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专业简介:软件工程
一、硕士点简介
四川师范大学于2000年获得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硕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学位办批准本学科为四川省重点学科。2011年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颁布的新的《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对应调整为“软件工程”硕士一级学科。
从2001年招收第一届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硕士研究生和2003年开始招收第一届软件工程本科学生开始,至今已为国家和地方培养1000余名软件工程高级人才。目前该学科已经形成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比较合理的师资队伍,拥有硕士生导师21人,专职研究队伍30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11人,博士14人,硕士15人。
本硕士点依托可视化计算与虚拟现实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和四川师范大学计算机软件省级重点实验室,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共享教学科研设备价值4000万元,专业书籍3万余册,专业期刊100种,实验室面积6000平米,具备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
二、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向、特色优势
本硕士点服务于成都软件产业,服务于四川教育信息化,为四川培养具有较高软件工程专业素养的专门人才,为四川省社会经济各行业的发展进步提供软件技术支撑和软件人才支撑。
1.培养目标
致力于培养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工程意识,掌握扎实的软件工程基础理论和专业基础知识,具有良好的软件设计与实践能力、项目管理能力、交流与组织协调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精神,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的实用型软件工程专业人才。
2.培养方向
本学科具有3个招生培养方向,分别为:
软件工程技术
软件工程理论与方法
领域软件工程
3.特色与优势
本硕士点在几个招生培养方向上具备比较稳定的科研团队,在三个方面已逐渐形成各具特色与优势:
软件工程技术:主要研究软件智能化、复杂软件开发和运行的方法与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在软件工程中的应用。
软件工程理论与方法:以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技术和数字图像处理研究为主导,致力于智能算法基础研究,同时运用软件工程最新技术,和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发智能计算和信息处理软件。
领域软件工程:围绕可信计算和网络信息系统数据安全、区块链等开展研究,关注可信云计算、可信证明问题、数据加密、密钥管理等安全技术和区块链,在直接匿名证明方案、终端可信环境远程证明、可信终端模型和可信终端动态运行环境的可信证据收集机制方面以及区块链技术及应用方面形成较多成果。
三、培养方式与方法
1.硕士研究生培养由课程学习、实践活动和学位论文的撰写三个主要部分组成。
2.硕士研究生培养采取导师负责制,导师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
3.培养计划突出个性化培养,导师和研究生本人商量,在入学后3个月内完成。
4.硕士研究生教学形式应灵活多样,提倡采用研讨班、专题式、启发式、探究式及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把课堂讲授、交流研讨、案例分析及教育实践等有机结合,加大对研究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学术活动与科学研究
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积极参加各类学术活动,通过活动提高学术热情,扩展学术视野,启发学术思维,锻炼学术能力。在学期间应有四川师范大学为署名单位,且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论文至少1篇方能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五、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学位论文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全面训练,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也是衡量研究生能否获得学位的重要依据。
1.论文选题。研究生在撰写论文之前必须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了解研究方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确定自己的学位论文题目。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要在前人工作基础上有所创新,有学术价值、理论和实践意义,论文对所研究的课题要有新的见解。导师和指导小组要加强对研究生选题的指导。
2.论文开题。论文开题应在第3学期进行,开题报告论证会由本硕士点组织根据研究生开题报告的审核标准进行评审。
3.论文撰写。论文开题结束后,研究生应根据论文工作计划,定期向导师及指导小组作阶段报告,以取得指导和帮助,为学位论文的完成奠定基础。研究生与导师应对论文的最终质量共同负责。要增强导师和研究生的质量观念和精品意识,保证用于论文指导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
4.论文评阅与答辩。评阅和答辩实行单项打分。为了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实行预答辩制度和双盲评定。只有通过预答辩和双盲评定,才能进行正式答辩。
来源:https://cs.sicnu.edu.cn/p/0/?StId=st_app_news_i_x8506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通知本站客服(电话:400-900-8858,QQ:4009008858),本站将立即更改或删除。
(责任编辑:X15)
Copyright©2007–2025 www.100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圣才学习网 版权所有
全国热线:400-900-8858(09:00-22:00),18001260133(09:00-22:00)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