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大学学科介绍:生态学
一、学科简介
生态学是我校“双一流”建设学科群中的主干学科。学科紧紧围绕学校“热带、海洋、特区”的办学理念,全面系统地开展了生态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和优势。
学科得到了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平台的支撑,拥有超过1,200m2的实验室和4个野外实训平台。导师队伍结构合理,专门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企事业单位培养高层次的学术型人才。
海南大学生态学学科包括4个稳定的基础主干学科方向,且各方向之间联系紧密,融成一体。各方向的基本情况介绍如下:
植物生态学(Plant ecology)
植物生态学方向是海南大学生态学科的传统方向,可追溯到中国生态学会副理事长及《中国植被》编委林英先生、“海南植物王”钟义先生等人的一些开创性工作。该方向以热带地区植物多样性与植被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植被清查及永久样地、植物分类及系统、植物与其它生物互作关系、分子生态及生物地理学等手段,探索植被结构、植物多样性形成与维持机制等,并开展保护实践,服务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海南)建设。重点研究:1)海南植被生态学的基础问题;2)植物多样性保护;3)海南岛及环南海区域植物迁移与演化。
生态系统生态学(Ecosystem ecology)
从具有生理学基础的生态系统生产力形成问题出发,以碳、氮、水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为核心,以生态系统长期定位监测、生态系统控制实验、同位素示踪技术、涡度相关技术、植被遥感、生态系统过程模型模式等为主要技术手段,重点研究:1)生态系统碳汇的形成、水分利用效率的提升、CO2施肥效应、全球温暖化下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理学反馈、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格局的影响;2)热带典型生态系统,包括森林、滨海、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动态;3)微生物对农田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修复生态学(Restoration ecology)
以热带地区森林、滨海和农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对污染、退化或受损生态系统进行控制和修复,研究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理论和技术,重点探讨:1)开展热带海岛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污染预警、源解析与生态风险评估;2)污染过程与生态效应,研究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及其生态毒理效应; 3)以生态预防与治理为主要手段,重点研究珊瑚礁、海草床、红树林、农田及湿地的污染防治、退化及受损生境修复技术。
可持续生态学(Sustainable ecology)
采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对热区的生态安全及应对策略、生态价值评估、生态功能挖掘、生态文明和文化的建立等进行研究,为建立科学的生态补充机制、建立生态文明示范区的指标体系等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撑,在科技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以新能源利用和更加合理的资源配置为基础,改变人的行为模式、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达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的目的,同时体现生态学服务社会发展的作用。为海南自贸港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保障。重点探讨:1)研究热区海洋与土地资源的生态保护与利用;2)对热区已经保护的生态系统进行监测和综合价值评估;3)可更新资源再生机制与可持续利用等。
二、培养目标
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全面掌握生态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生态学的技术方法,掌握和发展前沿理论、解决重点或热点问题,服务于社会需求;能够独立的进行生态学的科学研究,并取得相应的创新性思想或技术成果。
能够熟练的运用外语和计算机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求;拥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胜任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政府机关、企业等对生态学高端人才的要求。
(一)获得本学科硕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及结构
获得生态学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应具有较全面的生态学基础理论和较扎实的专门知识,同时对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有所了解,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服务、教学服务、生产技术指导与生产管理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应掌握的专门知识主要包括:植物生理生态学、生物多样性科学、保护生物学、热带生态系统过程、全球变化生态学、生态文明和生态经济学热点领域的研究进展,以及相关领域或方向增设的必修课程。在掌握已有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共性知识基础上,以及本学科的共性理论与方法基础上,根据所属研究方向要求,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在上述知识范围内有所侧重。
