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应用心理学培养方案
一、学科、专业简介
应用心理学专业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及理论来解决其他领域中实际问题的学科,注重心理学原理在犯罪与司法心理学、法律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与心理测评等领域的应用,突出心理学和法学交叉学科的研究及实务工作,强调培养学生系统的专业知识、完备的应用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重视应用心理学的系统性、开创性与前瞻性。
本学位点授权点的心理学专业源于1982年成立的全国第一个犯罪心理学教研室,中国政法大学在国内最早开展司法和犯罪心理学研究,并在此领域始终保持着开创和领先地位。本学位点于2004年获得应用心理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心理学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
中国政法大学的应用心理学专业,是全国政法院校中开设的第一个应用心理学专业,注重与法学、犯罪心等中国政法大学传统优势学科相结合,开展了社区服刑人员心理矫治及再犯危险性评估、监狱警察心理压力评估及训练、中国人死刑观念的调查等大量心理学和法学的交叉学科研究及实务工作。本学科拥有素质精良的教学科研队伍,享有丰富完备的科研资源,整合了我校心理学实验室、与实际部门的良好合作、现有学科基础等优质资源,以培养出适合企事业单位和司法部门实务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建构具有中国政法大学特色的应用心理学专业。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觉悟,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具有较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身心健康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应掌握系统深厚的应用心理学专业知识,具备坚实的实务工作经验。毕业生应在法律领域和心理学领域具有广泛的专业适用性,能够胜任多类职业岗位的要求。
具体要求:
(一)掌握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知识体系,并能够在研究工作中熟练运用。具有良好的学术素养和学术道德,具有良好的从事心理学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二)掌握扎实的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能从事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咨询公司、司法部门的人才测评、管理咨询、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调查、罪犯评估及改造等工作。
(三)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思辨能力,能够追踪国际国内前沿的心理学研究的进展。
(四)具备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熟练掌握和运用一门外国语。
(五)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际沟通能力。
三、研究方向
(一)社会心理学
本方向主要研究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规律。通过理论学习和实务训练,培养学生独立完成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科研能力及从事社会调查、人际沟通训练以及态度改变等相关实践工作的实务能力。
(二)人力资源管理与人才测评
本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涉及人力资资源管理和人才测评,培养学生在企业调研和管理咨询、企业人才测评和选拔、管理技能培训和开发、员工心理辅导等方面的实务技能和经验,通过理论学习以及实务训练,使得学生能够胜任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测评、市场调查、员工培训、员工心理援助等方面的工作。
(三)心理咨询和行为矫治
本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涉及心理咨询的理论及技术以在罪犯行为矫治中的运用,包括多种心理咨询的技术和方法的研究,罪犯改造研究,罪犯心理矫治、罪犯团体咨询、罪犯心理诊断、罪犯再犯危险性评估等。通过理论学习以及心理咨询的实务训练,培养学生独立开展心理咨询实务工作及进行罪犯心理评估及心理矫治的能力。
四、学制及学习年限
学制
3年
学习年限
2-4年
五、课程设置、其他培养环节、教学计划与学分要求
(见附表)
专业核心课程应参考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编的《学术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设置。
六、培养方式
实行硕士生导师负责制,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请校内外专家做学术讲座,以拓宽、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际运用能力。学生在满足不同研究方向基础课程的考核要求后,根据个人才能与兴趣,自主选择学术型或应用型人才的分类培养方式:
学术型人才:以科研为主导,以课题为取向的研究性学习;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加强课题研究、专题研讨、学术报告等学术训练环节。
七、质量标准
(一)具有坚实的心理学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身体健康。
(二)课程考核、其他培养环节和中期考核符合《中国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规定》、《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课程设置与教学管理办法》。
(三)坚持学位论文的质量标准。论文选题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学术型硕士生的论文要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体现本学科前沿的科学研究成果和研究发展动态;应用型硕士生论文的选题要来源于应用心理学实践,要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拒绝与培养目标不符的或空泛不实的选题。
(四)由院系的应用心理学硕士生导师、校内外名师、专家(含产学研基地合作导师)组成的研究生指导小组,共同把握课程、实践和学位论文的质量。
(五)导师将采取面谈、电话、电子邮件等多种方式指导学位论文的全过程。指导教师将对所指导的学位论文质量承担指导责任,如果硕士生导师对所指导的学位论文研究领域不熟悉,院系则将发挥研究生指导小组的群体作用,以保证对学位论文进行有效指导。
(六)为保证论文质量,将建立有效的论文质量保障机制,如原创性检查、匿名评阅、导师回避等。
(七)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达到听、说、读、写水平。
