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考研一对一
圣才VIP会员,电子书题库视频免费看
您现在的位置: 圣才考研网 > 【考试大纲】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硕士教育管理专业课程大纲

扫码手机阅读
用圣才电子书APP或微信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也可分享给你的朋友。
评论(0
《教育管理研究》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1044201
编写人
余学峰
课程名称
教育管理研究
审核人
 
学分
3
学 时
54
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课
使用教材
陈孝彬《教育管理学》北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
教学参考资料
必读书目
1. [美]伦恩伯格、奥斯坦著,孙志军、金平等译《教育管理学:理论与实践》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2. 李诚忠等《教育管理通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3. 钟海青等《比较教育管理》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 余白《学校管理学参考资料(论文集)》(内部)
选读书目
1.[美]D.E.奥洛斯基等著,张彦杰、杨秀文等译《今日教育管理》(京)春秋出版社1989年版
2.[美]马克.汉森著《教育管理与组织行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3.[美]约翰·著《学校经营管理》(第7版)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4.安文铸《现代教育管理学引论》北师大出版社1995年版
5.袁锐锷《外国教育管理史教程》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6.王建军《中国教育管理史教程》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7.埃德蒙.金著,王承绪译《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今日比较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8.孙绵涛《教育管理哲学》武工大出版社1999年版
●本课程教学的目的
通过教育管理学的学习,熟悉各种教育管理理论,开阔眼界,提高认识,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教育管理问题,探求解决思路。
●学习方法指导
1.系统学习法:整体把握教育管理理论,全面认识现实问题,多角度多视野思考问题,高屋建瓴抓本质问题,寻求理论融合与突破
2.理论联系实际学习法:紧密结合实际,带着问题学习思考,提炼管理经验,尝试解决现实问题
3.自学+讨论+练笔
●本课程的重、难点
1.抽象的管理原理与观念的具体化
2.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突破
3.教育管理如何引领素质教育、促进素质教育
4.本土经验的理论化与国外经验本土化
●本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课时分配和教学环节安排
说明:本课程总教学时数32课时,其中讲授27课时,讨论5课时。教学方法以讲授、自学为主,讨论为辅。
第一讲 教育管理原理
学习提示:本讲讲授4课时,讨论1课时。本章重点:两大原理的基本内涵;本章难点:“老三论”与“新三论”的理论观点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
教学内容:
一、教育管理原理概述
(一)原理的界定
(二)原理的特征
(三)学习管理原理的意义
二、系统原理
(一)系统概述
1.系统的界定
2.组成系统的基本条件
3.系统分类
(二)系统理论的发展
1.巴纳德社会系统论
2.贝塔朗菲一般系统理论
3.帕森斯开放系统理论
4.申农的信息论
5.维纳的控制论
6.莫尔斯等人的运筹学
7.普利高津耗散结构论
8.哈肯的协同学
9.艾根超循环理论
10.勒内.托姆的突变论
(三)系统原理基本观点
1.系统观点
2.系统分析
3.系统管理
三、人本原理
(一)人本原理概述
(二)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三)人本原理的基本内容
1.重视人的价值是管理的第一要素
2.秉持科学的人性观是管理的出发点
3.尊重人的权利是管理的关键
4.满足人的需要是管理的原动力
5.关注人的发展是管理的要义
6.开发人的潜能是管理的目的
思考题
1.什么是原理?试述教育管理原理与教育管理规律的关系
2.系统原理的基本观点、基本思想是什么?对教育管理有哪些启示?
3.试述人本原理的发展历程以及人本原理对教育管理的指导作用
阅读书目
1.杨乃虹《现代教育管理原理》人事出版社,2001年版
2.孙绵涛《教育管理哲学》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第二讲 教育管理观
学习提示:本讲讲授5课时,讨论1课时。本章重难点:教育管理观的转变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
教学内容:
一、教育管理观概述
(一)界定
(二)分类
(三)研究意义
二、管理观的认识论基础
(一)西方学者的人性理论
(二)中国传统的人性理论
(三)管理人性说
(四)儒家三种管理观
三、西方教育管理观介评
(一)古典主义教育管理观
(二)科学主义教育管理观
(三)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观
(四)融合主义教育管理观
四、国内两种教育管理观介评
(一)从属教育管理观
(二)主体教育管理观
(三)两种教育管理观异见
五、教育管理观的转变
(一)更新教育管理本质观
(二)创新教育管理价值观
(三)确认教育管理主体观
(四)转变教育管理职能观
(五)改变教育管理组织观
(六)革新教育管理人事观
(七)树立教育管理效益观
思考题
1.你认为研究教育管理观有何实际意义?
2.你认为应树立怎样的教育管理观?
3.你认为教育管理观包含哪些要素?
阅读书目
1.[英]莱斯利•史蒂文森《人性七论》,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2.孙绵涛《教育管理哲学》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尹弘飚,张莉“后现代教育管理观探析”《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3期
4.孙绵涛“关于教育管理人性观的探讨”《教育管理与研究》2005年第4期
第三讲 学校管理指导思想研究
学习提示:本讲讲授6课时,讨论1课时。本章重点:四大学校管理指导思想;本章难点:学校管理指导思想与管理原理、管理观念、管理原则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
教学内容:
一、学校管理指导思想概述
(一)概念界定
(二)为什么要研究管理指导思想
(三)学校管理指导思想形成的基础
(四)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二、以育人为主
(一)以育人为主的理论依据
(二)以育人为主的贯彻要求
(三)要注意处理的关系
三、以教师为主
(一)以教师为主的理论依据
(二)以教师为主的贯彻要求
(三)要注意处理的关系
四、以激励为主
(一)以激励为主的理论依据
(二)怎样以激励为主的贯彻要求
(三)要注意的问题
五、以效益为主
(一)以效益为主的理论依据
(二)怎样以效益为主的贯彻要求
(三)正确认识几对关系
思考题
1.你认为学校管理应坚持怎样的指导思想?
2.结合本校实际,尝试将四大指导思想化为具体的管理原则
阅读文献
第四讲 学校管理体制
学习提示:本讲讲授6课时,讨论1课时。本章重点:现代学校制度与学校领导体制;本章难点:现代学校制度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
教学内容:
一、学校管理体制概述
(一)学校管理体制的含义
(二)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三)学校管理体制的类型
(四)学校管理体制的变革
(一)现代学校制度的界定
三、学校领导体制
(一)学校领导体制的内涵
(二)学校领导体制变革的动因
(三)校长负责制的推行
(四)学校体制内外关系
思考题
1.我国学校管理体制的变化给你什么启示?
2.怎样认识现代学校制度变迁机制?
3.你认为搞好校长负责制需要那些条件?当前最迫切的条件是什么?
阅读文献
刘仁镜、翟博《现代学校制度与治校方略》开明出版社年版2005
第五讲 教师人力资源管理
学习提示:本讲讲授6课时,讨论1课时。本章重点:现代学校制度与学校领导体制;本章难点:现代学校制度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
教学内容:
一、教师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一)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界定
(二)与传统教师管理的区别
(三)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
(四)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
二、教师职务聘任制度
(一)教师职务聘任的思路
(二)教师聘任基本程序
(三)教师职务聘任问题分析
三、教师职业生涯管理
(一)教师职业生涯管理界说
(二)职业生涯管理的内容
(三)教师职业生涯管理基本要求
四、中外教师管理比较
(一)教师专业要求
(二)教师管理规范
(三)教师评价制度
(四)教师在职培训
(五)教师工资待遇
思考题
1.教师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教师管理的区别是什么?
2.试分析现行教师职务聘任的利弊并设想如何完善
3.教师职业生涯管理的价值何在?
4.你认为发达国家教师管理对我们有何启示?
阅读文献
1.申继亮《教师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版2006
2.(美)塞弗思著,原亮,郑美勋译《有效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第4

