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考研一对一
圣才VIP会员,电子书题库视频免费看
您现在的位置: 圣才考研网 > 【章节习题】

考研心理学经典试题普通心理学——第四章

扫码手机阅读
用圣才电子书APP或微信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也可分享给你的朋友。
评论(0
 
  第四章感觉
 
  1.感觉剥夺
 
  感觉剥夺是指将志愿者和外界环境刺激高度隔绝的特殊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各种感觉器官接收不到外界的任何刺激信号,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就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病理心理现象。
 
  在加拿大蒙特利尔海勃(Hebb)实验室所进行的感觉剥夺实验。受试者在感觉剥夺试验七天后,出现了经典的病理心理现象:①出现错觉、幻觉,感知综合障碍及继发性情绪行为障碍;②对刺激过敏,紧张焦虑,情绪不稳;③思维迟钝;④暗示性增高;⑤身体诉讼多,各种神经症症状;另外,美国心理学者的“感觉剥夺试验”,也说明一个人在被剥夺感觉后,会产生难以忍受的痛苦,各种心理功能将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经过一天以上的时间才能逐渐恢复正常。
 
  这说明人们日常生活中,漫不经心地接受各种刺激,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各种感觉是很重要的。
 
  2.什么是马赫带(mach band),如何解释
 
  马赫带是指人们在明暗变化的边界上,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从刺激物的能量分布来说,亮区的明亮部分与暗区的黑暗部分,在刺激的强度上和该区的其他部分相同,而我们看到的明暗分布在边界处却出现了起伏现象。可见,马赫带不是由于刺激能量的实际分布,而是由于神经网络对视觉信息进行加工的结果。这种现象可以用侧抑制现象来解释。由于相邻细胞间存在侧抑制的现象,来自暗明交界处亮区一侧的抑制大于来自暗区一侧的抑制,因而使暗区的边界显得更暗;同样,来自暗明交界处暗区一侧的抑制小于亮区一侧的抑制,因而使亮区的边界更亮。
 
  3.特征觉察器
 
  根据对感受野的研究,休伯等认为,视觉系统的高级神经元能够对呈现给网膜上的、具有某种特性的刺激物作出反应。这种高级神经元叫特征觉察器。高等哺乳动物和人类的视觉皮层具有边界、直线、运动、方向、角度等特征觉察器,由此保证了机体对环境中提供的视觉信息作出选择性的反应。
 
  4.三色说
 
  色觉理论的基本理论主要有三色说和对立过程说。三色说先由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Young1807)提出,后有赫尔姆霍茨(H von HelmholtZ18211894)扩展。认为人的视网膜由三种不同的感受器。各种颜色经验是由不同感受器按相应比例活动而产生的。三色理论不能解释红绿色盲。对立过程理论的前身是黑林(Hering1874)的四色说。黑林认为,视网膜存在着三对视素,黑一白视素,红一绿树素,黄一蓝视素,它们在光刺激作用下表现为对抗过程。行为实验和电生理学的研究结果,支持了黑林的观点。
 
  此外,现有的研究发现有理由使我们相信,在视网膜上存在的三种锥体细胞,分别对不同波长的光敏感。在网膜水平上,色觉是按三色理论提供的原理产生的,而在视觉系统更高级的水平上,存在着功能对立的细胞,颜色的信息加工表现为对立过程。
 
  5.感受野
 
  视觉感受野(receptive field of vision)是指网膜上的一定区域或范围。当它受到刺激时,能激活视觉系统与这个区域有联系的各层神经细胞的活动。细胞(例如:外侧膝状体、皮层细胞)的感受野一般具有性质对抗的两个区域。根据对感受野的研究,休伯等认为,视觉系统的高级神经元能够对呈现给网膜上的、具有某种特性的刺激物作出反应。这种高级神经元叫特征觉察器。高等哺乳动物和人类的视觉皮层具有边界、直线、运动、方向、角度等特征觉察器,由此保证了机体对环境中提供的视觉信息作出选择性的反应。
 
  6.马赫带现象及机制
 
  马赫带是指人们在明暗变化的边界上,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从刺激物的能量分布来说,亮区的明亮部分与暗区的黑暗部分,在刺激的强度上和该区的其他部分相同,而我们看到的明暗分布在边界处却出现了起伏现象。可见,马赫带不是由于刺激能量的实际分布,而是由于神经网络对视觉信息进行加工的结果。这种现象可以用侧抑制现象来解释。由于相邻细胞间存在侧抑制的现象,来自暗明交界处亮区一侧的抑制大于来自暗区一侧的抑制,因而使暗区的边界显得更暗;同样,来自暗明交界处暗区一侧的抑制小于亮区一侧的抑制,因而使亮区的边界更亮。
 
