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考研一对一
圣才VIP会员,电子书题库视频免费看

首都师范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世界史

扫码手机阅读
用圣才电子书APP或微信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也可分享给你的朋友。
评论(0

首都师范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世界史


学科名称:世界史(英文:World History )


学科代码:0603


  一、培养目标


  总体要求:经过 3 年的专业学习和训练,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专业知识牢固、品学兼优、具有国际视野、对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及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有系统了解、具备一定独立科研能力的世界史研究专业人才。


  具体要求为:


  1.掌握世界史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基础知识。


  2.具有运用所学去研究世界历史多层次问题的能力。


  3.运用正确的逻辑思维能力。


  4.具备独立进行创造性学习和研究的基本能力。


  5.具备阅读和使用外文史料进行研究的能力。


  二、研究方向


  (一)世界上古中世纪史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是首都师范大学世界史学科中具有悠久历史积淀和深厚学术传统的优势学科,由著名史学家戚国淦先生开创。其突出特点和优势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世界史观、全球史观为指导,以坚实的历史文献资料为依据,运用历史学、社会学、宗教学、宪政学等多种理论和方法,对上古中世纪的西方文明传统展开微观的研究与宏观的思辨,为走向现代化提供历史借鉴。该学位点主要研究方向为世界上古史(包括古代东方史和希腊罗马史)、中世纪与近代早期欧洲史、中世纪日常生活史等。导师均具有丰富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经验,科研业绩突出。该学位点重视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和利用原始文献与外文文献的能力,在此基础上独立完成学位论文,从而培养学生独立从事史学研究以及其他社会工作的能力。


  (二)世界近现代史


  世界近现代史是首都师范大学世界史学科中具有悠久历史积淀和深厚学术传统的二级学科和研究方向,由著名史学家齐世荣先生开创。其突出特点和优势是教学和科研并重,在开展国别和区域研究的基础上注重国际关系的研究。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近现代世界史理论与方法、宏观世界史、近现代西方文明与世界等。该学科方向讲求从全球视野出发来探讨近现代世界主要文明和地区的历史变迁,强调世界历史中的相互联系及其整体性,并着重探讨西方的兴起及其扩张过程中出现的文明互动。此外,本学科对近现代世界格局与国际体系变迁关系的研究也体现了一种学术敏感和创新,即从文明或文化的视角来探讨近现代世界政治及国际关系,并对西方主导的当代国际体系进行反思。本学科研究力求反映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的前沿领域和问题,并通过编纂具有时代感的教材而将这些前沿领域和问题纳入教学之中,由此使科研与人才培养较好地结合起来,共同发展。


  (三)国际关系史


  国际关系史是世界史的重要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对象是主权国家和跨国组织等各种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及其规律。该学科作为首都师范大学世界史学科中具有悠久历史积淀和深厚学术传统的特色学科,由著名史学家齐世荣先生开创。其突出特点和优势是突破了以往国际关系史研究只注重政治外交领域的局限,将其拓展到经济、军事、文化、意识形态等领域,以坚实的原始档案资料为依据,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世界史观和全球史观为指导,适当运用国际关系理论,对近代以来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进行微观研究、中观考察和宏观探讨,力求客观揭示近代以来国家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冲突、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国际关系的发展,以及国际体系、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的基本走向和演变规律,为我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处理日益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提供历史借鉴。本二级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现代国际冲突研究、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战后国际关系和冷战等历史研究方向。


  (四)全球史


  全球史在 20 世纪下半叶兴起于美国,然后扩展到世界各国。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首都师范大学全球史研究中心于2004年成立,并于2006年开始招收全球史方向的硕士研究生。


  全球史以跨国家、跨地区、跨民族、跨文化的历史现象为研究对象,从广阔视野和互动视角来考察历史;全球史把中国视为世界的一部分,从全球的视角审视中国历史的发展。与传统的世界史研究形成区别。目前的主要研究领域有:全球史理论、地中海史、近现代西方文明与世界、历史上的跨文化交流、全球视野下的国际冲突、全球史中的中国与世界。


  三、基准学制、学习年限


  基准学制为 3 年,最长学习年限为 5 年。其中课程学习 2 年(以课程学习、实践为主,兼顾论文的前期工作),学位论文写作时间一般不少于 1 年。提前毕业按学院有关规定办理。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总学分为不少于 32 学分(16 学时/学分),未修够学分者,不能申请答辩和毕业。课程设置和教学进度按三年基准学制安排。课程类别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必修环节、补修课四类。(具体课程信息参见《世界史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表》,以下简称《课程表》))。


