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中医药大学学科简介:公共卫生
一、公共卫生的起源
公共卫生起源于人类对健康的认识和需求。现在,公共卫生已经成为现代化国家最重要的功能之一。
人类早期对健康的认识是从疾病开始的。人类早期对健康的需求是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为了继续生存和发展,人类必须通过有组织的努力来解决因大规模群居带来的负面健康问题,公共卫生的概念和实践也就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
人类早期的公共卫生实践是从饮食、供水、个人卫生、社区居住和环境卫生及传染病的预防开始的。早期的公共卫生概念和理论也是在具体的饮食安全,环境卫生和传染病应急等公共卫生的实践中开始出现萌芽。
到了中世纪(公元500年到1500年),欧洲城市的公共卫生服务已见雏形。现代公共卫生起源于英国,因为英国是第一个实现现代工业化的国家,最早面临工业革命带来的威胁人类健康的新环境。
现代公共卫生在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全面系统的发展,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开始。现代公共卫生在中国真正地成长与壮大是和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命运休戚相关的,是由政府主导,在应对中国公共卫生问题的进程中发展起来的。从1949年至今,中国公共卫生体系从建立,健全到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在各种资源源极其匮乏的条件下,控制了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病和地方病,显著地降低了孕妇和婴儿死亡率,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网,结合防治工作需要开展的预防医学科研工作取得显著成绩,预防医学教育为公共卫生体系输送了大量新鲜的血液,以上公共卫生成就加上医学科学的进展等因素,在全国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基础上,使得中国人民的人均期望寿命从1949年的35岁提高到2006年的73岁,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面临的公共卫生问题和健康危害因素越来越复杂,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老龄化、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生态恶化、资源的过度开发与利用、局部贫困加剧、生物因素的自身演变、新发和再发传染病问题、慢性病问题、精神心理问题、意外伤害、不良生活方式普遍流行等问题的出现,促使公共卫生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形成了现代公共卫生体系,并具有了与过去任何时候都不同的基本特征。
二、公共卫生的定义
现代公共卫生的出现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时间很短,至今不到二百年。然而,文献检索发现关于公共卫生的各种定义至少有十八个。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美国公共卫生领袖人物,耶鲁大学公共卫生教授温思络(Charles-Edward A.Winslow)早在1920年提出的,他描述了什么是公共卫生和公共卫生应该怎么做。这个定义比较完整,是世界公共卫生界引用的最多的一个公共卫生定义:“公共卫生是通过有组织的社区努力来预防疾病、延长寿命、促进健康和提高效益的科学和艺术。这些努力包括:改善环境卫生,控制传染病,教育人们注意个人卫生,组织医护人员提供疾病早期诊断和预防性治疗的服务,以及建立社会机制来保证每个人都达到足以维护健康的生活标准。以这样的形式来组织这些效益的目的是使每个公民都能实现其与生俱有的健康和长寿权利”。
1988年,美国医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Medicine,IOM)在其里程碑式的美国公共卫生研究报告《公共卫生的未来》中明确地提出了十分精练的公共卫生的定义:“公共卫生就是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为保障人人健康的各种条件所采取的集体行动。”
中国全国卫生工作会议的定义,2003年,作为当时中国公共卫生界的官方代表,时任中国副总理兼卫生部部长的吴仪,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公共卫生的中国定义。产生2003年中国定义的背景是中国刚刚取得了抗SARS战役的阶段性胜利。在这样的背景下,全国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和各级政府官员痛定思痛,认真回顾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公共卫生正反两方面的宝贵历史经验,对现代公共卫生的内涵和外延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总结出一个既与国际先进理念相符,又便于指导我国公共卫生实践的公共卫生定义。2003年我国公共卫生定义如下:“公共卫生就是组织社会共同努力,改善环境卫生条件,预防控制传染病和其他疾病流行,培养良好卫生习惯和文明生活方式,提供医疗服务,达到预防疾病,促进人民身体健康的目的。”
该定义之后还有一段具体解释:“公共卫生建设需要国家、社会、团体和民众的广泛参与,共同努力。其中,政府要代表国家积极参与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对社会,民众和医疗卫生机构执行公共卫生法律法规实施监督检查,维护公共卫生秩序,促进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组织社会各界和广大民众共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流行;教育民众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培养高素质的公共卫生管理和技术人才,为促进人民健康服务。”