《教育政策法规研究》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1044202
编写人
李晓燕
课程名称
教育政策法规研究
审核人
 
学分
3
学 时
54
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课
使用教材
李晓燕:教育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
教学参考资料
劳凯声:教育法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8
张维平、马桂新主编:教育法学基础,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5
张维平:平衡与制约——21世纪的教育法,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劳凯声、郑新蓉等著:规矩方圆——教育管理与法律,中国铁道出版社,1997.8
秦惠明:走入教育法制的深处——论教育权的演变,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8.9
褚宏启:学校法律问题分析,法律出版社1998
郝维谦、李连宁:各国教育法制比较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李晓燕:我国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及其实现保障机制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5
劳凯声主编:变革社会中的教育权与受教育权:教育法学基本问题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
劳凯声:中国教育法制评论第1缉,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劳凯声:中国教育法制评论第2缉,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劳凯声:中国教育法制评论第3缉,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孙霄兵:受教育权法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2
张维平、马立武:美国教育法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5.1
各类报纸和网站相关案例报道
●本课程教学的目的
教育政策法规研究是为教育管理专业教育硕士开设的课程之一。开展本课程研究和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1.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政策法规体系提供必要的依据,促进教育法制的建设和发展;2.普及教育政策法规知识;3.提高教育人员的教育政策法律意识和执行教育政策法规的能力。
●学习方法指导
读书与对现实问题的思考相结合;
通过案例分析掌握有关理论及其运用;
通过报刊和因特网收集并积累有关教育法规文本资料及案例,配合教材学习。
●本课程的重、难点
本课程的重点在于了解教育立法基本原理和教育法规在教育生活中的运行机制,掌握教育法律规范、教育法律关系、教育法律责任等基本范畴,学会运用教育法规知识分析并解决相关案例。
本课程原理部分理论抽象程度高,逻辑性强,因而,其难点在于如何将抽象的理论还原于生活,使之成为活生生的、易于理解和把握的知识,使学习者能够灵活地运用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本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课时分配和教学环节安排
第一讲 教育法学概述
【本讲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教育法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熟悉教育法学的结构,学科基础和研究方法,了解教育法学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知识点提示】教育法学的研究意义及其对象和内容;建立教育法学的意义;教育法学研究与教育立法的关系;教育法学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教育法学的学科性质及其产生的学科基础;教育法学的研究指导思想和方法论基础;教育法学的学科基础与研究方法。
【重、难点提示】教育法学研究的意义;教育法规、教育法律现象等概念的掌握及研究方法的运用。
第一节 教育法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教育法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法学的研究内容
三、教育法学的基本结构
四、建立教育法学的意义
第二节 教育法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法学产生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二、国外教育法学研究现状
三、我国教育法学的发展与现状
四、教育法学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教育法学的学科基础与研究方法
一、教育法学的研究指导思想与方法论基础
二、教育法学的学科基础
三、教育法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讲 教育政策法规原理
【本讲教学目的】通过本讲学习,掌握教育政策法规的概念及其本质特征、调整对象、价值和社会职能,了解教育法规的体系与地位,理解和把握教育法规与教育道德、教育政策之间的关系。
【知识点提示】教育法规及其本质特征;教育法规的调整对象;教育法律的价值及其体现;教育法规的社会职能;我国教育法规的体系构成;教育法规的地位;教育法规与教育道德的关系;教育法规约束过程中道德因素的作用;教师权利与义务实现过程中道德因素的影响;教育政策及其构成要素;教育政策的特点与形式;教育政策的制定程序与实施途径;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之间的关系。
【重、难点提示】教育法规的体系;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的区别及其与教育道德、教育政策的关系。
第一节 教育法规概述
一、教育法规的概念及其本质特征
二、教育法规的调整对象
三、教育法规的价值
四、教育法规的社会职能
第二节 教育法规的体系与地位
一、教育法规的体系
二、教育法规的地位
第三节 教育法规与教育道德
一、教育法规与教育道德的比较
二、教育法规约束过程中道德因素的作用
第四节 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
一、教育政策概述
二、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三、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的关系
第三讲 教育法律规范与教育法律关系
【本讲教学目的】通过本讲学习,掌握教育法律规范的概念和构成要素,了解教育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和类型;掌握教育法律关系的概念、类型、内容及其主体与客体,了解教育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把握教育法律规范与教育法律关系之间的关系。
【知识点提示】教育法律规范及其表现形式;教育法律规范类型及其构成要素;教育法律关系及其类型;教育法律关系的内容;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教育权利和义务的概念及其关系特点;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及其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教育法律关系客体的概念、特征及其分类。
【重、难点提示】教育法律规范的类型、构成要素及其存在方式;教育法律关系的内容、主体与客体;教育权利与义务关系的特点。
第一节 教育法律规范
一、教育法律规范的概念
二、教育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
三、教育法律规范的类型
四、教育法律规范的构成要素
第二节 教育法律关系
一、教育法律关系概述
二、教育法律关系的内容
三、教育法律关系中的主体与客体
第四讲 教育法制解析
【本讲教学目的】通过本讲学习,掌握教育法制的含义及其内容,理解教育法制的社会基础及其意义,了解我国教育法制建设的历史沿革,明确我国教育法制建设现状,把握如何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国教育法制建设的途径。
【知识点提示】.教育法制的含义及其意义和作用;教育法制建设的社会基础;教育法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教育法制的基本内容;教育执法制度的概念及其方式;教育守法的主体;教育法制监督;我国古代教育法制的特点;我国近代教育法制发展的特点;中华民国时期教育法制发展的特点;新中国教育法制的发展状况;完善我国教育法制的途径。
【重、难点提示】教育法制的含义及其基本内容;教育执法制度的概念及其方式;完善我国教育法制的途径。
第一节 教育法制概述
一、教育法制的概念
二、教育法制的社会基础
三、教育法制的基本原则
四、教育法制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我国教育法制的历史沿革
一、我国古代教育法制的发展及其特点
二、我国近代教育法制的发展及其特点
三、中华民国时期的教育法制的发展及其特点
四、新中国的教育法制
第三节 完善我国教育法制的途径
一、加快教育立法步伐,制定明确而系统的教育法律规范体系
二、普及教育法律意识,提高人们执行和遵守教育法规的自觉性
三、加强教育执法制度建设
四、健全民主监督制度
第五讲 教育立法过程
【本讲教学目的】通过本讲学习,理解教育立法和教育立法程序的概念,掌握教育立法的依据和原则,了解教育立法的一般程序和不同国家机关制定教育法规程序的差别。
【知识点提示】教育立法的含义;教育立法的依据;教育立法应遵循的原则;教育立法的一般程序;行政机关制定教育法规的程序。
【重、难点提示】教育立法的依据;教育立法应遵循的原则;权力机关与行政机关制定教育法规应遵循的程序。
第一节 教育立法概述
一、教育立法的概念
二、教育立法的依据
三、教育立法的原则
第二节 教育立法体制和权限
一、教育立法体制
二、教育立法权限
三、教育立法的授权
四、不同层级法律文件的立法事项
第三节 教育立法的程序
一、教育立法的一般程序
二、权力机关制定教育法规的程序
三、行政机关制定教育法规的程序
第四节 教育立法科学化
一、教育立法科学化的标准
二、教育立法科学化的制约因素
三、教育立法科学化的实现
第六讲 教育法规的实施
【本讲教学目的】通过本讲学习,理解教育法规实施及教育行政执法的原则,把握教育法规实施的方式,教育行政执法的内容和手段,教育违法行为及其制裁方式。
【知识点提示】教育法规的实施、教育法规的遵守、教育法规的适用、法律制裁和法律救济的含义;教育法规实施的原则;教育法规适用的概念和特点;教育行政执法的概念和特征;教育行政执法应遵循的原则及其内容与方式;构成违法的要素;犯罪的概念和特征。
【重、难点提示】教育法规的实施、教育法规的遵守、教育法规的适用、法律制裁和法律救济的含义;教育行政执法的概念、特征及其应遵循的原则。
第一节 教育法规实施概述
一、教育法规实施的含义
二、教育法规实施的原则
三、教育法规实施的方式
四、教育法规的效力与解释
第二节 教育行政执法
一、教育行政执法的概念与特征
二、教育行政执法的地位
三、教育行政执法的原则
四、教育行政执法的内容与方式
第三节 法律制裁
一、法律制裁的含义
二、违法的概念与种类
三、法律制裁的方式
第七讲 教育法律责任
【本讲教学目的】通过本讲学习,掌握有关法律责任的基础知识,学会区分法律责任类型及其制裁方式;理解学校与学生之间关系的性质,初步掌握处理学校事故的原则和方法,形成防范学校事故发生的意识;同时了解其他类型的法律责任及其追究途径。
【知识点提示】法律责任的概念、归责要件和归责原则;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学校事故及其特点。学校与未成年学生关系的性质及其责任类型;学校事故发生的原因及其预防;学校事故的归责原则;行政机关对学校和教师的侵权责任。
【重、难点提示】学校与未成年学生关系的性质及其责任类型;学校事故发生的原因及其预防;学校事故的归责原则。
第一节 教育法律责任概述
一、教育法律责任的概念
二、教育法律责任的分类、归责要件与归责原则
三、教育法律责任的承担方式(法律制裁)
第二节 学校事故及其责任认定
一、学校事故概述
二、学校事故发生的原因
三、学校事故的责任认定
四、学校事故的防范
第三节 其他主体侵权法律责任
一、学校(包括教师)对学生的侵权责任
二、学校对教师的侵权责任
三、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学校和教师的侵权责任
四、社会其他主体对学校、教师或学生的侵权责任
第八讲 法律救济
【本讲教学目的】通过本讲学习,了解教育申诉、教育行政复议、教育行政诉讼及行政赔偿(国家赔偿)等教育法律救济制度。
【知识点提示】法律救济的特征和渠道;教师和学生的申诉制度;教育行政复议的程序;教育行政诉讼、教育行政赔偿的意义和特征;行政赔偿的构成要件。
【重、难点提示】法律救济的特征和渠道;教师和学生的申诉制度。
第一节 法律救济概述
一、法律救济的含义
二、法律救济的特征
三、法律救济的渠道
第二节 行政申诉制度
一、教师申诉制度
二、学生申诉制度
第三节 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
一、行政复议
二、行政诉讼
第四节 行政赔偿
一、行政赔偿概述
二、行政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
三、行政赔偿的范围
四、行政赔偿的义务机关
五、行政赔偿的程序

