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考研一对一
圣才VIP会员,电子书题库视频免费看
您现在的位置: 圣才考研网 > 综合资料

2011政治冲刺:综合国力竞争 大国关系

扫码手机阅读
用圣才电子书APP或微信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也可分享给你的朋友。
评论(0
  综合国力竞争
  (一)综合国力的定义综合国力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生存与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民族凝聚力在内的物质力、精神力,以及对国际的影响力。
  过去,大国之间也进行综合国力的较量,其中军事力量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冷战结束后,特别是新旧世纪交替之时,几乎所有国家都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强盛衰落,最终起作用的是综合国力,核心是经济与科技发展水平,而不单纯是军事力量。一个国家是否在21世纪多极化格局中处于有利地位,也主要取决于它能否占有经济上的优势。因此愈来愈多的国家重视经济与科技的发展,把经济安全置于国家安全的首位。
  (二)科技对经济的决定作用。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和原动力的作用日益凸显,科学技术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深刻地决定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经济竞争其实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科技对经济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科学技术创造的价值在产品价值中的比例愈来愈大。它将决定各国在21世纪中的国际经济地位。科学技术将直接影响到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的发展,影响到各国综合国力的增长,最终将影响世界格局的变化。当今以美、日、欧为主的国际科技竞争已全面展开并日趋激烈,它对21世纪各种力量的消长与组合将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三)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主要表现。
  1.各国把经济安全确定为对外战略的重点。
  2.各国积极调整经济政策和经济结构。
  3.各国竞相调整科技战略和政策。
  4.科技人才成为国际高科技竞争的焦点。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竞争。
  (四)在这场竞争中,处于科技发展领先地位的发达国家居于优势地位一个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决定了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前途。
  大国关系
  (一)大国关系的调整
  两极格局终结是战后国际格局的最重大的变化。各个大国为了适应这个变化,都在调整自己的对外政策和对外关系,大国关系中出现了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衡、既相互合作又相互斗争的新特点。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大国纷纷建立多种战略伙伴关系。
  (二)中国的战略思维与大国关系的调整
  1.中美关系。1997年10月底11月初,江泽民主席访美,两国领导人决定"共同致力于建设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1998年6月底7月初,克林顿总统访华,继续推动中美关系的改善。2002年2月,布什总统访华,美中双方致力于"建设性合作关系".2009年4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伦敦会见美国总统奥巴马。两国元首就中美关系和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广泛交换意见,双方一致同意共同努力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两国元首一致同意建立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目前已成功举办2次。2009年11月,奥巴马访问中国。
  2.中俄关系。1993-1996年江泽民主席和叶利钦总统实现了互访,进一步肯定了中俄之间建立"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两国元首郑重签署了关于世界多极化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声明。2001年中国与俄罗斯签订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2005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赴莫斯科出席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60周年庆典,重申了"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08年5月,俄新任总统梅德韦杰夫访问中国,双方就更好更快地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达成共识。2009年6月16——18日,胡锦涛对俄罗斯联邦进行国事访问。此访是2008年俄政权交接后胡锦涛对俄罗斯的首次国事访问,也是两国庆祝建交六十周年框架下最重要的双边交往活动。访问期间,胡锦涛主席在莫斯科与梅德韦杰夫总统举行大、小范围会谈,会见了俄罗斯联邦政府总理普京和国家杜马主席格雷兹洛夫,并出席中俄建交六十周年庆祝大会。双方发表了《中俄元首联合声明》,并签署了涉及能源、投资、人文等领域的多份合作文件。2008年7月21日,随着中俄两国外长共同签署两国政府关于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叙述议定书及其附图,中俄两国最终完全解决了长达4300多公里的边界问题,从而扫清两国关系的政治障碍。2008年中俄贸易额达到了破记录的568亿美元,比1996年增长了10倍,两国领导人确定的到2010年中俄贸易额达到600亿至800亿美元的目标完全有可能实现。2009年在中国举办了"俄语年",2010年在俄罗斯举办"汉语年",这是中俄双边关系中的又一件大事。
