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考研一对一
圣才VIP会员,电子书题库视频免费看

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互联网信息专业(0503J4/0810J4)

扫码手机阅读
用圣才电子书APP或微信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也可分享给你的朋友。
评论(0

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互联网信息专业(0503J4/0810J4)


  一、专业概况及培养目标


  1.专业概况


  互联网信息(Internet Information)专业是 2014 年经教育部备案设立的新兴交叉学科专业,隶属于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互联网信息研究院。是依托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两个国家“双一流”一级学科以及北京市重点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设计学构建而成的交叉学科,是国内第一个互联网信息交叉硕士、博士培养专业。2019 年 5 月,互联网信息学科入选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项目,成为北京市和中国传媒大学重点建设的学科之一。


  互联网信息学科致力于打造互联网信息与传播研究领域的权威智库平台、学术平台、研究平台,为国家互联网信息领域提供战略支持、研究支持、人才支持和技术支持。互联网信息学科科研成果丰厚:承担完成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发表 EI、SCI、CSSCI 期刊等论文百余篇,授权专利几十余项。提出了“媒体友好性网络”理论,成为国际媒体传输经典理论与方法之一,单篇论文被国际他引多次,包括被国际标准引用。


  互联网信息学科培育孵化出多个知名互联网产品及互联网公司。其中包括动漫表情“兔斯基”、“三国杀”游戏、YouTube 和优酷访问量过亿的网络动画片“功夫兔与菜包狗”、知识问答产品“冲顶大会”、摄影与图像编辑类智能手机应用程序“黄油相机”、品牌字体库“喜鹊造字”、数字化网络视频营销上市公司“青藤文化”等。


  互联网信息学科充分借助交叉学科优势,通过跨学科间的理论渗透、有机融合、方法共享等方式,打破学科、人才与资源壁垒,有效实现知识互补、能力互补、思想互补和资源互补,为创新性研究搭建起良好生态。科研多点开花,学术成果广泛应用,在学界和业界具有标杆性和引领性。


  2.培养目标


  互联网信息专业以互联网信息的生产、传播、消费、技术、规制等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跨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深入探究互联网信息内在规律以及对于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影响,特别是对传媒业的影响和变革,其研究领域主要涉及互联网信息的技术层、应用层、内容层、业务层以及社会层。本专业的培养目标


  是:使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较高的外语水平、较强的文字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成为能够独立从事互联网信息的专业研究或文化、宣传等相关工作, 旨在为我国互联网相关行业培养兼具国际化视野、互联网思维意识、跨学科知识素养以及较强行业实践能力的高层次、高素质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二、研究方向和内容


  第一部分:文科为主类的研究方向和内容(0503J4)


  01 社会化媒体方向


  社会化媒体方向旨在为社会化媒体应用研究领域和相关企事业单位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专业人才。本方向毕业生发展空间广阔,紧跟我国智能融媒体发展趋势,适应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行业,属于应用型交叉学科人才。在培养方法上,本专业要求理论学习、学术研究与实践训练紧密结合,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理论研究能力、创新思考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本方向研究生培养内容主要有:系统学习社会化媒体相关理论和核心知识点,要求学生能够自主运用质化、量化分析的研究方法,如内容分析、焦点小组座谈、社会网络分析等,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分析能力、系统思维能力、规划设计能力、团队创新能力。同时,熟练掌握社会化媒体的科学研究方法,能够对其舆论引导效果进行有效评估,具有数据分析和挖掘能力,熟悉互联网和新兴媒体,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编程语言和交互设计技术,能够以新闻专业素养深化数据洞察力,掌握一定的数据可视化和新媒体传播技术,了解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的应用领域,掌握一定的戏剧影视创作和未来影像相关理论和行业前沿动态。本方向着重培养学生“媒体融合”“新媒体”等方面的相关理论研究方法与实践技能。


  除课程外,本专业还有制度化、规范化的专业实践环节,由学校统一安排学生到国内一些互联网管理部门、新闻出版广电管理部门、党政新闻宣传部门等相关机构进行专业实习;同时,学生也将参与到学校互联网信息研究社会化媒体的相关课题中进行实操训练,注重在科研项目的实际工作中提升学生的科研学术能力,为国家政府部门、专业媒体机构的发展和转型提供智力支持。


  本方向的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为国家网络与新媒体管理部门、宣传部门、大型企事业单位、互联网、新媒体等单位。


  02 视听新媒体方向


  本专业方向是中国传媒大学顺应媒体融合时代的要求,根据本校学科优势,整合资源而开创的一个新研究领域,其特色在于将日益兴盛的网络视频与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相结合,从理论与实务两个维度研究网络视频的传播与发展。本方向重点探索网络视听内容生产、传播、运营、营销等多元化内容,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我校中国网络视频研究中心与互联网业界的良好合作资源,拓展与深化网络视频传播的研究领域。


  本方向研究生培养内容主要有:系统学习网络视听新媒体相关理论和核心知识,熟练掌握视听新媒体相关的质化和量化研究方法,要求学生能够全面掌握问卷调查、内容分析、焦点小组座谈、个案研究等研究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协作意识。同时,要求学生深入了解传统媒体发展历史、规律与特征等,在此基础上能够全面掌握传统媒体与视听新媒体融合发展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并注重学生业界实践和积累。


