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考研一对一
圣才VIP会员,电子书题库视频免费看

北京建筑大学专业介绍:土木工程

扫码手机阅读
用圣才电子书APP或微信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也可分享给你的朋友。
评论(0

北京建筑大学专业介绍:土木工程


  土木工程学科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是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土木工程学科国家级科研项目排名全国第8名,教材建设第10名,科学研究水平居全国第20名。本科专业“土木工程”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先后通过住建部专业教育评估和复评,2019 年入选教育部“双万计划”首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授30人,副教授37人,讲师27人,博士生导师9人,其中包括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名,北京学者3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中科院人才项目入选者1名,“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1名,科技部中青年创新领军人才1名,长城学者2名,北京市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名,北京市高层次人才2名,北京市教学名师2名,北京市高层次创新创业计划领军人才2名,北京市科技新星2名,北京市拔尖人才5名,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10余名,有国家级学术创新团队1个,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6个。学科聘请数名全国工程设计大师和全国知名设计研究院所高级专家作为研究生校外导师。


  学科有良好的科研条件,配有各类先进的科研及检测设备。现拥有“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结构与新材料北京市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以及北京市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拥有8×5×4m地下工程加固开挖加载设备、12×10大型球形自平衡加载装置等总值1.8亿元的实验设备,建成国际领先的大型多功能4×60吨振动台阵实验室。为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及学科建设搭建了良好平台,实验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学科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具有较高的国际学术声誉。近5年来主办“土木建筑热点问题”等系列国际学术会议10次,“建筑垃圾与城市发展”大会3次,聘请国外专家12人次。6位教授成为国内外顶级期刊副主编或编委,聘请国内专家85人次,应邀出国讲学5人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特约报告8人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65人次,参加国内学术会议242人次。


  学科目前主持参加“973”、“863”项目10余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0余项,北京市自然基金重点项目17项,主持的国家重大专项经费近8000万元。近5年,获省部级及以上科学研究奖励5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励9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其中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奖1项。


  学科注重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英国、法国、波兰、亚美尼亚等国家院校的相关学科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与澳大利亚南澳大学联合培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天津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硕士生。


  学科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集中在北京市和中央在京各大设计研究院,以及科研、开发、施工、监理、房地产公司和政府机构等建设相关单位。随着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和项目的突破,毕业生在社会上具有很好的声誉,得到行业和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市政工程


  市政工程学科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07年清政府成立的京师初等工业学堂胰皂科。从哈佛大学回国的张人隽教授、原北京建工学院院长许京麒教授、清华大学的李献文教授、Water Research 副主编郝晓地教授等一批国际知名给排水专家担任学科负责人,为学科和专业的成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1981 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是学校第一个招收研究生的学科。1993年获得市政工程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1995年被评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2008年获批北京市特色专业,2019年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市政工程学科为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是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


  学科目前共有专任教师17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6人,博士生导师2人,形成了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学科聘请全国知名设计、研究院所高级专家担任校外导师。学科国际交流能力扎实,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美国奥本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均有合作,多名硕士研究生出国攻读博士学位。国际著名水处理专家、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Mark van Loosdrecht教授为学科特聘客座教授并参与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学科特色鲜明,在污水处理提质增效、污泥可持续处理处置、城市节水、水工程施工等方向承担了一系列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及工程项目。学科有良好的科研条件,仪器设备可满足开展各类水环境相关课题实验研究的需要。作为研究方向之一,支撑参与建设节能减排与城乡可持续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科研基地,为科学研究创造了良好的研究平台。


  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级课题100余项,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奖1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5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20余部,申请专利90余项。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学院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学科(专业)最早可追溯到1952年,王兆霖先生在北京建筑工程学校创办“建筑设备”专业(大专),后并入清华大学。1958年学校开办四年制“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 专业(中专),1959年“供热与通风”和“供热供燃气”两个专业开始招生,后改为“供热与通风”专业。1977年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本科专业开始招生,1978年城市燃气热能工程本科专业开始招生,是恢复高考后全国首批设立城市燃气专业的高校之一。199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5年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学科被确定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1999年建成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法能源培训中心”,把欧盟的先进设备和教育理念引入中国。2001年6月北京市教委、北京市科委批准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实验室为首批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010年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高等学校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6年获批建筑用能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018年获批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019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所在一级学科获批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2019年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获批“双万计划”首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学科紧密围绕“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聚焦城乡建筑节能、能源高效利用、能源智慧输配、能源安全保障、健康绿色可持续人居环境等方向,依托节能减排与城乡可持续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建筑能源高效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热力过程节能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中法能源培训中心、北京学者工作室等7个国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创新平台,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条件保障和学术创新环境。


  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师资队伍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合理。现有教授11人,副教授14人,博士生导师3人,其中包括北京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百千万人才、北京市高层次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市拔尖人才等省部级人才9人,有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3个。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20余项、省部级科研课题30余项,近五年到校科研经费5000余万元,荣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6项。


  长期为各大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热力集团、北京燃气集团等大型企事业单位输送优秀人才。毕业生及知名校友遍布首都各大建设单位,其中包括国际燃气联盟(IGU)主席、北京燃气集团董事长李雅兰,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热能动力分会理事长、中国建筑设计院总工程师宋孝春,北京热力集团董事长田金风,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火炬燃烧系统设计师、全国劳动模范高春梅等优秀校友。培养的毕业生就职于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市煤气热力工程设计研究院、北京市住宅建筑设计院等设计研究院担任院长、总经理、总工等领导和技术骨干。




  来源:https://yjsy.bucea.edu.cn/xkjs/xkfc/a73017a772dc4028ac3c22b05afc7fec.htm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通知本站客服(电话:400-900-8858,QQ:4009008858),本站将立即更改或删除。

  (责任编辑:X15)


小编工资已与此挂钩!一一分钱!求打赏↓ ↓ ↓

如果你喜欢本文章,请赐赏:

已赐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