《学校德育理论与实践》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10442003
编写人
杜时忠
课程名称
学校德育理论与实践
审核人
杜时忠
学分
3
学 时
54
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课
使用教材
杜时忠著:《德育十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本书获得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教学参考资料
1.胡守棻主编:《德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2.鲁洁主编:《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3.班华主编:《现代德育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4.戚万学著:《冲突与整合——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5.檀传宝著:《学校道德教育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6.黄向阳著:《德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陈会昌著:《德育忧思》,华文出版社1999年版。
8.全增嘏主编:《西方哲学史》(上、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9.罗素著,何兆武、李约瑟译:《西方哲学史》(上),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10.罗素著,马元德译:《西方哲学史》(下),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11.刘放桐等编:《现代西方哲学》(上、下)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2.冯友兰著,涂又光译:《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13.蔡元培著:《中国伦理学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14.肖雪慧等主编:《守望良知》,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5.罗国杰主编:《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教学参考资料
16.魏英敏主编:《新伦理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7.万俊人著:《伦理学新论》,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版。
18.陈少峰著:《中国伦理学史》(上、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9.茅于轼著:《中国人的道德前景》,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0.厉以宁著:《经济学的伦理问题》,三联书店1995年版。
21.李伯黍著:《品德心理学》,华东化工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
22.章志光编著:《学生品德形成新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会1993年版。
23.皮亚杰著,陆有铨译:《儿童的道德判断》,山东教育出版社。
24.李伯黍、燕国材主编:《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5.李伯黍、岑国桢主编:《道德发展与德育模式》,华东师大1999年版。
●本课程教学的目的与学时安排
本门课程是专门为教育硕士生开设的学位课程。考虑到教育硕士生经过了本科阶段的学习,并且有一定的教育实际工作经验,所以本门课程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即从德育理论和实践中抽取出具有代表意义的十大问题,形成十大专题。这十大专题是:德育是什么?德育应该是什么?德育有什么用?德育何以可能?传统德育是怎样的?未来德育是怎样的?个体道德是怎样发展的?德育教什么?怎样教才是道德的?德育研究存在什么问题?
本门课程教学的根本目标: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讲授、讨论、辩论、论文等多种形式,一方面使学员形成现代德育理论的基本理论框架,具有现代德育理念和思想,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培养学员具有较强的德育问题意识和独立科研能力,尤其是从德育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本门课程在系统讲授中特别强调注重反思能力的培养。
教学安排:老师讲授24学时,课堂讨论3学时,辩论3学时,课程论文和个别指导18学时,共计48学时。
 
