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考研一对一
圣才VIP会员,电子书题库视频免费看

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050106)

扫码手机阅读
用圣才电子书APP或微信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也可分享给你的朋友。
评论(0

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050106)


  一、专业概况及培养目标


  1.专业概况


  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于 2007 年获批硕士一级学科招生点,并自 20


  07 年招生至今,已招收学术硕士研究生近 200 人次。2018 年中国传媒大学中文一级学科博士点获批,2019 年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虽然年轻,但却有着深厚的底蕴,郭沫若纪念馆原副馆长黄侯兴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所原所长田本相教授、曾庆瑞教授、赵凤翔教授等现当代文学界名师先后在中国传媒大学(前身北京广播学院)耕耘过。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现分为三个招生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传播方向、中国现当代戏剧影视文学方向、中国现当代思想文化与文学方向。师资雄厚,现共有 9 名导师,其中教授8 名(含博士生导师 5 名),副教授 1 名。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团队有着过硬的实力,其“伪满”时期文学研究、东北解放区文学研究、现代城市文化与文学研究、鲁迅研究、东亚思想文化研究等皆走在学界最前沿,区域文学与文化研究、京派文学与文化研究、女性文学与文化研究、十七年文学研究、全球史视域下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文学与思想史研究、港台文学研究、影视文学改编研究以及电视剧研究也都有着非凡的成就和不小的影响。专业团队近年来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9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1 项,省部级项目多项。


  2.培养目标


  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具体目标:将尊师重道,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习惯,自我约束能力以及团结合作精神以及个人独立之意志和自由之精神作为本专业硕士研究生的首要培养目标


  。通过三年的学习,使硕士研究生能够掌握从事专业研究工作所必需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学术发展方向和最新成果,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具有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和计算机运用技术,具有延伸和拓宽自己的知识和进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在修满专业课程学分后,鼓励学生到世界各地的高等学校交换学习,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实习实训,增强实践能力。学位获得者应具有在相关的媒体、文化宣传、新闻出版、党政管理、企业等部门工作或在一般院校、科研机构、基础教育学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能力。


  二、研究方向和内容


  01 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传播方向


  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传播方向综合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模式,将中国现当代文学置于其发生和发展的文化环境和历史语境中加以考察,深入挖掘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传播之间的联系。本方向的主要研究目的有三点:一,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生产、传播、接受等各个环节与报纸、杂志、图书、广播、影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的关联,探讨在传统文学的变革与改造、现代文学的现代性发生,以及当代文学生产机制和文学制度的确立等诸多方面,大众传媒所起到的作用及其历史意义。二,研究中国现当代作家群体与舆论环境之间的紧密关联,探讨文化传播对于现当代作家精神世界的建构、思维和表达方式等方面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三,研究文化传播的发展变革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文学观念、创作主题、表现形态、文体风格、审美标准等方面所产生的深刻影响。本方向不仅要求学生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有较为全面的理解,还要求学生在文化传播、大众文化、社会思潮等学科领域有较为丰富的积累,拥有跨学科研究的知识准备和理论资源。本方向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学术能力和多元文化意识,既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也重视养成学生丰厚的知识底蕴和广博的文化视野。本方向可以更好地利用和整合中国传媒大学的优势资源,发挥学校在新闻传播和大众文化等学科领域的长处,实现教育和研究等各方面的跨学科融合,培养更具传媒大学特色、具备较强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本方向培养的人才将会兼具文学和新闻传播两大学科之长,拥有较为广阔的就业前景。学位获得者既可以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也具备在新闻媒体、出版机构、文化单位、宣传机关等部门从事相关工作的能力。