(二)获得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素养
应崇尚科学精神,具有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扎实的实验和分析技能、及解决理论探索和应用研究领域中重要科学问题的能力,同时掌握一定的与本学科相关的知识产权、研究伦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具有实事求是、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能够不畏艰难、脚踏实地、开拓创新;具备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能尊重他人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及成果;在科学问题凝练、研究方案与实施、研究结果分析和成果形成的整个科研过程中能善于团结合作,发挥团队的作用;身心健康,具有良好体魄,能够承担本学科范围内各项专业工作任务。
2.学术道德
严格遵守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学术道德规范》的相关精神,《海南大学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规定》(海大办〔2010〕14号)和《海南大学开展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系统检测工作的规定》(海大〔2014〕101号)精神,讲求学术诚信,恪守学术规范,树立学术自律意识,遵守学术界公认的其他学术道德规范。
(三)获得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的能力
生态学是一门综合性、应有性较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知识和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对多学科知识进行综合集成的能力。硕士研究生应该能熟练运用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相关领域与技术和方法的资料查询、文献检索,获取本学科相关技术与方法的相关知识;能通过选听专题讲座、参加学术研讨和国内外学术会议,了解本学科研究的国内外发展动态;能够深入生产一线,了解生产现状和技术需求,并在生产实践中获取真知。在实验及野外实践操作过程中能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持续学习先进技术与新知识,以提升生态系统管理的技术与方法。
2.科学研究能力
硕士学位获得者应该具备从生产中发现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并开展应用性研究。学习期间,能够在导师指导下,提出应用型的研究课目,形成较为完整的实验方案,并能独立实施;在科研活动中,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较强的合作能力;能较好地掌握本专业的综合实验技能,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能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分析数据,并具备撰写学术论文的基本能力;具备一定的科技创新能力,尤其是技术创造能力,能够不断拓展研究思路。
3.实践能力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应该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在实践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知识与实验室、生态站及生产实践密切结合,有良好的学以致用能力。能在导师或其他专家的指导下,组织协调一定规模的人力和物力,完成一些具体的应用性的科研任务和技术推广示范工作。具有指导生产技术示范现场、开展技术推广服务、解决本学科领域相关技术问题的能力。
4.学术交流能力
参加学术交流是获得最新知识,了解最新技术及方法的重要途径。硕士研究生应该能积极参加研究生班讨论等学术交流活动,在活动中培养科学的思维,提升理论水平和学术素养。要具有良好的学术表达能力,能够熟练地掌握并运用各种媒体手段,准确、清晰地表达学术思想和技术效果。要善于通过学术期刊、学术研讨会、技术示范现场等平台展示研究结果。同时,还应该具备比较强的与政府、企业和农户进行技术交流的能力,促进新技术与方法的推广应用。
5.其它能力
本学科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具备的其它能力,主要包括:文字撰写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及外语听、说、读、写能力等。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生态学硕士研究生采取全日制培养方式。学生培养采取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工作相结合、导师个别指导或导师团队指导的培养方式。在培养过程中,导师(组)起主导作用。本专业鼓励研究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在保证基本要求前提下,具体培养方式可以灵活多样。
生态学硕士研究生基本学制为3年,在学年限不超过5年。第1年需要完成课程学习,同时训练实验和研究技巧,并查阅文献、确定课题、准备开题报告,后2年以实验和论文工作为主。其中,课程学习、论文选题报告、中期汇报、论文写作与答辩等主要环节必须在校内完成。
提前完成培养计划所规定的学习任务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校批准可以提前毕业,但最短不得少于 2 年。
