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考研一对一
圣才VIP会员,电子书题库视频免费看

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新闻与传播(055200)媒体融合与传播实务方向

扫码手机阅读
用圣才电子书APP或微信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也可分享给你的朋友。
评论(0

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新闻与传播(055200)媒体融合与传播实务方向


  一、专业概况及培养目标


  1.专业概况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意见》强调,要大力培养全媒体人才,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提高主流媒体人才吸引力和竞争力。要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把更多熟悉新媒体的中青年优秀人才充实到关键岗位,充分释放人才活力。新闻与传播专业媒体融合与传播实务方向依托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媒体研究院,以应用为导向,开展相应理论研究、技术应用研究和支撑策略研究,通过与政府主管部门、媒体机构密切合作,协调、促进科研成果和高技术研发成果的应用转化,提升项目成果的理论支撑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和决策参考价值,在媒体融合浪潮中充分发挥面向政府部门和社会机构的公共服务能力,为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事业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2.培养目标


  本专业方向定位是服务国家、社会需要,服务媒体融合传播国家战略与行业发展需求,为新闻与传播专业融入社会发展,支撑国家发展提供专业人才后备力量。本专业方向培养目标


  是在以先进技术引领驱动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在用好 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革命成果,加强新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前瞻性研究和应用的要求下;培养一批具有融媒体思维与融合传播技能,具有跨界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高素质全媒体人才。


  二、研究方向和内容


  媒体融合与传播实务方向新闻与传播专业媒体融合与传播实务方向符合我校学科专业规划和布局,是“三个跨越”中的未来建设重点。本专业方向以行业发展的实践和应用为导向,开展相应理论研究、技术应用研究和支撑策略研究,为国家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媒体融合与传播应用型专业人才。主要教学研究领域包括:媒体融合技术应用研究、媒体融合评估体系研究、四级媒体融合研究、新型主流媒体研究、全媒体传播体系研究、媒体投融资机制研究、企业融媒体研究等。通过与政府部门、媒体机构密切合作,协同促进科研成果和高技术研发成果的应用转化,提升项目成果的理论支撑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和决策参考价值,建设“理论-技术-策略”三位一体的高校智库。同时面向政府、社会与产业,在媒体融合领域发挥科研价值与公共服务能力。


  三、师资队伍


  新闻与传播专业媒体融合与传播实务方向的师资队伍依托于新媒体研究院,导师组共 16人,其中研究生责任导师 8 人,其中 2 名成员具有正高级职称;5 名成员具有副高级别职称;1 名成员为中级职称。在学历学位结构方面,8 名责任导师全部拥有博士学位,师资结构梯队合理,青年教师具有国际化视野,已有 4 人在美国知名大学访学。


  四、人才培养


  1.主干课程


  本专业方向课程体系以媒体融合理论、媒体融合产业、媒体融合技术、媒体融合内容、媒体融合传播、媒体融合效果分析等方面共同构成主要知识结构,全面覆盖媒体融合与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全环节、各层面。主干课程包括:媒介前沿、新媒体理论研究、新媒体营销传播研究、新媒体理论与实务、网络视频、新媒体技术基础、社会网络数据分析、大数据分析与应用、融媒体作品分析、媒介叙事等。本专业方向人才培养还涵盖体系化、专业化的实践环节,包括参与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媒体融合发展重点实验室等校内相关科研机构的项目研究,以及参与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广播电视总台等主流媒体机构和知名互联网企业、信息通信行业企业的专业实践。


  2.科研平台


  1)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传媒大学)是国家首次在媒体融合领域设置的国家重点实验室,2019 年 11 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批准,教育部主管,为依托中国传媒大学的独立科研实体,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运行机制。重点实验室聚焦媒体融合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重点提升媒体融合与传播领域原始创新能力,着力解决媒体融合与传播领域的重大关键性问题,推动高新科学技术在媒体融合与传播领域的迭代升级进程,助推高新科学技术驱动媒体融合与传播模式创新步伐,提升媒体领域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与政治安全的技术保障能力,打造未来媒体领域高精尖人才培养平台。


  2)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北京市媒体融合发展重点实验室”。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是首批北京媒体融合发展重点实验室共建单位,建设实验室聚集北京地区的优秀科技资源服务于媒体融合,为未来北京地区媒体融合发展提供科技动力和必要的成果储备。


  3)中国传媒大学 5G 新媒体平台


  中国传媒大学 5G 新媒体平台针对 5G 新媒体政策与管理、传统媒体 5G 应用、5G 新媒体业务创新以及 5G 新媒体商业模式展开研究,进行智力输出与人才培养。积极参与和建设 5G 新媒体生态,通过一系列的科研工作与开放合作,为业界搭建起一个 5G 新媒体的沟通平台、技术应用平台和创新实践平台。


  4)中国传媒大学-北京联通 5G 联合创新实验室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联通 5G 联合创新实验室为校企合作平台,双方基于平台加强 5G 融合创新应用研究,共同推动 5G 建设,共同探讨 5G 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融合在各垂直行业实现的案例与未来发展趋势,助力 5G 传媒应用生态圈的发展。


  3.获奖及优秀期刊论文、发明专利等


  近 5 年,新媒体研究院师资教学科研情况良好,科研成果丰硕,共承担科研项目 50 余项;发表论文 200 余篇,其中 CSSCI 核心期刊及 EI 检索论文 80 余篇,研究报告 60 余部,著作 6部,获得各类奖项近 20 项。


  4.学术交流


  新媒体学科重视学术交流、国际交流和社会服务工作。与哥伦比亚大学、MIT、纽约电影学院等有长期合作交流关系。邀请海外名师来讲课,如邀请 MIT 教授来院作主题讲座,与新媒体研究院师生进行面对面交流。与国内的主流媒体和互联网企业建立学术交流体系,如联合央视、人民日报、新华通讯社、阿里、今日头条、爱奇艺、腾讯视频、网易、喜马拉雅等传媒进行专题研讨。上述学术交流活动为本专业师生了解新媒体领域最新、最前沿的研究成果、把握研究方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五、毕业生就业去向


  媒体融合深度发展的今天,互联网已经成为新闻宣传的主战场,近年来通过调研发现,媒体管理部门、中央及地方媒体迫切需要具有移动互联网思维方式、懂融合的人才,迫切需要能够熟练运用内容创意、产品创意、视觉创意、技术创意的复合创意人才,社会对本专业方向人家需求旺盛。本方向就业前景广阔,毕业生可在中央及地方媒体管理部门、媒体单位、央企及事业单位融媒体或宣传部门、互联网企业等就职。





  来源:https://yz.cuc.edu.cn/2023/0922/c8549a212043/page.htm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通知本站客服(电话:400-900-8858,QQ:4009008858),本站将立即更改或删除。

  (责任编辑:X15)


小编工资已与此挂钩!一一分钱!求打赏↓ ↓ ↓

如果你喜欢本文章,请赐赏:

已赐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