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考研一对一
圣才VIP会员,电子书题库视频免费看
您现在的位置: 圣才考研网 > 【笔记讲义】

中国考古学通论4

扫码手机阅读
用圣才电子书APP或微信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也可分享给你的朋友。
评论(0
   中国考古学通论4
 第三章 夏商周考古(青铜时代考古)
  第一节  夏商周考古的特点:
  夏商周时期是中国考古学的一个重要阶段,较之石器时代考古,夏商周考古有以下特点:
  1、夏商周时期已进入考古学上的青铜时代;
  青铜冶铸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使青铜器成为当时新的生产力的标志而在当时社会生产、生活中逐渐取代石器的支配地位,使社会生产和生活发生了巨大变革,推动了社会的巨大进步,形成了灿烂的青铜文明;
  青铜器以礼器、兵器为主,("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青铜农具较少
  2、从社会形态上来说,夏商周时期已经脱离史前社会而进入阶级社会,由前国家阶段进入到国家阶段、文明时代;
  象征国家政权的遗迹、遗物如城市、大型建筑、礼仪制度等已经出现。
  3、商周时期文字已经产生并逐渐用于文献记载;
  "原史时代" ;甲骨文、金文等
第二节   夏文化的探索
  (一)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历史背景
  学术界的疑古思潮
  信古---疑古---释古(文献与实物的结合)
  近代史学  实证思想  古史辨派(疑古学派)  顾颉刚等"层垒造成的中国古史观"
  我国春秋以前的历史,因"无编年之史,多传疑之事"而被归入"传疑时代"
  安阳殷墟的发掘,特别是甲骨文的发现,使商史成为"信史" 王国维 《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 中央研究院史语所考古组对殷墟的十五次发掘
  但商代以前的夏代因缺乏考古材料的支持而仍未得到学术界的承认(顾颉刚:禹是一条爬虫)
  (二)二里头遗址的发现
  1、发现时间、地点:1959年,徐旭生,河南偃师二里头村;
  2、该文化分布范围:河南中西部和山西南部;
  3、重要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洛阳东干沟、临汝煤山、郑州洛达庙,山西夏县东下冯、翼城感军等;
  4、年代:晚于河南龙山文化而早于商代二里冈文化,C-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1900年到1600年;
  5、分期与类型:按年代早晚分一、二、三、四期;一般分二里头类型(豫西)和东下冯类型(晋南)两个类型,东下冯类型的起始年代较二里头类型略晚。
  (三)二里头文化所反映的社会形态
   1、我国最早的青铜容器的出现标志着这时期已进入到青铜时代;
  青铜器包括工具、兵器、礼器、乐器和装饰器。其中爵、斝、鼎、盉等,是中国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青铜容器(空体器),都用复合范铸造,制作技术已较复杂。 (用单范铸造的青铜器如刀、戈、镞等,在龙山期已发现,制作技术相对简单。)
  考古学上三期说
  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
  我国青铜时代学界一般认为是从二里头时代开始的
  我国青铜器一般以礼器和兵器为主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遗址中发现用200多粒绿松石镶嵌的兽面纹铜牌,是中国年代最早的铜镶玉制品,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
  2、二里头城址及两个大型宫殿的发现表明这时期国家政权已经出现;
  二里头遗址东西2.5公里,南北1.5公里 ,遗址中发现有两座宫殿基址和其他夯土建筑基址多处及墓葬、铸铜、制陶、制骨、制玉等手工作坊遗迹。
  其中1号宫殿基址平面为方形,东西长108米,南北宽100米,占地1万余平方米,分布在高出现地面0.8米的夯土台上.主体建筑为东西长30.4米,南北宽11.4米,复原为面阔8间、进深3间、四阿重屋式坐北朝南的殿堂,四周有廊庑,前面是大门,中间是广庭。
  2号宫殿形制基本相同,规模略小.这是中国已知年代最早的宫殿。高台建筑,布局呈南北中轴线分布,由堂、庑 、 庭、门等单位组成,其形制开后世中国宫殿建筑先河.
  二里头遗址不应是一般聚落遗址,而应是阶级社会的一处都城遗址
  夏都斟寻(邹衡)或汤都亳(安金槐)。
  遗址中未发现与宫殿相称的陵墓,但有不少中小型墓葬.