  02 中国现当代戏剧影视文学方向


  在传统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中,现当代戏剧和影视文学研究与当代最鲜活生动的传媒创作和艺术生产的联结最为紧密,戏剧影视文学是当代艺术中最发达、最活跃的大众艺术之一,中国传媒大学自身的优势为本方向的研究提供了最广阔的舞台和最优秀的研究资源。本研究方向即是对当代覆盖面最广、社会关注度最高的大众文化进行深度研究,它既是传统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对传统中文学科的拓展和深化。本研究方向力图在勾勒中国现当代戏剧发展主要脉络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中国现当代戏剧理论建设的内涵和戏剧活动的规律,突出对经典名家名剧以及戏剧流派的深度研究;本方向在梳理中国现当代影视文学发展历史的基础上,主要侧重于研究现当代电影文学以及影视改编剧的艺术成就和艺术规律,借助文学、美学、影视文化学、文化传播学、社会伦理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研究成果,为当代最活跃的影视文学的健康发展提供深层次的规律性借鉴。本方向要求对中国现当代戏剧影视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作品和重要的戏剧流派与影视改编现象有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同时要求本方向研究者具有跨学科的理论知识储备,具有广阔的学术视野和深刻的洞察力。本方向的研究生教学注重增强学生在理论和艺术研究实践方面的研究能力,使文学传统学科更贴近新兴艺术的发展,提升其综合研究能力。学位获得者具有在相关的媒体、网络、文化宣传、新闻出版、党政管理等部门工作或在一般院校、基础教育领域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能力。


  03 中国现当代思想文化与文学方向


  中国现当代思想文化与文学研究方向以“五四”前后至当下这一历史阶段中文学的发生、发展和衍变为研究出发点,以文化研究的方式,考察在现代性与全球化语境中,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思想文化演变的历史进程与时代诉求。本方向研究不仅涉及在不同的文学思潮和理论框架下,对诸多文学流派和相关文本的解读与分析,同时将中国现当代文学与大众文化的研究联系起来,考察文学和其他流行艺术、传播媒介以及通俗文化之间的互动性影响。从而在现代性与全球化的时代语境下,为中国当代文学与思想文化建设提供有效的借鉴。本方向不仅要求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大历史现象和代表性作家作品有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同时要求研究者具有敏锐的时代洞察力和广泛的社会关注,以及跨学科的理论资源与丰富的知识准备。本方向的研究生教学既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与科研能力的培养,也重视培养学生广博的视野,提高其社会参与及文化研究能力。学位获得者具有在相关的媒体、文化宣传、新闻出版、党政管理等部门工作或在一般院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能力。


  三、师资队伍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现任教师主要是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名校,教授 7 人、副教授 3 人(其中博导 5人),讲师 1 人,是一个由老中青教师组成的实力强劲的科研教学团队。以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文学系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优秀创新团队项目建设为基础,以学科带头人张鸿声教授等的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项目为带动,实现了高端科研成果与传统文学专业的交融互动,目前 11 人的教研团队有 9 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 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逄增玉教授(博导)两项:《解放战争时期东北解放区文学刊物的勃兴与文学发展》,教育部 2012 年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主持,已完成。项目号:12YJA701045;《满映:殖民主义电影政治与装置的批判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16 年。张鸿声教授(博导)两项:《中国现代作家藏书文化研究》(15BW135,40 万元,2015-2018年);《中国当代城市题材文学研究(1949-1976)》(07BZW047,20 万元,2013-2016 年)。刘春勇教授(博导)一项:《鲁迅与中国古代“文章”的创造性转化研究》(16BZW133,20万,2016-2019 年)。颜浩教授一项:《中国近现代女性观的演变与文学内外的新女性形象研究》(13CZW083,18万 2013-2017 年)。张宏副教授(博导)一项:《中国当代文艺实践中的人民性研究》(16BZW148,20 万,2016-2019 年)。李玥阳副教授的社科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一项:《跨文化交流背景中的十七年电影研究》(2012-2019 年,15 万)乐琦教授 2019 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一项:《香港文学与粤港澳大湾区文学互动研究》(20 万)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谢筠教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获教育部第一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教育)(2016-2021 年) 。


