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考研一对一
圣才VIP会员,电子书题库视频免费看

中国传媒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专业介绍: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085401)

扫码手机阅读
用圣才电子书APP或微信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也可分享给你的朋友。
评论(0

中国传媒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专业介绍: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085401)


  一、专业概况及培养目标


  1.专业介绍


  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专业面向国防、广电、通信行业的重大需求,在信号处理与智能计算、5G 广播与智能信号处理、移动媒体与智能通信、5G/6G 天线与智能超表面等研究领域,牵头承担了一批国家 863 计划、国家 973 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省部级重大或重点项目,突破与掌握了一批共性关键技术,研制并推出了一批新产品新装备,提出并研发了一批新业务和应用系统的技术解决方案,同时取得论文、专利等一大批科研成果。


  2.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面向智能信息处理、移动媒体与智能通信、5G/6G 天线与智能超表面等方向,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良好道德品质与科研诚信,具有国际视野、独立科学研究、综合应用和终身学习能力,掌握媒体通信和信号处理等方面基础理论与工程技术的学生,能在数字文化、通信感知、智慧广电等领域开展工程研究、开发、设计、实施和管理等工作,培育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领域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和行业领军人才。


  二、研究方向和内容


  1.智能信息处理方向


  研究内容:音视频信号处理与传输;传感信息的智能融合处理;宽带高速无线通信;高性能异构信号处理与实时嵌入式大规模计算; 5G 信息智能处理理论与实现方法;面向 5G/6G 的新一代编码调制理论与应用;融媒体广播网络架构与关键技术;融媒体智能网关设计。


  2.移动媒体与智能通信方向


  研究内容:未来移动通信新理论及新技术;AI 驱动的 6G 通信感知融合技术;移动媒体智能传输技术;高能效智能通信与资源优化技术;定位感知通信一体化系统设计。


  3.5G/6G 天线与智能超表面方向


  研究内容:5G/6G 天线技术;智能超表面技术;编码超材料理论与技术;太赫兹及毫米波技术;微波滤波器技术。


  三、师资队伍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的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教师大多从事智能信号处理、5G 广播、移动媒体与智能通信、5G/6G 天线与智能超表面领域的研究,其中包括 1 位国家级高级人才,20 位教授,18 位副教授。近年来主要承担的项目:


  (1)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云演艺共性服务平台研发与应用示范”;


  (2)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室内混合智能高精度定位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


  (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云端互联观众互动体验系统研发与示范应用”;


  (4)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于大规模移动终端的云端互动服务分发系统研发”;


  (5)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云演艺业务 QoE/QoS 感知技术研究”;


  (6)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面向超高清视频的 5G 网络多级协同切片技术”


  (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项目,“机载有源相控阵天线次生散射机理及控制方法研究”;


  (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项目,“射频孔径电磁辐射与散射特性智能联合优化方法”;


  (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大规模有源相控阵天线散射特性分析的场路混合数值建模技术研究”;


  (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复杂加罩天线系统—载体平台目标一体化数值建模与仿真技术研究”;


  (1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特征模分析的多功能频率选择表面设计理论和实现研究”;


  (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人工电磁结构的准全频段电磁对消机理及隐身设计研究”;


  (1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电磁超表面实现超宽带隐身的机理与应用研究”;


  (1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计算电磁学中二维与三维单纯形插值法的探索与应用研究”;


  (1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倍频式三角波形光子发生器及关键技术研究”;


  (1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兼容信号收发的强电磁脉冲防护材料设计及隐身机理研究”。


  四、人才培养


  1.主干课程


  必修课:随机过程、现代信号处理、现代通信原理、机器学习、高等电磁理论、现代微波技术、近代天线理论与技术。实践课:微波 EDA、微波无源器件设计与测量、媒体通信与仿真、智能硬件系统设计与实训、Python 与机器学习实践、数字图像分析与实践、PyTorch 深度学习实践、AI 视频分析与实践、数字电视系统测量与监测、舞台设备智能控制技术与应用、视听觉信息应用技术等。


  2.科研平台


  3.获奖及优秀期刊论文、发明专利等


  本专业多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一等、二等、三等科技创新奖,北京市二等、三等科学技术奖,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中国电子学会科技进步奖等;研究生多次获全国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二等奖以及国内外各类电子信息技术竞赛奖项;发表SCI/EI 论文年均百余篇,授权发明专利 50 余项。


  4.学术交流


  本专业定期邀请国内外电子信息领域知名专家来学校举办学术讲座,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出国(境)交换项目等进行学术交流。同英国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英国格拉斯哥大学、英国拉夫堡大学、马来亚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以及俄罗斯圣彼得堡国家信息技术、机械学与光学研究型大学等长期保持科技文化交流,每年暑期举办夏令营活动。


  五、毕业生就业去向


  除出国或在国内攻读博士学位深造者外,本学科毕业生主要分布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各省市电视台、广电网络公司、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广播电视科学研究院、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百度、阿里、腾讯、今日头条、华为、中兴、爱立信、各大银行信息科技部门等单位。




  来源:https://yz.cuc.edu.cn/2023/0922/c8549a212043/page.htm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通知本站客服(电话:400-900-8858,QQ:4009008858),本站将立即更改或删除。

  (责任编辑:X15)


小编工资已与此挂钩!一一分钱!求打赏↓ ↓ ↓

如果你喜欢本文章,请赐赏:

已赐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