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考研一对一
圣才VIP会员,电子书题库视频免费看

哈尔滨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简介

扫码手机阅读
用圣才电子书APP或微信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也可分享给你的朋友。
评论(0

哈尔滨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简介


  1.学院简介和总体师资情况(主要成果,办学优势及特色)


  1951年,哈尔滨师范大学前身哈尔滨师范专科学校设立了体育科(体育科学学院前身),开始招收培养体育师资;1972年哈尔滨师范学院成立体育系,体育教育专业招收保送工农兵学员;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体育教育专业开始招收第一批高考体育师范生;1980年,哈尔滨师范学院改为哈尔滨师范大学,其体育系继续招收体育教育专业学生;1999年,体育系与公共体育部合并成立哈尔滨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至今已拥有60年的办学历史,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在省内体育学科中处于龙头地位,专业录取分数和招生规模省内排名第一。


  目前,学院各研究方向学术队伍的职称、学缘结构、年龄结构趋于合理。目前,学院共有专任教师106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7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2人,分别来源于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等国内一流的体育院校和师范院校。拥有出国留学和访学经历教师9名。学院现有五个本科专业,分别是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和运动康复专业。另外还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学院现已形成了四个独具特色的研究方向,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专项训练理论与实践、全民健身理论与实践、民族传统体育。


  主要成果:


  学科学位建设


  2006年民族传统体育学二级学科点获得批准;2009年体育专业硕士点获得批准,2010年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获得批准。


  2006年体育教育训练学获省教育厅重点学科,2007年体育教育训练学获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省级领军人才梯队。


  专业建设


  2010年体育教育专业被评为黑龙江省省级重点专业。


  基地建设


  “十一五”期间,哈尔滨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体育与艺术师资培养培训基地”;2006年获批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培训基地;2008年获批体育行业国家职业资格培训基地;2011年申报了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研究基地。


  团队建设


  2009年体育人文社科团队获得校级学术团队,获得资助20万元。


  精品课程建设


  2004年李伟教授主持的《田径》课程和2009年王韶峰教授主持的《体操》课程,先后被评为黑龙江省级精品课程。2017年肖宁宁主持的《健美操》课程,焦臣道主持的《体育保健学》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视频资源共享课程。


  教学名师


  王韶峰教授获得黑龙江省第八届省级教学名师;李伟、关吉臣、陈霞教授获得校级教学名师;孙长良教授获得省级青年教学能手。


  办学优势及特色


  我校体育教育专业作为省级重点专业在省内同类专业中处于龙头地位,具有较大优势,为黑龙江省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大学体育教师学历结构的改善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团队成员结构合理、科研实力较强,在此领域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学术界具有较高的影响。


  体育教育专业立足基础教育,引领体育教学改革实践。围绕基础教育体育教学改革的相关理论问题展开多方位的研究,突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相促进的师范教育特色,为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实践服务。根据地域优势,加强国际交流合作项目,在中日、中俄体育课程的比较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研究领域。立足师范教育,培养体育师资。建设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研究平台。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注重武术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的创新与应用研究。围绕武术教学、训练理论,将科研成果运用到实践中。围绕中国武术文化的传承与传播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对武术文化的影响等主题展开研究。黑龙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立足于我省地方特色文化,体现地域优势。


  运动训练专业注重训练基本理论问题研究。围绕我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开展相关训练理论研究。突出专项训练方法的创新与应用研究。围绕田径、体操等专项教学与训练,运用生理学、生物力学的研究方法、对专项训练方法的创新展开研究,为专项训练服务。根据地域特色,开展冬季项目领域的科技攻关研究,为我国冬季项目的提高做出贡献。


  社会体育专业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根据我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注重区域社会体育研究,如体育社团、职工体育、社区体育等研究领域,将全民健身理论与实践结合,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②关注体质健康的重大理论问题研究,注重研究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具体措施、方法和手段。③加强国内外体育信息的采集,把信息技术应用到全民健身领域,拓宽多学科交叉。


  运动康复专业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将体育学与康复医学相结合,以物理治疗为主体,利用运动为主要手段,帮助创伤、慢性疾病、神经病损、老年人等功能障碍人群提高身体功能,重返社会及运动生活。实现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方面逐步建立“预防-治疗-康复”三位一体的模式。发挥运动康复在促进人民健康服务方面的重要作用。满足目前运动康复人才市场的巨大的社会需求。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优质的人才。


  除了五个本科专业外,体育科学学院运动人体科学学科形成了以中青年博士为研究群体,利用哈尔滨师范大学实验中心的健康体适能实验室,组建体质健康测试中心,在完成学校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质监测工作的基础上,为中小学体质健康状况的检测、培训和反馈咨询,以及干预措施,努力为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体质增强服务。


  2.教学、科研、竞赛


  教学与科研成果:学院“十二五”期间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出版国家级教材2部、校资助优秀教材4部。国家教育科学规划项目4项,省级教改项目30多项,校级教改项目10余项,先后有50余人在国家级核心期刊上发表教学论文。聘请了季浏、毛振明、邓树勋、李宗浩、孙麒麟、孙大光、崔乐泉、首能信次、乔安娜等国内外体育知名专家为我院客座教授。


  在“十二五”期间,学校建立多种科研激励机制和措施,鼓励教师科学研究,形成了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承担各级科研项目10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项;国家体育总局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项;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1项,共获得科研及配套经费100多万元。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已公开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体育类核心期刊30余篇,教育类核心期刊10余篇,国际、国内学术会议论文30余篇,被SCI收录4篇;EI收录5篇;ISTP收录11篇。被CSSCI收录28篇,出版学术著作19部,其中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3部。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6项,获得厅局级奖励22项,各类学会及校级各项科研奖励30余项。获得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13项。在“十一五”期间,体育教育训练学成为省级重点学科,获得资助经费144.25万,建设经费主要来源于教育主管部门投入和学校匹配两方面,确保了学科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2009年体育人文社科团队获得校级学术团队,获得资助20万元。2011年获黑龙江省人事和社会劳动保障厅省级重点学科梯队资助10万元。




  来源:http://tykx.hrbnu.edu.cn/xykg/xyjj.htm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通知本站客服(电话:400-900-8858,QQ:4009008858),本站将立即更改或删除。

  (责任编辑:X15)


小编工资已与此挂钩!一一分钱!求打赏↓ ↓ ↓

如果你喜欢本文章,请赐赏:

已赐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