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简介
1955年,版画系正式成立。版画系最初设置木刻、石版、铜版三个专业,李桦在专业技法上深入探索,黄永玉探索水印木刻,石版、铜版专业由李宏仁、陈晓楠等教员进行教学探索。1962—1965年,版画系设立李桦、王琦、古元、黄永玉四个画室。至此,版画系初步教学体系基本形成。后来画室制度过渡到工作室制度,设立木版、铜版和石版工作室,1981年又在中国率先成立了丝网版画工作室。此时,版画系设置研究生班及进修生班,为版画发展积蓄后备力量,并为兄弟院校培养师资。1991年设置摄影工作室,1999年成立中国传统版画工作室,并筹建版画材料与新技术工作室。2003年导师工作室制度成为教学主体,成立六个导师工作室,原有各版种工作室合并为版画技术工作室。
导师工作室的建立为有利于艺术思想的传承并保持国内学术引领的地位,同时也是国际化的艺术教育模式。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思想的引领下,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广泛拓展中央美院版画系在国际中的影响力,2016年王华祥主任筹备并建立“国际学院版画联盟”搭建起国际版画的高端平台。国际学院版画联盟的建立使中国版画人和中国版画教育由一个模仿者,变为与国际对话者和引领者。
版画系自成立以来,历任系主任有李桦、伍必端、宋源文、谭权书、广军、吴长江、苏新平、王华祥,在教学系统、组织结构上不断深化与调整,以适应新时代下对于版画专业人才的要求。 如今,版画系立足传统,更力求在全球化语境下寻求新的突破,“让传统走的更近,让实验走的更远”,为中国版画发展的整体格局贡献力量。
人才培养目标
具有扎实造型能力、艺术表达能力、思维转换能力和艺术语言创造力,了解中外美术史知识和艺术理论,熟练掌握版画技能和艺术创作方法,能创作高质量的艺术作品,并具有阐释本专业问题的基本理论水平,视野开阔,有较强适应能力的的高素质艺术工作者。
人才培养要求
素质结构:1、学术道德:应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遵守职业道德与伦理规范;树立崇高的艺术理想与专业思想;尊重传统,勇于创新,具有坚定的专业信念。2、专业素养:应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了解中外美术史与艺术理论,掌握版画专业的创作方法,能创作高质量的美术作品,并有阐释专业问题的基本理论水平。3、职业精神:具备对艺术的挚爱之情和人文精神的崇尚之意,勇于担当人类文化艺术的传承创新之责。
知识:1、基础知识:拥有历史、文学史、艺术史知识,广泛涉猎,为创作实践构建坚实的知识基础。2、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方向的各种基础技法和创作方法、专业工具材料,了解该专业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熟悉美术创作规律和审美特性、表现语言,并能将所学专业技能与理论充分融合并运用于创作。
能力:1、获取知识的能力:了解本专业相关文献和经典作品,并能主动学习,具有获取新知的能力。2、专业创作能力:对创作技法与理论有深入探索,能将所学的技法与艺术语言运用与创作实践的能力。3、社会实践能力:能够适应时代环境变化,运用所学技能和理论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形成有效的思维系统,结合具体需求服务社会。
目前版画系设有六个导师工作室和六个版种工作室(木版画、中国传统版画、铜版画、石版画、丝网版画、数码版画)。
版画系第一工作室
课程设置
一、历史溯源与理念阐释
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就开设了水印木刻课程,成为中国现代水印木刻高等教育最早的先行者。1950年李桦先生发表《关于木刻的水印拓印法》,后来黄永玉先生也根据自己在荣宝斋学习传统水印木刻知识并结合自己创作经验总结发表了《木刻的水墨套印技法》一文,这都成为中国现代水印木刻教学最初重要的文献。也培养出中国第一代水印版画人才,赵瑞椿、梁栋、宋源文、广军、张佩义等先生均创作出优秀的现代水印木刻艺术作品。