  本方向旨在培养全媒体传播环境下兼具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复合型视听传播人才。该专业方向所培养的人才应具有较为开阔的人文理论素养,深入掌握专业知识,建构系统的媒介发展史观,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能够立足于互联网与传媒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前沿,深入探索视听新媒体传播发展的规律,独立分析和解决理论与实践问题。


  03 网络空间治理方向


  网络空间治理方向主要面向互联网管理部门、新闻出版广电管理部门、党政新闻宣传部门及网络空间治理相关媒体、企事业单位及社团等,培养网络空间治理领域的复合应用型专业人才。硕士毕业生能掌握网络空间治理相关的理论及实务技巧等知识与能力,能够从事网络空间治理等相关实务工作及管理工作。本专业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在培养方法上,本专业要求理论学习、学术研究与实践训练紧密结合,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理论研究能力、创新思考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04 网络与未来社会方向


  本方向立足于互联网发展趋势,以跨学科理论与方法来研究人类未来社会的前沿交叉性学科专业方向。要求学生在掌握一般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和互联网发展史的基础上,通过深入体察网络行业实时生态环境,借助大数据分析等科学研究手段,探索互联网纷繁表象之下的本质规律,探寻互联网跨界融合与应用之道;通过对“未来媒体”、“智慧城市”、“未来教育”、“虚拟社会”等前沿领域的重点研究,全面探究人类社会的未来形态与发展走向。


  本方向的特色在于把计算机科学、传播学、未来学等学科理论充分结合,从全新的思维角度和理论框架对人类社会进行整体性研究。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能从跨学科师资以及项目实践中习得设计思维方法、项目研发经验以及理论创新能力。


  本方向的专业复合性要求学生具有相对宽泛的知识基础以及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要求学生重视基础理论的学习以及项目实践;密切关注互联网行业发展趋势及其相关理论与实践;深入关注互联网对未来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科技等领域的影响。


  第二部分:工科为主类的研究方向和内容(0810J4)


  01 媒体大数据方向


  本方向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为基础,主要研究跨媒体内容、用户媒体与消费行为、复杂关系网络大数据及其在跨媒体传播的效果测量与评估系统、舆情信息分析系统、图像与视频理解以及其它创新型媒体大数据应用。本方向既是目前国际上数字媒体技术研究领域前沿,也是体现中国传媒大学传媒与信息科学交叉优势的方向之一。


  本方向的研究方法重点在于跨媒体大数据的采集、存储、测量和挖掘方法。在媒体大数据的采集和存储方面,聚焦于搜索引擎、音视频监测、云存储以及网络系统架构等;在处理和分析方面,聚焦于大数据挖掘、在线学习算法等。本方向的目标是培养能够掌握媒体大数据技术与应用能力的复合型研究人才。研究生通过努力学习,应具备媒体大数据应用技术基础,并能独立设计和实现有实用价值的算法和系统。在移动互联网络崛起、移动终端增长迅猛以及媒体融合的大数据时代,社会各界对于媒体大数据技术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


  本专业方向的毕业生适合在各级政府部门及相关智库、媒体机构、IT 行业、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电子商务、市场调研、广告与公关等领域从事研发、分析、技术管理等工作。


  02 智能媒体技术与应用方向


  智能媒体技术是国家媒体融合战略的重要基石,是媒体融合内容生产、传播等相关产业的关键支撑技术。


  本方向培养具备扎实的智能媒体技术理论,掌握智能媒体产业经营理念,具备跨学科知识素养、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满足国内对融媒体、智媒体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本方向主要围绕“5G 新媒体”、“智能融媒体”、“车联网”、“5G 广播”、“国际互联网传播”、“人机协同与人机交互”等领域开展深入的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行业应用研究,是本校具有交叉融合特色的研究领域。


  本方向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对智能媒体、数据新闻、互动新媒体技术和互联网信息传播特点等有较深刻的理解,掌握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大数据、统计分析、数据可视化等基本技能,掌握智能媒体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够综合灵活运用于实际应用。该方向培养的人才应具备独立从事智能媒体技术相关科研工作和工程应用的能力。


  目前,我国媒体融合的态势已经基本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媒体融合工作基本完成。媒体融合产业的信息化基础建设和新媒体应用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之一,对智能媒体专业人才的需求将迅猛增长,该方向的职业前景和提升空间有较大优势。


  03 大数据与社会治理方向


  本方向以互联网信息理论为指导,以理论探索、方法创新和技术研发等为重点,与互联网信息这一交叉学科下设的其他各方向优势互补,文理工融合渗透,以大数据及人工智能为基础解决社会治理领域内相关问题,培养跨学科理论研究与应用结合的高层次人才,服务国家和社会治理现代化。


  本方向的培养目标是理解并掌握大数据与社会治理的理论知识与技术,熟悉本学科前沿信息或动态,深入掌握人工智能及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借助大数据挖掘技术,融会贯通地运用社会学、语言学、管理学、情报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分析、研判网络舆情。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的能力;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学术研究、学术规范的相关规定,恪守学术道德;思维严谨,逻辑严密,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大数据与社会治理的某一领域或方向能进行深入研究,进行理论和知识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


