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考研一对一
圣才VIP会员,电子书题库视频免费看
您现在的位置: 圣才考研网 > 【笔记讲义】

2017年教育学考研笔记(9)

扫码手机阅读
用圣才电子书APP或微信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也可分享给你的朋友。
评论(0
 

  复习建议:这一章是重点,也是教育学中比较简单的知识,因为离我们现实很近。在学习本章时,除抓住重点学习外,还应了解教育现状,与现实相结合,如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于师生角色、关系等的影响,要扩展知识面。而且,现代教育正提倡“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而我国在此方面存在的误区又比较多,忽视了学生的发展,因此,学习本章要在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拓展新知识。大家可以浏览一些期刊杂志,从中体会到当代教育的理念。


  课程(重点章)


  课程与课程理论


  一、课程的含义  有几种:★★★


  (一)课程即教学科目(斯宾塞)


  缺点: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学习,远超出正式列入课程的学科范围,忽视学生心智发展,情感陶冶,创造性表现等。


  (二)课程即学习经验(杜威)


  惟有学习经验才是学生实际意识到的课程。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作了什么。


  缺点:在实践中很难实行,且太宽泛。


  (三)课程既文化再生产(鲍尔斯和金蒂斯)


  认为任何社会中的课程,都是该社会文化的反映,学校的职责就是再身产对下一代有用的知识与价值。是从一定社会的文化中选择出来的材料。


  缺点:是幼稚的。


  (四)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弗雷尔)


  认为课程不是要是学生适应成顺从与社会文化,而是要帮助学生摆脱社会制度得束缚。


  缺点:过于天真


  我觉得袁振国的定义比较好:


  课程——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它是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二、课程理论流派★★★


  (一)经验主义课程理论(杜威)


  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课程不足取


  课程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课程必须与儿童的生活相沟通,应该以儿童为出发点,为中心和目的。


  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应考虑到心理发展的次序以利用儿童现有的经验和能力。


  (二)学科主义课程论


  1、要素主义(巴格莱)


  强调课程的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课程应给学生提供风化的,有组织的经验,即知识。


  永恒主义(赫钦斯)


  课程应以永恒学科组成,他推移出我们人性的共同要素,使人与人联系起来,对于任何进一步的研究首要的。首先是古典书籍。


  (三)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布拉梅尔德)


  课程不应该帮住学生适应社会,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


  1、主张学生尽可能的参与到社会中去


  2、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中心


  (四)存在主义课程论(奈勒)


  课程最终要由学生需要来决定。


  人文学科应以社会问题为中心。


  (五)后现代主义课程论(多尔)


  分析和批判泰勒模式。


  1、丰富性richness  体现了开放性。


  2、循环性recursion  旨在发展能力


  3、关联性relation   教育上的关联;文化方面的联系。


  4、严密性rigor    意味着一种有意识的企图。


  课程的组织


  一、课程目标★★


  特征:


  整体性;阶段性;连续性;层次性;递进性;时间性


  确定课程目标的方法


  筛选法(美国加州大学)


  预定若干课程目标,涉及课程的各个方面;书面征求有关方面人员的意见;


  汇总;依次选出若干最重要的课程目标;据统计结果,确定名次靠前的若干项课程目标。


  参照法


  参考过去的课程目标和其他国家的课程目标。


  二、课程内容


  (一)课程标准


  结构:说明部分和本文部分。


  理解和执行


  (二)教材


  教材的编排


  教材的作用


  二、课程类型★★★


  (一)学科课程(分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学科课程以有组织的学科内容做为课程组织的基础


  有两种理论:在官能心理学基础上的形式教育论;(训练人的各种官能)


  在实质教育基础上的课程论(教给学生丰富的知识)


  优点:强调每一门学科的逻辑组织


  缺点:较少的考虑学科间的相互关系


  活动课程(或称儿童活动课程、生活课程、经验课程、设计课程、随机课程)


  此课程的主要特点就在于动手“做”,在于手脑并用,在于脱离开书本而亲身体验生活的现实,以获得直接经验。


  背景是“新教育运动”和“进步主义教育运动”。


  优:给学生广泛的学习空间和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


  缺:学生从中获得的知识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而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和随机性。