秉承我院先贤建构的现代水印版画学术脉络,力图将第一工作室打造成为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当代水印版画工作室。第一工作室课程建构思路基于中国传统水印版画的活化与当代表达,力图将水印版画从狭义的技术版种概念中剥离出来。我们希望培养出人格健全并富有激情和创造力,有自我独特表达路径与方法,同时有深植中国文化根性和国际开阔视野的未来艺术家。
二、课程类别
1. 基础课程
为版画理论、图像构成(黑白、色彩)研究、图像生成、数字雕刻、艺术考察等。教学目的为夯实学生图像构成与分解能力,掌握计算机数字图像技术并能熟练使用相关设备,为后续创作课程做准备。
2.专业课程
为传统转换与当代表现、木版语言转换、分版逻辑、刻法研究与印法研究、版画思维与数字技术等。教学目的是通过课程之间的逻辑关联设计,让学生在掌握水印版画创作路径与方法基础上,生成自己的艺术个性语言和表达路径。
三、十大课程板块:
(一)版画理论
课程内容为中国版画史和版画理论两部分。除授课外还要求学生阅读相关课程拓展书籍,培养独立思考能力,能够结合版画发展史及现状以及版画与当代艺术的关系,建构自己的艺术观念,以便在后面的艺术创作中有明晰的方向和目标。
1、了解认知版画史,从而寻找自己的艺术定位。
2、让版画理论的学习可以和自己的创作有连接和指导意义。
3、学会发问和讨论问题。
4、学会思维导图式的记录笔记和整理自己的思考。
(二)图像构成研究(上下)
1、图像构成研究(上)黑白构成:
训练学生黑白构成的点线面语言,强调原理性因素,让学生掌握黑白语言的基础进行个性化创作。在不同的背景上加上不同的点线面的面积形成画面的能力。
2、图像构成研究(下)色彩构成:
该课程主要教授色彩原理、色彩构成、颜料制作和色彩情绪表达等方面的认知与创作实践问题,以便在全面进入水印版画专业创作前树立完整的平面艺术创作意识与表现技巧。让学生对图像构成基本规律有一定的知识性认识,为后续的“木版语言转换”和“分版逻辑”课程铺垫基础。
(三)木版的语言转换
该课程主要教授从绘画图像到木版画平面性语言转换的路径与方式,打通从西方绘画造型语言到东方木版画表现语言转换路径,教授学生如果从绘画性思维转换为为木版语言服务的语言方式,与分版逻辑课程相呼应,为学生水印木刻创作奠定基础。
(四)分版逻辑¬¬
通过前面的课程,学生已经具备了图像的构成和从绘画的语言转换为版画的语言的能力,进而衔接“分版逻辑”的课程,使得学生从分版的方式中学习图像在分解和聚合的时所带来的“版”的创造力。培养学生“层”的概念与“印痕”意识,在后续创作中建立个人独特的“版性”表达。具体教学方法:
1、以讲授和案例分析的方式联系经典案例,激发学生的分版逻辑意识。
2、将已有图像进行二次拆解与组合,训练学生对于同一图像不同种分版逻辑所产生的创造力。
3、通过分版逻辑中倒序、插序等方式,将已有的分版顺序进行重新编排。
4、通过饾版的方式将已有的版进行叙事性编排,使得版与版之间产生叙事逻辑表达。
(五)刻法研究
通过“刻法研究”课程的训练,让学生具备对传统刻法、非传统刻法、数字刻法的认知以及使用,让学生在认知不同刻法的同时,个性化的探索制造版面痕迹的方法。训练学生对于刻的认知和寻找自己的产生痕迹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新技术使用的兴趣以及对未来版画表现语言的探索,主要教学内容:
1、传统刻法:结合临摹和鉴赏,教授中国传统拳刀、单刀的使用。
2、现代刻法: 强调刀法的表现与运用。
3、非传统刻法(有意味的痕迹)任何可以在版面造成痕迹的方式,主张发挥个人性。
4、数字雕刻:激光雕刻、数控机床。
(六)印法研究
1、印发研究 (上)
该课程主要教授学生掌握常规印法的同时,引导学生探索不同媒介材料和承印物对“印”行为本身所带来的画面影响,从概念上告诉学生,只要通过间接的方式对纸面制造图像都是好的,打破学生对印制的恐惧。要求学员在一块版面上印制出100种不同的视觉样式,最终让每个学生形成自己的一本“水印宝典”。
2、印法研究 (下)
在“印发研究 (上)”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学生把“印”融入到自己的创作表达,通过印制方式(轻、重、干、湿、缓、急…… ) ,和印制思维上的不同(序次、粉印、重叠、镜像、错版、拆解、重构、复数……)在印行为本身激发学生的创作想象,找到属于自己的转印语言。
(七)中国传统版画的转换与当代表现