这是中国人第一次提出的、比较系统全面的公共卫生定义。该定义兼有历史性、现实性和前瞻性,反映了我国公共卫生界对现代公共卫生的共识。
三、公共卫生的职能、定位与作用
概括来说,公共卫生的功能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对健康危害因素进行监测,并对健康需求进行社会评估,确定需要解决的或需要重点解决的健康问题,当前在我国实施的环境质量监测、卫生服务调查、行为危险因素监测、传染病直报系统、海关检疫、食品卫生监测、大病筛查与检测等都属于公共卫生监测。通过这些监测,确定健康危害因素的发生、流行和分布规律,并参照目标人群需求评估,为制定有关干预策略、方案、计划和规划,为开发有关政策,实施公共卫生预防策略,提供重要参考依据。二是政策开发,即根据解决健康问题的需要,研究、制定和出台有关的规划、政策、制度和法规,开展社会动员,促进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并支持和鼓励个人和社区采取保护和促进健康的行动。《环境保护法》、《职业卫生法》、《传染病防治法》等都属于公共卫生政策范畴。三是健康危害因素干预,即针对当前主要健康问题的危险因素采取社会的、政策的、环境的、生物的和教育等方面的综合干预措施,消除或减少其发生和流行。四是提供卫生服务和保障,即提供疾病预防、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和预防性医疗服务,包括疾病筛查、计划免疫等,同时注重提高卫生服务的效果、可及性和服务质量。五是开展科学研究,探索解决健康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
我国处在第一次卫生革命和第二次卫生革命的交替阶段,在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得到基本控制的同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精神心理性疾病、意外伤害等健康问题逐渐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首要卫生问题,这些卫生问题的出现与社会经济条件、环境、心理、行为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首先解决引起这些健康问题的危险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社会经济因素、环境因素和心理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是生物学因素、环境因素、心理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和卫生服务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要改善这些影响因素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各自承担责任,靠任何单一的方法,或只解决任何单一的因素都是不能奏效的,需要进行一场以改善环境和生活方式预防慢性病、精神心理性疾病和伤害为中心的第二次卫生革命。解决影响健康的生物学因素,需要继续加强环境卫生和卫生防疫工作;环境因素包括社会环境和物质环境两个方面,社会环境包括法律法规、政策制度、文化教育、经济条件等,物质环境包括建设与规划、环境生态、能源利用等;心理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包括饮食营养、运动、烟草使用、酒类消费等;卫生服务包括基本医疗的提供、公平的医疗保障制度以及基础卫生设施等。由此可见,以追求健康水平提高和平均期望寿命提高为最终目标的公共卫生,绝不仅仅是卫生部门一家所能承担的。公共卫生实际上是一个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统一行动,它直接涉及到环境保护、体育、交通、规划、建设、教育、社会保障、工业、公安和新闻媒介等多个部门和系统,也间接涉及到文化、旅游、运输、工业、农业、商业等。而要协调这么多部门,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公共卫生组织管理机构是不行的,以卫生部为核心组成一个跨部门、跨系统的中国公共卫生管理委员会十分必要。
总之,公共卫生是解决我国当前健康问题的重要社会策略,是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精神的重要保障措施,是保证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公共卫生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必须紧紧依靠政府,广泛动员社会各部门的力量,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保证公共卫生的公益性和福利性,不断提供优质的、为公众所能够公平获取的健康保健服务,最终实现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和幸福长寿的目标。
来源:https://glxy.ccucm.edu.cn/info/1051/1749.htm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通知本站客服(电话:400-900-8858,QQ:4009008858),本站将立即更改或删除。
(责任编辑:X15)
Copyright©2007–2024 www.100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圣才学习网 版权所有
全国热线:400-900-8858(09:00-22:00),18001260133(09:00-22:00)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