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考研一对一
圣才VIP会员,电子书题库视频免费看
您现在的位置: 圣才考研网 > 【专业目录】

《普通心理学》课后习题2

扫码手机阅读
用圣才电子书APP或微信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也可分享给你的朋友。
评论(0
《普通心理学》课后习题2
 
1.举例说明什么是学习,学习行为具有什么特征?
答:(1)含义
学习是个体在一定情景下由于反复地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比如,个体学习开车,在教练的教导下,反复的练习,从而产生了行为的持久的变化,即习得了开车的技巧,学会了开车。
(2)特征
①学习是以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为标志的。学习是有机体获得新的个体行为经验的过程。例如,小学生学习四则运算之后就可以解答复杂的算术题。
②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是相对持久的。无论是外显的行为变化还是行为潜能的变化,只有行为改变的持续时间较长,才可以称为学习。例如,由于疲劳或疾病引起的行为的改变是短暂的,就不是学习。
③学习是由练习或经验引起的。例如,从黑暗的电影院出来,在阳光下产生的明适应就不是学习。
2.联结主义的学习理论的两个主要派别是什么? 二者的异同是什么?
答:(1)联结主义的学习理论的两个主要派别是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
(2)两者的相同之处在于都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强化在S—R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S—R联结之中,个体学到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习惯一旦形成,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
(3)两者的区别如下:
①无条件刺激是否明确。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什么使狗流唾液?是食物。食物作为无条件刺激很明确;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什么使白鼠去抓机关?只好说是由它身体内部的某些情况。
②强化是与刺激有关,还是与反应有关。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强化是同刺激有关,并出现在反应之前;而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强化只同反应(操作)有关,而且出现在反应之后。
③反应方式不同。在形成经典性条件反射时,动物往往被束缚着,是被动地接受刺激,反应是先天固有的;在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过程中,动物可以自由活动,它通过主动操作来达到一定的目的,反应是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复杂的反射活动,往往既包含有经典性条件反射,也包含有操作性条件反射。
3.在儿童教育中,应不应该使用惩罚?为什么?如果运用惩罚,应该怎样运用?
答:(1)惩罚是指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撤消一个愉快刺激以降低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其目的是降低行为再次发生的概率。运用惩罚可以消除儿童的不良行为习惯,但是最好少用惩罚,能不用就尽量不用惩罚。惩罚可以导致很多消极影响:
①惩罚只能使学生排除某种不良反应,而不能保证其学会正确反应,它不如奖励那样有明确的指向。
②已有的不当行为,即使暂时因逃避惩罚而被抑制,个体也可能改以其他不当行为来达到目的。
③惩罚不利于人际关系,导致儿童疏离父母,怨恨老师。
④过多惩罚会形成条件性恐惧,例如学校恐怖症。
⑤惩罚会引起关注.因此变成对错误行为的正强化。
⑥惩罚由权威实施,可能对学生产生观察学习。
⑦过多的惩罚损害了学习者的自尊心,使其降低自尊,以致自暴自弃。
(2)如果运用惩罚,一定要注意几点:
①惩罚要及时,要在不良行为发生时立即给予惩罚;
②惩罚要明确,要让儿童知道惩罚的是什么具体行为,他为什么会受到惩罚;
③惩罚要对事不对人,惩罚的是不良行为,不要对儿童的身体或心理造成伤害。要尊重孩子的权利、独立的人格,不得伤害肉体和心理;不得使用贬低孩子才干、人品或威胁打骂孩子的言行;要调整好自我情绪,保持平和的心态,采用适度的语言和行动。
④惩罚要适度。不轻易使用刺激强度较大的方式,尤其是不用体罚,不轻易使用惩罚,最好引而不发,让孩子在被实施惩罚前,自己中止不良行为。
4.简述苛勒的顿悟研究与学说。
答:(1)苛勒研究了猩猩解决问题的行为,其中“取香蕉”的实验是最有名的。猩猩可以看到房顶上悬挂着一串香蕉,但是它够不到。房内的地上有几只箱子。苛勒的研究发现:面对这样的情景,猩猩一开始试图跳起来抓取香蕉,但是没有达到目的。以后,它不再跳了,而是在房间里走来走去,仿佛在观察房间里的东西。经过一段时间,猩猩突然走到箱子前面,站着不动,过一会儿,它把箱子挪到香蕉下面,跳到箱子上,取到了香蕉。如果一只箱子不够高,猩猩还能把两只或更多的箱子叠起来以拿到香蕉。
(2)通过这些研究,苛勒发现猩猩不是通过尝试错误的方法来学习如何拿到香蕉的,而是突然学会如何解决问题的。苛勒认为,用“知觉重组”可以解释这种学习:猩猩突然发现了箱子与香蕉之间的关系,它在认知结构中将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了重新组合,因而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新方法。苛勒把这种学习叫做顿悟学习。苛勒认为,顿悟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建一种心理完形。学习是个体利用自身的智慧与理解力对情境及情境与自身关系的顿悟,而不是动作的累积或盲目的尝试。
5.什么是认知地图?它在动物的位置学习中有什么意义?
答:(1)托尔曼认为,认知地图是关于某一局部环境的综合表象,它不仅包括事件的简单顺序,而且包括方向、距离甚至时间关系等。
(2)托尔曼认为,“认知地图”是动物在迷津实验中所学到的东西,即关于迷津的位置信息,例如,哪条路是死路,哪条路通向食物,哪条路最近,而哪条路绕弯等。一旦白鼠将这些信息同化到自己的某种认知地图中,它就会明白目标在哪里以及应该如何走,而不是依靠某些固定的运动系统来达到目的。