  四、人才培养


  1.主干课程


  专业及方向必修课: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中国现代文学现象研究、中国现当代思想文化问题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方法论;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中国现当代影视文学研究、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专业选修课:中国现代小说研究、中国现当代城市文学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专题、京派文学研究、中国现当代戏剧专题研究、文艺思潮与电视剧发展史研究、鲁迅专题研究、当代文化与媒体传播、学术论文写作等。


  2.科研平台


  人文学院有自己的《语言文学前沿》刊物,可供在读硕士发表论文,还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出席学术会议及发表论文。


  3.获奖及优秀期刊论文、发明专利等


  获奖及优秀期刊论文:


  逄增玉教授:


  获奖:


  1、《文学现象与文学史风景》,中国文联第八届文艺奖著作二等奖,2012 年 9 月。


  2、《新边塞文学的革命性与现代性叙事》,中国传媒大学优秀科研奖,二等奖,2013 年。


  3、《满映:殖民主义电影政治与美学的魅影》,中国传媒大学 2016 年度社会科学成果奖一等奖。


  C 刊论文数十篇:如《殖民语境与满映娱民片的复杂装置及评价问题》,《文艺研究》2015年第 3 期。《工业文学视野中的草明小说》,《文学评论》2012 年第 5 期,等等。


  张鸿声教授:


  获奖:


  《中国现代文化世家》获国家优秀图书奖, 2016 年。


  C 刊论文数十篇:如《“十七年文学”:城市现代性的另一种表达》《文学评论》2013 年 5月。“微信时代的文化场域与文艺形式”《艺术百家》2015 年 12 月,等等。


  颜浩教授:


  获奖:


  1.《民国元年:历史与文学中的日常生活》获 2014 年中国传媒大学优秀科研成果(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2014 年 10 月。


  2.《论“宫斗剧”的文化本质》获第三届飞天电视剧论文奖三等奖,2013 年 12 月。


  论文代表作:如娜拉神话的颠覆与终结——张爱玲小说的“女性出走”主题》 《文艺研究》2016 年第 3 期 唯一 2016 年 3 月。


  《女性立场、革命想象与文学表述——以<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秧歌>为例》 《文艺争鸣》2015 年第 2 期 唯一 2015 年 2 月,等等。


  谢筠(教学型教授):


  获奖


  国家级:


  2014 年 1 月谢筠主持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获得第四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教育课程)(经费 10 万)


  省部级:


  论文《互联网时代戏剧影视文学教学问题的思考与探究——以中国传媒大学本科、硕士教学为例”在 2016-2017 年度教育部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高等影视学会影视教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首届高校影视教学改革论文评选”中荣获二等奖(唯一)。


  2010 年 11 月《中国现代文学史》获教育部颁发的“第十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高教文科组一等奖。


  2002 年 6 月《中国现代文学史》获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文科著作类)三等奖(唯一作者)


  校级:


  1、2019 年全校网络公选课《中国现代文学史》获校级精品课程。


  2、“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优秀教研团队奖”获 2017 年中国传媒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一)。


  3、2014 年 7 月中国传媒大学教学名师奖。


  陈友军教授:


  获奖:


  1.飞天论文奖;(三等,二等)


  2.金鹰论文奖;(二等)


  3.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奖。


  C 刊论文数十篇:如《中国电视剧理论研究的后现代文化视角反思》,《现代传播》2013年第 2 期。《略论中国电视剧本体批评模式的建构》,《当代电影》2012 年第 11 期,等等。


  刘春勇教授:


  获奖:


  国家级:


  “中国文学名著选读”获得 2019“全国高校混合教学设计创新大赛设计之星奖”(排序第三)。


  校级:


  2012 年中国传媒大学优秀科研成果专著一等奖。


  C 刊论文数十篇:如“昆德拉.鲁迅.非虚构写作—鲁迅之“文”在当下的价值”,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6


  张宏副教授:


  获奖:


  第十届中国传媒大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C 刊论文十数篇:如《论现实主义创作在中国的历史嬗变与当下意义》,《文学评论》,2010年第 2 期。《青狐:“新启蒙”吊诡与现代性追问》,《文学评论》,2007 年第 1 期,等。


  凌云岚副教授:


  C 刊论文十数篇:如《莫言与中国现代乡土小说传统》,《文学评论》2014 年第 2 期。《垃圾堆上放风筝——张恨水小说中的北京城市贫困空间》,《北京社会科学》2018 年第 8 期,等。


  另外还有一些新导师的获奖和论文在此不一一列举,可上人文学院网站查阅导师信息。


  4.学术交流


  学术会议: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主要学术交流的平台是各种学术会议。


  文学院主办的国际学术会议:2012 年 11 月 8 日至 11 日,由国际鲁迅研究会、中国传媒大学共同主办,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承办的“国际鲁迅研究会第一届学术论坛:北京论坛”在北京隆重召开。来自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以及韩国、日本、德国、斯洛伐克、新加坡、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埃及、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的 50 余位专家学者参与了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为“世界鲁迅与鲁迅世界:媒介、翻译与现代性书写”。本次会议首次以“国际鲁迅研究会”这样一个国际民间组织的名义集合了国内外知名的鲁迅研究学者的参与,在鲁迅研究史上是一次值得纪念的盛会,并且会议在“鲁迅与现代性书写”等诸多专题研究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取得了不少的突破。届时 2011、2012 级现当代研究生全部参与了会议组织、开会、会后调研等活动,大大扩展了学生的国际视野。


  如张鸿声教授2011年参加教育部中文教指委会议2次,出席日本长崎“东亚汉学研究会”,出席当代文学理事会;2012 年参加教育部中文教指委会议 2 次,出席现代文学理事会、鲁迅研究会理事会,当代文学理事会;2013 年参加教育部中文教指委会议 1 次,出席当代文学理事会,鲁迅研究会理事会,茅盾研究会理事会。颜浩出席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料与阐释学术研讨会,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主办,浙江杭州,2013 年 11 月 16-17 日,主题发言《论张爱玲后期作品的史料学意义》。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十六届年会,中国近代文学学会主办,湖南长沙,2012 年 3 月 30 日-4 月 2 日,主题发言《<北京女报>与清末下层妇女启蒙运动》。刘春勇出席的会议有:2011 年 8 月,北京,北京舞蹈学院,2011 北京市艺术院校人文社科公共课教学改革研讨会,小组发言“网络时代高校鲁迅课教学的一点思考”。2011 年 9 月 26—29 日,四川成都,市西南交通大学,2011“跨世纪对话:鲁迅与现代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大会发言“鲁迅的多疑及其实质”。2012 年 11 月 8-12 日,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国际鲁迅研究会第一届学术论坛:北京论坛”,大会主题发言“鲁迅:留白与虚妄”。2012 年 12 月 7-10 日,福建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第十届中国现代文学理事会,小组发言“鲁迅的世界像:虚妄”。2013 年3 月 22-25 日,江苏南京,南京师范大学,“鲁迅与二十世纪”国际研讨会大会发言“鲁迅:留白与虚妄”。2013 年 8 月,北京,北京舞蹈学院,首届全国高等艺术院校艺术学和文学教育改革研讨会,小组发言,“文学时代及 20 世纪中国语文与文学之关系清算”。2013 年 6 月 15-17日,韩国首尔-丽水,国际鲁迅研究会第四届论坛:首尔-丽水论坛,大会发言“文章学视野下的鲁迅写作研究”。2013 年 9 月 24-26 日,上海,上海鲁迅纪念馆、中国鲁迅研究会,中国鲁迅研究会 2013 年理事会暨国际鲁迅研讨会,小组发言“与木山英雄关于‘野草’的对话”。谢筠教授出席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北京市文联研究部承办的“当代北京与文艺:城市精神的艺术呈现——2012•北京文艺论坛”,提交论文“北京文化想象的超前意识与精神价值”。陈友军教授出席 2011 年 8 月,中外文艺理论年会。2012 年 11 月,,北京评论家协会主办的论坛:文艺与城市。2013 年,传媒大学文学院举办的鲁迅国际研讨会。2013 年 3 月,苏州大学举办的中国现当代教材研讨会。2013年6月,武汉大学举办的国际文化与消费研讨会。凌云岚出席 2012年国际鲁迅研讨会和中国俗文学年会,2013 年 12 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与首都师范大学主办的“莫言:全球视野与本土经验”学术研讨会。


