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考研一对一
圣才VIP会员,电子书题库视频免费看

徐州医科大学学科简介:麻醉医学(1001Z3)

扫码手机阅读
用圣才电子书APP或微信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也可分享给你的朋友。
评论(0

徐州医科大学学科简介:麻醉医学(1001Z3)


  1.学科点历史回顾


  我国麻醉医学起步较国外晚。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陆续在上海、北京、天津等地的大型医院建立了麻醉科,期间经历了麻醉药物、技术和设备等方面的初步发展,但麻醉学教育及相关研究方面仍不规范。直至1986年,经国家教委正式批准,徐州医科大学(原徐州医学院)开设了我国首个麻醉医学本科专业,从而填补了我国麻醉学本科教育历史的空白。1989年,我国麻醉学科成为独立于外科的临床医学,其内涵包括临床麻醉、急救复苏、疼痛治疗与重症检测治疗等多个方面,并逐步摸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麻醉学医疗、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完整学科体系。1990年以后,我国麻醉学科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目前已有59所高校开设麻醉本科专业,其中开设麻醉医学博士专业高校23所。虽然,我国多所高校也开设麻醉学科博士专业,但纵观我国麻醉药物、技术的安全化、麻醉检测的精细化、人员结构高学历比例以及麻醉相关疾病发病机理研究等方面,仍与西方发达国家有明显差距。基于此,2017年至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家医疗保障局等多部委先后发布或联合发布了五项关于麻醉医学学科发展的文件(国卫办医函〔2017〕1191号、国卫办医函〔2018〕1009号、国卫办医函〔2019〕884号、国卫医发〔2018〕21号 和国卫继教继发〔2018〕44号 )。上述一系列政策文件为我国麻醉医学在基础理论、技术及临床等多方面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了响应国家实际需要,开设基础医学下的麻醉医学研究将能为我国麻醉学整体服务能力的提升和均质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麻醉医学隶属于基础医学,是以麻醉学为根基,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等相关学科理论知识为支撑,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度社会责任感和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具有扎实的麻醉学理论基础和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能够从事麻醉学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断及治疗的高层次、复合型医学人才。


  麻醉医学是在临床医学的基本框架下,以生命科学前沿技术及方法为基础,综合运用麻醉学、神经科学、药理学和药物化学等多学科知识技能和手段,探讨麻醉学领域中常见和难治性疾病的解决方法,实现预防、减少和控制麻醉及相关常见疾病的发生风险。基础医学下的麻醉医学包括研究麻醉学基础理论、技能以及创造性研究解决麻醉相关问题的方法。


  麻醉医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麻醉新医学,融合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麻醉学等多个学科门类,是一门相对复杂且极具实用价值的学科。由于现代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快速发展,对临床手术保驾护航作用的麻醉学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更高要求。基础医学下的麻醉医学在新时期下的健康中国、舒适医疗、无痛医院等国家发展战略背景下,其地位举足轻重。因此,麻醉医学的发展将有利于我国实现从麻醉大国走向麻醉强国,对本学科的深入探索也将对全人类的生存和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2.学科主要研究方向


  麻醉医学学科围绕麻醉学领域的重大基础科学问题及麻醉学领域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的重大疾病和技术难题,综合运用多种生命科学前沿技术,构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麻醉学研究重大技术平台,通过基础研究团队、临床医学专家和研发企业开展的协同创新,集中解决主攻方向涉及的重要科学问题和临床医学问题,逐渐凝练形成了四个稳定的研究方向::1)慢性疼痛的基础和临床研究,2)麻醉与围术期脑健康的基础和临床研究,3)全麻药物作用机制与个体化麻醉策略研究,4)麻醉镇痛药物研发、评价与监管技术创新。