具体讲授内容如下:
第一讲 德育是什么?
本讲的主要内容是围绕德育的概念展开分析,具体论述大德育与小德育、新旧德育观、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的区别与联系。
一、德育:混乱的概念
(一)“大德育”与“小德育”
无论是在教育实际工作中,还是人们的日常语言中,“德育”一词众说纷纭。关于我国的德育概念,比较权威的说法和做法,是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统称为“德育”(国家教委:《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1998),这即是“大德育”的由来。所谓“小德育”,仅指道德教育,国际上通行的即是“小德育”。
大德育的说法与做法,有其合理性,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德育之“名”如何解决,目前似乎没有最好的办法。
(二)传统的德育观:德育即转化
把社会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思想道德品质的过程。
(三)现代的德育观:建构论的主张
学生是道德活动和德育活动的主体;
德育过程不是转化,而是学生在一定情景下的主动建构;
道德建构的目的不是达成新的知识,而是形成新的道德价值、意义与态度;
德育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能否引发学生的道德冲突。
二、德育政治化批判
建国以来,学校德育的最大教训就是德育政治化。
(一)德育政治化的含义:
(二)德育政治化与德育脱离政治都是错误的:德育与政治是什么关系?今天应该强调学校对政治要求的选择。
(三)道德教育不是政治教育:道德与政治有别;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存在五大区别。
(四)政治教育辨识。
三、思想教育:思想统一与思想自由的矛盾
(一)我国文化传统对于统一的追求:
(二)思想的本质在于自由。
(三)思想统一与思想自由的矛盾如何解决?承认每个人有胡思乱想的权力!
四、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区别与联系
课堂讨论。
第二讲 德育应该是什么?
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之别
从某种意义上说,本课程所表达的都是“应该是什么”,是在追求“理想的德育是什么。”但本讲主要是从德育指导思想上来讲的。借鉴以往的经验教训,主要谈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适应现实与超越现实的问题,二是为社会还是为个人的问题。
一、适应现实还是超越现实?
(一)机械适应论的主张与现实;
(二)道德本身的超越性;
(三)教育本身的超越性;
(四)德育的超越:经济至上,物质主义,提升境界。
二、为社会还是为个人?培养独立个体!
(一)人类解放的历史进程;
(二)市场经济呼唤独立个体;
(三)现代民主政治;
(四)改造国民性。
第三讲 德育有什么用?
为什么提出这样的问题:德育万能的社会期待与德育低效甚至无能的现实同时存在。
一、德育到底有哪些功能?
(一)社会功能与个体功能;
(二)现实功能与期望功能;
二、德育功能的实现过程与机制
(一)德育期望、德育活动、德育效果。
(二)实初级功能与次级功能之分。
三、德育地位:首位与次位甚至无位的矛盾!
(一)如何全面科学地解读德育首位?
(二)我们的调查研究表明:德育是居于次要地位的!
(三)国家的德育价值观、校长的德育价值观、家长的德育价值观、学生的德育价值观是有差别的。
四、如何看待“非学校中心时代的”教育权威?如何看待这一时代的德育地位?
(一)名至实归;
(二)怀疑、指责、代替;
(三)两个不可逆转的事实——家长传递能力的上升,大众传媒的普及。
(四)两种传递之比:
结论:德育是有限的!
第四讲 德育何以可能?
探讨学校德育的理论前提,提高德育理论的形上品味。
一、要不要道德?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路:人是道德的动物!
(二)但实际上人有没有道德?这引出了第二个问题:
二、为什么要道德?
(一)现有认识上的因果颠倒;
(二)道德从哪里来?最终根源:欲望无限与条件有限的矛盾;直接根源:个人的认识和社会制度的保障。
(三)道德的关健在于:以利他的方式来利已!人性是不可靠的!
三、要什么样的道德?
(一)传统的看法:道德教化——人民有没有自己的道德?道德教育——学生有没有自己的道德?
(二)文化时代的变化:后喻文化时代的特征;前喻文化时代的特征;学生自有学生的道德。
四、道德可不可教?
(一)从常识谈起;道与德应该分开来讲;
(二)知识化的德育,对道有效,对德性很有限;
(三)传统上理解,学校教育的三个优势对于道德教育来讲,并不是优势。
五、怎样教道德最有效?
(一)习惯思路:加强、加强再加强;
(二)现存问题:病态、专横、形式;
(三)出路:淡化德育!
结论:
第五讲 传统德育是怎样的?
本专题的试图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传统德育的基本内容与实质;第二,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德育文化。当前,我国出现了美化传统道德的危险倾向,更有必要
一、人文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根;
二、道德理想主义——中国人文精神的特质
(一)唯德是辅
(二)道德与政治:德政思想与仁政思想
(三)道德与经济:重义轻利
(四)道德与文学:文以载道。
三、德育目标——成圣成贤,重在成为一个君子。
四、道德修养论与德育方法论——性善论,向外与向内,向内用力。
五、道德理想与社会现实的矛盾:明君、君子、君子国与昏君、贪官、专制统治。
六、如何对待传统道德文化?
(一)整体批判:传统道德型文明与现代法治型文明的比较,二者毫无共通之处!
(二)具体继承:理由与内容
第六讲 现代德育是怎样的?
认识德育现代化的两种思路:列述与追问
针对一种错误倾向:把社会风气好转的希望寄托在党员干部的个人觉悟上!
一、制度建设优先,还是道德建设优先?
(一)什么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
(二)社会无序、官员腐败的根源何在?
(三)制度与榜样:
二、道德建设是无足轻重的吗?
(一)公平、道德本身具有独立的价值;
(二)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调整;
(三)他国发展的经验: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之间不能简单划等号;
(四)道德也是现代化追求的目标。
三、现代德育何为?
(一)总体低调;
(二)制度体系是关键;
(三)相对传统德育,重点在于:
1.审视社会正义;
2.高扬终极关怀;
3.强化普遍伦理;
4.提倡主体精神。
第七讲 个体道德是怎样发展的?
研究之难
一、个体道德要素的发展
(一)道德认识的发展;
(二)道德情感的发展;
(三)道德行为的发展。
二、品德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品德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行为主体活动和实践的结果;
(二)个体的道德发展是在其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中实现的,矛盾和冲突是促进道德发展的直接动力;
(三)道德的发展是有阶段的连续发展的过程,是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
(四)个体品德的发展是品德各要素协调统一的发展;
(五)个体品德的发展是品德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发展。
第八讲 德育教什么?
我们对德育内容缺乏理论自觉!
一、对建国以来中小学目标与内容的反思
(一)建国初期
(二)转折时期
(三)文革时期
(四)改革时期
(五)新世纪
二、关于爱国主义教育
(一)爱国主义的理性基础;
(二)健康的爱国情感;
(三)爱国主义与国际理解——国际环境的变化;
(四)形式主义之害。
三、关于集体主义教育
(一)集体利益至上,为什么?条件是什么?
(二)正视个人利益与个人主义;
(三)集体主义与市场经济必然对立?
第九讲 怎样教才是道德的?
一、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
(一)理论:教育思维和认识上的盲区
(二)实践:不道德地教的现象大量存在
二、这个问题成立吗?
(一)逻辑前提:教必然是道德的吗?
(二)区分有德之教与无德之教
三、如何道德地教——尊重学生
(一)教育现实:实际发挥作用的是不尊重学生的教育观
(二)尊重学生的理由何在?
之一:道德的特殊本质——形式上的社会规范性,实质上的个体主体性;
之二:文化传递的变化
之三:当代学校德育目标:培养独立个体
(三)如何尊重学生?
第十讲 德育研究存在什么问题?
政治化问题:忽略不讲
一、“科学化”质疑:德育理论“科学化”行得通吗?
二、经验化质疑:德育理论一定要联系实际吗?
考虑到教育硕士生的实践取向和工作性质,本部分主要是关于德育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因而略讲。