  二里头遗址未发现城墙,而东下冯遗址中发现有城墙遗存, 城墙四周有壕沟。(城垣不是早期都城的必备因素)
  3 、二里头文化的"文字"问题
  文字是文明社会的要素之一.(文字 城市 金属器)
  二里头文化是否有文字?
  二里头文化中仅发现陶器刻划符号20多种.
  是文字还是符号?
  商代因甲骨文的发现而确立"信史"的地位
  夏代是否有文字?以何为载体?
  有学者认为夏代尚无文字(口耳相传)
  有学者认为夏代应出现文字
  商代:简牍为文字主要载体"惟殷先人,有册有典"(但考古未发现商代的简牍 但已腐烂) 甲骨文为占卜记录
  夏代:也应以简牍为文字主要载体(尚未发现或已腐烂掉)
  我们认为夏代应出现文字
  (四)关于夏文化的探讨
  考古学与历史学的结合(实证思想 "二重证据法")
  1、夏文化的含义:
  夏文化是指夏王朝时期夏民族所创造的文化。夏王朝以前或以后的文化不叫夏文化;与夏王朝同时存在的其它族的文化也不叫夏文化。这是探讨夏文化的前提。
  2、探索夏文化的方法:
  一是从年代上来说,应与文献记载的夏代纪年大致吻合(前21-前17世纪);
   二是从地域上,只能在传说中夏人活动的区域内进行;
   三是从文化特征上,应区别于原始社会晚期文化与早商文化,形成自身的特点;
   四是从社会发展阶段上,发现的文化遗存应能说明当时已进入国家阶段。
  夏纪年内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存在三种考古学文化:
  二里头文化(河南中、西部和山西南部地区)
  岳石文化(河南东部和山东、苏北地区)(东夷文化)
  下七垣文化(河南北部和河北南部地区)(先商文化)
  3、学界对夏文化的不同认识:
   (1)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1、2期是夏文化(3、4期是早商文化)(殷玮璋、安金槐);
   (2)二里头文化1、2、3、4期是夏文化(邹衡);
   (3)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1、2、3、4期是都夏文化(李伯谦、许顺湛);还有一种观点认为
   (4)夏文化应在豫东北(濮阳地区)寻找(沈长云)。
  目前第(2)、第(3)中观点越来越得到学界的认可.   
  第三节  商代的考古学文化
  商代的考古学文化可分为:
  先商文化(从商始祖契到商汤灭夏前)
  早商文化(从商汤灭夏到河亶甲迁相前)
  中商文化(从河亶甲迁相到盘庚迁殷前)
  晚商文化(从盘庚迁殷到帝辛亡国)
  一、学界对先商文化的探索;二、早商文化--二里岗文化
  三、学界对中商文化的探索;四、晚商文化--小屯文化
  一、学界对先商文化的探索
  1.文献记载的先商时期商人活动区域:
  从商始祖契到商汤灭夏前
  《史记?殷本纪》:帝舜乃命契,封于商
  《世本》:"契居蕃(亳)"
  王国维《说自契至汤八迁》:蕃、砥石、商、商丘等
  位于现在何地?学界意见不一
  2.考古学上的先商文化:
  漳河型、辉卫型、郑州南关外型(邹衡)
  下七垣文化(李伯谦):河北漳河流域(河北中南部的邢台、邯郸地区)
  更早的先商文化在哪里?是在山东、豫东地区?(王国维、张光直)还是在山西南部地区?(邹衡)学界正在探讨
  二、早商文化--二里岗文化
  (一)二里岗文化概述
  1、二里岗文化的发现:二里岗文化,因1950年首次发现于河南郑州二里岗村而得名,属商代早期文化;
  2、发现的意义:二里岗文化的发现,填补了从河南龙山文化至殷墟文化这段空间中的一环,找到了殷墟商晚期文化的直接来源,为了解殷墟文化以前的商文化的面貌,提供了实物资料,还为进一步寻找夏文化打下了基础。
  3、分布范围与重要遗址:二里岗文化遗存在我国较大范围内普遍存在。它以河南为中心,包括陕西、山西、河北南部、山东西部等地区。重要遗址有河南郑州二里岗、郑州商城、偃师商城,湖北黄陂盘龙城、河北藁城台西村、山东济南大辛庄等。
  (二)二里岗文化时期的城址
  1.郑州商城
  (1)郑州商城的位置与年代:商代早期的都城。1955年发现并开始发掘。1961年国务院列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代距今3500年左右。