  必修课程(13 学分),分两类。第一类为公共必修课,由研究生院统一组织开设,共计7 学分;第二类为专业必修课,为历史学院开设的跨学科和一级学科平台课,共 6 学分。


  选修课程(至少 9 学分)。选修课可以根据导师组建议和研究需要,选择其中 3 门进行修习以巩固专业基础,拓展知识面,提升科研能力。原则上不限制学生多选课,不能代替必修环节部分的学分。


  必修环节(至少 10 学分),包含开题报告、听学术报告或讲座、撰写学术总结报告、进行其他学术活动等。


  补修课程主要针对跨学科或同等学力学生设置,对于从事世界史研究的非本专业背景的3学生,应补修世界通史(包括世界上古中世纪史、世界近现代史)。


  学生在《课程表》以外所修课程,经学院和研究生院认定后,其学分可以计入选修学分。如在本科阶段已修过《课程表》中的专业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相关课程学分可以作为硕士课程学分计入,在硕士阶段免修。


 五、必修环节


  (一)开题报告(1 学分)


  开题报告经院学术委员会的抽审通过后,计 1 学分。开题报告的学分,不能由其他课程的学分替代。


  (二)听学术报告或讲座(2 学分)


  每位硕士研究生每学年可选择参加学院组织的学术报告、学术讲座活动。在第八学期的毕业论文答辩前,累计参加过不少于 18 次的院内学术报告或讲座。由科研与研究生办公室验核考勤盖章后,给予 2 学分。听学术报告或讲座的学分,不能由其他课程的学分替代。


  (三)撰写学术总结报告(4 学分)


  硕士研究生应在一、二年级的每学期末上交一份学术总结,总结自己一学期内的读书和参加学术活动情况。总结报告需经导师签字后,由学生上交至科研与研究生办公室,并由学术委员会审核后给予学分。每份学术总结合格,给 1 学分;两学年四份报告给 4 学分。学术总结报告的撰写要求另有专文说明。


  (四)进行其他学术活动(至少 3 学分)


  可通过其他学术活动获得学分,每项活动的学分可累加,但每项活动总计不得超过2学分。


  1.参加国内学术会议、暑期学校、学术夏令营等各种级别的学术活动,可提出学分申请,由研究生指导委员会按活动的级别来决定是否给予。一次给予 1 学分。


  2.独立进行科研立项,或参加导师组织的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每项给予 1 学分。


  3.发表原创性学术论文


  鼓励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原创性学术论文。在读期间,在学校认定的权威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1 篇,给予 2 学分;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 1 篇,给予 1 学分。论文需以第一作者并以“首都师范大学”署名。如与指导教师合作,导师可以是第一作者,研究生可以为第二作者,但必须以“首都师范大学”署名。发表文章的刊物级别较高的,除了得到学分外,学院会依照《历史学院学生科研奖励条例》,根据每年的具体情况酌情予以奖励。


  4.国际交流


  鼓励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参加国际会议、短期培训、访问和交流、合作研究等)。出国超过 3 个月及以上,计 2 学分;在国际学术会议(包括在国内举行的学术会议)做报告 1 次,计 1 学分;其他国际交流活动,按 16 学时每学分计算,凭借证明材料申请学分。


  5.其他学术活动或学术实践,凭证明材料可申请 1 学分(从事活动或实践的时间应不少于 16 学时)。


  (五)中期考核


  硕士研究生的中期考核,应在第四学期初进行。


  中期考核的内容包括:前三个学期各门课程的成绩均及格;开题报告合格;前三个学期的三份学术总结报告均合格。只有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方可视为中期考核通过。


  中期考核未通过的学生,应视其考核中所体现出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由历史学院学术委员会建议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A.若前三个学期的成绩与表现与中期考核的要求有差距,但有可能在一个学期内加以弥补,则允许其在第五学期初申请第二次考核。第二次考核的内容为:前四个学期各门课程均及格,开题报告合格,前四个学期的四份学术总结报告合格。第二次考核仍不通过,应推迟一年答辩。