《教育经济与财政》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1044204
编写人
范先佐
课程名称
教育经济与财政
审核人
 
学分
3
学 时
54
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课
使用教材
范先佐著:《教育经济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教学参考资料
1.王善迈著:《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范先佐著:《等资兴教——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美]Martin Carnoy 编著,闵维方等译:《教育经济学国际百科全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本课程教学的目的
20世纪60年代初产生于西方的教育经济学运用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研究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以及教育领域中的经济问题,诸如教育资源的投入,包括投入的数量、来源、分配与使用结构,教育成本,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教育的收益率,教育体制与教育发展等。作为一门新兴的应用性较强的交叉学科,它的研究对政府、学校、企业、家庭的教育决策与管理具有重要的价值。
80年代初这一学科传入我国后,无论在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在应用研究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对于政府部门、教育机构和受教育者个人及其家庭的教育决策,对于政府和学校管理以及学校自身的运作都有重要指导意义。
教育硕士开设《教育经济与财政》课程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本教育经济学、教育财政学研究的兴趣,掌握教育经济学的理论、方法,了解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以及发生在教育领域内的经济问题和现象,并能运用教育经济学、教育财政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开展研究。
●学习方法指导
在本学科的教学中,应注意三结合,即:基础理论与专题研究相结合,基本方法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国外经验与国内实际相结合。应结合本科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精选教育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加以专门介绍,并在专题介绍教育规划、教育成本与效益分析、教育投资的项目管理、学科资产的管理与运营等基本方法的过程中,注重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借助模块、案例等多种方式,突出各种方法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此外也应适当介绍世界各国经典案例,并结合我国实际加入对比分析,使学生对现实教育问题有更全面、深刻的认识。
●本课程的重、难点
教育经济学主要是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发展规划,研究教育领域中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投入产出规律的科学。教育经济学的研究重点在于教育领域中稀缺资源的筹措、分配和使用结果,并致力于寻求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率与效益的有效途径,简言之,教育经济学主要是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教育领域中的经济问题与经济现象。教育的投入和产出运动,既有同于其它产业领域相一般经济规律,也有教育领域的特殊经济规律。正是这种特殊的经济规律及其特殊的作用形式和特点,构成了教育经济学专门研究和分析的对象,同时,也构成了本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一、教育经济学的概述。包括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研究教育经济学的意义,教育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以此帮助学生形成对本学科的初步认识。
二、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包括资源的配置方式,微观经济的运行与机制,市场失灵与政府作用,公共物品,宏观经济的运行与调整。对于初次接触教育经济学的学生而言,缺少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基础、不习惯从经济角度分析教育问题,是其学习教育经济学面临的最大困难。因此,如何在较短的课时内帮助学生转换视角,掌握最基础的经济学知识就成了教学必须首先解决的重点问题。
三、教育与经济发展。包括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教育与经济发展,教育、劳动力与经济增长,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是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学生应当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学习与研究,对教育在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及经济对教育的影响有全面认识,为随后的专题研究构建专业基础。
四、教育需求与供给。包括教育与劳动供求,教育需求与供给,教育供求的矛盾运动及其调节。教育需求和供给是教育与经济关系的重要体现,也是政府制定教育规划和教育政策的重要出发点,还是受教育者个人和家庭教育决策的重要依据。通过教学,学生应掌握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教育需求与供给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教育供求矛盾及调节方式。
五、教育资源配置。包括社会总资源在教育中的配置,教育资源的来源与负担、教育资源的数量与比例、教育资源在教育中的配置、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与效率。教育资源合理有效配置是经济与教育,以及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率和效益的重要条件。学生通过学习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资源配置方式、教育资源配置的一般原则及教育资源配置格局,了解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
六、教育成本——收益分析。包括教育成本、教育投资使用效率,教育的经济贡献与经济收益。学生首先应了解教育成本的类别、教育生产成本函数和教育成本的核算方法,分析如何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然后了解教育资源使用效率的概念、评价教育资源使用效率的指标和影响教育资源使用效率的因素。最后,了解教育给社会与个人的经济利益,并分析学费政策、教育投资政策和收入分配政策。
● 本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课时分析和教学环节安排
第一章 教育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6学时)
【知识点提示】
教育经济学定义;教育经济学的形成;教育经济学的发展。
【重点、难点提示】
学科定义;学科形成时间表(代表人物及其著作);教育经济学产生的历史条件;人力资本理论简析;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社会化理论。
第一节 早期的教育经济思想
一、教育经济思想的萌芽
二、古典经济学家的教育经济思想
三、庸俗经济学家的教育经济思想
四、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经济思想
第二节 教育经济学的形成
一、教育经济学的形成
二、教育经济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第三节 教育经济学的发展
一、70年代的发展
二、80年代的发展
三、90年代以来的发展
第二章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3学时)
【知识点提示】
教育经济学研究对象;教育经济学研究内容。
【重点、难点提示】
教育经济学研究对象;教育经济学研究内容。
第一节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内容
第二节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产生
二、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三、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四、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听方法
第三节 我国教育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章 教育与经济发展(6学时)
【知识点提示】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教育与经济。
【重点、难点提示】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与制约;经济对教育的决定与制约;协调发展。
第一节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一、经济增长与经济的发展
二、经济发展的实质和特征
三、经济发展的目的
四、经济发展的衡量指标
第二节 经济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一、经济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二、经济决定教育的规模、结构与速度