四、必修环节及学分
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总学分要求不少于28学分(含课程学习24学分和必修环节4学分)。其中必修环节具体要求如下:
1、文献阅读(1学分)
硕士研究生在论文选题前应较系统收集、整理国内外近年来本学科的文献资料,分析、筛选出与本学科密切相关的、有代表性的文献,并认真阅读和了解本学科知识的形成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硕士生文献阅读数量要求:在读期至少阅读100篇以上文献,其中国外文献不少于40篇。阅读的文献应该反映论文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近5年内的重要文献要达到60%以上,部分文献可以考虑从最早发表时期的经典文献开始。
考核通过,获得相应学分;未能完成文献阅读及综述报告的研究生不得参加开题报告。
2、开题报告(1学分)
开题报告一般要求公开举行报告会,由本学科5人以上专家组成的评审小组进行评审,并提出具体的评价和修改意见,确保选题的科学性、前瞻性、重要性和必要性。具体按照《海南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和开题报告暂行规定(修订)》(海大办[2014]36号)执行。研究生通过开题报告,取得相应学分;考核不通过,按未完成必修环节处。
3、学术活动(1学分)
研究生必须积极、主动地参加校内外本学科、专业或其他相关专业的各种学术活动,次数不少于1次(不包括以会务服务人员形式参加的会议),考核通过,获得相应学分;考核不通过,按未完成必修环节处。
4、社会实践(1学分)
研究生必须积极、主动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按《海南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管理暂行规定》执行,完成社会实践环节,取得相应学分;考核不通过,按未完成必修环节处。
五、中期考核
按照《海南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暂行规定》(海大办[2014]35号)执行。中期考核作为必修环节,中期考核不计学分。
六、学位论文
(一)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学位论文工作是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硕士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全面训练的重要过程,是培养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环节。生态学硕士学位论文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硕士研究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和从事科学研究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业务素质在系统的科学研究或技能训练中得到全面提高。学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基本独立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工作。论文选题应针对比较具体的理论或技术及方法问题,开展探索性和应用性研究,形成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
1.选题与综述的要求
论文选题应该在一定的文献阅读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论文选题要有科学依据,要针对具体的理论或技术及方法问题,避免选题过大、过宽、过泛。在充分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拟定论文题目,确定研究内容和关键科学问题,形成技术路线,设计实验方案。经与导师讨论和修改完善,最终形成成熟的论文选题。
论文选题确定以后,硕士生开始撰写论文综述,其篇幅应控制在3000字到6000字之间,可以有适量的图表。文献综述要体现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要体现学科研究前沿,并能准确地反映学位论文的主题内容。文献综述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首先是本论文选题的目的意义;其次是国内外研究进展,尚需深入研究的问题;再次是本论文选题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介绍论文选题的预期目标,明确主要研究内容,形成研究思路,设计技术路线,制定详细的研究方案等。
完成论文综述和主要课程学习后,在导师指导下进行开题报告。
2.规范性要求
硕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完成论文研究开题报告后,即进入论文研究阶段,经过多个质量控制环节,最终形成硕士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应当严格遵守学术规范,论文的文献综述和观点评价要准确、典型、客观,数据来源真实可靠,结论科学。论文内容应以硕士研究生本人从事的实验、观测和调查的材料与数据为主,论文质量必须遵守国家和授予权单位规定的要求。本学科硕士学位论文在主体框架及其主要内容、结果表达与数据分析、行文格式等方面必须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论文主体框架及其主要内容。硕士学位论文的主体内容一般包括文献综述(或引言)、试验材料与方法(或调查调研方案)、结果与分析、讨论与结论等。结果与分析部分是论文的核心内容,要反映硕士研究生的主要研究结果;讨论与结论部分,应该针对全文的核心问题,展开适当讨论。
——结果表达与数据分析。论述的内容应具有科学性,表述观点须符合客观规律和科学原理。论据取材要可靠,对实验数据或现象观察须进行客观性分析或描述,数据统计分析要正确。图表等要求规范清楚,具有自明性,并附有统计分析结果。要使用国际通用的数学公式、模型和数据分析方法,采用学科认可的统计分析软件和统计结果表达方式。