  7.试述感受性和感受阈限以及感觉大小与刺激强度的关系。
 
  感觉是由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某种感官引起的。但是,人的感官只对一定范围内的刺激作出反应;只有在这个范围内的刺激,才能引起人们的感觉。这个刺激范围及相应的感觉能力。我们称之为感觉阈限(sensory threshold)和感受性(sensitivity)。
 
  (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刺激物只有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引起人们的感觉。这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而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绝对感受性可以用绝对感觉阈限来衡量。绝对感觉阈限越大,即能够引起感觉需要的刺激量越大,感受性就越小。相反,绝对感觉阈限越小,即能够引起感觉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小,则感受性越大。因此,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例。用公式表示为:
 
  E1/R
 
  在这个公式中,E代表绝对感受性,R代表绝对感觉阈限。
 
  (2)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
 
  两个同类的刺激物,它们的强度只有达到一定的差异,才能引起差别感觉,即人们能够觉察出它们的差别,或把它们区分开来。这种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difference threshold)或最小可觉差(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简称JND)。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difference sensitivity)。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在数值上也成反比例。差别阈限越少,即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越小,差别感受性就越大。
 
  (3)费希纳对数定律
 
  1860年,德国物理学家费希纳在韦伯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刺激强度与感觉强度的关系。他所推导出的数学关系式为:
 
  PKlogI
 
  其中,I指刺激量,P指感觉量。按照这个公式,感觉的大小是刺激强度的对数函数。当刺激强度按几何级数增加时,感觉强度只按算术级数上升。
 
  费希纳定律提供了度量感觉大小的一个星表,对许多实践部门有重要意义。但他假定所有最小可觉差在主观上相等,已经为事实所否定。费希纳定律以韦伯定律作基础,由于韦伯定律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因此,费希纳定律也只有在中等强度的刺激时才适用。
 
  (4)斯蒂文斯幂定律
 
  20世纪 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斯蒂文斯(SSStevens)用数量估计法(magnitude estimation method)研究了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他发现,强度加倍,并不使知觉到的明度加倍,而只引起明度的微小变化。在强度较高时,这种现象更明显,叫反应的凝缩(compression)。
 
  知觉到的大小是与刺激量的乘方成正比例的。这种关系用数学式表达为:
 
  PKIn
 
  式中的P指知觉到的大小或者感觉大小,I是指刺激的物理量,Kn是被评定的某类经验的常定特征,这就是斯蒂文斯的幂定律。
 
  8.侧抑制和感受野
 
  侧抑制是指相邻的感受器之间能够互相抑制的现象。会影响到神经信号的加工。其中,一个感受器细胞的信息输出,不仅取决于它本身的输入,而且也取决于临近细胞对它的影响。
 
  视觉感受野(receptive field of vision)是指网膜上的一定区域或范围。当它受到刺激时,能激活视觉系统与这个区域有联系的各层神经细胞的活动。细胞(例如:外侧膝状体、皮层细胞)的感受野一般具有性质对抗的两个区域。
 
  9.暗适应
 
  暗适应(dark adaptation)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人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研究发现,视网膜上的棒体细胞和锥体细胞都参与暗适应过程,但是作用的大小及其作用的阶段,两者是不同的。早期的暗适应是由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共同完成的。以后,锥体细胞完成暗适应过程,只有棒体细胞继续其作用。整个暗适应持续大约3040分钟,以后感受性就不再提高了
 
  10.试评述有关颜色知觉的理论
 
  色觉理论的基本理论主要有三色说和对立过程说。三色说先由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Young1807)提出,后有赫尔姆霍茨(H von HelmholtZ18211894)扩展。认为人的视网膜由三种不同的感受器。各种颜色经验是由不同感受器按相应比例活动而产生的。三色理论不能解释红绿色盲。对立过程理论的前身是黑林(Hering1874)的四色说。黑林认为,视网膜存在着三对视素,黑一白视素,红一绿树素,黄一蓝视素,它们在光刺激作用下表现为对抗过程。行为实验和电生理学的研究结果,支持了黑林的观点。
 
  此外,现有的研究发现有理由使我们相信,在视网膜上存在的三种锥体细胞,分别对不同波长的光敏感。在网膜水平上,色觉是按三色理论提供的原理产生的,而在视觉系统更高级的水平上,存在着功能对立的细胞,颜色的信息加工表现为对立过程。

小编工资已与此挂钩!一一分钱!求打赏↓ ↓ ↓

如果你喜欢本文章,请赐赏:

已赐赏的人
最新评论(共0条)评论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