  3.学科带头人及团队介绍


  麻醉医学学科带头人曹君利教授,医学博士、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徐州医科大学副校长、麻醉学院院长,担任国家药监局麻醉精神药物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主任、江苏省麻醉学重点实验室(麻醉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主任、江苏省麻醉临床医学中心主任、江苏省“科教兴卫”工程麻醉学重点学科带头人。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省双创团队带头人、省双创人才、省“科教兴卫”工程杰出人才、省侨界杰出人物、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


  2005至2010年,曹君利教授先后在美国帕克学院研究中心、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校区研修。曹君利教授主要从事慢性疼痛的脑机制及疼痛-抑郁共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主持科技部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2项、国际合作重点项目1项)、省级课题15项,在《Nature Communications》《Molecular Psychiatry》《Biological Psychiatry》《Current Biology》《PNAS》《Journal of Neuroscience》《Anesthesiology》《Pain》等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80余篇,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论文获得首届中国百篇最具影响的优秀国际学术论文和2017、2019中华医学百篇优秀论文,获批国家发明/实用新型专利18项,并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等荣誉。


  学科已形成了老中青三代相结合,年龄、学历、学缘结构合理,年轻而富有朝气的团队。拥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江苏省双创团队、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等8支优秀教学、科研团队。现有博士生导师15人,具有博士学位研究人员37人,其中留学归国博士24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和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江苏特聘教授14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江苏省杰出青年人才1人,江苏省“双创人才”2人,江苏省“333培养工程”人才13人,以及省级其他人才项目60余人次。


  4.学科科研情况


  麻醉医学学科整体学术水平在国内同行中处于领先地位。近年来,实验室科研成果显著,在《Science》《Neuron》《Nature Communications》《Molecular Psychiatry》《Biological Psychiatry》《Autophagy》《PNAS》《Current Biology》《J. Neurosci.》《Anesthesiology》《Pain》等国际著名SCI期刊发表论文400余篇,获得各级各类课题和人才项目200余项,其中国家级科研课题89项,省级课题75项,获批国家发明/实用新型专利60余项,荣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


  5.学科科研平台实力


  麻醉医学学科现有的科研平台前身为1982年成立的麻醉生理研究室,由江苏省卫生厅及高教局联合批准。1997年经江苏省教委批准建设江苏省麻醉学重点实验室,依托该实验室又先后获批建设江苏省麻醉医学研究所(2003,卫生厅)、江苏省麻醉与镇痛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2008,科技厅)、江苏省麻醉临床研究中心(2014,科技厅)、麻醉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2014,教育厅)、江苏省“科教强卫工程”麻醉临床医学中心(省市校共建)(2017,卫计委)以及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麻醉精神药物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2021,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实验室在国内同专业领域内具有建设规模大(11000平方米)、设备投入多、技术平台先进、开放程度高的特点,建设有完善的麻醉与镇痛研究、麻醉精神药物研究与评价的技术平台。实验室现有仪器设备原值5000余万元,拥有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膜片钳实验装置、蛋白组和代谢组学分析平台分析平台、QTOF-高分辨质谱仪、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基因芯片系统等大型仪器60余台。


  6.学科人才培养情况


  (1)本科生培养


  基于新时代我国麻醉学人才地区分布不均、梯队结构不合理,徐州医科大学率先开启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强基-固本-拔尖-树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2019年,麻醉学专业获批“双万计划”麻醉学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麻醉生理学》《麻醉药理学》《麻醉解剖学》等4门课程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麻醉设备学》《临床麻醉学》等6门课程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麻醉学专业和《麻醉解剖学》分别获批江苏省课程思政示范专业与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近年,麻醉学专业普通本科江苏省理科招生最低分数线排名在2.3万名左右,麻醉学专业“5+3”方向江苏省理科招生最低分数线排名在1万名左右,麻醉学专业定向方向江苏省理科招生最低排名均在一本线以上。学科共培养麻醉学专业本科生6000余名,分布在全国各省市,70%的毕业生就业于三级甲等医院。