6.什么叫技能? 它有哪几种?
答:(1)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活动方式。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区别于程序性知识;技能是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区别于一般的随意行为。
(2)技能可以分为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两种。
① 操作技能又叫运动技能、动作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一定的动作方式。
操作技能具有与心智技能不同的其他一些特点。首先,就动作的对象而言,操作技能的活动的对象是物质性客体或肌肉,具有客观性。其次,就动作的进行而言,操作动作的执行是通过外部显现的肌体运动实现的,具有外显性。第三,就动作的结构而言,操作活动的每个动作必须切实执行,不能合并、省略,在结构上具有展开性。
② 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阅读技能、写作技能、运算技能、解题技能等都是常见的心智技能。一般而言,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相比,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动作对象的观念性。与操作活动不同,心智活动的对象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是知识和信息。
第二,动作执行的内潜性。由于心智活动是对观念性对象进行的加工改造,它既不像操作活动那样,以外显的形式(在头脑外部)通过肢体运动来实现,也不像言语活动那样,可以借助于言语器官或口腔肌肉的运动信号而觉察到活动的存在。
第三,动作结构的简缩性。由于心智动作是借助内部言语这一工具进行的,这就决定了心智动作不像操作动作那样必须将每一个动作实际做出,也不像外部言语那样必须把每个动作一一说出。鉴于内部言语是不完全的、片断的,因而心智动作成分可以合并、省略及简化。
7.技能形成一般分几个阶段?各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答:(1)认知—定向阶段
人在开始掌握一种技能之前,要形成掌握这种技能的动机,学习与它有关的知识,在头脑中形成这种技能的最一般的、最粗略的表象,这就是技能的定向阶段。动作表象的形成在技能学习中有重要的作用。
在这个阶段中,人对技能的学习有时从个别动作入手,有时从动作的整体入手。这时,学习者需要熟悉动作的要领,了解动作的特点,把新学习的动作与已有的、习惯了的动作进行比较,克服习惯动作的干扰。
人在认知—定向阶段中的动作常常表现出呆板、迟缓、不稳定、不协调,多余动作较多,对动作要有意识地进行控制。因而,训练者在每个动作上的示范表演对人们学习技能有重要的意义。人们主要是靠把自己的动作与示范者的动作进行对照,来校正自己的错误的。
(2)动作系统初步形成阶段
在掌握局部动作的基础上,人们开始把个别动作结合起来,以形成比较连贯的动作。由于技能还处在初步形成的阶段,人们常常忘记动作之间的联系,在动作转换和交替的地方,会出现短暂的停顿;练习者完成动作的紧张度已大大缓和下来,但没有完全消失,还会出现错误的动作;在前一阶段经常出现的多余动作已逐渐不见了,这时候,练习者的头脑中已形成比较清晰而牢固的动作表象,他们能够评价自己的动作,并根据自己的动作表象来校正自己的技能。
(3)动作协调和技能完善阶段
这是技能形成的最后阶段。在这个阶段,人们学习的各种动作在时间和空间上彼此协调起来构成一个连贯的稳定的动作系统。他们在完成动作时的紧张状态和多余动作都已完全消失;意识对动作的控制作用减小到最低限度;整个动作系统自始至终几乎是一气完成的。
8.什么叫高原现象?形成高原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答:(1)练习成绩的进步并非直线式地上升,有时会出现暂时停顿的现象,叫“高原现象”。高原现象是练习成绩一时性的停顿现象,它和生理的极限和工作效率的绝对顶点是不同的。
(2)高原现象存在的原因主要有:
① 在长时间而集中的技能训练中,学习的热情下降,身体过分疲劳,旧的技能结构的限制等。其中旧的技能结构的限制,可能是引起高原现象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② 由于技能的内部结构已经稳定下来,改组内部结构比较困难,因而它会限制人们按照新的方式去组织动作成分,建立新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旧的技能结构规定了工作效率所能达到的一定水平,因而导致了高原现象。在这个意义上,通过改组旧的技能结构,并根据新的技能结构因素进行认真的训练,就能排除高原现象,使技能取得新的进步。
9.怎样进行练习才有利于技能的形成?
答:(1)确定练习的目标
有没有明确的目标,是影响练习效率最重要的因素。练习与机械地重复一种动作不同,它是在一定的目的支配下,指向于改进动作的方式与方法。
确定练习的目标有三方面的意义:
① 使练习者具有强烈的动机和巨大的热情;
② 使人对练习的结果产生积极的期待;
③为检查和校正练习的结果提供依据。目标越明确、越具体,练习的效果就越好。
确定目标的难度在成功率为50%以下时,对练习的作用较大;过于容易或很难实现的目标,不易激励人们去进行练习。
(2)灵活应用整体练习和分解练习
整体练习法是把某种技能当作一个完整体来掌握,人们从一开始就着眼于动作间的联系和关系,并从始至终对动作进行练习。分解练习又称局部练习,是指在练习时,人们把某种技能分解为若干部分或某些个别的、局部的动作,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局部的动作,逐渐达到学习整个技能的目的。
当一种技能容易被分解为个别、局部的动作时,采用分解练习可获得较好的效果。对某些难以分解成局部动作的技能来说,应用整体练习法效果会更好些。技能较简单,采用整体练习的效果好;技能非常复杂时,则用分解练习的效果好。在技能形成的前期,适宜采用分解练习法,随着技能的形成和发展,应更多地采用整体练习法。
(3)恰当安排练习时间
练习时间的安排有两种,即集中练习和分散练习:集中练习是指长时间不间断地进行练习,每次练习中间不安排休息时间;分散练习指相隔一定时间间隔进行的练习,各次练习之间安排适当的休息时间。一般说来,分散练习比集中练习的效果要好些。
(4)练习中必须有反馈
知道练习的结果,就是要在技能形成中利用反馈的调节作用,这对技能的顺利掌握有着重要的意义。从结果中获得的反馈越多,练习的进步就越快。对练习的结果进行自我分析,是内反馈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对人们自觉地掌握某种技能有重大意义。在技能形成过程中,要注意培养这种自我分析的能力。
 