  本方向以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社会网络分析、自然语言处理、深度学习等相关技术为基础,致力于开发和改进相关算法模型来解决社会治理领域的相关问题。课程体系完善,科研条件优越,科研项目多,经费充足,社会各部门对本专业人才均有较大需求,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适合在互联网企业、央企和大型国企、国家主流媒体机构、知名数据与舆情公司、研究院所、国家机关等单位任职。


  三、师资队伍


  互联网信息专业的师资队伍依托于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互联网信息研究相关科研团队,研究生导师组为 30 人,其中 15 名成员具有正高级职称;14 名成员具有副高级职称; 1 名成员为中级职称。30 名导师组成员中,最大年龄为 61 岁,最小年龄为 32 岁。在学历学位结构方面,28 名导师拥有博士学位,2 名导师拥有硕士学位,师资结构梯队合理。


  四、人才培养


  1.主干课程


  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以交叉融合的知识结构和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在交叉融合的课程设置、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方面特色鲜明。


  文科为主类的主干课程包括互联网历史与前沿、互联网信息理论、传播理论、互联网信息技术概论、互联网信息研究方法、大数据理论与应用、智能语言计算、网络舆情理论、网络舆情分析和案例研究、网络社会研究、新媒体与社会、互联网舆情监测应用、社会化媒体导论、数字时代的城市传播等。


  工科为主类的主干课程包括随机过程、算法设计与分析、智能语言计算、智能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大数据应用基础、人工智能与神经网络、跨媒介测量与视听率研究、数学思维方法等。此外,文科和工科选修课打通,可以互选,相关的课程包括跨媒介测量与视听率研究、互联网信息技术概论、新媒体大数据研究、互联网历史与前沿、互联网+时代的未来媒体研究、现代软件工程、虚拟现实与人机交互、计算机视觉、动画技术、数据挖掘、语义网、舆情分析与社会计算、网络舆情理论、网络舆情分析和案例研究、网络社会研究、互联网舆情监测应用、社会化媒体导论、数字时代的城市传播、大数据理论与应用、网络文学概论、信息社会理论、社会学理论基础、互联网前沿讲座、互联网内容生产研究、互联网项目运营与管理等。除课程外,本专业还有制度化、规范化的专业实践环节,由学校统一安排学生到全国知名网络舆情机构进行专业实习;同时,学生也将参与到学校互联网信息研究院的网络舆情相关课题中进行实操训练。


  2.科研平台


  互联网信息专业主要依托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国传媒大学国家舆情实验室建设,其他相关支撑科研机构还包括: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智能融媒体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媒介音视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突发事件舆情应对研究中心(与中宣部新闻局共建)、传媒科学研究所(中宣部舆情信息直报点)、高等教育传播与舆情监测研究中心(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全国高等教育质量监测评估研究基地)、网络与未来社会中心、移动互联与社会化媒体中心、网络空间治理研究中心、网络舆情研究中心(知识互联网实验室)、媒介评议与舆论引导研究中心、国际互联网传播研究中心、网络演进与科技创新研究中心、中国网络视频研究中心、互联网内容研究中心、公共技术支撑平台、海外舆情大数据研究所、大数据挖掘与社会计算实验室、网络影视创新与虚拟现实研究所等。


  3.获奖及优秀期刊论文、发明专利等


  互联网信息学科致力于打造互联网信息与传播研究领域的权威智库平台、学术平台、研究平台,为国家互联网信息工作提供战略支持、研究支持、人才支持和技术支持。互联网信息学科科研成果丰厚,2018 年以来互联网信息学科团队成员共发表舆情相关 CSSCI 论文近百篇,出版著作 10 余部;被采纳的科研报告和舆情智库报告约 300 篇,其中被中央及省部级领导批示 20 余篇;收到省部级以上单位感谢信 10 余份;成功申报省部级以上纵向课题 30 余项,纵向课题经费总额近 2000 万元;获得发明专利共 3 项,软件著作权 9 项。


  4.学术交流


  互联网信息学科重视学术交流、国际交流和社会服务工作。主办或协助承办了“中国网络视频高峰论坛”、“全球视频媒体论坛”、第二届“金隼奖”华语青年微电影主题论坛、“2018网络直播与短视频高峰论坛”、第六届亚洲流行音乐研究双年会、第十三届亚洲传媒论坛等。


  五、毕业生就业去向


  社会各部门对本专业人才均有较大需求,我院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就业去向包括如腾讯等主流互联网公司,中国电信、中国国航、交通银行等大型国有企业,还有部分毕业生在各类国家机关部委、事业单位的新媒体、网络信息相关部门任职。





  来源:https://yz.cuc.edu.cn/2023/0922/c8549a212043/page.htm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通知本站客服(电话:400-900-8858,QQ:4009008858),本站将立即更改或删除。

  (责任编辑:X15)


小编工资已与此挂钩!一一分钱!求打赏↓ ↓ ↓

如果你喜欢本文章,请赐赏:

已赐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