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简介
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始建于1985年,原为桂林工学院经济管理与旅游系,2000年改名为旅游学院,2018年更名为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1985-1993年为开创发展阶段,率先在广西创办了旅游管理专业,主要面向广西招生;1994-1999年为稳步发展阶段,1994年开始向全国招收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实现了办学层次的跨越,1997年外语系并入经济管理与旅游系;2000至今为快速发展阶段,2000年,改名旅游学院,同年获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招生权,旅游教育迈上了一个新台阶;2002年学院一分为三,分成旅游学院、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2006年获得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硕士研究生招生权,2010年获得旅游管理专业硕士(MTA)招生授予权。2011年获风景园林一级学科硕士招生权, 2018年获得风景园林专业硕士招生授予权。2018年获批旅游规划与环境管理二级学科博士点,2020年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硕士招生授予权动态调整为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硕士招生权点。2020年招收学院第一批博士生。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建立38年来,为国家培养7000多名旅游类高级专业人才。目前,本科生1163人,硕士博士研究生443人。
学院设有智慧旅游管理系、智慧酒店管理系、民族学与旅游经济系、旅游规划与策划系、风景园林系、园林与生态工程系等6个系,设有旅游培训中心、旅游管理中心实验室、桂工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民族发展研究中心、民族旅游研究中心、景观工程研究所、生态规划与工程研究所等实验教学与科研机构。
学院现有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和风景园林3个本科专业,设有旅游管理二级硕士学科点、风景园林学、应用经济学一级硕士学科点,设有旅游管理专业硕士(MTA)与风景园林专业硕士(MLA),旅游规划与环境管理二级学科博士点,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多专业、多学科、多层次的专业学科体系。
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现有教职工88人,其中专任教师66名,教授15人,副教授28人;博士40人。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所占比例65%,博士比例为60.6%。省级“十百千人才工程”人选1人,广西优秀专家1人,广西高校卓越学者1人,国家旅游业青年专家资助计划2人,广西高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人选3人,广西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3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
办学38年来,学院已形成了“以民族旅游、旅游规划与策划、民族文化景观遗产”为主要方向的“校、政、企,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模式,教学平台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旅游管理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007年)、广西优质专业(2005年)、广西重点学科(2010年)、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旅游管理--旅游市场学、旅游规划,2011年)、广西优势特色重点学科(2013年);旅游管理、风景园林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酒店管理是广西一流专业建设点,在新一轮的专业硕士点评估中旅游管理专硕(MTA)获B+,2021年旅游管理专业和酒店管理专业通过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教育质量认证”(UNWTO—TedQual),获得了第二等(期限三年)的优异成绩,是广西旅游类本科专业首次通过国际专业认证。学院拥有中央与地方共建的旅游管理实验中心(2008-201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级教学团队(旅游市场学,2009年)、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旅游管理学科创新团队,2011年)、广西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民族旅游发展与文化传承,2014年)、广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试点(MTA,2012年),广西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示范建设项目(MLA,2019),拥有旅游市场学、旅游规划、生态旅游、饭店管理4门广西精品课程;有旅游规划原理、中外风景园林史、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等广西一流课程。为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2015年在旅游管理专业开办智慧旅游管理、旅游规划与策划两个专业方向,2020年酒店管理专业改造成智慧酒店管理。
自2003年以来,获省级教研教改课题立项33项,出版教材16本,《民族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与实践》、《民族地区旅游管理类专业协同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获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外民俗》、《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获广西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获首届全国优秀旅游教材。《学科交叉与教研融合的园林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获批国家级新农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三融一改”:民族地区旅游管理类专业升级改革与实践》获批国家级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2015年以来本科教学平台取得再次突破,获得省级以上教学平台3个(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智慧旅游工程综合实验分中心;广西区级创新基地---桂林龙脊景区综合实践创新基地;广西本科高校特色专业及实验实训教学基地---旅游管理类)。