本课程通过对传统因素的活化,让学生可以再识传统,在传统与当代两种维度中去思考艺术的命题。从而对传统题材和样式进行演绎与延伸。认知传统在当下的意义
(八)版画思维与数字技术
利用版画的思维方式与数字技术相结合创作具有当代属性的作品。熟练的掌握图像的生成与应用方式,a:图像的生成:拍摄、扫描、捺印,b:图像的应用:数字转换、数字输出,c:机械臂绘画:机械臂套色、人机互动,d:数字版画:数字制版(PS、AI)、数码输出(纸面、布面等),e:动态影像:当代影像。利用现代数字技术,提高学生对现代科技的掌握与使用,应对未来技术进步带来的各种可能性。
(九)艺术考察
本课程旨在从前序版画理论课基础上发展学生各自的理论兴趣点,结合自身所在家乡进行历史、风俗、工艺、景观等方面的在地考察,形成不同课题来实现多样化的短期在地创作展演。这是将网课的短板转为乡土文化自我教育优势的一种新渠道,可以弥补在校期间课堂教学相对比较封闭的不足,从而为当代水印版画创作提供视野开阔的方法论资源。
(十)毕业创作与论文
毕业创作:通过对学生的个性化引导,找到每个学员的自身的艺术表达线索,引导学生利用水印媒介进行创作。
毕业论文:根据学生上学期版画理论的学习与个案研究,进行深入辅导,确定论文核心论点及研究方法并完成论文写作。
一工作室主任:陈琦 教授
任课教师:杨宏伟教授、黄洋 副教授
版画系二工作室
版画系自2004年开始实施导师工作室教学,第二工作室同年建立。在工作室建立之初,担任第二工作室主任的周吉荣老师整合工作室优势、结合自己多年艺术实践经验,提出了将版画综合媒介与材料研究在创作中的拓展作为第二工作室主要研究方向,一直延续至今。期间在此框架下经过多次调整,工作室教学设置已较合理完善。唐承华老师担任任课教师,2008年后张战地和祝彦春老师先后加入到工作室教学当中。
版画系第二工作室在教学中希望能让学生在对感兴趣的形式材料把玩和实践的过程中体会和感悟到自我的内心需要,最终能把这种偶遇和因偶遇而来的思考结合在一起,用艺术语言表达出来。在这里面,对于形式材料的研究就不再是单单在学习技术,而是把技术学习当成找到自我的一个桥梁。
总体来说,第二工作室在教学中希望通过对学生具体实践活动的引导让学生逐渐达到“知行合一”。
第二工作室的教学分成三年级和四年级两个教学目的不同的阶段,在三年级的第一个阶段中,学生广泛学习版画各项技术并初步实践与创作的结合,在作为第二阶段的四年级学习中突出创作的重要性,最后完成毕业创作。
学习传统与创作是艺术学习中的两个重要部分,相互牵制又相辅相成。在第二工作室的教学中我们重视学生在每一步对传统技艺或理论的学习中都能体现个人的创造性,也就是“何以为我”。并在此基础上希望能帮助学生通过对更广泛的材料、技术的学习和发现,将眼界和意愿拓展的更宽。换句话说,第二工作室提出的强化对版画综合材料的研究是希望学生不局限于前人的方式,而是借助更多自己整合和创造出来的方式来呈现自己的艺术思考。让学生基于自己的兴趣大胆实践艺术形式,这种实践能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热情去发现自己的内心需求,艺术上的不断创新就是不断去芜存菁的自我发现过程。
在工作室教学中我们努力平衡传统与创作的关系。一方面工作室教学提倡创造和发现,另一方面我们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接触、了解并且实践传统文化和传统技艺的机会。在教学中我们希望调动起学生创造的热情,但是同时也承认每一个学生要成长为一名艺术家的话更需要在将来回归于本源,这个本源可能是自己,也可能是自己的文化背景等等。所以说,二工作室的教学是在努力平衡传统和创新的前提下大胆提倡通过对新材料新技艺的实践进而使学生努力发现内在自我。
二工作室作主任:周吉荣教授
任课教师:唐承华教授、祝彦春教授、张战地副教授
版画系第三工作室简介
艺术主张
训练学生扎实的写实功夫和个性表现的能力,在平面与立体之间,现实与理想之间,具像与抽象之间, 理性与情感之间穿梭往来。
以创作带技法,从具像到抽象。使学生亲自体验自然之物与艺术品的对应关系和转换过程,使学生以创作实践亲身经历一遍艺术发展史。
对刀性、木性,黑白、套印、叠印、转印,油性、凹版、独幅平版、展览环境,服务对象,现成品利用,以及姊妹艺术等进行研究,提倡学以致用,关注社会生活,从版画的经典性切入相关艺术,走向大美术,引导学生突破传统模式,以“艺术”眼光去审视非艺术的东西。
