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适于用2022级及以后)
一、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
本学科包括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两个方面的内容,可授予工学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01绿色智慧水处理技术与原理
围绕工业废水资源能源回收率低、深度脱氮费用高、碳排放量大等亟待攻克的技术瓶颈问题,重点开发“资源循环”、“能源回收”、“低碳脱氮”的工业废水处理新方法、新技术和碳减排路径预测模型体系,开发自养低碳脱氮、资源能源回收、减污降碳协同等方向新工艺和废水碳中和模式,通过技术集成与工程实践,提升水厂达标率,为工业废水处理能源自给和资源回收的“双碳”新模式提供重要科技支撑。
02大气污染物与碳综合防治与智慧管控技术
针对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雾霾、臭氧污染、气候变化等大气环境问题,开展交通过程、工业生产、能源利用等过程中的SO2、NOx、CO、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新兴污染物、有毒有害物质、温室气体(CO2,CH4和含氟温室气体)的监测、核算、成因解析、影响分析,智慧控制技术的开发模拟;研发交通、能源利用等过程大气污染与碳调控技术并应用;研究国际公约受控卤代烃的排放、迁移转化与管理决策;开展大气环境大数据关联分析与价值挖掘;研究应对气候变化与大气污染治理协同控制政策。
03固废资源化回收与利用
针对以轨道交通建设为代表的基础建设施工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研究不同建筑垃圾的环境属性、污染风险以及处置技术, 基于建筑垃圾中关键污染物的赋存形态探索多元化再生利用方式;建立不同工程项目的全过程污染管控体系,提出资源化路径选择的理论方法,实现对建筑垃圾的精准预测及其资源化处置路径分析;分析建设过程中产生垃圾所引起的环境阈值问题,探索绿色施工模式;形成服务于地下交通、城际客运交通为主的轨道交通模范性应用成果,有效工程施工的碳排放问题,推动交通建设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04环境材料与污染控制
针对水和土壤环境中有机物、氮、磷、微污染和抗生素、微塑料等新污染物,开展高效吸附剂、催化剂、膜材料等绿色环境功能材料研发及作用机制研究;开展高效吸附、生物脱氮、高级催化氧化、膜法水处理、消毒等地表和土壤地下水安全保障控制理论与低碳处理技术研究,建立新兴污染物、消毒副产物检测分析方法,分析有机污染物及中间产物生物生态毒性影响。研发基于金属电池及催化剂的能源-环境理论技术,基于盐湖卤水提锂、石化废水和电镀废水处理及膜集成理论技术,石油化工行业有机物质分离理论技术,提升绿色低碳降污综合效益。
05城乡人居环境与健康
针对城乡人居环境绿色健康发展和居民环境舒适感提升面临的关键问题,以城乡人居空间范围内绿色发展、环境质量提升和健康保障技术为核心,揭示人们日常生活的自然环境、交通出行、室内环境及工程环境范围内,基于人类活动能源资源利用与转化过程的常规及新型污染物的赋存、变化、暴露、生态毒理规律和健康影响规律,并开发绿色健康的环境质量提升技术。涉及的研究方向有人居环境污染与治理、人居环境碳排放、新型污染物环境行为与健康影响、交通空间环境质量与健康、室内环境质量改善等。
二、培养目标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方针,培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总体目标,培养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正确的政治立场,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实的创新精神,较高的专业素质,可在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政府机关、企业和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研、生产、推广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遵纪守法,具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学术修养,身心健康。
2、要求掌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某一领域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所从事研究方向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及独立从事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理论研究或技术研究中有新见解。
3、掌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某一领域试验设计方法、试验技术及数据处理手段;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诚实工作的能力;具备较强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洞察力和获取知识能力;具有较强的技术开发、科学实验等实践能力;具有较强计算机应用能力;善于与他人沟通与合作,遵守学术规范。
4、培养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工作、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的优秀人才。
三、培养方式及修业年限
1、培养方式:硕士生的培养方式采取导师负责制,也可实行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制。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可以相互交叉,课程学习采用学分制,在申请答辩之前应修满所要求的学分,同时需要满足成果要求的条件。
2、修业年限: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基本修业年限为3年。
四、科学研究与实践
硕士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开展不少于18个月的研究工作,研究工作应具有创新性和前沿性,且密切结合本学科发展或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研究工作一般应与导师的研究方向和专长紧密联系。