  二者区别


  从目的上讲,传统知识经验与获得性经验


  从编排上讲,知识的系统性与有意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


  从教学方式上讲,教师为主导与学生为自主的实践


  在评价方面,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


  (二)综合课程(广域课程、统合课程、合成课程)与核心课程


  1、综合课程,坚持知识统一性的观点。认为应把所有的知识视为一体,采用综合课程的形式教授。


  优点:可发挥学习着的迁移能力;是学生未来就业的需要


  缺点:忽视每门学科自身逻辑结构


  面临的困难:教材的编写;师资问题


  解决对策:协同教学方式;开设综合课程专业


  2、核心课程,指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一部分学科


  主张以人类社会的基于活动为中心;形式上,由近及远,有内及外,逐步扩展的顺序呈现课程内容;要求以围绕一个核心组织教学


  优点:统一性;实用性;适用性;积极参与;认识改造社会


  缺点:范围无规定,内容凌乱,学习单元支离破碎,文化遗产不能完全体现


  (三)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


  1、国家课程:自上而下有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缺点:与地方教育需求脱节;与学校条件脱节;与学校教师脱节;与学科发展脱节


  2、校本课程:由学生所在的学校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优点:更具特色,经常修订提高学生积极性和兴趣;提高社会满意度


  缺点:


  不平衡性加剧;一些教师缺乏专业理论与技能;教育资源需要提高;影响质量和连续性


  四、课程实施


  指把新的课程计划付诸实施的过程


  教师应参与。


  五、课程评价★★


  (一)学生学业的评价与课程本身的评价


  课程评价包括学生学业的评价,又包括课程本身的评价


  (二)课程评价、学业评价与测量


  学业评价 对学生学业的评价


  测量:是学业评价的一种手段,定量分析。使用与某些学业的评价


  而课程评价,既包括学生学业的评价,又包括课程本身的评价。学生学业的评价和课程本身的评价是课程评价的基础,同等重要。


  (三)终结性评价与形式性评价


  1、终结性评价指一门课程结束时或一个学年结束时进行的评价。


  注重总体评价。


  目的:表明课程的目标,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对课程的有效性和实施效果做出判断,关系到名次与荣誉。


  2、形成性评价,指贯穿与校本课程各个阶段整个过程的评价。


  注重细节分析。


  目的:寻找原因,发现问题,使课程更趋于合理,学生学习空难,完善课程,提高教学质量。


  (四)科学——实证主义课程评价观(传统评价观)


  以泰勒的行为目标模式为代表就是采用标准参照测试测量学生学业,从而决定目标实现的程度。


  人文自然主义评价观。研究课程运行的整个过程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关键。


  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影响课程变革的重要因素★★


  政治因素与课程变革————较之科技、文化变革更直接


  1、课程变革目标的厘定


  统治阶级根据自己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对课程目标进行政治选择和规定。


  最为明显得是政治运动对变革的影响


  2、课程内容的选择


  也是一个政治影响与控制的过程,渗透着统治阶级得意是形态


  3、制约者课程的编制过程


  (二)经济因素与课程变革


  1、经济领域劳动力素质提高的要求制约课程目标


  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素质提出新要求、现代社会生产要求劳动力有的品质,而这些品质无意需要教育的培养


  2、经济的地区性差异制约者课程变革


  3、市场经济与课程变革


  a、课程价值取向的变化


  从前,倾向于意识形态。今年来,由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更注重经济价值


  b、课程目标综合性


  市场经济导致了就业的多样性与流动性。狭窄的知识面妨碍了就业


  c、课程结构的优化


  过去,以学科为中心的简单叠加。今后,考虑知识的有机结合,因为市场经济导致就业的转换性。


  (三)文化因素与课程变革


  1、文化模式与课程变革


  文化模式要求课程依据不同的民族文化特性设置不同的课程,体现民族特色。


  2、文化变迁与课程变革


  文化变迁指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传播,或文化自身的创造


  3、文化多元与课程变革


  学校课程要体现文化间差异,将文化与少数族文化结合起来


  (四)科技革新与课程变革


  1、科技革新制约课程变革的目标


  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原始结合——注重传授知识——二者并生——注重能力的发展


  这一演变中,科技起决定作用。


  2、科技革新推动课程结构的变革


  影响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在课程系统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最新推荐:2016年考研成绩查询时间汇总(含34所高校) 

        2017年考研报考指南专题

 

  相关推荐:

  点击查看 >>>2016年考研复试调剂指导专题

  点击查看 >>>2016年考研成绩查询专题

  点击查看 >>>2016年考研真题汇总

  点击查看 >>>考研考博电子书辅导资料

  点击查看 >>>2017考研全套资料

  点击查看 >>>经典教材名师讲堂

 


 
  
  点击查看 >>>2017 考研动态 复试信息调剂信息 成绩查询 等。更多考研信息,敬请关注圣才考研网  
 

考研考博类电子书(题库)

查看全部>>

小编工资已与此挂钩!一一分钱!求打赏↓ ↓ ↓

如果你喜欢本文章,请赐赏:

已赐赏的人
最新评论(共0条)评论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