(八)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分和其他培养环节,成绩优良,完成毕业(学位)论文写作且通过学术规范性审查,公开发表1篇以上学术论文,其他各方面优秀,经本人申请、导师评定合格、二级培养单位审核同意、学校批准,可以提前毕业。
八、考核方式
(一)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考核结合硕士生个人培养计划,按照国家和《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课程设置与教学管理规定》等有关规定进行考核,其中,导师集体指导课和导师个别指导课采用口试考核的方式。考核小组由硕士生导师3人以上组成,充分发挥学术集体在知识结构上的综合优势,加大试题中学科前沿内容所占比例,重在考察学生的学识和创新能力。其他培养环节采用考查方式进行,由导师或有关教师写出评语及考查结果,取得学分。
(二)硕士生应撰写相关的学期论文作为科研能力的考核。第一至第四学期,硕士研究生每学期应当提交学期论文1篇,每篇不少于6000字。学期论文的考核工作由导师负责。
(三)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于硕士研究生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和其他培养环节并修满规定的学分后进行。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以书面审核为主。由硕士生导师3人以上组成考核委员会。考核方式为口试,考核成绩由考核委员会集体评议后作出。考核结果分为合格、不合格两种。完成课程考核和其他培养环节的为中期考核合格,进入开题环节。
(四)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应于中期考核合格后进行,一般应当于第三学期末或第四学期初完成。
(1)开题报告按照《中国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规定》的相关程序进行。
(2)中期考核按照《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办法》的规定进行。
九、学位论文选题与撰写
(一)课程学习符合规定,并经中期考核合格,开题报告通过,方可进入硕士论文撰写阶段。
(二)学位论文应在导师的引导下,研究生自主选择本学科前沿课题和有重要应用价值的课题,注重创新性和先进性,力求有所突破和创新;
(三)硕士论文必须按照培养计划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初稿、修改和定稿的工作。学位论文应按照学校规定进行开题报告,导师应对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进行进展检查和时间提示,以保证研究生按期高质量完成学位论文。
(四)硕士论文必须符合学校对硕士论文的原创性和规范性要求,学位论文应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严禁剽窃和抄袭,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的字数应达到3万字。
十、学位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
(一)本专业硕士论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的条件、程序和原则进行。
(二)硕士学位论文实行预答辩制度。预答辩依照学校规定统一进行。
(三)硕士论文答辩申请人应在答辩前履行必要的手续,准备申请所需的一切材料;论文的原创性检查、评审、导师回避等按照学位办相关规定进行。
(四)论文评审与答辩程序依照规定进行;学位论文涉及实务问题的,可以吸收实务部门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参加答辩委员会。
(五)硕士学位的授予应符合《中国政法大学学位授予办法》(法大发〔2016〕44号)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要求。
十一、参考文献
一、必读文献(20本)
中文原著
1.王垒、姚宏等著:《实用人事测量》,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张雷等著:《多层线性模型应用》,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3.乐国安主编:《中国社会心理学新进展》,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乐国安主编:《西方社会心理学新进展》,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乐国安主编:《咨询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郭志纲主编:《社会统计分析方法: SPSS软件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侯杰泰著:《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用》,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8.马建青等著:《心理咨询流派的理论与方法》,浙江出版社2006年版。
9.俞国良等著:《社会心理学前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0.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主编:《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一辑-第五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010年版。
11.彭剑锋著:《人力资源管理概论》(第3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外文译著:
12.[美]劳埃德•拜厄斯、莱斯利•鲁著,李业昆译:《人力资源管理》(双语教学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年版。
13.[英]约翰•麦克里奥德著,潘洁译:《心理咨询导论》(第三版),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14.[美]弗雷德•鲁森斯著,王垒等译校:《组织行为学》,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9版。
15.[美]肖内西等著,张明等译:《心理学研究方法》,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年版。
16.[美]杰拉德•科瑞著,谭晨译:《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及实践》(第八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
17.[美]戴维•迈尔斯著,侯玉波、乐国安、张智勇译:《社会心理学》(第11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年版。
18.[美]加里•德斯勒著,刘昕译:《人力资源管理》(第14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外文文献
19.Smith E.R., Mackie D.M., Social Psychology, Worth Publishers,1995.
