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考研一对一
圣才VIP会员,电子书题库视频免费看

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简介

扫码手机阅读
用圣才电子书APP或微信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也可分享给你的朋友。
评论(0

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简介


  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前身汉语言文学系,是1957年建校之初最早设立的院系之一,有着良好的学术传统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张清常、肖雷南、梁东汉、鲁歌、温小钰、陈寿鹏、丁正彬等诸位先生都曾躬耕于此。2002年增设新闻学系。2008年,在汉语言文学系和新闻学系的基础上成立了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学科建设迈上新的台阶,学院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74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25人,讲师32人,86%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大多毕业于国内知名高校或科研机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较为合理。现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教育部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自治区社科名家1人,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专家2人,自治区“草原英才”创新团队3个、“草原英才”6人,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自治区青年科技英才4人,全国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4人,自治区级教学名师2人、教坛新秀3人,自治区级教学创新团队1个、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团队2个。


  学院现已形成从本科教育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教育以及继续教育、双学位教育、留学生教育等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格局,是内蒙古自治区教学科研实力领先的人才培养基地。学院拥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新闻传播学、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实力较为雄厚。


  学院重视科研工作,立足民族地区的语言文学、新闻传播与艺术理论研究,以“北疆民族语言文化交融及传播研究”为中心,形成了一批具有民族特色、中国情怀、世界视野的学术成果。2008年以来,共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4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领军人才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专项1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青年、西部、后期资助项目50余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及其他部委项目20余项,自治区社科规划、社科联、教育厅及各类横向项目近百项。2008年以来,学院教师在《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理论研究》《民族语文》《民族文学研究》《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新闻大学》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在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知名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含译著、编著、古籍整理)150余部,科研成果获得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一等奖4项,二三等奖70余项。获批内蒙古作家创作研究基地、内蒙古作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作研究中心、内蒙古自治区元代文学与文化研究基地等科研平台,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研究高地。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现有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新闻学、编辑出版学、网络与新媒体、播音与主持艺术等6个本科专业,构建了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优势互补的专业体系。学院资料室藏书3万余册,能够满足教学、科研以及各层次学生学习的需求。


  汉语言文学系现有汉语言文学和汉语国际教育两个本科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设置于1957年,由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多所国内知名高校支援建设,专业起点高,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从事与汉语言文学相关工作的复合型人才。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品牌专业,2011年获得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15年获批内蒙古自治区重点专业,2019年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开设于2010年,原称对外汉语专业,培养具备中国文学、中华文化、跨文化交际等方面专业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内外各类学校或文化机构从事国际中文教育,在各职能部门、外贸机构、新闻出版单位及企事业单位从事与对外文化传播交流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经过十余年建设和积累,专业建设水平不断提高,2022年成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汉语言文学系有着良好的学术传统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在北疆民族文学研究和语言文化研究方面形成了特色和优势,有不少著名学者曾在此耕耘和奉献,也走出了一些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作家。近年来通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凝炼学术团队,推动学科建设,整体实力不断提高。学院始终坚持“重基础、宽口径”的办学原则,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形成了良好的口碑,生源质量不断提高。学院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建设高质量的一流本科教育体系,加大本科教学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在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方面有显著成效。学生文学创作获得“丁玲文学奖”“华语青年作家奖”,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等全国赛事中屡创佳绩。学院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目前拥有自治区级“大学生校外实习实践”基地4个。毕业生以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广博的知识视野、深厚的人文素养、优秀的创新精神、良好的表达和写作能力,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各届毕业生遍及区内外教学、科研、党、政、军、企、事业各条战线,涌现出一批高层管理者和专家、学者,在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闻学系现有新闻学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和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新闻学专业创办于1986年,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个新闻传播类本科专业。2008年被评为自治区级品牌专业。2009年新闻传播实验中心入选自治区级新闻传播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9年新闻学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新闻采访与写作”获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021年,“新闻学专业政产学研人才培养创新研究与实践”获批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新闻学专业虚拟教研室”获批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开办于2013年。本专业秉承“厚基础,重实践”的培养原则,培养集理论知识和创作技能于一体、具备播音主持和语言传播核心能力素养,能够在广播、电视、新媒体行业及各级企事业单位从事播音员、主持人、出镜记者及新媒体运营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本专业建立了一支由专任教师和业界专家构成的师资队伍,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近年来有多位学生在全国性主持艺术比赛中获奖。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是在新闻学专业、编辑出版学(数字出版方向)专业基础上设立的,2020年开始招生。该专业建立了文科+理科、技术+艺术的跨学科知识体系,打通校内外计算机、数学、艺术等教学资源,能够满足行业对新媒体人才知识和能力的要求。


  新闻学系在实践教学方面特色突出。与中央级、自治区级媒体及互联网公司共建了20家实践教育基地、协同创新学研基地、大数据与舆情创新实践基地、融媒体产品运营与制作实践基地。依托现有的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自治区级新闻传播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全媒体新闻实验室等10个专业实验室,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近5年,实践教学成果丰硕,先后获自治区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次、二等奖1次。学生创新团队多次参与教育部和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重大主题报道,在国家级、地区级媒体发表大量实习作品,并多次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内蒙古新闻奖等评选活动中获奖。多年来,用人单位对新闻学专业毕业生满意度达到95%以上,人才培养质量受到社会广泛好评。一大批优秀毕业生活跃在主流媒体,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为党的新闻事业贡献力量。




  来源:https://wxxy.imu.edu.cn/info/1003/1136.htm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通知本站客服(电话:400-900-8858,QQ:4009008858),本站将立即更改或删除。

  (责任编辑:X15)


小编工资已与此挂钩!一一分钱!求打赏↓ ↓ ↓

如果你喜欢本文章,请赐赏:

已赐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