  (2)布局:整个遗址面积达25平方公里。遗址中部是城墙环绕的城址。城址平面为长方形。城墙周长6960米,有11个缺口,其中有的可能是城门。城内东北部有宫殿区,发现宫殿基址多处。 城中还有小型房址和水井遗址。
   城外有居民区、墓地、手工业作坊址等。发现两处铜器窖藏,内有杜岭方鼎等商王室的礼器。遗址中还出土原始瓷器和刻辞卜骨等。
  (3)遗址性质:商汤所都亳(邹衡)或仲丁都嚣(隞(安金槐)郑州因此而成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
  杜岭方鼎:中国商代中期的青铜器。1974年于河南省郑州杜岭张寨前街出土。共两件。一件高1米,重86.4千克,方形,深腹,双耳四足,腹上部饰兽面纹,两侧及下部饰乳丁纹,形体质朴庄重,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另一件较小,高 0.87米,重64.25千克,藏于河南博物院。
  2.偃师商城: 
  (1)郑州商城的位置与年代:商代早期的都城。遗址在河南省偃师县西塔庄村 。1983年发现并开始发掘。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1700米,东西宽约1200米。
  (2)布局:遗址面积190万平方米。城墙为夯筑,已找到城门7座。
  城内有多处宫殿区。其中1号宫殿区长宽均在200米左右,有围墙环绕,内有数座建筑基址。其中的4号基址包括正殿、廊庑和主门、侧门。还发现用石板围砌的排水道,长800余米。
  城中出土的遗物有陶、石、骨、蚌、铜器等。
  发现的墓葬均为中小型。
  (3)遗址的性质:商代早期商汤所都的"西亳"(安金槐)或商初的桐宫(邹衡)。
  3.郑州小双桥遗址:
  (1)遗址位于郑州西北郊石佛乡小双桥村附近。1989年发现。年代属商代前期晚段。
  (2)遗址面积达144万平方米。发现有夯土台基、建筑基址、祭祀坑、灰坑和青铜器、陶器、玉石器、原始瓷器等文化遗存,大口尊器表及口沿内壁有朱书文字和符号。
  (3)遗址性质:商王仲丁所迁嚣(隞)都(邹衡、陈旭)或仲丁所迁嚣(隞)都的王陵及祭祀坑(安金槐)。
  三、学界对中商文化的探索
  1.文献记载的中商时期商人活动区域:
  从河亶甲迁相到盘庚迁殷前
  河亶甲迁相  祖乙迁邢(耿)
  2.考古学上的中商文化:
  安阳洹北商城:1999年发现(河亶甲所迁的迁相?)
  河北邢台东先贤遗址(祖乙所迁邢?)
  四、晚商文化--小屯文化
  从盘庚迁殷到帝辛亡国 殷墟(河南安阳小屯)
  (一)小屯文化的分布范围:
  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地区
  (二)安阳殷墟遗址
  1.殷墟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遗址。位于河南安阳西北郊洹水两岸。年代约当公元前14世纪末~前11世纪 。自盘庚迁都于此到帝辛(纣王)亡国,273年间一直以此为都。
  2.殷墟是考古学在中国产生以来中国最大的考古发现。20世纪初因盗掘甲骨而发现,1928年开始发掘,目前发掘仍在持续。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批准为世界遗产。
  3.殷墟遗址的范围约30平方千米,分布在洹水两岸。整个都城有一定的布局。
  (1)南岸以现在的小屯村为中心,小屯村北至洹水之滨是宫殿、宗庙区,宫殿基址成排或对称分布。其东、北两面以洹水为屏障,西、南两面有防卫沟壕与洹水相通,将宫殿区与外界隔开。
  (2)在洹水以北是侯家庄商王陵区,已发掘大墓13座及排列整齐的人祭坑等。王陵 13座大墓中,除一座因未竣工而未埋人外,其余12座都有墓道、墓室和椁室。其中8座为墓室四边各出一条墓道的墓,整个墓呈亚字形。3座为南北各出一条墓道的墓,墓呈中字形。1座只有南墓道,墓平面作甲字形。
  著名的司母戊鼎重875千克,相传出自东区的一座甲字型大墓中(1937年出土). 这些大墓都有人殉与人牲。如1001号大墓殉人总数超过164人。
  王陵区内的祭祀坑集中在东西长450米 、南北宽250米的范围内,已发掘的1400多个祭祀坑.绝大多数埋人,少数埋动物.多数每坑埋放10人.
