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理工大学专业简介:马克思主义理论
(一级学科代码:0305 授予法学硕士学位)
一、学科简介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反映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对马克思主义既应该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更应该进行整体性研究,以利于完整地把握它的科学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性研究的一级学科,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党的建设7个学科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适应时代和实践发展的需求,担负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任务,同时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供学理支撑。
我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依托江西省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示范性硕士点、赣南地方红色资源,江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地方党建研究院”、“红色文化研究中心”、“生态文明研究中心”、“社区心理服务与道德研究中心”等机构,立足原中央苏区,抓住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机遇,强化合作交流,紧扣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围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构成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及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社会;学习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大众心理和社会创新、伦理道德及体育文化;学习和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进程、发展规律和基本经验、中央苏区史及中国共产党苏区执政经验研究,实现面向全国、服务行业的学科发展目标。
二、主要研究方向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030501)
本专业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科学社会主义信念,系统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和基本原理,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现实问题,能够了解本学科的学术前沿和研究动态,能熟练运用一门外国语进行文献查阅和初步写作,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科学研究的能力,能胜任科研教育机构、党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本专业及相关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1)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与基本问题
本方向注重马克思主义文本及基本原理等基础性研究。围绕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历史语境、思想渊源、理论建构、科学范式和立场方法,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从科学性、系统性和实践性的结合上揭示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内涵,以与时俱进的态度,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现代意义。
(2)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与生态文明建设
本方向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中国化成果为基础,既吸收西方关于生态哲学的先进理念,又借鉴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丰富思想,对生态文明进行多角度的深入研究。重点研究生态文明中的生态文化,从生态文化的传统理论渊源及地方特色,以及在此基础上确立的生态文化自信等角度展开,此外还探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及地方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经验总结。
(3)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党的建设
本方向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执政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侧重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执政党的先进性和全面从严治党研究,关注在社会转型时期党如何解决两大历史性课题;党的六大建设即政治建设、组织、思想、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及制度建设等;反腐倡廉与党风廉政建设等。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经济社会发展
本方向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及其在当代中国的运用,注重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世界市场理论等的研究,结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创新性发展,研究中国的经济现象、世界影响及其背后的规律,特别是五大发展理念与经济新常态等。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030503)
本专业培养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比较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与理论成果,认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了解本学科的学术前沿和最新动态,能够担任与本学科相关的科学研究、高等教育和宣传、党政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
本方向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及基本规律,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源”与“流”的关系,研究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历史地位、理论体系、实践价值及其最新发展,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推动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理论创新。
(2)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政治
本方向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政治研究为基础,探索全球化时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路向和现实对策。研究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新课题,特别是回答在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条件下,在“两个一百年”的进程中提出的重大政治理论和实践问题,进一步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重点探讨21世纪中国民主政治建设问题研究;全球化、民主化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公共政治、农村自治等问题研究。
(3)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文化
本方向密切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在中国特色文化发展道路的探索中,所进行的艰苦实践和理论总结,深入研究党的几代领导集体不断推进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文化发展理论、文化发展的模式及文化发展规律。重点探讨中国当代文化的发展路向和现实政策,探索文化自信、文化发展战略、文化软实力等重要课题。
(4)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
本方向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进程的研究为基础,探索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指导作用。回应当代中国发展提出的社会建设新课题。重点探讨以中国中心观为基点的社会发展理论与现实问题,瞄准和谐社会、和谐文化等理论热点,关注人的个体发展、群体发展和人类发展等社会问题。
3.思想政治教育(030505)
培养对新时代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坚定信念,系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了解本学科的学术前沿和学术动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以及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基本方法、手段,分析解决现实中的思想、道德、心理问题,为各级各类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研究、企事业单位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工作以及体育运动领域等培养高层次专门应用型人才。
(1)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本方向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点和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及其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及其应用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特点、规律和方法;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种因素影响下的前沿问题等。
(2)社会心态与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
本方向主要研究社会不同群体心理态度;重点关注特殊群体的心理问题以及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等方法分析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实现人的现代化,为社会治理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3)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研究