  B.若前三个学期的表现与中期考核的要求相距甚远(如两门以上课程不及格,两份学术总结报告不合格,开题报告严重不合格等),则应予以退学处理。


  C.学生有特殊原因(非本人学习态度)导致中期考核不通过的,可向学院提出书面说明,由研究生指导委员会商议决定采取适宜的措施。


 六、学位论文环节


  (一)选题


  学位论文应由导师组全面、客观、公正考核和评估研究生学位课程、科研能力、论文进展等完成情况,达到合格后确定其选题。


  (二)开题


  1.由指导教师牵头组成专家组(至少 3 人),负责进行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开题工作。论文开题报告必须组织论证会。根据学生选题的实际情况,鼓励邀请校外的同行专家参加开题,对研究生论文撰写的可行性(包括选题、文献资料、研究方法等)进行认真论证。


  2.硕士研究生开题论证会一般在第三学期末进行。论证会结束后两周内,将《论文开题报告》和会议记录交学院科研与研究生办公室。


  3.开题纳入中期考核环节。开题报告未通过者,要在 2 个月内重新组织论证会。仍未能通过者,视为延期毕业,需按相关规定提出延期申请。


  (三)写作


  经过开题后可进行写作。学位论文须在导师指导下制订写作计划,编写论文提纲,初稿完成后经导师审定、提出修改意见,经多次修改后,方得定稿。论文应该尽可能使用第一手原始资料,并努力汲取最新的成果,观点具有一定的创新,结论必须具有说服力。文字通顺,注释等符合学术规范。


  (四)预答辩


  学位论文完成后,评阅、预答辩、答辩等工作,严格依据本校相关文件执行。学位论文需要符合学术规范。学位论文一般不得少于 3 万字,字数的上限可根据导师要求进行确定。


  硕士研究生在第五学期下半段(即当年的 11—12 月)开始预答辩。预答辩通过者方可准备参加正式答辩。预答辩不通过或不参加者,需申请延期答辩。


  硕士论文预答辩委员会至少应由 3 名校内外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或具有博士学位的相同或相近专业教师组成。预答辩委员会的人员组成,一般由导师决定和邀请,导师可以参加。


  (五)隐名评审


  所有硕士论文均须参加学校或学院组织的隐名评审,被抽中参加学校组织的盲审学位论文按照学校要求提交盲审稿学位论文,余下学位论文均参加学院组织的盲审。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应聘请 3 位校内外同行专家评阅其学位论文,其中至少 1 位为校外专家。


  盲审评议书一般为 2—3 份,若其中 2 份评议书评议结论为“不同意答辩”将不能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六)答辩


  硕士研究生,须在修满规定的学分并达到其他各项资格审核后,方可参加答辩。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由 3—5 位(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答辩委员会须由 5 人组成)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的专家组成,其中应至少有 1 位校外专家。答辩委员会主席由具有指导硕士研究生经验的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担任。指导教师不做答辩委员,可列席答辩会。


  每名硕士毕业生答辩时的个人陈述时间不得少于 15 分钟,在保证每名硕士毕业生的答辩时间平均不能少于 40 分钟的前提下,参加同一场(即半个工作日)答辩的硕士毕业生人数最多不能超过 6 人。如多位申请答辩人同时答辩,可交替进行。答辩全程须录音录像。答辩期间,答辩委员会将举行内部会议,评议论文质量和答辩情况,就是否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和建议授予硕士学位进行表决,表决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经全体委员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方为通过,否则为不通过,答辩委员会决议须由主席签字。


  (七)学位授予程序


  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硕士研究生,由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提交校学位委员会审查。最终审查符合条件的,授予相应硕士学位。


  (八)抽检


  被抽中参加上级主管部门抽检的学位论文,依照《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结果处理办法(试行)》执行。


 七、其他


  (一)培养方式


  实行以导师为主的导师组合作指导的培养方式,理论学习、科学研究与实践训练相结合。


  (二)主要书目





  来源:https://history.cnu.edu.cn/docs//2021-11/e19c511e613146a6a8afe9179d1a29ae.pdf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通知本站客服(电话:400-900-8858,QQ:4009008858),本站将立即更改或删除。

  (责任编辑:X15)


小编工资已与此挂钩!一一分钱!求打赏↓ ↓ ↓

如果你喜欢本文章,请赐赏:

已赐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