  (3)在孝民屯为中心的殷墟西区分布着大批墓葬。已发掘的900余座墓 ,分为8个不同族的墓区,反映了商代的"族墓地"埋葬制度。
  4.甲骨文的出土是殷墟考古的最为重大的收获。目前已在三个地方(小屯村中、小屯村南、花园庄东地)共发现甲骨文近15万片,内容极其丰富,为研究殷商历史、乃至整个中国上古史都提供了极其珍贵的材料。
  甲骨文是我国所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系统,汉字的"六书"理论在甲骨文中都已使用。
  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历史已进入有文字可考的时代,其意义是无与伦比的。
  甲骨文的发现是中国近现代以来最重大的考古发现。
  甲骨文的三次大发现:
  1.1936年6月12日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第13次殷墟发掘中发现的YH127坑,出土刻辞甲骨17096片.
  2.1973年在小屯南地发现刻辞甲骨5041片.
  3.1991年10月在花园庄东地编号91花东H3灰坑中发现发现甲骨1583片,其中卜甲1558片,上有刻辞的574片;卜骨25片,上有刻辞的5片,共计刻辞甲骨579片.
  甲骨文的价值: 2004在上海举行的大型艺术品拍卖会上,20片殷墟甲骨文以4800万元价格被成功拍走。
  甲骨文的内容:
  大多为卜辞,是殷人占卜于鬼神的纪录.殷代是神权时代,殷人事事都要占卜,因此甲骨文内容丰富,反映殷人生活的各个方面.
  贞,令多子族暨犬侯寇周,载王事。(合集6813)
  戊子卜,宾贞,令犬延族圣田于虎。(合集9479)
  王大令众人曰协田,其受年。十一月。(合集1)
  己巳王卜,贞,口岁商受[年]。王[占]曰,吉。
  东土受年。
  南土受年。吉。
  西土受年。吉。
  北土受年。吉。(合集36975)
  甲骨研究的名家:
  "四堂":
  雪堂罗振玉:浙江上虞 《殷墟书契》、《殷墟书契考释》
  观堂王国维:浙江海宁 《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 、《殷周制度论》
  彦堂董作宾:河南南阳 《甲骨文断代研究例》
  鼎堂郭沫若:四川乐山 《甲骨文字研究》 、 《卜辞通纂》
  唐兰  于省吾   杨树达  陈梦家  胡厚宣 李学勤  裘锡圭   林沄 等
  5.殷墟出土的青铜器:
  包括礼器,兵器和杂器等。礼器有鼎, 爵,斝,卣,觥,甗,盉,彝等等 .兵器有戈,钺等.杂器有铜镜等.著名的妇好墓中出土各种青铜礼器200余件,多带有铭文。
  器型:鼎, 爵,斝,觚卣,觥,甗,盉,彝,戈,钺,铜镜等
  花纹:地纹,主题花纹,主题花纹上的纹饰(三重花纹)极其繁缛复杂,具有很强的艺术性.