学习研究西方传统版画、中国新兴木刻、民间木刻、西方经典铜版画,自解放以来的革命性木刻和新时期以来的木刻等等。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具有远大理想和社会良知的专业人才,努力使三工作室成为中央美院版画系具有影响力的工作室之一。
版画系第三工作室
核心课程介绍
工作室主要课程的设置有着紧密的逻辑性和连续性,每个课程之间的每个环节都紧密相连,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提炼出来的。工作室的课程设置的原则是: 木版画与铜版画语言及观念拓展,不能脱离创作,不能无目标地思考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性帮助学生建立价值标准和批判的体系,使学生能自主的,自由的学会在艺术创作中运用所学到的实践及理论知识。目标在于使学生学会主动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不以教师的个人经验和兴趣为转移,尊重学生真实的创作意愿,在学生的艺术创作的土壤里种下一颗健康的种子。在他们的心中生根发芽,自然生长。
《木刻临摹》
该课程是通过临摹传统经典作品和优秀作品来了解和掌握木刻技术与本体语言的一条重要路径,另外对自然的模仿和图像模仿可以锻炼学生用刻刀准确造型的能力,并由此建立和加强对具象绘画形象世界的感情。
《一个形象的三十二种刻法》
该课程是第三工作室的核心课程,历经数届学生实践。是使学生快速进入木刻,做版画创作的课程,是训练学生形式原创能力和造型想象力的十分有效的方法。
《铜版画临摹》
该课程通过临摹大师作品的过程,掌握技术要点,能够更深入的认识铜版画语言特性与艺术的魅力,并鼓励学生将技术语言运用到创作实践当中,在实践中检验语言技术使用的恰当性与有效性。
《叙事性版画》
本课程通过认识西方传统绘画的叙事性情节和戏剧性表达,了解叙事性在当代版画中的多重手法,既是对历史的绘画艺术重新审视,也是对现实的审美创造的新的启迪与激活。
《个性化语言探索》
该课程是针对技法,语言学习的总结性课程。通过这一阶段的探索总结,使学生在认识木刻的基础上分析个人特点,完善梳理以往的一些概念,为未来的个人创作有所预计。主要目的不是急于让学生在这一阶段呈现某种所谓的与他人不同的表面形式,而是希望学生能够体会或找寻到一种适合个体的学习方法。
工作室目标与展望
艺术教育的作用并非只是为了教育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人,艺术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有文化艺术素养的高素质的人。三工作室已经完成并继续历史、现实、个人、创造的以木刻教学为主的使命,在未来几年内,我们将把各版种纳入主课行列,使学生能够全面而深入地掌握各种材料与技术,甚至包括影像,装置和观念艺术等跨专业的试验。我们的目标是通过版画艺术的学习与探索去领悟“专业的艺术”、“跨界的艺术”和“人生的艺术”。使我们的学生具备纵向的“历史观”,横向的“世界观”和深度的“个人观”,这样艺术教育便不仅仅是为了培养专业的艺术从业者,而更重要的是:让艺术成为益智,怡情,美化和创造“新人类”的重要手段。
三工作室主任:李晓林教授
任课教师:王华祥教授、孔亮副教授 、李军讲师
版画系第四工作室
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第四工作室在尊重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侧重并研究版画语言的当代性表现形态和版画在当代文化语言中概念和媒介拓展的可能性。工作室教学强调对传统教学成果及资源和中西方艺术史资源的借鉴和利用,重视揭示问题、探讨问题的方法,同时重视学生的创造性实践和创造性实验过程。重视培养学生对当代社会现实和本质敏锐的、准确的、适时的和凝练的视觉化概括,因此工作室教学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具备艺术语言表达和研究能力,而且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关注社会及文化发展的意识,以及在本科建构终身学习法教育理念。使其真正成为适应今天社会、文化发展需要的、有合理知识结构的通识性人才。
工作室教学以课题研究为主,贯穿写作训练。具体课程有:传统文化考察与转换、版种对比与认知,版画语言综合性表现、实验空间、自由创作,毕业创作等课程。