  近五年来参加会议有:如逄增玉教授参加的会议,2019 年 4 月 12-14 日,“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地点泰安。会议由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泰山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山东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联合主办,泰山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齐鲁晚报》社、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联合承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泰山学院以及日本、俄罗斯、韩国的 80 余位专家学者出席。2019 年 6 月 30 日-7 月 2 日参加中国人民大“百年回顾:文化与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地点北京。2019 年 6 月 10-13 日参加“艾芜与文化中国——纪念艾芜诞辰 115 周年暨第一届艾芜国际研讨会”,地点成都。


  如颜浩教授参加的会议:香港亚洲研究学会第九届年会,地点:香港,主办方:香港大学,时间:2014 年 3 月 14-15 日,大会主题发言。基于文献整理的左翼文学诗学研究学术研讨会,地点:上海,主办方:复旦大学中文系,时间:2014 年 6 月 5 日-8 日,大会主题发言。多元“五四”传统——纪念《新青年》创刊 100 周年学术研讨会,地点:北京。主办方: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时间:2015 年 9 月 11 日—13 日,大会主题发言。


  如陈友军教授参加的会议:2018 年 6 月,在厦门大学参加中外文艺理论协会召开的第一届叙事学会议。


  如刘春勇教授参加的会议:"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方向及评论"研讨会,时间:2014 年 10 月17-19 日,地点:韩国春川,主办方:韩国中国现代文学学会–江原大学孔子学院,大会主题发言。2016 北京鲁迅文化论坛青年论坛研讨会主题发言:鲁迅及后鲁迅时代的文学及其未来,2016 年 9 月 23-25 日,主办方:中国鲁迅学会、中国鲁迅基金会、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长时段及东亚史视野中的五四:百年纪念研讨会”,时间:2019 年 5 月11-13 日,地点:日本东京主办方:东京大学"以文会"大会主题发言。


  虽然统计还不够全面,但已经充分展示出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导师们的专业方向与学术视野。


  交换学习:


  从 2011 级开始 1 名硕士去韩国交换学习一个学期,之后每个年级多人去台湾、日本、韩国、加拿大等国交换学习,学生多数通过我校的国际学院项目出国或出境交流学习。


  学术讲座:


  人文学院每学期都组织多次学术讲座或学术沙龙,学生也可以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文学馆等院校或科研机构去听各种类型的讲座,北京特有的学术环境给学生提供了拓展学术视野的广阔空间。


  五、毕业生就业去向


  迄今为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毕业学生 113 人左右,其中考取博士 7 人,毕业后出国留学2 人,出国工作 3 人,其他毕业生主要从事出版、网络编辑、教师、记者、国家级、省市级公务员、高校辅导员等工作。毕业生毕业后主要分布的城市有:北京、天津、上海、深圳,以及广州、杭州、福州、合肥、武汉、南京、济南、太原、石家庄、银川等省会城市,以及苏州、烟台、威海等特色城市。




  来源:https://yz.cuc.edu.cn/2023/0922/c8549a212043/page.htm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通知本站客服(电话:400-900-8858,QQ:4009008858),本站将立即更改或删除。

  (责任编辑:X15)


小编工资已与此挂钩!一一分钱!求打赏↓ ↓ ↓

如果你喜欢本文章,请赐赏:

已赐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