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考研一对一
圣才VIP会员,电子书题库视频免费看

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简介

扫码手机阅读
用圣才电子书APP或微信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也可分享给你的朋友。
评论(0

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简介


  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具有悠久的历史。1956年8月25日,学校前身四川师范学院一分为二,本科部迁往成都,专科部留在南充成立南充师范专科学校,下设生物科,招收首届学生。1958年11月18日,南充师范专科学校更名为南充师范学院,下设生物系。1963年5月,学校试办“双专业”,将生物系和化学系合并为生化系。1972年2月起,恢复独立设置生物系。1978年3月,招收了“文革”后的第一届“生物教育”本科生。1989年学校恢复“四川师范学院”校名,设置生物系。2003年学校更名为西华师范大学,为了适应办学规模、层次的不断扩大,生物系于2004年正式更名为生命科学学院。


  学院现有教职工138人(含外籍教师1人),其中教授/研究员27人、副教授/副研究员3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08人,占专任教师队伍的92%;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德国洪堡学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3人、国际动物学会青年科学家1人、中国动物学会青年科技奖1人、全国优秀青年动物生态学工作者6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9人、四川省“天府青城计划”2人、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9人、四川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西部之光”访问学者2人、四川省“四有好老师”1人、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团队和高校创新团队带头人5人、陕西省“百人计划”1人、海南省高层次人才计划1人、海南省领军人才1人、四川省普通本科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4人,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生物学科专家1人等。形成了一支学历、年龄、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队伍。


  学院现有生物科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获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和省级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园林(省级应用示范专业、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生物技术(省级特色专业,获批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培育项目)、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批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生态学(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等5个本科专业,其中生物科学(师范)、生物技术、生态学、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四个专业招收一本学生。有生物学、林学、生态学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招收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生态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水生生物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森林保护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治理、生物学课程与教学论等13个专业方向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和农业硕士、学科教学(生物)等2个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所属学科现有硕士生导师65名,博士生导师5名(在北京林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长江大学等高校兼职招生);学院先后培养研究生1000余名,现有在读硕士研究生488名,与北京林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长江大学等联合招生的在读博士生7名。


  学院拥有“动物学”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2个四川省重点学科(其中,“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为四川省重点资助建设的重点学科),建有“西南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优势特色学科实验室、“西南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重点实验室”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组织修复材料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四川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生物博物馆”四川省科普基地、“动物学”和“生态安全与保护”四川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生物学”四川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淡水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西南分中心、国家林业局竹资源培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熊猫主食竹保育示范基地、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生态与安全栗子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等12个省部级教学与科研平台。


  学院建有2个省级教学团队(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动物学),4门省级精品课程(脊椎动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植物学),2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脊椎动物学、植物学),1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植物学),8门省级一流课程(植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生态学实验等)。在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藏诺迪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广东长隆野生动物园、四川花仙子市政园林工程有限公司等建有50余个科研、教学、实习基地,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科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院硬件设施不断改善,拥有独幢实验大楼,总使用面积达5000余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近1亿元,设备总量6000余台(套)。具备从宏观到微观的系列研究设备,如激光共聚焦显微镜、DNA遗传分析系统、连续波长荧光/酶标紫外分析仪、荧光定量PCR仪、倒置相差显微系统、高效液相色谱等,可以满足从个体、组织到细胞、分子等不同层次的科研工作需要。


  学院“生物博物馆”收藏有动植物标本达40万余份,其中珍稀动植物标本数量居全国同类高校之首,基本囊括省内所有的珍稀濒危动植物,不仅是西南地区珍稀动植物活化石的“档案馆”,而且也是资源生物研究的历史档案和基因库支持系统。


  近5年来,先后承担各类科研项目近200多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2余项(含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中欧合作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70余项。累计科研项目合同经费7300多万,其中,国家级项目占17%,省部级项目占18%,横向及其他项目占65%。在Nature、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Nature Communications, Science Advances、Molecular Plant、Global Change Biology、Current Biology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一千多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8篇,SCI论文415篇,出版教材/著作19部,授权专利/软件著作权57项。获省部级科技奖16项,其中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参加各类科技咨询300余次,成果采纳47项,其中2项被中共中央办公厅采纳,8项应用于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





  来源:https://life.cwnu.edu.cn/xygk/xyjs.htm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通知本站客服(电话:400-900-8858,QQ:4009008858),本站将立即更改或删除。

  (责任编辑:X15)


小编工资已与此挂钩!一一分钱!求打赏↓ ↓ ↓

如果你喜欢本文章,请赐赏:

已赐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