——行文格式。论文写作格式要规范,术语、缩写、符号与计量单位的使用等应符合国家标准。具体参照《海南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规范》([2014]97号)执行。
硕士学位论文的完成时间一般不得少于1年,学位论文设置预答辩环节(不计学分)。预答辩环节在学位论文送审之前完成;预答辩不通过的,不能进行论文送审和答辩。预答辩通过后,还应该经过本学科3人以上具有硕士研究生指导资格的专家进行审阅。在导师指导下,研究生根据审阅意见对论文进行认真修改补充完善,达到要求后,才能提交学科审阅。学科审阅合格后的硕士学位论文,再组织3-5名硕士生导师,对论文进行答辩审阅。之后,研究生和指导教师,应进一步对论文进行修改完善,最后递交学术委员会审阅并存档。
3.成果创新性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既要反映作者在本学科掌握了较扎实的基础理论和较深入的专门知识及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也要体现在本学科科学或专门技术或方法上做出的有创新性的成果。论文创新的具体体现可以包括以下一个或多个方面:
——研究思路与方法创新。论文能够针对关键科学问题,提出与众不同且具有科学依据的研究思路,设计并研制新的先进的研究方法,取得更为科学的相关研究结果。论文所形成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应该对本学科的方法体系有明显的补充和提升意义。
——学科理论与规律创新。论文要针对一个具体的理论或技术或方法问题,展开相应的独立研究求解,获得一定的结论。
——关键技术与模式创新。论文能够针对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技术手段、技术方法、技术效果、技术规程等系统研究,建立突破环境限制的技术方案,并在生产上进行一定集成示范验证,取得较好的综合效益。
论文所获得的创新成果必须已经或正在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在不涉及泄密的前提下,论文中的新方法、新理论、新观点应该在本学科国内外一流的学术期刊上正式发表或正在发表中,尤其是要能够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在确保国家技术安全的前提下,论文中取得的关键技术、集成模式、工程方案、工艺流程应该已经取得或已经申报国内外的专利、标准或技术规程等证书,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二)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学位申请科研成果基本条件
1. 按照正常学制申请我校生态学硕士学位,需要达到如下科研成果之一:
(1)以海南大学为第一标注单位发表科研论文(满足以下条件之一):a.以唯一第一作者身份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1篇研究型学术论文;b.导师为第一作者身份、本人为第二作者在Ⅲ区(含Ⅲ区)及以上分区发表1篇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研究型SCI学术论文。
(2)以第一作者身份、海南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申请并获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1项。
2. 申请提前毕业的学生,必须以唯一第一作者身份、海南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发表Ⅲ区(含Ⅲ区)及以上分区的SCI论文1篇;或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2篇研究型学术论文。
3. 说明
(1)SCI分区以该期刊的前一年度中科院发布的JCR分区为准。以共同第一作者发表的SCI论文按降一区级处理,并且同一篇论文不可供多人申请硕士学位,例如以共同第一作者发表Ⅰ区论文1篇,按第一作者发表Ⅱ论文1篇认定,依此类推。
(2)“国内核心期刊”是以论文发表年度北京大学出版社已出版的最新《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为准。海南大学主办的期刊上发表的研究型学术论文等同于“国内核心期刊”上的论文。“国内核心期刊”不含在期刊增刊上发表的论文。
(3)发表的中文学术论文必须是见刊或网络在线发表(接收函无效);英文学术论文要求online方可计入。
(4)未满足上述条件,但满足毕业条件的研究生,允许组织学位论文答辩。答辩通过者,可先予以毕业,但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暂不审议其学位,直至在毕业后两年内满足我校研究生学位申请科研成果基本条件后,由本人提出申请,由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议、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定其学位。
七、课程设置及学分
详见《海南大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规划表》。
本培养方案自2020级硕士研究生开始执行,由生态与环境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负责解释。
来源:https://hd.hainanu.edu.cn/sthj/info/1072/3446.htm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通知本站客服(电话:400-900-8858,QQ:4009008858),本站将立即更改或删除。
(责任编辑:X15)
Copyright©2007–2024 www.100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圣才学习网 版权所有
全国热线:400-900-8858(09:00-22:00),18001260133(09:00-22:00)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