三、经济决定教育制度与体制
四、经济最终决定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第三节 教育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一、教育对劳动生产率的作用
二、教育对科技发展的作用
三、教育对管理的作用
四、教育对人口的作用
第四节 教育与经济关系的中介
一、教育的基本经济功能是培养劳动力
二、教育是培养劳动力的基本途径
第四章 教育与人力资本形成(3学时)
【知识点提示】
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与发展中的作用;教育在人力资本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现实问题。
【重点、难点提示】
人力资本理论的综述;教育在人力资本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节 人力资本及其在经济增长与发展中的作用
一、现代经济增长
二、人力资本及其在经济增长与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节 人力资本理论评说
一、人力资本理论的理论基础与经济基础
二、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贡献
三、人力资本理论的局限性
第三节 教育在人力资本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一、教育是培养和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最重要手段
二、教育是提高人的智力素质的最重要途径
三、教育对人的身心健康也有着极大的影响
第四节 我国人力资本发展的若干问题与对策思路
第五章 教育供给与需求(6学时)
【知识点提示】
供求原理;劳动力供求;教育需求;教育供给;教育供求矛盾调节;教育与劳动力供求。
【重点、难点提示】
供求原理;教育供求;劳动力供求;教育供求矛盾调节。
第一节 供求原理
一、需求
二、供给
三、供求矛盾及其调节
第二节 教育与劳动力供求
一、劳动力供给
二、劳动力需求
三、劳动力供求规律
四、教育与劳动力供求
第三节 教育供给与需求
一、教育供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二、教育需求及其来源分析
三、教育供求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四节 教育供求的矛盾——运动及其调节
一、教育供求矛盾
二、教育供求矛盾调节机制
第六章 教育与就业(3学时,讲授、案例分析)
【知识点提示】
就业问题;教育与就业。
【重点、难点提示】
一般性就业问题;结构性就业问题;选择性就业问题;教育在解决就业问题中的作用。
第一节 就业问题存在的客观必然性
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排斥劳动力,客观上形成就业问题
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分工不断变化,由此必然引起产业结构不断调整
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机制发生作用也使就业问题成为必然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就业问题
第二节 教育在解决就业问题中的作用
一、教育在解决一般性就业问题中的作用
二、教育在解决劳动力结构性就业问题中的作用
三、教育在解决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中的作用
第三节 我国教育结构的改革和发展
一、要建立起与多种经济体制相适当的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
二、要建立起适应第三产业发展需要的教育结构
三、要建立适应知识经济发展需要的课程、专业和学科结构
四、要注意培养适应发展外向型经济所需的人才
第七章 教育投资的负担(6学时)
【知识点提示】
投资;教育投资;教育投资的负担。
【重点、难点提示】
教育投资的性质与特点;教育投资的负担原则;教育投资的负担模式。
第一节 教育投资的性质与特点
一、教育投资的涵义
二、教育投资的性质和特点
三、正确认识教育投资性质和特点的意义
第二节 教育投资的合理负担与补偿
一、实行教育投资合理负担与补偿的理论依据
二、实行教育投资合理负担与补偿的客观必然性
三、实行教育投资合理负担与补偿的现实可能性
第三节 我国教育投资负担与补偿模式的构建
一、义务教育投资合理负担与补偿的模式
二、高级中等教育投资负担与补偿的模式
三、高等教育投资负担与补偿的模式
第八章 教育投资的合理比例(6学时)
【知识点提示】
教育投资内部比例;教育投资外部比例。
【重点、难点提示】
教育投资内部比例;教育投资外部比例;合理比例;实证分析。
第一节 教育投资的外部比例
一、确定教育投资外部比例的必要性
二、决定和影响教育投资外部比例的因素
三、我国教育投资外部比例分析
四、判断和检验教育投资外部比例是否合理的标准
第二节 教育投资的内部比例
一、教育投资的分配结构
二、教育投资的使用结构
三、我国教育投资分配与使用的实证分析
四、关于合理调整我国教育投资分配政策的思路
第九章 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3学时)
【知识点提示】
资源利用效率;教育资源利用效率;评估。
【重点、难点提示】
资源利用效率;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教育浪费;评估;实证。
第一节 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涵义
一、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定义
二、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意义
第二节 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考核与评估
一、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单项考核与评估
二、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综合考核与评估
第三节 教育资源的浪费
一、留级与辍学
二、学校教育与实际工作相脱离
三、学校教育与实际生活相脱离
第四节 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途径
一、确立合理的教育发展目标
二、学校规模适度
三、教育布局合理
四、改革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
五、实现教育产权社会化
第十章 教育成本与效益(3学时)
【知识点提示】
成本与效益;教育成本;教育收益;成本枋算;效益计量;评估;控制。
【重点、难点提示】
教育成本类别;教育成本核算;教育成本预测与计划;教育成本控制;教育效益类型;教育效益的计量。
第一节 教育成本概述
一、教育成本的类别
二、教育成本核算
三、教育成本预测与计划
四、教育成本控制
第二节 教育效益分析
一、教育的经济效益与非经济效益
二、教育的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
三、教育的货币效益与非货币效益
四、教育的私人效益与社会效益
第三节 教育效益的计量
一、教育私人经济效益的计量
二、教育社会经济效益的计量
第四节 关于探讨我国教育经济效益计量方法的思考(略)
第十一章 教师的劳动与报酬(3学时)
【知识点提示】
教师劳动的性质与特点;教师的职责和任职条件;确定教师劳动报酬的理论依据和原则;我国现行的教师工资标准。
【重点、难点提示】
教师劳动的性质与特点;确定教师劳动报酬的理论依据和原则;中国教师工资水平分析。
第一节 教师劳动的性质与特点
一、教师劳动的对象和性质
二、教师劳动的特点
三、教师劳动的形态
第二节 教师的职责与任职条件
一、教师的职责
二、教师的任职资格
三、教师的素质
第三节 确定教师劳动报酬的理论依据和原则
一、确定教师劳动报酬的理论依据
二、新中国教师劳动工资制度的形成
三、确定教师劳动工资原则
第四节 我国现行的教师工资标准
一、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工资
二、津贴
三、奖励制度
四、补助工资
第五节 改善和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
一、改善和提高教师经济待遇的必要性
二、教师经济待遇的现状
三、改善和提高教师经济待遇的对策
第十二章 学生资助制度(3学时)
【知识点提示】
学生资助的涵义、来源及其作用;国内外学生资助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重点、难点提示】
学生资助的来源及其作用;中国学生资助制度分析;中国学生资助制度的完善。
第一节 学生资助的涵义、来源及其作用
一、学生资助的涵义
二、学生资助经费的来源
三、学生资助形式
四、学生资助制度的作用
第二节 学生资助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一、国外学生资助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二、我国学生资助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 我国学生资助制度分析
一、人民助学金制度分析
二、人民助学金与人民奖学金制度分析
三、奖学金与学生贷款制度分析
第四节 进一步完善我国学生资助制度的对策思路
一、坚持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原则
二、建立以学生贷款为主,以奖学金、助学金、勤工助学和学杂费减免为辅的学生资助制度
三、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性,多渠道筹措经费,促使自助主体多元化
四、加强法制建设,使学生资助活动走上法制化轨道
第十三章 教育发展战略的选择(3学时)
【知识点提示】
教育发展战略;二元经济结构;二元社会结构;现代经济社会转型;选择。
【重点、难点提示】
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现代经济社会转型;教育发展现状;未来中国教育发展战略。
第一节 二元经济结构与教育发展战略的选择
第二节 现代经济社会的转型与教育发展战略的选择
第三节 教育发展战略的选择与确立所应遵循的原则
第四节 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发展战略
一、战略思想的选择
二、战略目标的选择
三、战略对策的选择
 