  3.中日关系。2006年10月8日至9日,日本新任首相安倍晋三,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了正式访问(被称为"破冰之旅"),双方发表联合新闻公报宣布:"双方同意,继续遵守《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和《中日联合宣言》的各项原则,正视历史,面向未来,妥善处理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问题,让政治和经济两个车轮强力运转,把中日关系推向更高层次。双方同意,努力构筑基于共同战略利益的互惠关系,实现中日两国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崇高目标。"2007年4月11-13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日本进行访问(被称为"融冰之旅"),4月11日中日联合新闻公报在东京发表。双方再次确认,根据2006年10月安倍首相访华时双方发表的《中日联合新闻公报》,努力构筑"基于共同战略利益的互惠关系"(以下称战略互惠关系),实现中日两国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崇高目标,并就构筑战略互惠关系的基本精神、基本内涵等达成共识。2007年12月27日至30日,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被称为"迎春之旅")。中日领导人就中日关系和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广泛、深入地交换了意见,并一致同意推动中日关系发展到新阶段。2008年5月6日至10日,应日本国政府邀请,国家主席胡锦涛对日本进行了国事访问(被称为"暖春之旅")。这是中国国家元首时隔10年首次访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和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福田康夫5月7日在东京签署了《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被称为指导中日关系的第四份政治文件)。2008年6月,中日就东海问题达成原则共识。
  4.中国同一些地区和集团的战略关系。中国积极参加亚欧会议,2008年10月,中国还举办了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中欧领导人在1998年第二届亚欧首脑会议期间会晤,决定建立领导人年度会晤机制,双方表示希望在中国和欧盟之间建立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2001年,双方建立"全面伙伴关系";2003年,双方决定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与此同时,中国与欧盟主要成员国的关系也不断深化,1997年5月法国总统希拉克访华,中法宣布建立"面向21世纪的全面伙伴关系",2004年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04年,中英两国宣布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05年11月1日,胡锦涛总书记访问德国,会晤了施罗德和即将成为德国新总理的默克尔,双方一致主张"提升中德关系水平".2010年7月,默克尔访问中国,中德发表了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公报。2005年11月14日,中国和西班牙宣布两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国也加强了与东盟的联系,2010年1月1日,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启动。
  (三)俄国与美国、西欧各国的关系
  俄国与美国、西欧各国关系趋于稳定。苏联解体后,美俄关系进入蜜月时期,1994年双方宣布两国关系进入"成熟战略伙伴关系的新阶段",但此后在北约东扩、波黑危机等问题上出现分歧,俄国对美国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不满,开始调整对外关系,由亲西方的一边倒外交,转向同时面对东西方的"双头鹰"政策,开展重视东方的全方位外交。1997年俄国成为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经过调整,俄国与美国、西欧的关系趋于稳定。俄、法、德三国首脑建立定期会晤制度等。1998年,俄国成为西方七国首脑会议的正式成员。同时,冷战时期一直处于紧张状态的俄日关系也有了较大的改善,日俄之间领导人互访,打破长期冷淡僵持局面,为改善两国关系创造了条件。2010年4月8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与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捷克首都布拉格签署了两国关于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的新条约。
  (四)高层对话和"伙伴关系"建立的重要作用
  1.大国之间的一系列高层对话和多种伙伴关系的纷纷建立,表明各大国在世纪之交以及进入新世纪的关键时刻,都在探索处理彼此关系的新规则,为建立一种面向21世纪的新型关系而努力。这种"伙伴关系"的特点是不对抗、不结盟、不针对第三国。"伙伴关系"的出现是一种进步。
  2.大国关系的调整是一种国际现象,目前它仍在继续发展变化中。大国关系是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大国关系的调整即重新定位,表明世界政治格局的深刻变化。它既是世界格局多极化的一种表现,又推动多极化的发展。但是这种大国关系的调整还只是开始,大国之间的矛盾、分歧、冲突仍然存在,国际社会中霸权主义,冷战思维仍然没有退出舞台,干涉别国内政的现象时有发生,这说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小编工资已与此挂钩!一一分钱!求打赏↓ ↓ ↓

如果你喜欢本文章,请赐赏:

已赐赏的人
最新评论(共0条)评论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