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体育系介绍
上海交通大学体育教育的历史可上溯至1896年南洋公学时期。在12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高度重视体育教育,逐步形成了“强国强身、崇尚文化、注重体育、健康向上”的思想。体育系成立于1986年,经过多年建设目前已形成一所(体育科学研究所)、一基地(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研究基地)、三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乒乓球交流中心、运动健康促进中心)、四教研室(篮手教研室、足排教研室、小球教研室和拳操教研室)。体育系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点,2016 年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联合培养双学位硕士,办学实力稳步提升,连续 5 年在“中国最好学科排名”软科排名中位列体育学学科前4,进入前全国 4%的学科。
近年来,交大体育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以“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为目标,聚焦体育教育增值,形成了“课内与课外互动、校内与校外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和“以课程为核心,群体为基础,竞技为亮点,科研为动力”的发展体系。
坚持以“学会、勤练、常赛”为引领,积极推进体育教育教学改革。采用2个“1+X”课程模式,实施分层分级教学,不断完善体育课程教学质量体系。实施体质健康提升工程,开设体质健康强化班,通过游泳达标作为毕业审核条件,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等级写入成绩大表等举措,推动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建立体质监测体系平台,规范和改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测试,同时通过不断改善体质监测手段,建立电子化的体质监测体系,实行本科四年全覆盖、全程监测,积极筹建构建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平台,无缝保障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稳步提升。
作为教育部首批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之一,学校目前有游泳、篮球、乒乓球、赛艇、网球、田径、羽毛球、足球等项目8支高水平体育代表队。在2021年7月落幕的第十四届全国学生运动会上,交大学生代表上海市参赛,经过顽强拼搏,共为上海代表团获得35金13银8铜,以金牌数第一、奖牌数第一、总分第一的傲人战绩在全国高校中遥遥领先,稳居第一,连续第八次蝉联全国学生运动会“校长杯”。在2021年8月结束的东京奥运会上,共有23名交大人(在校学生和校友)分别作为运动员、领队和教练为国出征,共获得6金3银2铜,展示了精湛的经济水平和昂扬的精神面貌。在2021年9月举行的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上,36名交大学子分别代表各自省市参赛,共斩获18枚金牌、12枚银牌、12枚铜牌,99人次进入篮球、赛艇、乒乓、游泳、体操、田径、网球、羽毛球八个大项的前八名,让“爱交大、爱运动”的精神和魅力点燃全运会赛场。
学校现有27支阳光体育代表队和49个学生体育协会。加强对校学生体育总会的指导,完善指导教师选派制度,大力支持和指导体育社团建设,促进 校园群体活动蓬勃开展。以校运会、学生田径运动会、新生运动会、五大杯赛(体总杯、校庆杯、致远杯、新生杯、希望杯),两次长跑(五一长跑节、12.9长跑节),水上运动会、智力运动会、舞林/武术大会等校园体育品牌赛事为纽带,构建“天天有活动、周周有比赛、月月有精彩”的校园体育活动格局,每年校内举办90余项近2000场各类体育赛事,吸引参与师生超过 10 万人次。27支校阳光体育代表队选拔来自不同院系的500余名本硕博学生,坚持“品学训”兼优,不断完善日常教练机制,定期组织课余时间开展训练,每年参与上海市和全国性阳光组体育比赛,战绩斐然;同时主动聘请学校相关部处长、知名教授担任领队,坚持协同育人,积极探索“三全育人”。
体育系目前拥有一支由国家级教学名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浦江学者组成的实力强、结构合理、国际化程度高的师资队伍。其中,教授 5 名,博士 13 名,世界冠军 4 名,国际级裁判 7 名、国家级裁判 8 名。近年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上海交通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国家优秀教材二等奖1项;建成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线上一流课程2门,中国高校在线教学国际平台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Improving Immunity Based on Traditional Eastern Exercises》等2门课程与耶鲁大学、密歇根大学等优质课程一起在世界上最大的在线教育平台Coursera上线运行,上海高校优质混合式在线课程示范案例1项、上海市精品课程2门。
体育系坚持“高水平、国际化、小而精、服务型”的学科建设思路,积极培养服务国家、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体育人才,推动体育学科若干领域前沿研究,努力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特色鲜明的一流体育学科。国内第一家在体育学科领域与国外著名高校联合培养双学位,支持研究生海外访学及参加顶尖学术会议等方式,77.5%以上硕士生学术有国外学习和交流经历,进一步扩大了研究生国际视野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近五年来先后主持包括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 然基金项目等 10 项国家级研究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2 项)、教育部及国家体育总局研究项目等 40 多项省部级项目,教材、著作 14 余部,发表 CSSCI、SCI、CIE、CSCD 高质量的论文期刊论文 70 余篇。研究成果连续被《决策建言》等采纳或被省部级领导批示。
来源:https://tiyuxi.sjtu.edu.cn/yxgk/tyxjj.htm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通知本站客服(电话:400-900-8858,QQ:4009008858),本站将立即更改或删除。
(责任编辑:X15)
Copyright©2007–2024 www.100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圣才学习网 版权所有
全国热线:400-900-8858(09:00-22:00),18001260133(09:00-22:00)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