之为“阴平阳秘”。阴阳相互制约的过程,也就是相互消长的过程,没有消长,就没有制约。“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即是对立制约关系的具体体现。
 
  2.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如果由于某种原因,阴和阳之间的互根互用关系受到破坏,就会导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也就是说,机体的物质与物质之间、功能与功能之间、物质与功能之间的互根互用关系失常,机体的生生不息之机也就遭到破坏,甚则“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而死亡。此外,阴阳的互根互用,又是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阴和阳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各自向着自己相反的方面转化。
 
  3.阴阳的消长平衡。阴和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即在一定限度、一定时间内的“阴消阳长”、“阳消阴长”中维持着相对的平衡。这里的相对平衡,是指阴阳消长的某阶段可以存在不平衡,但就消长的全过程来说,还是处于大致的平衡状态。阴阳消长的相对平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不可忽视的。因为只有不断地消长和不断地平衡,才能推动事物的正常发展,对人体来说也就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由夏至到冬至,是阴长阳消的过程;由冬至到夏至,则是阴消阳长的过程。
 
  4.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阴阳相互转化,一般都表现在事物变化的“物极”阶段,即“物极必反”,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阴阳的互根是转化的内在根据,阴阳双方发展到“极”或“重”的程度,为转化的条件。
 
  由此可见,阴阳是事物的相对属性,因而存在着无限可分性;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等,是说明阴和阳之间的相互关系不是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相反相成的。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根据阴阳对立统一的观点,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内部充满着阴阳对立关系,所谓“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人体的组织结构可据其形态部位和功能特点分阴阳,如:背为阳,腹为阴;心为阳中之阳,肺为阳中之阴,肝为阴中之阳,肾为阴中之阴,脾为阴中之至阴。
 
  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中医学认为,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素问·生气通天论》)。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疾病的发生及其病理过程,是因某种原因而使阴阳失去平衡协调所致。尽管疾病的病理变化复杂多端,但均可用阴阳失调即阴阳的偏胜偏衰来概括。阴阳偏胜包括阳胜则热和阴胜则寒,是属于阴阳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变;阴阳偏衰包括阳虚则寒和阴虚则热,是属于阴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变。此外,由于阴阳互根互用,机体的任何一方虚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导致另一方的不足,即阳损及阴、阴损及阳和阴阳俱损。阴阳失调的病理现象,还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各自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阳证可以转化为阴证,阴证可以转化为阳证,所谓“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4.用于疾病的诊断。由于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在于阴阳失调,因此,望、闻、问、切四诊都应以分辨阴阳为首务,所谓“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证候分阴阳,表、实、热为阳,里、虚、寒为阴。症状分阴阳:面色鲜明为阳,面色晦暗为阴;声音高亢有力为阳,低怯无力为阴;寸脉为阳,尺脉为阴;数脉为阳,迟脉为阴;脉至为阳,脉去为阴;浮大洪滑为阳,沉小细涩为阴。
 
  5.用于疾病的治疗。阴阳学说用以指导疾病的治疗,一是确定治疗原则,二是归纳药物的性能。对阴阳偏胜者,采用“损其有余”、“实者泻之”的原则。阳胜则热属实热证者,治以“热者寒之”的方法;阴胜则寒属实寒证者,治以“寒者热之”的方法。对于阴阳偏衰者,采用“补其不足”、“虚者补之”的原则。阴虚不能制阳而致虚热者,用滋阴壮水之法,以制阳亢火盛,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内经》称这种治疗原则为“阳病治阴”。阳虚不能制阴而造成阴盛而致虚寒者,用扶阳益火之法,以消退阴盛,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内经》称这种治疗原则为“阴病治阳”。此外,对阴阳偏衰的治疗,张景岳还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提出了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治法,指出“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景岳全书·新方八阵·补略》)。
 
  药物的性能,主要靠它的气(性)、味和升降浮沉来决定,四气分阴阳,即温热为阳,寒凉为阴;五味分阴阳,即辛甘淡为阳,酸苦咸为阴;升降浮沉分阴阳,即升浮为阳,沉降为阴。

小编工资已与此挂钩!一一分钱!求打赏↓ ↓ ↓

如果你喜欢本文章,请赐赏:

已赐赏的人
最新评论(共0条)评论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