通过科研项目、实习、硕士论文和课内外科技创新活动等主要教学及科研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全过程,明确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开展工程训练,结合实际操作、现场教学、模拟演示等方式,使研究生在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思想、现代化工程意识等方面得到培养和锻炼。
五、学位论文
进行科学研究与撰写学位论文,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能力训练、培养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衡量研究生能否获得学位的重要依据之一,要求研究生完成相应的论文环节,学位论文包括的主要环节有:
1、开题报告
硕士研究生开题答辩在第三学期初由学院统一组织,最迟距离申请答辩日期不少于半年。硕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确定具体研究内容并撰写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详细阐明选题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重点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预期研究成果和创新点,研究工作计划。开题报告答辩小组由3-5名具有硕士生指导资格的教师组成。开题报告答辩采取导师评分回避制,研究生指导教师可列席旁听。
2、学位论文中期考核
针对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实行学位论文中期考核制度。考核时间一般应安排在第四学期进行。开题报告通过满半年后,方可参加中期考核。中期考核主要检查学术型硕士论文完成进展、发表论文等情况。中期考核小组由3-5名具有硕士生指导资格的教师组成。中期考核答辩采取导师评分回避制,研究生指导教师可列席旁听。
3、论文答辩等环节和要求
在学位论文工作完成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和学术授予工作遵照学校相关文件和学院相关文件执行。
4、成果要求
达到以下3条基本要求中的任意一条,即可申请答辩。
1、以第一作者(含导师第一、学生第二)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核心期刊上发表与硕士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 1 篇及以上(含录用通知)。
2、以第一作者(含导师第一、学生第二)授权1项国家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权。
3、获得1项省部级以上奖励,有个人获奖证书。
六、其他要求
其他有关要求按照“北京交通大学关于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规定”和学院的有关规定执行。
七、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应根据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的需要,在导师指导下选择课程进行学习,在申请答辩之前应修满所要求的学分。
1、应修最低学分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应修最低学分32。
2、课程设置
(1)课程分类。研究生课程按课程性质分为四大课程平台:素养提升平台、能力提升平台、专业深造平台、学术及实践创新平台。在平台下设置课程模块,具体设置见课程设置框架。素养提升平台中留学生专属课程具体见课程设置框架。
(2)课程学分与学时。除思想政治类课程外,每学分对应16学时。
(3)课程结构设置。课程的设置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针对环境科学与工程学术型硕士能力培养要求,丰富课程设置结构,夯实理论基础、注重科研训练、实现学科融合、拓展国际化视野。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32分)
附注1:综合素养课程包括研究方法论类、职业伦理、职业发展与规划、人文、心理、法律、知识产权、科学道德、创新创业类等课程,详见“研究生素养提升平台及能力提升平台课程设置”
附注2:
(1)研究生综合素养实践模块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研究生为目标,包含核心素养提升实践及若干个性化拓展实践。核心素养提升实践包含爱国情怀、学术创新、科学道德、心理健康、安全法纪等子模块。个性化拓展实践包含责任担当、国际竞争力、创新创业活动、职业规划与发展、社会服务、社会实践、身体素质、人文与艺术等子模块。
(2)研究生综合素养实践模块由研究生工作部统筹,各学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组制定实施细则及考核办法,并完成学分认定工作。研究生需满足以下条件才认定完成模块:
①核心素养提升实践为必选,研究生须完成所有子模块,每个子模块须完成项目不少于1个,且总计完成项目不少于8个。其中“名师讲坛”项目累计不少于3次,为认定通过。
②个性化拓展实践为任选,研究生须选择完成不少于2个子模块,且所选每个子模块须完成项目不少于1个。具体执行办法见《环境学院综合素养实践模块实施方案》。留学硕士研究生综合素养实践模块,由国际教育学院实施及认定。
附注3:主要内容为:学位论文写作方法、不同类别学术论文写作方法,课题研究报告写作方法、策划书等。
附注4:能力提升平台中的外语能力、数学能力模块、设计能力模块的课程清单请参见《研究生素养提升平台及能力提升平台课程设置》。语言能力模块,中文项目留学研究生必修3学分,入学参加汉语水平分班考试,确定语言能力模块(对应“外语能力”)的课程。
附注5:由导师指定或学院统一要求,补修若干门本专业本科课程,只计成绩,不计学分。
附注6:学生需参与科研团队学术例会,由指导教师考核认定。
来源:https://env.bjtu.edu.cn/cms/item/1951.html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通知本站客服(电话:400-900-8858,QQ:4009008858),本站将立即更改或删除。
(责任编辑:X15)
Copyright©2007–2024 www.100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圣才学习网 版权所有
全国热线:400-900-8858(09:00-22:00),18001260133(09:00-22:00)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