20.[美]罗伯特•格雷戈里著:《心理测量: 历史、概述与应用》(英文影印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二、选读文献(39本)
中文原著
1.王登峰:《罗特心理控制源量表大学生试用常模修订》,载《心理学报》1991年第3期。
2.徐安琪:《我国城市婚姻的现状与趋势》,载《社会学研究》1991年第3期。
3.陈仙梅:《儿童青少年与异性交往发展的抽样调查》,载《心理学探新》1992年第4期。
4.刘贤臣、马登岱、刘连启等:《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青少年抑郁的相关性研究》,载《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7年第3期。
5.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燕国材:《心理学思想史:中国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7.李德明、陈天勇、李贵芸:《北京市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载《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年第1期。
8.全国13所高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社会心理学》(第 4 次修订版),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9.杨国枢、黄光国、杨中芳:《华人本土心理学》,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0.商佳音、甘怡群:《主动性人格对大学毕业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影响》,载《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第3期。
11.杨继平、王兴超、高玲:《道德推脱的概念、测量及相关变量》,载《心理科学进展》2010年第4期。
12.沙莲香等:《社会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外文译著:
13.[美]巴洛编著,刘兴华译:《心理障碍临床手册》,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14.[美]彼得•班克特著,李宏昀、沈梦蝶译:《谈话疗法――东西方心理治疗的历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15.[美]安弗莎妮•纳哈雯蒂著,王新、陈加丰译:《领导学》(第4版),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16.[瑞典]凯勒曼等主编,陈信昭等译:《心理剧与创伤》,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17.[美]津巴多、利佩著,邓羽等译:《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年版。
18.[英]布朗著,胡鑫等译:《群体过程》,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19.[美]大卫•惠顿、金•卡梅伦著,王垒译:《管理技能开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0.[美]艾维,丹德烈亚著,汤臻等译:《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多元文化视角》,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8年版。
21.[美]福勒著,蒋逸民等译:《调查问卷的设计与评估》,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2.[比利时]杜瓦斯著,赵蜜等译:《社会心理学的解释水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3.[美]哈里•T•赖斯著,张建新等译:《社会与人格心理学研究方法手册》,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4.[美]萨默斯-弗拉纳根等著,陈祉妍译:《心理咨询面谈技术》(第四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年版。
25.[美] B. A. 法伯等著,郑钢等译:《罗杰斯心理治疗:经典个案及专家点评》,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年版。
外文文献
26.Crowne D P, Marlowe D.(1960).A New Scale of Social Desirability Independent of Psychopathology. Journal of Counsulting Psychology. 24:394-354.
27.Bandura A .(197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ied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84: 191-215.
28.Diener E.(1984).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5: 542-575.
29.Nederhof, A. J. (1985). Methods of Coping with Social Desirability Bias: a Review.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5:263-280.
30.Ballard, B., Crino, M.D., & Rubenfeld, S.(1988).Social Desirability Response Bias and the Marlowe-Crowne Social Desirability Scale. Psychological Report.63:227-237.
31.Borkenau, P. & Ostendorf, F.(1992).Social Desirability Scales as Moderator and Suppressor Variables. 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6: 199-214.
32.Heckhausen J, Schulz R.(1995). A life-span theory of control. Psychological Review. 102(3): 284-304.
33.Skinner EA .(1996). A guide to constructs of control.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1: 549-570.
34.Michael A. Hogg,R. Scott Tindale(editors),Blackwell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 Group Processes,Blackwell Publishers,2001.
35.Rupert Brown,Samuel L. Gaertner(editors), Blackwell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 Intergroup Processes,Blackwell Publishers,2001.
36.Garth J. O. Fletcher,Margaret S. Clark(editors), Blackwell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 Interpersonal Processes,Blackwell Publishers,2001.
37.Abraham Tesser,Norbert Schwarz (editors), Blackwell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 Intraindividual Processes,Blackwell Publishers,2001.
38.Roy F. Baumeister, Kathleen D. Vohs. (editors), Encyclopedia of social psychology, sage pub,2007.
39.Anderson, S. K. & Handelsman, M. M. (2010). Ethics for psychotherapists and counselors: A proactive approach. UK: Wiley & Sons.
五、课程设置、其他培养环节、教学计划与学分要求
应用心理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
课程设置、其他培养环节、教学计划与学分要求一览表
来源:http://shxy.cupl.edu.cn/info/1023/5294.htm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通知本站客服(电话:400-900-8858,QQ:4009008858),本站将立即更改或删除。
(责任编辑:X15)
Copyright©2007–2024 www.100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圣才学习网 版权所有
全国热线:400-900-8858(09:00-22:00),18001260133(09:00-22:00)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