传统文化考察与转换:
考察的目的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平台,接触更多的知识,增加更多的信息,并利用我们的优势让学生掌握接受、分析、交换、处理信息的能力。以个人的兴趣用科学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研究的能力,建构学生要有态度的对传统文化吸收和利用。从自身的文化系统中汲取对自己有用的部分,避免意识上的从众性和随意性。在此基础上找寻传统与现代沟通的可能性方式,促使学生眼光放远,在多元的现实和历史的经纬中去寻找真正的“价值”。
版种对比与认知:
通过各版种的实践对比,体会版画语言的独特性,熟悉并理解各版种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认真的研究每个版种所特有的表现力,在版画对比实践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语言词汇。
实验空间:
在前期课程的铺垫下,该课程的方法是以命题为先回归自我,通过自主讨论设定所要关注的问题,通过相匹配的媒介导出,目的是完整的支配操作“才能与技术” ,获得更多的尝试,积累较为丰富的形式语言资源,对任何一个奇妙或荒诞的想法进行实践,并争取利用各种反馈来证实自己的实践是否有尽可能大的共性。
自由创作 本课程是以综合训练为目的,引导学生进入艺术创作的表达的媒介形式阶段,作为走向专业创作的提前准备,学生通过深入学习和实际操作,分别做不同程度的亲身体验,获得相应的经验积累,在学生自我判断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前期的准备和了解,更好的把握学生所适合的创作方向。而学生在完成创作的同时,直接或间接地获得这方面的经验和感受,对于创作能力的全面建设来说是更为重要。
毕业创作:
创作是对于学生在学业期间所获知识修养的全面检验,也是学生知识碎片梳理系统、各种能力重新结构的一个机会,学生的毕业创作往往是学生将来走上艺术道路的开端和方向定位,因此,在创作课中,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拟定自己的艺术创作主题和方位,是一个重要的前提。运用四年来所学知识和获取的全面能力,学会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在创作中强化自我优势以弥补自己的不足,最终能够有自信地驾驭一件艺术作品的创作
四工作室主任:李帆副教授
任课老师:武宏副教授
版画系第五工作室
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版画系第五工作室原名为插图工作室,在版画系的教学中具有特殊性。插图在造型艺术中属于一个门类,而不是一个画种。
1979年中央美院版画系筹备实施导师工作室制,李桦先生很早就建议创建插图工作室。
1980年中央美院版画系建立了李桦工作室、王琦工作室和插图工作室。伍必端先生任插图工作室主任。
1985年伍必端先生退休后,工作室主任由孙滋溪先生接任,工作室教师有高荣生、陈晋容。
上个世纪90年代初,孙滋溪先生退休后,由高荣生先生接任工作室主任。
2003年版画系又恢复了导师工作室制,以数字命名,插图工作室更名为“第五工作室”。2007年武将研究生毕业留工作室任教,2013年高荣生先生退休。
2015年,基于版画系工作室调整的要求,原第五、第六工作室合并,名称为“第五工作室”。武将任工作室主任,教员有康剑飞、谭坦(外聘,硕士)、王烁(外聘,博士)。
经过几十年的教学实践,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版画系第五工作室确立的教学理念:通过研究插图艺术的创作思维模式,结合必要的版画语言及相关载体,进行具有“书卷气”的艺术创作。
课程分为三部分:插图、版画、书籍艺术。
插图部分包括专业基础、文学插图、电子读物插图。
版画部分以“作为复制手段的版画”切入,探寻版画的多种可能性及与插图艺术的关系。
书籍作为插图的有效载体,在工作室的课程中占有相当的比重。此课程包括手工装订书籍、书籍艺术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等。
毕业创作作为学生个人能力的集中体现,第五工作室在检验所学的基础上,更注重学生研究性与拓展性方面的潜质,以插图艺术的理念出发但不局限于此。