  铭文:具有很强的历史研究价值(补史,证史)
  6.殷墟的玉器:
  殷墟出土的玉器非常出色,在开料、钻孔、雕琢、抛光等方面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特别是人或动物玉雕,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妇好墓随葬玉石器中,有商代玉器中的精品。10余件玉石人物雕像,是研究当时衣冠发式的珍贵资料。另有三件带把象牙杯,也是罕见的古代艺术瑰宝。
  7.殷墟代表商代晚期青铜文化的最高水平,其发掘促进了商史的研究。
  第四节 周代的考古学文化
  周代的考古学文化可分为:
  先周文化(从周始祖弃到周武王克商前)
  西周文化(从武王克商到平王东迁前)
  东周文化(从平王东迁到战国前)
  一、学界对先周文化的探索
  1.文献记载的先周时期周人活动区域:
  从周始祖弃到周武王克商前
  《史记?周本纪》:弃生于邰 不窋奔于戎狄之间
  公刘居豳 古公亶父迁居周原(岐) 文王都丰 武王都镐
  邰在今陕西武功(司马迁)?还是在山西汾河流域
  (钱穆)?  戎狄之间在甘肃庆阳(泾水上游)    豳在陕西彬县、旬邑境内  周原在陕西扶风、岐山境内  丰镐在今西安西郊沣河两岸
  2.考古学上的先周文化:
  武功郑家坡遗址(周族故土邰地的先周文化),彬县断泾遗址(周人居豳时的先周文化),周原遗址(周人居岐时的先周文化),长安丰邑遗址(周人居丰时的先周文化)等
    二.周原遗址
  (一)周原的范围:
    周原是周人的发祥地和周代的都城遗址。自古公亶父(太王)自豳迁至此地,开始营建城郭。武王迁都镐京后周原仍是周人的重要政治中心。周原遗址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周原东起武功县、西至凤翔县、北至北山、南到渭河,总面积达数百平方公里;狭义的周原遗址指岐山县与扶风县北部接壤处的周原核心区,东西约3公里,南北约5公里,面积近20平方公里,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周原遗址的内容:
   西汉以来,这里就不断有西周铜器出土。清代末年出土有著名的盂鼎、毛公鼎等重要铜器。新中国成立后,出土有一批大型的夯土建筑基址、墓葬,并发现了西周时期的甲骨文和多起铜器窖藏。
  (一)建筑基址:
   已发掘的建筑基址有岐山凤雏和扶风召陈两处。
  1.凤雏建筑构成: 
   凤雏建筑基址座落在东西宽32.5米,南北长43.5米,高1.3米的夯土台基上。建筑以门道、前堂、后室为中轴,东西配置厢房各8间,并有回廊相连接,形成一前后两进、东西对称的封闭性院落,是中国已知最早最完整的四合院。
  2. 前堂:
  前堂是这组建筑的主体,东西长17.2米,南北宽6.1米,台基上有排列整齐的柱洞,东西7行,南北4行,可知其面阔为6间,进深为3间。建筑的墙用黄土夯筑而成,墙表与屋内地面均抹有以细砂、白灰、黄土混合而成的"三合土"。另外,还有两条用陶水管或卵石砌成的排水管道,可以将院内的积水泄向院外。
   3.西厢房内西周甲骨文的发现:
   1977年在凤雏建筑基址西厢房的一个窖穴内,出土卜甲和卜骨共 1.7万多片,其中有字甲骨文289片,是新中国重大考古发现,为研究西周历史提供了新的史料。
  4.召陈建筑基址:
  在召陈村发掘出15个夯土建筑基址。遗址出土大量的瓦, 分板瓦、筒瓦和瓦当3种种类,我国所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建筑用瓦。
  (二)铜器窖藏 :
   清代末年周原出土有著名的盂鼎、毛公鼎等重要铜器。
  大盂鼎(西周康王时期)
  通高102.1厘米 清道光年间 陕西省岐山县礼村出土,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毛公鼎(西周)
  通高53.8厘米 清道光年间 陕西省岐山县周原出土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虢季子白盘(西周)
  通高39.5厘米,口长137.2厘米 清道光年陕西省宝鸡市虢川司出土 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散氏盘(西周)
  通高20.6厘米 清乾隆年  陕西省凤翔县出土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周原遗址发现的西周铜器窖藏已有十多起,其中最重要的有1975年岐山董家村出土的包括裘卫四器在内的37件铜器,1976年扶风庄白出土的 103件微氏家族铜器群。
  (三)西周甲骨的发现
   1.1977年在凤雏建筑基址西厢房的一个窖穴内,出土卜甲和卜骨共 1.7万多片,其中绝大部分是卜甲。在200多片卜甲上有刻辞,最多的1片有30字。
