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考研一对一
圣才VIP会员,电子书题库视频免费看

空军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微生物学与病原生物学专业简介

扫码手机阅读
用圣才电子书APP或微信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也可分享给你的朋友。
评论(0

空军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微生物学与病原生物学专业简介


  第四军医大学微生物学教研室以已故著名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家汪美先教授为学科奠基人。本学科是国家首批硕士和博士学位授权学科;1989年即被国家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01年、2007年再次被评定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是国家“九五”、“十五”和“十一五”“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是基础医学博士后流动站组成学科及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组成单位;是国家病原微生物卫生应急实验室网络成员单位;是全军首批重点开放实验室。教研室党支部2008年被评为“总后先进基层党组织”,教研室于2007年、2008年和2009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学校“基层建设先进单位”。


  学科带头人


  1.徐志凯:现任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和总后“科技银星”。学术兼职主要包括中国微生物学会常务理事、全军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微生物学会人兽病原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病毒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分会常务委员、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审评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卫生部健康相关产品审评委员会委员、国家病原微生物卫生应急实验室专家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微生物学会理事长、陕西省医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生命科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医学会微生物与免疫学分会主任委员、陕西省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医学参考报》微生物学与免疫学频道副主编,《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热带医学杂志》、《微生物与感染》、《第四军医大学学报》等杂志的编委。主编专著1部、译著1部;主编、副主编全国统编教材3部、参编6部。发表教学研究论文25篇。已培养研究生62名,其中博士研究生30名,毕业研究生中已有18人晋升高级职称,其中10人担任了军内外相关学科的正、副主任。科研工作以汉坦病毒和结核分枝杆菌为主要研究对象。作为课题负责人,先后承担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重大专项(军队特需药)课题和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治”重大专项课题各1项,国家“863”课题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6项、军队重点课题3项、军队杰出人才基金课题1项。发表科研论文23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1篇。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


  2.吴兴安:现任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担任全军防生物危害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分会中青年委员,中国微生物学会分析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微免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军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常委兼秘书长,全军战创伤基础研究专业分会委员,陕西省微生物学会理事等学术职务。多年来一直从事汉坦病毒基因工程抗体及病毒结构基因与功能方面的研究,共发表论文50余篇。获得军队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院校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近5年来获得多项国家及省市基金课题资助。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国家海洋“863”课题分题1项;军队面上课题1项;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参加国家“863”课题3项;军队攻关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9项;军队基金课题2项等基金课题研究。辅导博士研究生4名、硕士研究生8名。


  3.张芳琳:现任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学术兼职主要包括中国微生物学会临床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微生物与免疫学分会中青年委员、陕西省微生物学会理事,《热带医学杂志》编委。先后负责国家“863”课题1项(副组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军队科研基金课题2项。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5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论文2篇。先后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学科队伍


  教研室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5人、高级实验师1人、讲师8人、实验师2人、助理实验室1人。教师队伍中9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


  教学工作


  教研室现承担研究生、本科生及专科生等15个轨道的教学任务,主要包括《医学微生物学》、《临床微生物学》、《微生物基因组学》、《细菌学》、《病毒学》、《真菌学》、《食品微生物学》、《单克隆抗体技术》、《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技术》等课程,并完成了《医学微生物学》网络课程建设。先后主编及参编专业教材30余部,发表教学论文60余篇,获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三项。《医学微生物学及相关实验技术》被评为“总后院校优质课程”。


  科研工作


  1.研究方向:① 重要病原微生物的基因与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研究;② 重要病原微生物感染与抗感染免疫的基础研究;③ 重要传染病的诊断、预防及治疗制剂的基础研究。研究对象主要涉及汉坦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乙型脑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结核分枝杆菌、布鲁菌等多种病原微生物。


  2.承担课题:自“十五”以来,先后承担并完成多项国家、军队及省部级科研课题,主要包括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重大专项(军队特需药)课题和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治”重大专项课题各1项,国家“863”课题7项,国家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8项,军队重点课题4项,合计获得资助经费3200余万元。


  3.研究论文及成果:近20年来累计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5篇。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陕西省科技成果一等奖2项。负责研制的“注射用抗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单克隆抗体“已完成三期临床试验,正在申报国家一类新药证书,“流行性乙型脑炎单克隆抗体治疗的实验研究”被评为“1997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之一。


  4.实验室:现有正常细胞培养室、感染细胞培养室、血清学实验室、病毒学实验室、细菌学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细胞免疫室、单克隆抗体室、免疫组化室、正常动物实验室、感染动物实验室、仪器室、暗室、清洗消毒室等各类专业实验室共20余间,总面积1000m2。拥有可从事分子病毒学、分子细菌学、细胞免疫学、分子免疫学、血清学、病毒分离培养、感染动物实验等研究的主要仪器设备,总值约1200万元。


  人才培养


  教研室已先后培养毕业博士研究生62名,硕士研究生75名,并有2名博士后出站。上述人员中已有53人晋升高级职称,大多数人已成为军内外有关单位的学科带头人或学术骨干。


  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1986年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点,1997年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2002年病原生物学科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现有专业技术人员8名,其中高级职称2人,博士导师1人。本室承担医学寄生虫学的教学工作,并长期从事人体寄生虫学和医学病毒学研究。近年来曾获国际基金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军队基金5项、学校基金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获军队科技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三等奖5项;发表科研论文80余篇,获国际专利一项,国家发明专利一项。获校级教学课题1项;获军队院校校级教学成果-等奖1项;主编专业教材5部、参编专业教材12部;发表教学论文9篇;获年度教学先进集体奖2项。


  现有PCR扩增仪2台、高速低温离心机、高速低温台式离心机、、二氧化碳孵箱(2台)、倒置显微镜、萤光显微镜、多孔细胞收集仪、酶联仪、进口微量电泳仪、电子天平、超声波细胞粉碎器、紫光扫描仪、进口液氮罐(3台)、显微摄像机等大型先进仪器,总值300余万元。


  教研室始终遵循“是人才,不埋没;有才能,尽发挥;老实人,不吃亏;去与留,不强迫。”的原则;努力营造“树正气,讲团结,出成果”的氛围。导师严格要求、定期检查;“老”带新,相互学习;教研室内经常汇报、交流;建立与出国人员、国内外同行经常性联系、交流。本室长期从事病原生物学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具有一定的特色,在国内、军内处于先进行列。


  研究领域


  1.疟原虫的研究:60年代初开始研究疟原虫的生物学特性,至今在疟原虫免疫学诊断、分子生物学诊断、疟原虫免疫机制、疟疾基因工程疫苗及DNA疫苗、疟原虫基因转染的研究等方面,多次获得TDR国际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目前主要通过疟原虫转基因及基因敲除技术研究疟原虫重要基因的功能。


  2.抗感染研究:在病毒性肝炎和肝硬化的分子发病机制、小鼠模型的建立、采用新的基因治疗手段进行肝炎病毒实验性研究,目前应用tet可调控系统和小鼠转基因系统研究重要基因的功能,疾病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法。同时研究针对HIV、HBV和肿瘤的隐性表位的疫苗,突破疫苗反应性弱的问题。


  本教研室现有正、副教授2名,博士导师1名,本教研室己培养研究生40名,其中博士生14名。





  来源:https://www.fmmu.edu.cn/yjsy/info/1043/1116.htm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通知本站客服(电话:400-900-8858,QQ:4009008858),本站将立即更改或删除。

  (责任编辑:X15)


小编工资已与此挂钩!一一分钱!求打赏↓ ↓ ↓

如果你喜欢本文章,请赐赏:

已赐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