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考研一对一
圣才VIP会员,电子书题库视频免费看

贵州民族大学数据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简介

扫码手机阅读
用圣才电子书APP或微信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也可分享给你的朋友。
评论(0

贵州民族大学数据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简介


  数据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是贵州民族大学成立最早的院系之一,前身是成立于1981年的数学系。学院现有数学、统计学、系统科学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 6 个本科专业。其中,数学学科是省级特色重点学科,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是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贵州省示范性专业和贵州省一流专业;统计学学科是省级重点学科、统计学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和贵州省一流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是校级重点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贵州省一流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贵州省一本招生专业。


  学院下设数学系、统计系、计算机系、软件工程系、人工智能系5个系和高等数学公共教学部、大学计算机基础公共教学部2个学部。现有教职员工95人,其中教授22人、副教授42人,博士44人、在读博士9人、硕士37人,学科带头人3人、学术带头人8人,在校生2284人,其中研究生225人。近年来,学院教师荣获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优秀教师、贵州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贵州青年五四奖章、贵州省自然科学奖、重庆市自然科学奖、贵州省青年科技奖、贵州省普通本科高校金师(教学名师)、贵州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贵州省研究生教学成果奖等奖项(荣誉称号),入选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贵州省数字经济领域重点人才、贵州省高层次创新人才、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科技拔尖人才等人才计划。


  历经40年发展,学院已成为学校学科数最多、硕士点数最多、承担公共课门数最多、教师数最多和学生数最多的“五最”学院,也是学校名副其实的理工类旗舰学院。一直以来,学院不断强化设施建设,深化教学改革,突出科学研究,注重学科竞赛,加强学术交流,夯实校企合作,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是强化设施建设,筑牢发展根基。近年来,学院已建成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省级重点实验室、数学与统计建模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信息处理与模式识别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数学建模及其应用省级创新人才团队、机器智能科技省级创新人才团队、统计学研究生省级卓越人才计划、网络安全与大数据应用训练中心、大数据应用协同创新中心等教学科研支撑平台,以及数学与应用数学省级教学团队、大数据分析与应用创新研究团队等教学科研团队。获批省级机器智能产品研发创新团队、贵州省高等学校智慧教育工程研究中心。专业图书15000余册、期刊合订本2700余册,其中珍贵数学丛书—黄皮书1600余册(省内高校独有)。


  二是深化教学改革,凸显科学研究。近五年,学院教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5项,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25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50余篇),获得专利60余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70余项;学院教师荣获全国高校数学微课程教学设计竞赛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和西南地区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


  三是注重学科竞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近五年,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等教育部认定的学科竞赛,获得全国性奖项130余项、省级奖项400余项。其中,《绿野满仓》项目在第六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省赛金奖、国赛铜奖。


  四是加强学术交流,夯实校企合作。近五年,学院学院牵头筹建成立了贵州省人工智能学会,积极承办202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g Data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2021 ICBM,2021 年大数据与机器智能国际学术会议)、中国数学会学术年会、国际偏微分方程与数学物理学术研讨会、非线性分析与变分法会议等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学院邀请袁亚湘、徐宗本、李安民等院士指导年轻教师培养,聘请北京大学刘嘉荃教授、清华大学尚全教授为学生授课,聘请中国科学院院士杨乐教授、宾夕法尼亚大学李小松、内华达大学吴志坚教授、罗格斯大学熊辉教授、悉尼科技大学何祥健教授等50余位知名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学院与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开展合作交流,并与20余家知名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


  十四五期间,学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按照“坚持党建引领、突出学科谋篇、注重创新驱动、强化治理保障”工作思路,以“区域性、民族性、应用性”为学科特色,切实加强内涵建设,助力高质量发展,为实现高水平一流民族大学贡献力量。尤其是,依托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在“四新四化”主战略、“四区一高地”主定位和“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中,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赋能。




  来源:http://sxgc.gzmu.edu.cn/xygk/xyjj.htm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通知本站客服(电话:400-900-8858,QQ:4009008858),本站将立即更改或删除。

  (责任编辑:X15)


小编工资已与此挂钩!一一分钱!求打赏↓ ↓ ↓

如果你喜欢本文章,请赐赏:

已赐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