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考研一对一
圣才VIP会员,电子书题库视频免费看

南京师范大学学科介绍: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扫码手机阅读
用圣才电子书APP或微信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也可分享给你的朋友。
评论(0

南京师范大学学科介绍: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本学科发端于1956年南京动力学校的热力装备专业,2005年获热能工程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2010年获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为南京师范大学校级重点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位列2020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第48位,支撑我校“工程学”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3‰,支撑我校“能源科学与工程”学科进入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150-200位,为学校“双一流”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依托本学科相关研究方向共建校级“碳中和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


  本学科面向能源变革,紧紧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江苏省产业发展需要,以“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目标为引领,以基础研究为依托,不断强化校企合作,扎实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构建了以生物质高效利用为核心,燃烧污染物控制和CO2减排为支撑,热质传递及过程调控理论与技术为基础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科技服务体系,形成了一支学历层次高、年龄结构合理的专任教师队伍,被评为江苏省高校优秀学科梯队。


  本学科团队现有导师36人,其中,博导4人、硕导32人,学科团队中,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2名、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5名、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2名、省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3名、省双创博士/科技副总15名。近五年学科团队成员获省部二等及以上科研奖励5项,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自然等纵向项目53项,发表相关高水平论文400余篇,实施产学研转化项目100余项,总经费近5000万,为行业新增产值上亿元。依托行业学会,承担校企专业培训20余次,开展清洁能源利用、节能环保、碳减排等专题讲座100余场,参与制定多项行业标准。


  本学科所在单位为江苏省锅炉学会、南京锅炉学会等行业学会挂靠单位。建有能源过程转化与污染物减排工程实验室、物质循环与污染物控制重点实验室、能源与动力工程实训中心等3个省级教学科研平台,共建15个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和20个研究生实践教学基地。本学科与日本名古屋大学、日本岐阜大学、英国利兹大学、英国克兰菲尔德大学、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等建立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和学生联合培养机制。本学科培养的研究生就业率一直保持100%,毕业研究生从事本专业相关比例位于全省同类学科前列;用人单位一致认为本学科研究生综合素质好,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


  学科负责人:赵传文教授


  电话:15720822898


  电子信箱:cwzhao@njnu.edu.cn


  面向能源变革和我国“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带来新的机遇,本学科以“双碳”国家战略目标为引领,围绕能源动力、能源环境、新能源与储能、节能环保、碳减排等领域面临的重大科学和关键技术问题,形成了能源清洁高效利用理论与技术、CO2减排理论与技术、热质传递及过程调控理论与技术3大学科方向。


  (1)能源清洁高效利用理论与技术


  本学科方向以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为核心,重点研究农作物秸秆、林产废物、城市生活垃圾、市政污泥、工业固废等生物质热化学转化及其污染物生成与控制原理与技术。获得了烘焙、热解炭化、气化、再燃以及直接液化条件下生物质元素迁移转化特性及影响规律,阐述了多元体系下生物质热化学转化过程中多组分耦合作用机制,揭示了多物理场作用下固体吸附剂对烟气多污染物及土壤重金属协同作用机理,阐明了热化学转化过程中多污染物迁移转化机理,提出了生物质“烘焙+成型+热化学转化+综合利用”创新技术路线,形成了低氮燃烧、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细颗粒物捕集以及烟气“超低排放”等多项集成技术,并在电力和非电行业烟气治理工程得到成功应用,为打赢蓝天保卫战提供了技术保障。主要特色研究方向包括:


  (1)碳基能源高效清洁利用理论与技术


  (2)生物质与固废热化学转化与利用技术


  (3)烟气多污染物控制理论与技术


  (4)清洁燃烧理论与技术


  (5)固废资源化与能源化技术


  (6)生物炭土壤修复理论与技术


  学科方向负责人:卜昌盛副教授


  电话:13913003848


  电子信箱:csbu@njnu.edu.cn


  (2)CO2减排理论与技术:


  面向实现“双碳”战略目标的需求牵引,聚焦先进低碳/负碳燃烧技术、燃烧后碳捕集、CO2资源化利用、综合能源系统及优化、先进制氢和储能技术、重点工业碳核算及碳足迹等开展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建立了富氧/化学链/烟气CO2捕集与利用等系列实验与数值仿真平台,研究并探明了富氧和化学链等新型燃烧方式下CO2生成与富集、污染物控制、反应器放大和调控方法;揭示和掌握了多物理场作用下固体吸附剂对燃烧后烟气CO2捕集及其资源化利用机理和过程放大方法;构建了钢铁、电力和水泥等重点工业碳核算方法体系;研发了多能源体系下的低碳、稳定和高效运行的综合能源系统;发展了燃料电池、热化学制/储氢、化学链储电等先进储能理论和技术;研发了能源转化相关技术的新材料、新技术及新装备;团队骨干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2项,参与建成国内首套3MW煤化学链燃烧和千吨级燃烧后烟气CO2固体吸附捕集工业中试装置,为技术落地和工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主要特色研究方向包括:


  (1)CO2捕集理论与技术


  (2)CO2资源化利用理论和技术


  (3)先进负碳燃烧理论与技术


  (4)先进储能理论和技术


  (5)低碳/负碳综合能源系统


  (6)重点工业碳核算及碳足迹


  学科方向负责人:宋涛 教授


  电话:18912901031


  电子信箱:tsong@njnu.edu.cn


  (3)热质传递及过程调控理论与技术:


  以“双碳”下的建筑节能与人体健康为研究背景,以能源高效转化与利用设备为对象,以成果转化与系统集成为目标,以建筑辐射供冷暖、太阳能热泵系统等系统集成为研究特色,围绕建筑节能中的热质传递及其过程调控中的基础科学问题展开研究,开展了新型制冷空调系统、高效换热与节能、数据中心气流组织优化、建筑通风与疾病控制等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获得了微尺度条件下热沉的流动与传热特性以及界面接触下热输运影响因素,明晰了复合相变蓄能材料对太阳能热水系统变工况特性的影响规律,揭示了复杂颗粒体系对多相流场的影响机制,明确了建筑通风对疾病控制的影响机制,探明了呼吸道环境中颗粒物演化、输运和沉积特性,得到了数据中心不同空调形式下的气流组织优化方法。开发了辐射供冷暖和热泵干燥集成新技术,研发了高效冷链系统和关键装备,为新冠疫情背景下人居环境健康提供了系统解决方案,为建筑节能与健康监控的理论和工程应用奠定基础,实现了“科学-技术-工程”三维协同创新。


  主要特色研究方向包括:


  (1)微尺度流动与传热基础


  (2)复杂颗粒多相流


  (3)人体多相流与人居环境健康管理


  (4)辐射供冷暖理论与系统集成


  (5)建筑节能与高效换热


  (6)智慧暖通与空气调节


  学科方向负责人:李栋副教授


  电话:15850551159


  电子信箱:62084@njnu.edu.cn




  来源:http://energy.njnu.edu.cn/info/1034/2530.htm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通知本站客服(电话:400-900-8858,QQ:4009008858),本站将立即更改或删除。

  (责任编辑:X15)


小编工资已与此挂钩!一一分钱!求打赏↓ ↓ ↓

如果你喜欢本文章,请赐赏:

已赐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