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考研一对一
圣才VIP会员,电子书题库视频免费看

内蒙古民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简介

扫码手机阅读
用圣才电子书APP或微信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也可分享给你的朋友。
评论(0

内蒙古民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简介


  2007年1月,生命科学学院由农学院的生物技术教研室、医学院的生物学教研室、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和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的食品科学与工程教研室合并组建。2019年12月31日,更名为生命科学与食品学院,保留原专业。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63人,专任教师49人,实验教师7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18人,高级实验师2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36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4人。


  党委书记张继星,院长田迅,党委副书记张苏雅拉吐,副院长冀照君。


  学院设有生物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国际本科学术互认课程(ISEC)项目)、食品质量与安全3个本科专业。


  学院现有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农业硕士(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专业学位授权点和教育硕士学科教学(生物)领域硕士点。


  在校本生986人,在校研究生106人。


  学院现设生物学系、食品科学与工程系和食品质量与安全学系。生物学系下设生物育种、生物科学、基础生物学3个教研室,并设生物育种、生物科学、基础生物学3个实验室。食品科学与工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学系对应有相应的教研室和实验室。


  “生物技术”(已停招)专业为自治区品牌专业;“微生物学”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学院教学科研平台建设完备,科研实力雄厚。“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 为自治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现有“蓖麻育种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高校蓖麻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内蒙古自治区乳源性致病菌防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内蒙古自治区个体化用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内蒙古自治区蓖麻产业协同创新中心” 、“内蒙古自治区蓖麻育种重点实验室”和“蓖麻产业技术创新内蒙古自治区工程研究中心”等自治区级以上科研创新平台。


  实验室面积6245.15平方米,实仪器设备1237余台件,总价值1176.6万元。


  2007年建院以来,我院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3项,国家民委项目1项,国家新工科项目1项,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54项,其他省部级项目43项,横向课题8项,开展“科技兴蒙”计划16项,共获得科研资助经费3000余万元。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350余篇,主编和参编教材和专著45余部。


  学院有内蒙古“草原英才”工程产业创新创业人才团队 “蓖麻分子育种研究创新人才团队”二层次、“乳源性致病菌防控技术研究创新人才团队” 二层次、“内蒙古高发遗传性疾病早期诊断生物标记物和相关产品研发创新人才团队”一层次。


  教师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全国“三八红旗手”1人;获得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称号4人。


  被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联合授予“深入工农业生产第一线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荣誉称号1人;入选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青年科技领军人才”5人次;获得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入选内蒙古“新世纪3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3人次、第二层次9人次;入选“科技部首批科技创新创业导师”1人。获内蒙古自治区级“教学名师”1人、教坛新秀1人。内蒙古自治区“三八红旗手标兵”1人;中组部“西部之光”访问学者1人。内蒙古自治区“创新先锋岗”1人


  入选通辽市“科尔沁英才”2人、通辽市首批“行业领军人才”1人、通辽市“巾帼建功标兵”1人、通辽市优秀科普志愿者1人;入选我校“科尔沁学者”25人。市校合作优秀教师1人;内蒙古民族大学“示范课教师”2人;柔性引进特聘教授5人。通辽市“创新先锋岗”1人。


  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1次,内蒙古自治区青年科技奖1人次,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丰收二等奖1次,黑龙江省科技成果一等奖1次;通辽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次,通辽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通辽市“十佳青年科技奖”1次;


  学院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于2017年10月通过自治区教育厅审核获批。陈永胜为生物学一级学科学科带头人,生物学(0710)所设二级学科植物学(071001)、微生物学(071005)、遗传学(071007)、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071010)。新增农业硕士专业学位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095135)、学科教学(生物)(045107)。


  建院以来,我院获得了内蒙古自治区和通辽市“创新先锋号”、 学校“教学工作先进集体”,“科研工作先进集体”,“考研工作先进集体”,“学生工作先进集体”,“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先进党支部”和“红旗团总支”等荣誉。近几年毕业生考研率在学校名列前茅,毕业生就业率达85%以上。良好的教学、科研与工作环境为学院整体实力的提升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来源:https://life.imun.edu.cn/contents/6146/8.html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通知本站客服(电话:400-900-8858,QQ:4009008858),本站将立即更改或删除。

  (责任编辑:X15)


小编工资已与此挂钩!一一分钱!求打赏↓ ↓ ↓

如果你喜欢本文章,请赐赏:

已赐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