五工作室主任:武将副教授
任课教师:康剑飞教授 、谭坦讲师
版画系六工作室
本工作室的主要研究和教学方向是媒体考古学。从今天以前的一切艺术形式和相关媒介都属于我们考古的范畴。具体而言,我们的目标是从传统出发,研究艺术是什么,为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
我们对传统的定义,包括但不限于中央美院的优良传统和宝贵遗产,尤其将关注已经和正在被遗忘的、艺术与非艺术边缘的、曾经属于或者暂时还不属于学院派艺术范围之内的,包括大众的、文化消费领域的各种内容、格式和工艺。“尽精微,致广大”,希望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教学相长,共同进步,从考古学的角度出发,思考和研究艺术的意义和无限可能性,为学生们打开一扇新的窗口,进而培养独立思考、自学和协作的治学风气。
为实现以上的理念,拟设置以下课程:
1,电子游戏的历史
本课程着重介绍电子游戏,包括业务用和家用游戏机的简史,以欣赏和介绍为主,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游戏经验。电子游戏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和丰富的内容,对青年一代产生了不容忽略的影响,并跻身于与电影平行发展的主流文化中。本课程不以教授游戏设计为目的,而是着重思考游戏作为艺术形式的自身特点,发展脉络和前景畅想,希望启发学生对于运用电子游戏作为媒介的兴趣和信心;
2,连环画
本课程将以介绍最常见的64开黑白连环画为主,通过存世的书籍教材等,初步介绍连环画的来源、历史和工艺。连环画作为50-80年代最为流行的艺术形式,生产了无数艺术精品,启发和鼓舞了大批艺术青年,对于丰富人民文化生活起到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惜被电视等更新的媒介淘汰。本课程希望激发学生对于连环画的历史、内容和技术的兴趣,讨论其与动漫绘本等新的流行文化的异同,为将来主动运用包括连环画等被遗忘的艺术形式进行新的创作打开大门;
3,模型和沙盘的制作
本课程重点介绍模型(静态)和沙盘的历史与现状。模型和沙盘作为博物馆样式和流行文化一直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目前鲜有进入艺术范围的个案。今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模型的生产规模和制作水平有很大发展,亦有相当多的个人制作沙盘。立体模型和沙盘和我们熟知的艺术门类包括绘画、雕塑、影像和装置等不同却有共通之妙,尤其是和电影、戏剧等有很多共同点。本课程希望激发学生对于模型和沙盘的兴趣,进而主动将立体媒介和手工制作纳入学习和创作的媒介,摆脱单一的从平面和电脑思考的局限。
4,人体写生
有感于目前本科生比较薄弱的造型基础,本工作室认为有必要在三年级和四年级每学期安排三周人体写生课程。本课程拟以短期作业为主,目的是让学生有机会通过貌似熟识的人体写生去重新思考各方面的问题,包括对艺术的理解、传统和当代的关系、想法和造型能力之间的距离等,为今后的学习积累能量。
5,视频与音乐创作基础
在社交媒体和媒体艺术蓬勃发展的今天,学生迫切要求学习视频和音乐的制作。本课程拟讲述音画关系,教授从摄影到剪辑,以及音乐和音效制作的基本流程,带领学生完成一部完整的作品,为将来运用媒体技术进行创作打下基础。
六工作室主任:冯梦波教授
任课教师:刘丽萍教授
来源:https://www.cafa.edu.cn/sp/nljg/?j=112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通知本站客服(电话:400-900-8858,QQ:4009008858),本站将立即更改或删除。
(责任编辑:X15)
Copyright©2007–2024 www.100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圣才学习网 版权所有
全国热线:400-900-8858(09:00-22:00),18001260133(09:00-22:00)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