10.什么叫技能的迁移?迁移的主要类型和特点有哪些?
答:(1)含义
人们在一种情境中所获得的知识,可以影响到随后学习的另一种知识,这叫知识的迁移。在技能形成中,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即各种技能之间可以相互作用,已经掌握的技能可能对掌握新的技能起促进作用,也可能妨碍学习新的技能。这种现象叫技能的迁移。包括正迁移和负迁移。
(2)正迁移
① 概念
已经掌握的技能对学习新技能的积极影响叫正迁移。
② 分类
运动—运动迁移:即已经学会的一种运动帮助和促进对另一种运动的学习和掌握,如学会了英文打字的人,有助于学习俄文打字等。
语言—运动迁移:即练习前的语言训练对掌握运动技能有积极作用。
两侧性迁移:即由身体一侧学会的技能迁移到身体的另一侧。研究发现,这种迁移在身体的对称部位(右手—左手,右腿—左腿)表现得最强;在同侧部位(右手—右脚,左手一左脚)次之;而位于对角线上的部位(左手—右脚,右手—左脚)迁移的作用最弱。
③ 条件(特点)
不同技能间存在着共同的因素或成分。
不同技能间包含着共同的原理。
(3)负迁移
① 概念
已经掌握的技能对学习新技能的消极影响叫负迁移。
② 特点
当两种技能在结构上很相似,但其中某些成分要求相反的动作方式时,负迁移很容易发生。比如:会骑自行车的人在刚学骑三轮车时会发生不适应。共同的刺激情境和不同的反应要求,便产生了明显的负迁移。
在实际的技能训练中,正迁移与负迁移常常同时发生,很难截然分开。例如,学过英语的人固然有助于学习俄语或法语,产生正迁移,但有时也出现干扰,如把某些俄文单词读成了英文单词,用英语的语法去理解俄语的语法等。

小编工资已与此挂钩!一一分钱!求打赏↓ ↓ ↓

如果你喜欢本文章,请赐赏:

已赐赏的人
最新评论(共0条)评论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