 

《教育统计与教育评价》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1044205
编写人
周东明
课程名称
教育统计与教育评价
审核人
 
学分
2
学时
36
课程性质
专业选修课
使用教材
王孝玲:《教育统计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翟天山主编:《教育评价学》,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2年9月第1版。
教学参考资料
张敏强:《教育测量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7月第1版。
徐虹、刘华山:《教育统计学》,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
漆书清主编:《教育统计与测量》,广东高等教育出版,1999年11月第1版。
涂艳国主编:《教育评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
●本课程教学的目的
《教育统计与教育评价》是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管理专业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程。该课程的开设旨在提高学生教育统计与教育评价方面的基本理论水平和常见方法的应用能力,为学生从事教育管理研究提供定量研究的方法,提高其研究的水平与层次,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研究能力。
本课程的具体教学目的是:(1)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教育统计与教育评价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2)初步学会将教育统计与教育评价的方法应用于实际研究过程;(3)培养学生在教育实践和科学研究中运用教育统计与教育评价的能力;(4)建立教育统计与教育评价的科学思维方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习方法指导
教育统计所进行的是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属于事实判断,而教育评价则是基于事实判断上的价值判断,学习时,学生应做到:
1.联系日常管理工作,注意实际问题的解决。教育统计与评价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必须坚持联系实际,与日常工作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加强练习,打好基础。要想学好教育统计与评价,必须加强练习,因为教学中有大量的公式需要理解和掌握,只有多练习才能做到这一点。
3.拓宽视野,注意与其他知识的联系。教育统计与评价提供的更多的是数据处理与应用的方法,学习时必须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把握这门课的应用价值。
●本课程的重、难点
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有两个方面,一是统计与评价的基本原理;二是将基本原理应用于具体的实践研究。为此,在教学方面提出如下要求:
(1)熟练掌握统计与评价中的基本概念;
(2)理解统计与评价中的基本公式的使用条件,熟练掌握基本公式的使用方法和公式中字母的含义;
(3)理解几种主要的统计分布形态,并熟练掌握相关常用统计表的查表方法;
(4)能将基本的原理、公式、规则应用于实际,因此,需要做一定量的练习和注重对教育现象中实际问题的关注。
●本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课时分配和教学环节安排
第一章 绪论 (2课时)
本章重点介绍教育统计的一些基本问题,包括教育统计的意义;教育统计在教育领域中的主要作用;教育统计中的一些基本概念以及变量与误差类型。
第一节 教育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一、什么是统计学
二、教育统计的意义
三、教育统计学的内容
四、教育统计的特点
五、教育统计学的作用
第二节 教育统计学中的变量与误差类型
一、变量与变量值
二、变量的分类
三、教育统计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四、教育统计中的误差类型
第二章 数据的初步整理 (3课时)
本章是对数据所作的基本描述统计,是统计的基础。其主要内容有:数据的来源、种类和分组;统计表;统计图。
第一节 数据的来源、种类和分组
一、教育统计资料的来源
二、数据的种类
三、数据的分组
第二节 统计表
一、统计表的结构及其编制原则和要求
二、统计表的种类
三、频数分布表列法
第三节 统计图
一、统计图的结构及其绘制规则
二、表示间断变量的统计图
三、表示连续变量的统计图
第三章 教育统计中的基本量数 (2课时)
本章是对统计数据的进一步归纳与整理;使学习者对统计数据的基本特征有一个整体印象,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内容包括:集中量数;差异量数;地位量数。
第一节 集中量数
一、算术平均数
二、加权平均数
三、几何平均数
第二节 差异量数
一、全距
二、四分位距
三、百分位距
四、平均差
五、方差和标准差
第三节 地位量数
一、名次
二、百分等级
三、标准分数
第四章 概率及概率分布 (2课时)
本章是从描述统计到推断统计的一个过渡章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主要有:概率的一般概念、正态分布。
第一节 概率的一般概念
一、概率的意义
二、概率的性质
三、概率的加法和乘法
四、排列与组合
第二节 正态分布
一、正态曲线
二、标准正态分布表
三、正态分布的应用
第五章 相关分析 (3课时)
本章既可看作是一个独立的内容,也可以看作是为推断统计服务的内容,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主要内容有:相关的意义;积差相关;质与量的相关。
第一节 相关的意义
一、相关的概念
二、相关系数
第二节 积差相关
一、概念及其适用范围
二、积差相关系数的计算
第三节 等极相关
一、斯皮尔曼等级相关
二、肯德尔和谐系数
第四节 质与量的相关
一、二列相关
二、点二列相关
第六章 抽样分布及总体平均数的推断 (5课时)
本章内容是推断统计的初步,为进一步学习推断统计打基础服务的。主要内容有:抽样方法、抽样分布、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总体平均数的显著性检验。
第一节 抽样方法
一、单纯随机抽样
二、机械抽样
三、分层抽样
四、整群抽样
第二节 抽样方法
一、抽样分布的概念
二、平均数抽样分布的几个定理
三、样本平均数与总体平均数离差统计量的形态
四、总体参数估计的基本原理
第三节 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
一、假设
二、小概率事件
三、显著性水平
第四节 总体平均数的显著性检验
一、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
二、δ已知条件下总体平均数的显著性检验
三、δ未知条件下总体平均数的显著性检验
第七章 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5课时)
本章是推断统计的重点,主要内容有: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的基本原理。相关样本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方差齐性检验;独立样本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相关系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第一节 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的原理
一、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的原理
二、平均数之差的标准误
第二节 相关样本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一、配对组的情况
二、同一组对象的情况
第三节 方差齐性检验
一、F分布
二、两个独立样本的方差齐性检验
三、两个相关样本的方差齐性检验
第四节 独立样本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一、独立大样本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二、独立小样本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三、方差不齐性独立样本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第五节 相关系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一、相关系数差异显著性的单总体检验
二、相关系数差异显著性的双总体检验
第八章 χ2检验 (4课时)
本章是对点计数据进行的显著性检验,有其独特地位与重要性。应用也很广泛,主要内容有:χ2检验的特点、单向表的χ2检验、双向表的χ2检验,四格表的χ2检验。
第一节 χ2检验的特点
一、χ2检验的特点
二、χ2检验的统计量
三、χ2的抽样分布
四、χ2检验的作用
第二节 单向表的χ2检验
一、按一定比例决定理论频数的χ2检验
二、一个自由度的χ2检验
三、正态分布的拟合性检验
第三节 双向表的χ2检验
一、独立性χ2检验
二、同质性χ2检验
第四节 四格表的χ2检验
一、独立样本四格表的χ2检验
二、相关样本四格表的χ2检验
第九章 教育评价概述(2课时)
本章主要介绍教育评价的几个基本问题,包括教育评价的定义、特征、范围、类别、功能及其产生和发展,讲述了我国教育评价的现状与进展,让学习者对教育评价问题有个初步的认识与了解。
第一节 教育评价的概念
一、教育评价的定义
二、教育评价的特征
第二节 教育评价的范围和类别
一、教育评价的范围
二、教育评价的类别
第三节 教育评价的产生和发展
一、教育评价的产生过程
二、教育评价发展的现代趋势
第四节 我国教育评价的现状及理论进展
一、我国教育评价工作的现状分析
二、教育评价理论研究的进展
三、教育评价研究与实践的展望
第五节 教育评价的基本功能
一、教育评价具有选拔功能
二、教育评价具有管理功能
三、教育评价具有教育功能
第十章 教育评价过程(4课时)
本章的重点是探求教育评价过程的基本原理和操作程序,帮助学习者掌握教育评价的基本原理和实施环节,并有效应用到教育评价实践中。
第一节 教育评价过程的基本环节
一、教育测量
二、教育评定
第二节 教育评价过程的基本原理
一、目标导向原理
二、动机激励原理
三、反馈调节原理
第三节 教育评价的基本程序
一、教育评价方案的制定
二、教育评价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三、教育评价结果的处理及反馈
第四节 教育评价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及调控
一、评价组织、设计过程中的心理分析
二、评价实施过程中的心理分析
三、评价反馈过程中的心理分析
四、评价过程的心理调控
第十一章 教育评价的方法和工具(4课时)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教育评价的方法问题,着重介绍教育评价的一般方法和特点,并介绍几种主要的应用工具。
第一节 教育评价方法的演进与特征
一、教育评价方法的内涵
二、教育评价方法的演进
三、教育评价方法的特点
第二节 教育评价的常用方法和工具
一、测量的方法
二、评定的方法
第三节 统计分析法
一、统计分析的意义
二、统计分析的基本方法
第四节 综合评判法
一、模糊数学的基本知识
二、模糊综合评判的实施
 