  (2)研究生培养


  1985年学科开始招收麻醉学硕士研究生,1993年开始和中国医科大学联合培养麻醉学博士研究生。学科教育已形成本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完整的麻醉学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麻醉学人才培养模式。1997年“有中国特色的多层次麻醉学专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14年“新世纪麻醉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17年“临床麻醉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荣获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改革成果二等奖。


  麻醉学研究生培育规模全国最大,截至2023年4月学科共培育麻醉学硕士研究生1628名,博士研究生78名;毕业硕士生1182人,博士生55人;目前在读硕士生446人,博士生23人。


  (3)教师团队建设


  学科现有教职工8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教职工48人,高级职称43人,留学归国科研人员24名,博士生导师15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和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江苏特聘教授14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江苏省杰出青年人才1人,江苏省“双创人才”2人,江苏省“333培养工程”人才13人,以及省级其他人才项目60余人次。拥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江苏省双创团队、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等8支优秀教学、科研团队。


  7.学科社会服务


  麻醉医学学科坚持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健康中国发展战略为导向,坚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和科技发展新方向,针对麻醉精神药物研发及其临床应用过程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和监管中的技术问题,构建麻醉精神药物研发、评价和监管的技术平台及其监管科学,为我国麻醉精神药物的科学监管、新药研发和评价及患者生命安全的保障做出重要贡献。


  学科现有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每年对外开放300余天,接待教育部和省市主管部门领导、徐州市大中小学生来访1000余人次。基地积极利用现有的优质科研、教学和医疗资源,基地,向到访的各位领导、专家和师生讲解麻醉与镇痛机制、疼痛及相关神经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治疗新思路和新方法,发挥了较好的科普功能,起到了较好的行业示范作用。同时,基地积极参加全国科技活动周和全国科普日活动,开展“脑卒中的健康宣讲”“关爱留守儿童,服务乡村振兴”等形式多样的社团和社区科普活动。基地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先后有省部级领导来基地视察,并给予高度评价。近年来,基地针对科普教育工作新形势、新任务,不断创新,在科普实践中不断拓展社会职责与功能,坚持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科普之路。


  学科于1986年首开我国麻醉学本科教育的先河,构建了涵盖本科、研究生、继续医学教育全过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麻醉学终身教育体系,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麻醉学人才培养之路,为缓解我国麻醉学人才短缺状态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也因此被誉为“中国麻醉人才培养的摇篮”。截止目前,麻醉学科共培养麻醉学毕业生7400余名,遍布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杰出校友100余人遍及哈佛大学麻省总院、芝加哥大学医学院、纽约大学医学院等国际著名院校及医院,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72名委员中有我校毕业生12名、常委4人。为全国麻醉学优秀人才的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得到政府、社会、同行普遍认同。


  学科还拥有先进的临床医疗和技术研究平台,包括30个配置现代化的手术室,年完成各类手术麻醉50000余例,近3年麻醉相关死亡率达到1/10万以下;40张疼痛和30张ICU病床,在危重病及疑难病人的麻醉和围术期处理、难治性疼痛的诊疗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享誉徐州地区乃至淮海经济区。


  8.招生就业


  学科现有麻醉学本科、硕士和博士三个学校教育培养层次,年招生量约为340人/年、150人/年、10人/年。截至目前,我校已累计培养麻醉学专业7400余名本硕博专业人才。近十年的就业率均接近100%,2023年本科生升学率近60%,全国大多数三级甲等医院麻醉科骨干中均有我院的毕业生,其中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分会常委有我院毕业生20余人。




  来源:https://yjs.xzhmu.edu.cn/info/1032/6111.htm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通知本站客服(电话:400-900-8858,QQ:4009008858),本站将立即更改或删除。

  (责任编辑:X15)


小编工资已与此挂钩!一一分钱!求打赏↓ ↓ ↓

如果你喜欢本文章,请赐赏:

已赐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