  2.1979年,在扶风齐家也发现5片有字甲骨。
  3.2003---2004年周公庙西周大型墓地发现有字甲骨上百片。
   西周甲骨以前在山西洪洞坊堆、陕西长安张家坡、北京昌平白浮西周墓都有发现,但数量、字数都极少。
   周原甲骨刻辞的特点:字体很小,笔划纤细。
   周原遗址的发现大大丰富了西周甲骨的内容,为研究西周历史提供了新的史料,是新中国重大考古发现。
  (四)周公庙西周大型墓地的发现
  1.周公庙遗址位于大周原(广义的周原)保护区范围内,距岐山县城西北7公里处,是唐代为祭祀周代开国元勋周公旦而修建的大型建筑群。近年来发现的西周大型墓地就分布在周公庙旁的山坡上。
  2.2003年12月,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在周公庙野外调查时意外地发现了两片西周时期刻有文字的甲骨。 2004年10月由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联合组成的周公庙考古队已正式开始发掘此遗址。此遗址面积约8万平方米。
  3.已经钻探出大型墓葬19座,其中带四条墓道者9座。(以前从未发现过西周3个墓道以上的大墓)可能是周天子或周公等西周王公贵族的墓地。
  4. 墓地外围发现了长达1500余米的西周城墙,分布在这处墓地的东、北、西三面。东墙残长700米,北墙长300米,西墙残长500米,南墙目前尚未发现。墙厚约10米,个别地方发现城墙的残存部分高出原地面约2米多。这在西周考古史、中国建筑史等方面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5.城墙内发现6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和大量的空心砖、条砖、板瓦等建筑材料。(把我国使用砖的历史由秦汉上推到西周)
  6.在墓地外围多处地点共发现卜甲与卜骨700余片,有甲骨文字近千字。这些卜甲的发现,对西周考古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文字资料。
   有"中国商周考古第一人"之称的著名考古学家邹衡教授预测"周公庙遗址西周大型墓地的发现,从学术价值上说,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堪称第一的最重大的考古发现,对研究中华文明史、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等具有无可估量的价值。"
  三、丰镐遗址
   周文王所建丰邑与周武王所建镐京的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南12公里的沣河两岸,丰在河西,镐在河东,遗址范围包括客省庄、马王村、张家坡、新旺村、冯村、洛水村、普渡村、斗门镇及昆明池故址一带,总面积逾10平方公里。年代约当公元前11世纪至前771年,是西周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汉武帝时修建昆明池,遗址遭到很大破坏,近年来遗址内发现有夯土建筑基址、手工业作坊遗址、墓葬、车马坑等,出土有青铜器、玉器、陶器等。
  四、琉璃河遗址
  西周时期燕国都城的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北1.5公里的台地上,东西长3.5公里,南北宽1.5公里,面积500余万平方米。20世纪40年代发现,70年代起发掘。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天马--曲村遗址  
  天马-曲村遗址位于山西省南部曲沃和翼城两县的交界处,是一处西周早期晋国王侯贵族墓地,其埋葬时代几乎贯穿整个西周时期。现已发现8组17座晋侯及其夫人墓葬、陪葬墓4座、祭祀坑数十座,并探明车马坑5座。出土有大量华丽精美的玉器、青铜礼器等随葬品。晋侯墓地的发现是二十世纪西周考古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它为确认西周时期晋国的始封地以及晋国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1. 学界对早期晋都的不同认识:
  对晋国始封地,学界有两种观点:一说在山西中部的太原晋阳(主流观点),一说在山西南部。
   以上诸说,孰是孰非,后人很难择从。问题的最后解决只有依赖于考古学的验证。
  2.天马--曲村遗址的发现过程:
   (1)1959年,徐旭生首次调查夏墟,认为"夏墟当在山西西南部,不在中部";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直至80年代初,北京大学邹衡教授进一步确定夏墟的所在范围在晋南。从而在考古学上把太原晋阳说排除出去了。
  (2)1979年以来,邹衡在现在的天马-曲村遗址开展了持续十余年的大规模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发掘了近千座西周至战国时期的晋国中小型墓葬及数万平方米的居住址,提出,天马-曲村遗址应是晋国的始封地--"唐"之所在,也即晋国早期的国都--"故绛"之所在。此观点由于缺少地下出土文献和大型宫殿建筑基址、诸侯陵园等相关考古证据的支持,而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未被学术界所普遍接受。直到1992年在遗址的中部发现了晋侯墓地,这个认识才取得了学术界的确认。
  (邹衡先生冒着生命危险保护天马-曲村遗址 晋侯苏编钟的被盗 马承源从香港买回 14加2件 300多字 2640万元)
  邹衡(1927-2005)湖南澧县人,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教授,被誉为"中国商周考古第一人",对中国夏商周考古具有开拓之功。
  (3)正式发掘:
  以北京大学李伯谦教授为领队、由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的考古队于1992--1994年连续进行了五次发掘。
  现已发现8组17座晋侯及其夫人墓葬、陪葬墓4座、祭祀坑数十座,并探明车马坑5座。
  青铜礼器等随葬品。晋侯墓地的发现无疑是二十世纪西周考古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它为确认西周时期晋国的始封地以及晋国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六、东周王城遗址
  东周王城即周平王东迁后,直至周景王共十二世的都城,位于今河南洛阳市区。
   1 城墙,护城壕沟
   2 夯土基址:
   3 墓葬:
  (1)20世纪50年代,洛阳市曾在中州路西工段发掘出260座东周墓葬,建立了东周时期中原地区陶器发展的序列,在中国考古界引起很大反响。
  (2)2002年在洛阳市27中附近发掘2座东周大墓。其中一座为"亚"字形墓葬,墓室长6.6米、宽5米,有4条墓道;另一座为"中"字形墓葬,墓室长5.8米、宽4.2米,有2条墓道。带4条墓道的"亚"字形大墓,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东周早期级别最高的墓葬。
  (3)2002年,在洛阳市中心广场建设时,发现了397座东周墓葬和18座陪葬的车马坑,面积达1.6万平方米。其中 "驾六马"、"天子之乘"遗迹的车马坑最为引人注目:整座车马坑南北长42.6米、东西宽7.4米;坑内车马由北向南呈两列纵向排列,共有陪葬车26辆、马53匹、狗7只,是目前河南发现的规模最大、出土车马最多的车马坑。
  七、曲阜鲁国故城
    鲁国故城是我国西周至战国时期鲁国的国都。 1961年,被公布为中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鲁国故城始建于西周初期,自周公之子伯禽代父封于鲁开始,中间经过了33代,至楚灭鲁止,共八百余年。
   遗址南北宽2.5公里,东西长3.5公里,周围城垣11.75公里,总面积约1.5万亩。现在的曲阜城位于鲁故城内的西南角,约占鲁故城的七分之一。  
   鲁国故城遗址保存较为完整,现已探出城门十一个,城门之间各有干道相通。中部的宫殿区东西绵延约1公里。城东西北三面分布着炼铜、冶铁、制陶、制骨等手工作坊和居民区。城内还有墓葬区等。
  八、齐国临淄故城
   遗址位于今山东临淄县城西部和北部。公元前九世纪中叶,齐国第七个国君齐献公由薄姑迁都于此。先后作为姜齐与田齐的国都达630多年,是当时东方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列国中最繁华的都城之一。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城址由东北、西南大小二城组成,小城为宫城,东西1.4公里,南北2.2公里,分布有大片建筑基址;大城东西4公里,南北4.5公里,为平民活动的地方。城墙厚度为30米左右。大城内发现墓地两处,大型殉马坑一处。
  殉马坑位于春秋时期齐国公侯的一大墓地中,今已探出大、中型墓二十余座,其中五号墓是一座"甲"字形大墓。墓室南北26米,东西23米,南墓道长18米,宽12米左右。殉马在其东、西、北三面,全部殉马当在六百匹以上。据考,该墓为齐景公之墓。
  八、侯马晋城