《课程理论与教育改革》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1044206
编写人
但武刚
课程名称
课程理论与教育改革
审核人
 
学分
2
学 时
36
课程性质
专业选修课
使用教材
施良方著:《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教学参考资料
1.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钟启泉、张华主编:《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美]拉尔夫·泰勒著,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5.[美]小威廉姆E·多尔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本课程教学的目的
使学生掌握课程的基本理论和编制方法,知道教育实践中存在的课程问题,提高设计课程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对课程理论和课程编制的兴趣。对当前我国和世界的教育改革有一个清晰的印象,能初步把握教育改革的趋向。
●学习方法指导
学生要积极拓宽知识面,学好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既重视课程理论的学习,又重视编制方法的学习;要理论联系实际;在研究探讨和教育实践中学习。
●本课程的重、难点
课程的本质、课程编制的理论、课程目标的设计、课程内容的设计、中国当前的课程改革、世界课程和教育改革的走向。
●本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课时分配和教学环节安排
绪 论
【知识点提示】课程论的概念;课程论的发展过程;学习意义;学习方法
【重、难点提示】课程论的概念;课程论独立的标志;泰勒的地位;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定义
二、课程论的发展
三、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四、课程论的体系
五、学习课程论的意义
六、学习课程论的方法
第一章 课程概述
【知识点提示】课程的概念;课程论的发展过程;学习意义;学习方法
【重、难点提示】课程的概念;课程论独立的标志;泰勒的地位;意义
第一节 课程的概念
一、课程的概念
二、课程的表现形式
三、课程的作用
第二节 课程的分类与结构
一、课程的分类
二、课程的结构
第三节 课程的演进与发展趋势
一、课程的演进
二、课程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 课程与诸因素的关系
【知识点提示】课程与社会、知识、学生、教师的关系
【重、难点提示】课程与知识的关系;课程与学生的关系
第一节 课程与社会
一、课程论中的社会的内涵
二、社会对课程的作用
三、课程对社会的作用
第二节 课程与知识
一、知识的内涵
二、知识对课程的作用
三、课程对知识的作用
第三节 课程与学生
一、学生的内涵
二、学生对课程的作用
三、课程对学生的作用
第四节 课程与教师
一、教师的内涵
二、课程对教师的制约作用
三、教师对课程的促进作用
第三章 课程编制理论
【知识点提示】课程编制的概念;功效理论;泰勒的课程编制理论;过程模式;施瓦布的集体审议理论;多尔的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
【重、难点提示】泰勒的课程编制理论;过程模式;施瓦布的集体审议理论;多尔的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
第一节 课程编制概述
一、课程编制的概念
二、概念辨析
三、课程编制的意义
四、课程设计的层次
第二节 课程编制的理论
一、功效理论
二、泰勒的课程编制理论
三、结构主义的课程设计模式
四、过程模式
五、施瓦布的集体审议理论(实践性的课程理论)
六、多尔的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第四章 课程目标
【知识点提示】课程目标的概念;课程目标的作用;泰勒的行为目标编制理论;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课程目标设计中常犯的错误;设计课程目标的原则;课程目标的表述;新课程标准;过程目标的概念;过程目标的特点;科学合理地设计过程目标
【重、难点提示】课程目标的概念;泰勒的行为目标编制理论;设计课程目标的原则;课程目标的表述;新课程标准;科学合理地设计过程目标
第一节 课程目标概述
一、课程目标的概念
二、教育目标体系与课程目标
三、课程目标的作用
四、课程目标的分类
第二节 设计课程目标的理论
一、泰勒的行为目标设计理论
(一)基本内容
(二)评论
二、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一)基本内容
(二)特点
(三)评论
三、加涅的学习目标理论
(一)五种学习结果
(二)评论
第三节 课程目标的设计
一、课程目标设计中常犯的错误
二、设计课程目标的原则
三、设计课程目标的步骤
四、课程目标的表述
第四节 我国的课程目标
一、我国课程目标设计的成绩及问题
二、新课程标准
第五节 过程目标的设计
一、过程目标的概念
二、过程目标的特点
三、科学合理地设计过程目标
第五章 课程内容
【知识点提示】课程内容的概念;课程内容的意义;选择课程内容时要处理的关系;课程内容的组织;我国课程内容设计的成绩与问题;新课程内容的特色;设计新课程内容的原则
【重、难点提示】选择课程内容时要处理的关系;课程内容的组织;新课程内容的特色;设计新课程内容的原则
第一节 课程内容概述
一、课程内容的概念
二、课程内容的概念
三、课程内容的组成要素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
四、课程内容的意义
第二节 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理论
一、选择课程内容时要处理的关系
二、课程内容的组织
(一)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二)直线式与螺旋式
(三)泰勒课程内容组织的三条规则
(四)多尔的课程内容论
第三节 我国的课程内容
一、成绩
二、问题
三、新课程内容的特色
四、设计新课程内容的原则
第六章 教材设计
【知识点提示】教材的概念;教材的特点;教材的类型;教材的构成;学习活动方式的概念;学习活动方式的意义;学习活动方式的类型;学习活动方式的问题;设计学习活动方式的原则;练习的概念;练习的意义;练习的分类;练习设计中的问题;设计练习的要求
【重、难点提示】教材的概念;教材的特点;学习活动方式的概念;设计学习活动方式的原则;练习的概念;练习设计中的问题;设计练习的要求
第一节 教材(课文、主体部分)的设计
一、教材的概念
二、教材的特点
三、教材的类型
四、教材的构成
五、编制教材的步骤
第二节 学习活动方式的设计
一、学习活动方式概述
二、学习活动方式的意义
三、学习活动方式的分类
四、在学习活动方式设计上存在的问题
五、影响学习活动方式选择的因素
六、设计学习活动方式的原则
第三节 练习的设计
一、练习的概念
二、练习的意义
三、练习的分类
四、练习设计中的问题
五、设计练习的要求
第七章 我国的课程改革
【知识点提示】课程改革背景、理念,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重、难点提示】课程改革的理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一、课程改革的背景
二、课程改革的地位
三、课程改革的理念
四、新课程的培养目标
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六、新课程的结构
七、课程改革的成绩、问题、原因和对策
第八章 世界课程改革
【知识点提示】世界课程改革的现状,世界课程改革的问题,世界课程改革的趋势
【重、难点提示】世界课程改革对我国课程与教育改革的启示
一、世界课程改革的现状
(一)世界课程政策改革的现状
(二)世界课程结构改革的现状
(三)世界课程内容改革的现状
(四)世界课程实施改革的现状
(五)世界课程评价发改革的现状
二、世界课程改革的问题
三、世界课程改革的趋势
四、世界课程改革对我国课程与教育改革的启示

小编工资已与此挂钩!一一分钱!求打赏↓ ↓ ↓

如果你喜欢本文章,请赐赏:

已赐赏的人
最新评论(共0条)评论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