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社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培养方针,采取课程学习、社会实践与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着力提高学生的社会管理专业思维能力和实务操作能力。在具体培养过程中,既注重发挥导师和导师组的专业指导作用,也注重利用社会实践基地的实务锻造作用,力图使学生较为充分地走进社会、感知社会管理的复杂性和实际运作机制。最终培养目标是塑造具备宽广理论视野、扎实理论基础和良好专业能力,能胜任社会管理理论研究和教学、从事社会管理和社会组织运作的专门人才。
二、学制及学习年限
学制为3年,其中课程学习1.5~2年,论文写作不少于1年。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4年,特别优秀的硕士生提前完成培养计划,并符合提前毕业条件,经过规定的审批程序可以提前毕业。硕士生在校注册的时间不得少于2年。
三、研究方向
1.社会稳定与风险管理。本研究方向立足中国特色的制度背景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发育状况,重点研究维护稳定的政治目标与社会发展的现代趋向之间的平衡机理以及相应的体制创新路径。本方向的具体研究从当下中国社会面临的各种冲突与风险、现有体制管控这些冲突与风险的适应能力展开,既注重当前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类深层因素分析和良性社会秩序建构的宏观战略选择,也注重对中、微观层面上各类社会矛盾化解和突发事件管理的研究;既注重对全球普遍性社会风险的分析与管理机制的探讨,也注重对中国转型期特殊性社会风险的分析与管理机制的研究。同时,本方向高度重视借鉴国外民主政治理论、社会冲突理论、社会运动理论、风险社会理论等有关社会秩序建构的理论形态以及相关实践经验,发掘和提炼中国维护和实现社会稳定的话语体系、体制机制、实践方式中蕴涵的理论要素,进而融汇形成新的理论工具。在研究方法上,本方向强调全球视野与本土意识的结合,注重比较研究和实证研究。
2.城市社会管理与社区发展。本研究方向依托上海特大型城市的区位优势,聚焦当代中国城市社会管理与社区发展之间的互动机理和因果效应问题,力图拓展出新的理论空间和行动框架,服务于建设城市社会新秩序的实践需求。该方向秉持社区发展的价值目标,致力于在中国城市社会变迁的基本现实与治理理论的理想架构之间寻求弥合之道;根植城市基层治理的实践,着意于在微观社区问题与宏观体制问题的勾连之中寻求中观解决方案。在研究中突出问题意识,注重把握当前城市社会管理和社区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强调对策设计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突出整体意识,注重从历史演进、主体构成、重大关系、运作机制、发展方向等方面全方位透视城市社会管理与社区发展,强调本土理论模式的发掘和提炼;突出实证方法,注重通过广泛而深入的实地研究发掘一手资料。
3.公共服务与社会政策。本研究方向追踪公共服务与社会政策的理论前沿,并在此基础上侧重研究地方层面的公共服务与社会政策实践,尤其关注社会政策对公共服务供给的调节、优化功能,以图服务于区域公共服务需求和社会政策决策。具体而言,注重区域层面公共服务需求与社会政策效应的调查研究,通过发掘需求为完善区域公共服务体系和优化区域社会政策提供合理化建议;注重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农民市民化、城郊结合区域等矛盾复杂性领域公共服务供给和社会政策介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注重国家与地区层面的公共服务提供与社会政策体系的比较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强调问卷调查和定量研究,同时注重定性的案例研究,包括典型个案研究和多案例比较研究。
4.社会组织发展与管理。本方向植根中国本土环境,重点研究中国社会组织发展与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在借鉴、吸收国外社会组织发展理论和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注重探索中国背景下社会组织的生态体系、价值理念、行为模式、培育策略、管理体制和相应的理论建构。研究重点具体包括:社会成员多维度的组织化参与及其动因;社会组织的内部治理结构、运行方式和生存策略;不同类型社会组织共同构成的生态图式与组织间协作机制;社会组织与集体行动的发生机制和治理策略;社会组织的制度整合以及执政党、政府对社会组织发展的服务、支持与规制。本方向在研究方法上更加重视典型案例和实证分析,一方面针对社会组织的内在运作状况探究其结构完善与价值实现路径,一方面根据对社会组织的功能需求探究国家加强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的政策和制度设计。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数
硕士研究生课程实行学分制,研究生学习期间必须修满37学分,其中学位考试课不少于20学分,实践性环节2学分,其余为非学位课。各类课程名称、课内学时、学分分配如下:
五、实践性环节
实践性环节是指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必须完成的社会实践活动,2学分。由教研部负责安排并组织考核,总学时数不能少于220学时。
六、中期考核
研究生在修完规定学分、完成社会实践等必修环节后,第四学期结束前参加由教研部按专业组织的中期考核,具体要求参见我校《硕士学位研究生中期考核办法》。中期考核合格者方可继续攻读学位,进入学位论文撰写阶段。
七、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对研究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研究生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鼓励研究生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注意选择有重要应用价值的课题。学位论文的选题要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要有新见解。
论文开题时间安排在研究生入学后第四学期开学初进行,以保证研究生有充分的时间撰写学位论文。研究生从事论文工作的时间不得少于1年。
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至少公开发表1篇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
研究生进行论文工作的具体要求,按学校下发的《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规定》执行。
八、培养方式
1.实行导师负责和教研部(所)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指导教师应教书育人,引导研究生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道路,指导学生虚心学习,积极进取,教学相长。教研部(所)定期研究研究生教育和培养情况。
2.贯彻课程教学和论文工作并重的原则,研究生既要系统地学习并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同时也要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特别是要加强对研究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尤其要突出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
3.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日常的思想教育、名家学者的专题讲座相结合,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实际,注重加强形势、政策、法纪、道德品质和爱国主义教育。
4.教学形式多种多样,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等参与式教学方式,把课堂讲授、研讨、案例分析和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加大对研究生务实型能力的培养力度。
5.加强对研究生文献阅读、学习研讨和学术报告的管理,硕士生必须较广泛地阅读中、外文文献资料,并应有较详细的摘要。指导教师应重视对研究生文献阅读的指导,定期举行文献阅读报告会(在学期间每位研究生不得少于两次)。教研部应组织研究生及有关教师参加,要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学术研讨和学术报告会。
6.要加强在学研究生的管理工作,重视和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并由专人负责。健全考核和检查制度,具体要求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九、学位论文答辩和学位授予
研究生按本培养方案的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程学习,修满学分,论文工作完成后,可申请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组织学位论文答辩有关事项按我校《研究生学位论文规定》有关条款办理。
学位论文答辩后,将根据我校《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和《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的有关条款,做出是否毕业、是否授予学位的决定。
来源:https://yjs.sdx.sh.cn/pygl/pyfa/85317.html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通知本站客服(电话:400-900-8858,QQ:4009008858),本站将立即更改或删除。
(责任编辑:X15)
Copyright©2007–2024 www.100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圣才学习网 版权所有
全国热线:400-900-8858(09:00-22:00),18001260133(09:00-22:00)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