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考研一对一
圣才VIP会员,电子书题库视频免费看

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简介

扫码手机阅读
用圣才电子书APP或微信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也可分享给你的朋友。
评论(0

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简介


  天下泉城、美丽师大,有一座20000平方米的独栋大楼——文浚楼,她就是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是山东省开展相关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最负盛名的学术高地。这里有800平方米的演播大厅、这里有350平方米的融媒体中心、这里有满足教学科研的26个实验室、这里有与济南市委宣传部共建的融媒体发展研究院、这里有与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中心山东分中心的战略合作基地等等,这里是你走向成功的正确选择。


  新闻与传媒学院依托学校建校70余年的文化积淀和持续增长的综合竞争力,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契机,取得了丰硕的发展成果。学院拥有4个本科专业,2个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广播电视编导、新闻学、戏剧影视文学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网络与新媒体是新设应用型专业。学院拥有一批具有重要社会影响力的教学、科研成果,已发展成为国际有一定知名度、国内有较大影响、省内领先的新闻与传媒人才培养基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你、我、他的使命担当。


  十年寒窗的学子们,如果你想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新闻与传媒学院就是培育你的那片沃土;如果你想成就未来,新闻与传媒学院就是历练你的那片蓝天;如果你想拥有诗和远方,新闻与传媒学院就是你启航的那座驿站。让我们一起选择通往成功的方向,行稳致远,一起向未来。


  二、学院概况


  (一)历史沿革及发展现状


  新闻与传媒学院成立于2017年,是一个年轻但专业历史底蕴丰厚的学院。山东师范大学于1985年设立的电化教育专业,1986年设立新闻学专业,开启了学校乃至山东省新闻与传媒高等教育的先河。经过30多年的建设,学院的内涵和外延得到极大的发展,形成了专业结构合理、师资力量雄厚、教学条件完善、科研水平较高的发展格局。


  学院拥有近2万平方米的独立教学大楼,设有800平米先进的演播大厅和各类新闻与传媒实验室。其中,现代传媒实验教学中心,设有11个实验室,实验设备价值2000余万元,是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完备的设备条件可以保障学生的实习实训,以提高专业技能。学院高度重视实习基地建设,与大众报业集团、山东广播电视台、济南日报报业集团、山东省话剧院及多家区县融媒体中心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实习实训基地达30余家,聘请业务骨干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导师,保障了实习实践教学的开展。


  (二)学科专业优势


  学院坚持文学、艺术学双学科门类引领,学硕、专硕并重的培育理念,精心谋划学科布局。截至目前,设立了戏剧与影视学、新闻传播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均为山东省最早设立的授权点,还设有电影、广播电视、新闻与传播三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学位点覆盖了影视、传媒两大领域,填补了山东省此类学科建设的空白。广播电视艺术学入选山东省文化艺术重点学科,广播电视编导、新闻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牢牢抓住科研成果产出这关键一环,高标准推进学科建设,立足齐鲁文化的厚实根基,紧跟国家文化建设之需要,围绕学科前沿,学院在鲁剧研究、新媒体艺术、影视史论、影视剧创作、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媒介文化等方面开展科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丰硕学术成果。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四个回归”,新闻与传媒学院扎实开展本科教学。学院充分激发一线教师投身教学的活力,不断改革创新,构建起混合式教学、小组项目化教学、竞赛驱动教学、创作导向型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改革模式。


  (三)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工86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1人,副高级职称30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34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45人,具有硕士学位的31人,聘请国内外兼职、客座教授20余人。学院有省级教学名师2人,校级教学名师3人,山东师范大学教学能手13人。


  (四)教学科研成果


  学院有国家一流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5门;承担省教改重点项目2项、省教改一般项目5项,校级教改课题20余项,本科教学团队2个。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被列为山东师范大学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工程专业,新闻学专业被列为山东师范大学特色专业。学院初步构建起基于“教师课堂讲授——小组协作学习与作品创作——参加省级以上专业创作比赛——成果展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推行“理论指导创作、多元化节目综合创作与测评”的创作导向型教学,落实并开展教学活动。根据传媒业需求现状,实行项目化教学设计,并通过任务驱动组织教学。学院有“五导”卓越团队3个,全国高校青年教师竞赛二等奖1人、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5人。近年来,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国大学生微电影创作大赛、“科讯杯”国际大学生影视作品大赛等多项比赛中获奖百余项,形成了教学科研、实践实训、技能竞赛相互促进、协同育人的良性机制。


  近五年来,学院教师出版著作、教材60余部;承担国家级课题12项、省部级课题34项;获国家级领导批示1项,省部级领导批示3项;获国家级专利4个;在《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研究》等CSSCI来源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转载的文章达50篇。获山东省文化创新奖1项,泰山文艺奖4项,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若干项。学院师生创作的影视作品近千部集,《红高粱》《桑榆街九号》《大火种》《美丽乡村新田园》《大路朝天》《沂蒙红嫂俺的娘》等300多部影视作品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院线播映,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政府出版奖、中国农业电影电视“神农奖”、山东省泰山文艺奖等奖项10余项。


  (五)人才培养


  1.注重立德树人,培养全媒化复合型人才


  学院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适应现代传媒业的发展需求,以培养文理兼容、文艺兼容的现代媒体人才为目标,推动专业内涵建设,重点培养具备创新思维、视听内容策划和艺术创作能力的全媒化复合型人才。学院形成影视理论与创作、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网络与新媒体理论与内容生产三位一体的人才体系,注重人才培养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适应现代传媒业发展的特殊需求。打造人才德育新模式,以媒体融合发展为背景,突破传统文科和艺术教育的思维模式,以创新、交叉融合,协同共享为主要途径,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


  2.推动专业内涵建设,加强协同育人机制建设


  学院构建起以创作为指向、富有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制,并通过国际合作培养等方式提升专业建设的国际化水平。学院注重教学研究与教学工作的配合,推动各门课程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3.注重科研训练和实践教育,学生综合素质高


  学院已经构建起突出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不断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同时,学院深化实践类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内容改革,优化课程结构,注重创作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将学生参加专业技能大赛与影视创作大赛获奖情况、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水平等,作为教学实践过程的监控点。学生每年在各类专业比赛中获得各种奖励20余项,学院近年来鼓励大学生进行专业创作,通过结合学院特色品牌立项活动——新媒体文化艺术节,选拔优秀作品参加国家级、省部级竞赛评奖活动。


  (六)国际交流与合作


  1.国际化视野:本科生有机会到境外访问、交流、实习,同时,学院邀请多位国际知名学者来校交流,使学生有大量机会与国际同行近距离接触。


  2.国际化师资:为了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学院积极邀请欧洲新闻培训协会主席(英国龙比亚大学新闻系主任)马克•莫瑞迪斯教授、纽约城市大学电影学院朱影教授、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张志庆教授、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系主任李喜根教授等来做专题学术报告,帮助学生接触国(境)外高校和专家学者的风采。并与美国特拉华大学传播系、新加坡莎顿国际学院、韩国又石大学电影研究中心、肯尼亚肯雅塔大学电影学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3.海外交流:以寒暑假出国游学、台湾友好学校交流学习、海外助翔素质拓展活动为平台,推荐优秀本科生、研究生前往美国、韩国、日本、台湾等出国(境)开展交流学习活动。




  来源:http://www.cbxy.sdnu.edu.cn/xygk1/xyjj.htm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通知本站客服(电话:400-900-8858,QQ:4009008858),本站将立即更改或删除。

  (责任编辑:X15)


小编工资已与此挂钩!一一分钱!求打赏↓ ↓ ↓

如果你喜欢本文章,请赐赏:

已赐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