本方向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政课程教育、教学规律,以及与课程思政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宏观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意识,锻炼学生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前沿问题,为未来的职业选择奠定基础。
(4)体育文化与道德研究
本方向主要研究体育文化的内涵、特征、作用以及体育文化建设的规律、策略、途径;体育运动中包含的人文要素和社会道德现象;思想政治教育与体育文化、道德教育的内在关联和一致性。
4.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030506)
本专业培养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比较系统地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问题,包括历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历史进程、历史规律、历史经验和现实启示的研究生,使之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了解本学科的学术前沿和最新动态,能够担任与本学科相关的科学研究、高等教育和地方党史研究机构研究工作和党政部门的高级专门人才。
(1)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进程、发展规律和基本经验研究
本方向主要研究1840年ya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面对国内外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而进行了一系列斗争,晚清政府和国民党政府为维护统治展开的一系列自救行动的历史背景和进程。引导研究生掌握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历史经验,正确理解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在领导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历史进程中的巨大作用。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研究
本方向研究马克思主义自20世纪初期以来在中国的传播,特别是十月革命以来,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寻求救国救民的历史背景、进程和经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和创新对中国的影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历史进程和历史成就;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进程和时代贡献。
(3)中国共产党执政史和执政经验研究
本方向研究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领导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历史进程,特别对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根据地的开创,到中央苏区局部执政,再到陕北延安局部执政,并最终实现全面执政的历史与实践;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上的历史表现;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启示。
(4)中央苏区研究
本方向研究中央苏区的生成发展的历史场景;中国共产党在苏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军事斗争、对外交往、反腐倡廉等具体历史实践和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的苏区革命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苏区精神及其在赣南振兴过程中的时代价值等。
5.党的建设(0305Z1)
党的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目录外增设的二级学科之一,隶属于法学学科门类,授法学硕士学位。党的建设是研究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与执政规律的学科,研究对象主要是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与执政规律。我校本学科从2022年开始设立,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研究中国共产党开展自身建设的历史与经验,突出中央苏区党建特色,把党的建设与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社会治理结合起来,研究党的建设在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中的应用的理论与实践。
(1)党的建设基本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理论的创新来之于新的实践,又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2)党的建设历史与经验研究。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中,积累了极其丰富的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这些历史经验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3)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党的建设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了思想建党的伟大实践,又在革新思想文化、解放劳动妇女、改良社会风气、改善人居环境以及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等一系列的社会治理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社会治理思想。
三、培养目标
(1)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遵纪守法,具有开阔的历史视野、世界眼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具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2)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
(3)具有从事科研工作与撰写研究报告的能力,对所研究的方向认识深刻、见解新颖,具有一定的政治定力、理论功力、工作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4)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立足国情,积极回应并参与解决时代发展所面临的新任务、新课题。
四、学习年限
全日制研究生学制3年,正常学习年限3年,全日制研究生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4年,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研究生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7年。
五、培养方式
主要采取课程学习、科研训练、学术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主要负责制定研究生培养计划,组织开题、中期考核、答辩、指导科学研究、科研实践和学位论文等,且对研究生的学术素养、学术道德有引导、示范和监督的责任。
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方式可采取集中或分散学习方式进行,但培养质量和要求不能降低。各学科可以采取灵活的课程授课方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学手段,确保教学质量。
六、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课程设置具体见附表。
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结合研究方向选择课程,制定培养计划。
课程学习时间为1年半,论文工作时间不少于1年。课程学习采取学分制,研究生所修总学分不少于36学分,其中:课程学分不少于31学分(学位课学分不少于14学分,非学位课学分不少于17学分),必修环节5学分。
未完成课程学分和必修环节不予受理学位论文答辩申请。
七、必修环节
1.创新创业教育与劳育(3学分)
创新创业教育与劳育旨在培养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强化创业意识,引导研究生开展创新创业。创新创业教育共计2学分,劳育1学分。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式审核学分:①听取创新创业类论坛、讲座或学术交流,研究生秘书审核签字,每10次计1学分;②取得以下创新创业业绩:省部级以上竞赛获奖1项或在省市级以上创新创业论坛上发表相应会议论文1篇,计2学分;③校级以上创新创业竞赛二等奖以上,计0.5学分/项;④开展社会实践或社会调研,并撰写社会实践或调研报告,经学院指派的指导老师和带队老师考核,计1-3分;⑤获批校级创新专项基金,计1学分,获批省级以上(含省级)创新基金和青马工程项目,计2学分。⑥参加挑战杯,获得省级二等奖以上,计1学分,获得国家级,计2学分。⑦学校、学院组织的志愿者活动,经学院考核优良以上,计0.2分(累记不超过1分)
2.学术报告(1学分)
要求研究生在读期间以主讲人身份在校内外学术会议上开展学术报告,次数不少于1次,并要求提交一份不少于3000字的书面总结,由学科点统一组织和考核,安排应相对集中。
3.开题报告(1学分)
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培养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直接关系到学位论文工作的进展和质量。要在论文选题上充分发挥导师的主导作用,应在研究生入学报到后尽早明确拟从事的方向及选题范围,制订学位论文工作计划,以便使研究生尽早进入科研实践。
八、学位论文与答辩要求
学位论文与答辩要求按照学校学位授予工作细则执行。
九、其它要求
1.正常学习年限毕业的,在答辩之前必须公开发表高质量论文1-2篇。具体要求见《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发表学术论文期刊范围的说明》
2.申请提前毕业者必须在达到优秀毕业生的绩点成绩、学术业绩等相关要求的前提下,同时签订就业协议书或考取博士研究生。其中学术业绩要求为:以第一作者(作者单位为江西理工大学)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2篇以上(含2篇,其中一篇亦可是导师为第一作者、研究生为第二作者)或被CSSCI、SCI、EI、ISTP等检索工具检索1篇以上(含1篇),或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1篇以上(含1篇),或者就读期间获得省级研究生科研创新活动二等奖以上奖项。
3.对跨专业录取的研究生,为了完善知识结构、保证培养质量,原则上,跨专业录取的研究生必须补修相应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2-4门)。课程补修可随本科生听课学习或由导师指导学习。
4.同等学力所修课程参照学术型研究生课程设置,采用集中或分散学习方式进行。
来源:https://mks.jxust.edu.cn/info/1105/5623.htm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通知本站客服(电话:400-900-8858,QQ:4009008858),本站将立即更改或删除。
(责任编辑:X15)
Copyright©2007–2024 www.100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圣才学习网 版权所有
全国热线:400-900-8858(09:00-22:00),18001260133(09:00-22:00)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