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工业大学学科简介:车辆工程(专业学位硕士)
1.所属学院: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学科、专业代码:085234;获得授权时间:2003年。
2.学科、专业简介
车辆工程学科于1984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获得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和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点授予权,2005年被列为示范建设专业和“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07年获批国家特色示范专业,2009年获批安徽省重点学科,2016年被列为“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目前,本学科现有专业技术人员53人(学院38人、研究院15人),其中正高职称11人,副高职称24人,教师中90%具有博士学位。本学科目前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安徽省创新领军人才“特支计划”、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安徽省科协青年科技人才“托举计划”各1人。现有实验室面积4000余平方米,教学与科研设备原值超过5000万元。建有汽车技术与装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2011协同创新中心、安徽省智能汽车工程实验室等多个国家、省部级工程中心及实验室。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安徽省重大科技专项等一系列国家与地方重大科研项目。经过多年的发展,本学科在车辆动力学及其控制、节能环保车辆技术、车辆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等方向形成了特色,年均高水平学术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科研经费充足。
3.培养目标
掌握车辆工程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扎实的专业技能以及本专业技术领域最新发展动向,视野开阔,并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在某专业领域的某个方向独立承担相关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4.研究方向
(1)车辆动力学与控制技术
面向汽车低碳化、智能化和网联化的行业发展需求和国际科技前沿,研究车辆制动系统、转向系统、悬架系统、动力总成与传动系统及轮胎动力学,完善车辆纵向、横向、垂向及三向之间的系统动力学基础理论,提出先进的动力学控制理论,解决车辆动力学与控制等方面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构建面向新时期汽车发展需求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并推广应用于民用与特种汽车系统。成果获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汽车行业奖2项,授权中国发明专利和PCT美国专利100余项。
(2)节能环保车辆技术
以节能环保为导向,研究新能源汽车能量管理系统,混合动力动态控制理论,整车热管理技术,混合动力耦合系统构型及一体化设计,电动汽车专用高比功率电机结构优化技术,高比能量、高安全性动力电池系统集成技术,电动汽车专用自动变速传动系统优化设计技术;混合动力系统在环仿真及测试技术,电动汽车整车测试评价体系等理论和关键技术。提出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能源车辆设计、控制技术方案,主导制定了多项行业标准。成果获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授权中国发明专50余项。
(3)车辆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
传统汽车的节能减排以及纯电动车的续航里程都需要结构设计的轻量化,本研究方向围绕精密铸造铝合金材料结构件集成设计、成形与性能评价方法;异种轻质材料连接建模分析、疲劳设计与性能评价方法;轻量化整车“结构-材料-性能-工艺”一体化集成设计技术。提出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轻量化系统解决方案并在江淮、吉利、奇瑞等自主汽车品牌中得到广泛应用,主导制定了多项行业标准。成果获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授权中国发明专50余项。
(4)智能车辆技术
围绕智能汽车复杂环境感知、多源异构数据融合、高精度定位及线控控制、车辆智能决策控制方法、主动安全与辅助驾驶展开研究。基于预期功能安全对L3级及以上自动驾驶系统进行安全评估及分析,基于高保真虚拟仿真技术对人车路交通复杂场景进行建模与分析研究,研究在特定场景及区域下的无人驾驶关键技术与方法,研究网联协同感知、协同决策与控制技术在车辆网环境下的关键技术与方法。成果获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以上、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汽车行业奖3项,授权中国发明专50余项。
来源:http://qjxy.hfut.edu.cn/info/1054/3771.htm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通知本站客服(电话:400-900-8858,QQ:4009008858),本站将立即更改或删除。
(责任编辑:X15)
Copyright©2007–2024 www.100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圣才学习网 版权所有
全国热线:400-900-8858(09:00-22:00),18001260133(09:00-22:00)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