  春秋时期晋国都城新田的遗址。位于山西侯马西北。1952年后多次进行发掘。1961年公布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侯马晋城由6座小城组成,其中白店、牛村、台神、平望四城相连,其东的呈王城及东北的马庄城可能是附属性小城。在牛村古城及平望古城内均发现夯土台基,可能是宫殿区。牛村古城南郊有铸铜、制陶、制石器等手工作坊遗址。其中侯马铸铜遗址面积约20万平方米,为研究晋国铸铜工艺提供了重要资料。在呈王古城南的秦村发现春秋晚期盟誓遗址,出土了五千余片侯马盟书。在浍河以南的上马村还发现大片墓地,已发掘墓葬1390余座。
  侯马盟书是春秋晚期晋国世卿赵鞅同卿大夫间举行盟誓的约信文书。1965~1966年在山西侯马晋城遗址出土。盟誓时间为晋定公十五年至二十三年(前497~前489)。共5000余件,用毛笔书写在圭形的玉石片上。字一般为朱红色,也有黑色的,字体接近春秋晚期的铜器铭文。
  第五节 中原地区以外的重要遗址
  一、盘龙城遗址:
  商代中期的城市遗址 。位于湖北黄陂叶店。1974年开始发掘。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城平面略呈方形,南北长约290米,东西宽约260米。城墙夯筑而成,城外有壕沟。城内东北部高地上有宫殿建筑,城外有居民聚落和手工作坊址。城西、城北、城东发现有墓葬。其中城东李家嘴的2号墓使用雕花木椁,有多人殉葬,随葬青铜礼器25件,还有铜钺等兵器及玉器。
  盘龙城遗址是商朝在南土的一个方国。
  该城址对了解商文化的分布及城市性质、宫殿建筑等有重要价值。
  二、新干商墓
   商代晚期的墓葬。位于江西新干县大洋州。1989年发掘。
   该墓椁室长8.22米,宽3.6米,棺床位于椁的中部偏西处。墓主骨骼朽烂。墓中总计出土铜器480余件,包括鼎、鬲、甗、豆、簋、罍、壶等礼器,鎛、铙等乐器,以及工具、兵器等。玉器1000余件,种类有礼器、仪仗器和装饰品。另还有陶器356件。从随葬品看,既包含中原商文化的因素,又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该墓主人很可能是赣江流域古越人所建立国家的统治者。
  该墓的发现,反映出江西地区在约3000年前已有发达的青铜文明。
  三、铜山丘湾社祭遗址:
   商代晚期杀人祭社的遗址。位于江苏铜山县丘湾,1959年发现并发掘。
   该遗址面积75平方米,中心树立4块天然大石块,紧靠一起,直立土中,社石周围分布着人骨20具,人头骨2具,狗骨12具,头向都对着中心的大石块。人骨没有葬具和随葬品,双手反缚在背后。显然这里以人、狗祭祀社神-灵石。这是商代东夷的祭祀遗存。
  四、三星堆遗址
  1.位于四川广汉南兴镇,属商代晚期,古蜀人遗址
  2.1929年发现,1986年大规模发掘
  3.遗址的内容
  (1)城市遗址:
  东城墙长1100米,南墙180米,西墙600米,北城墙不明,人工夯筑而成。清理出房屋基址 、灰坑、墓葬、祭祀坑等.
  (2) 两个大型祭祀坑的横空出世:
  1986年7月 砖厂挖土烧砖发现
  1号坑:坑口长4.5米,宽3.4米,深1.6米。出土文物429件,其中青铜器178件,金器4件,玉器129件。
  2号坑:坑口长5.3米,宽2.3米,深1.5米。出土文物1300件,其中青铜器735件,金器61件,玉器486件。
  青铜器种类有:青铜人头像、人面像、人面具,青铜立人,神树,鸡,以及尊、罍等容器。
  1件青铜立人像高260.8厘米,花冠高17.7厘米,冠下至足底高163.5厘米,座高78.8厘米,是我国最大的古代青铜人像。铜人像极富地方特色,大眼直鼻,方颐大耳,戴冠,穿左衽长袍,佩脚镯,是难得的研究蜀人体质与服饰的资料。
  2棵青铜神树,其中1棵残高350米,树干上有枝、叶、花、果、飞禽走兽和铃等挂饰。
  金器种类有金杖4件、面罩65件等。
  玉器种类有璋、璧、琮、戈、斧等。
  4.三星堆遗址发现的意义
  远离中国文明中心(黄河中游地区)的三星堆遗址的发现,颠覆了传统的"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一元论"(中原地区)观点,学术界逐渐确立了"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多元论"的观念
  "黄河流域摇篮说"------- "满天星斗说"(苏秉琦)
  东北红山文化 太湖流域良渚文化 长江中游吴城文化(新干商墓)  长江上游三星堆遗址
  传统夏代大一统国家政体理论 到古国(五帝时代)---方国(夏商周三代)---帝国(秦汉)理论
 

小编工资已与此挂钩!一一分钱!求打赏↓ ↓ ↓

如果你喜欢本文章,请赐赏:

已赐赏的人
最新评论(共0条)评论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