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拥有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西旅游产业研究院、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旅游研究院民族旅游研究基地2个省部科研平台。以国家特色专业与广西优势特色重点学科“旅游管理”为主线,充分依托学校理工科优势,结合民族地域特点,逐步形成了以旅游管理为核心、民族旅游为特色、风景园林和酒店管理为延伸方向的多学科、多层次的学科专业体系,构建了管理学、法学(民族学)、工学三大学科融合发展的特色学科群建设格局。在特色学科建设过程中,通过将生态学、环境学、风景园林学等学科的方法与旅游管理、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学科方法交叉,进行方法创新和技术融合,亮点纷呈,成效显著。学院立足广西及西南民族地区,在民族旅游影响、民族文化遗产旅游、民族景观保护、风景旅游规划设计等方向展开重点专项研究,产出了一批国家级科研课题,凝炼了一批优秀的科研成果,获得了广西人民政府、国家旅游局、国家民委等多个部门的优秀成果奖。早在1994年学院首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至今获得国家级课题5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7项,国家社科基金30项,国家科技支撑课题3项。这些国家级研究课题中有28项民族旅游的课题,同时,还获得85项省部级科研课题,其中有51项省部级民族旅游等方面的课题,形成了民族旅游研究特色。其中,吴忠军教授主持的《乡村旅游与西南民族地区农民增收问题研究》(11AMZ008),是目前广西取得的唯一1项旅游领域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王金叶教授主持的《漓江流域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模式与示范》(2012BAC16B04),是广西获得的唯一1项旅游领域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另外,地厅级及社会委托的旅游规划设计项目100余项,累计到位科研经费3800余万元;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70多篇,出版专著18部,自2010年以来获得省部级社科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6项。
学院关注和研究民族学科问题始于20世纪90年代,依托于旅游管理学科建设,集中关注民族旅游的规划与开发、民族旅游扶贫等问题。早在1994年,我校蔡雄教授就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旅游扶贫老少边穷地区乘数效应大》,2004年唐善茂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西部特色旅游资源开发极限效应研究》,为民族旅游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充分发挥旅游学科优势,更好地为广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2004年5月10日学校成立民族旅游研究中心,组建民族旅游研究团队。2005年,获得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硕士点,依托“旅游管理”的学科优势,将民族学、管理学与理工科方法交叉应用,在培养民族旅游研究人才的同时开展民族旅游科学研究,经过12年的发展形成了“民族旅游发展与影响”、“民族文化遗产旅游”、“民族地区生态旅游”三个特色研究方向。2010年12月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在我校召开民族旅游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中国民族旅游论坛,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作为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旅游专业委员会主任单位,学院积极加强与国内相关高校合作,连续召开了十一届中国民族旅游论坛,主编出版《中国民族旅游研究》2010年卷、2011年卷、2012年卷、2013年卷、2014年、2015年卷共6卷。28项国家级、51项省部级民族旅游高级别课题研究的开展及全国性民族旅游学术会的召开,使学校成为全国民族旅游研究中心,提升了我校的全国影响力及知名度。2022年成功召开首届世界级旅游城市发展论坛。
2023年学院3个本科专业全国排名再创佳绩,本科教育水平持续提高,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由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推出的《2023-2024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显示,学院旅游管理类专业排名全国第13名(全国527所,进入排名前2%);旅游管理专业排名全国第12名(全国424所,进入排名前3%),广西区内排名第一,属优质5星专业;酒店管理专业排名全国第18名(全国180所,进入排名前10%);风景园林专业排名全国前25%,是广西唯一风景园林国家级一流专业。
展望未来,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将按照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总体部署,以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和广西旅游强区建设为实践平台,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以提升学科建设水平为主线,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为抓手,以增强科研服务能力为引擎,以彰显办学特色、提升办学水平为核心任务,朝着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科研型学院目标迈进。
来源:https://lyxy.glut.edu.cn/xyjj/xyjj.htm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通知本站客服(电话:400-900-8858,QQ:4009008858),本站将立即更改或删除。
(责任编辑:X15)
Copyright©2007–2024 www.100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圣才学习网 版权所有
全国热线:400-900-8858(09:00-22:00),18001260133(09:00-22:00)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