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考研一对一
圣才VIP会员,电子书题库视频免费看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历年真题

温州大学2023年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回忆版)

扫码手机阅读
用圣才电子书APP或微信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也可分享给你的朋友。
评论(0

  温州大学2023年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回忆版)

  

  业务课代码:333

  

  业务课名称:教育综合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3小时


  考生须知:


  1.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其他纸上无效。


  2.答题时必须使用蓝、黑色墨水笔或圆珠笔作答,用其他答题不给分,不得使用涂改液。


  一、名词解释(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陈鹤琴“活教育”对“现代中国人”提出哪些要求?


  答:陈鹤琴是中国近代学前儿童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开创者。1919年,创办中国第一所实验幼稚园——鼓楼幼稚园,进行中国化、科学化的幼儿园研究,形成系统的、有民族特色的学前教育思想,主张“活教育”;1941年,创办《活教育》杂志,标志“活教育”理论和运动的形成。


  对于“做现代中国人”。要求:


  (1)“要有健全的身体”:为了改变身体羸弱、缺乏活力的民族传 统身心面貌,摘除“病夫”帽子,变只重心的教育为身心并重的教育,以健全的身体而为道德实现、学问追求和美满人生的基础和保证,并“应 付现代中国艰巨的事业”。


  (2)“要有建设的能力”:学校迫切需要培养学生的建设观念和建设能力,通过让学生在各种校内外活动和劳动中亲自动手,学习建设本领,体会建设的艰难和必需,以适应国家建设需要。


  (3)“要有创造的能力”:近数百年的专制统治和以科举为中心的 教育,扼制了民族素有的创造力,造成因循苟且的习惯。教育固需珍惜和诱导儿童本性中潜藏的创造欲望,以培养其探索和创造能力。


  (4)“要能够合作”:教育即需训练人自小具有团结合作精神,能舍小我成全大我,舍一己之个体成全国家民族之大体。尤其要紧的是,团体的形成不是靠专制力量的强聚,而是通过民主力量,靠个体内的高度的自觉认同。


  (5)“要服务”:基于对人社会性的认识,通过教育,克服人的利己本能,养成儿童服务社会的崇高德性,懂得服务,善于服务,否则就是失败的教育,也使人与动物相去不远。


  2.卢梭自然主义教育观中“自然人”的主要特征。


  答: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运动中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通过教育代表作《爱弥儿》,提出了以人的自由发展和自然教育为基础的培养新人,也就是“自然人”的教育理想,奠定了在教育史上的显赫地位。“自然人”的特征如下:


  (1)自然教育是针对富人子弟的,是针对专制制度下的社会及其戕害人性的教育发出的挑战。


  (2)“自然人”是自然教育的培养目标,即培养独立自主、平等自由、道德高尚、能力和智力极高、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


  第一,自然人是独立自主的人,他能独自体现出自己的价值。当时的“公民”,仰赖于专制社会,失去了自身独特价值。


  第二,在自然秩序中,所有人都是平等的;而在封建社会中,公民是有等级的。


  第三,自然人又是自由的人,他是无所不宜、无所不能的,而国家公民在社会中常常是某种专业化的职业人,囿于职业而失去自由。


  第四,自然人还是自食其力的人。无须依赖他人,能够适应社会生活,这是独立自由的可靠保证。


  卢梭对培养自然人的思想体现了其将儿童放在教育过程的中心,高度尊重儿童天性,是教育界一场哥白尼式的大革命。


  3.教育活动中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答: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活动方式。


  (1)教育者:参与教育活动,与受教育者在教学或教导上互动,对受教育者体、智、德、美、行(实践智慧与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产生影响的人,主要指教师。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领导者、设计者、引导者。通过教育者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和培养,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社会需要的人。


  (2)受教育者(学习者):参与教育活动、与教育者在教学与教导上互动,以期自身在语言、知识、智慧、学业、品德、审美和体魄等方面获得发展的人,主要是学生。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是社会中活生生的人,他们不仅把自己个人的需要、习性、兴趣、情感与诉求带入教育过程,而且也会在教育活动中做出自己的判断、选择、建构与评价。


  (3)教育内容:一方面是指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学习的前人积累的经验;另一方面是指教育者自身所特有的知识、经验、言谈举止、思想品质和工作作风,以及师生与生生探讨和交流所涉及的各种经验、见闻与事物。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与互动的纽带。它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是师生教学互动共同操作的对象,是引导学生学习与发展的精神资源。


  (4)教育活动方式: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学习教育内容所选用的交互活动方式。教育活动方式是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沟通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中介桥梁。它是动态、灵活多样的,在教育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总之,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教育系统。


  4.如何增强课堂教学吸引力?


  答: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需要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教学的新颖性和启发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利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悬念,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


  (2)加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要善于推陈出新,力求使教学内容具有新颖的知识,并提供不同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尽量避免内容和形式上的格式化。


  (3)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积极性。


  学生一般在主动学习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在被动学习活动中感到烦躁。而学习的主动性又往往是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操作实验和各种角色活动中发挥出来的。


  三、分析论述题(共4小题,每小题20分,共80分)


  1.颜之推儿童家庭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答:颜之推写出了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科书——《颜氏家训》,用以训诫其子孙,它是后世家庭教育著作的蓝本。


  (1)早教原因:一方面,儿童心灵纯净,可塑性强、容易受教育和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儿童受外界干扰少、记忆力好、精神专注。


  (2)教育内容:语言教育、道德教育和立志教育。


  (3)原则方法


  ①及早施教:幼儿教育及早进行,最好实行胎教,可塑性大。


  ②严慈相济:儿童教育应当做到威严和慈爱相结合,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③均爱原则:在家庭教育中应当切忌偏宠,应以同样的爱护与教育标准来对待。


  ④重视语言教育:语言教育要规范,重视通用语言,不强调方言。


  ⑤重视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包括以孝悌为中心的人伦道德和立志教育,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应以“风化”的方式进行,即通过长辈的道德行为的示范,使儿童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⑥重视体罚:严格的教育才能使子女成器。


  2.结合20世纪80年代后的国际课程改革发展趋势来谈谈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答: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和“以学生发展为本”。20世纪80年代后国际课程改革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有一致性,也有差异。


  (1)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20世纪后期国际社会开始广泛传播“终身教育”理念,培养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意愿的人,“终身教育”思想渗透在教育的方方面面,促进学校教育中的课程改革。


  (2)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是奠基工程,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课程改革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考虑到各地区的差异,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法》规定实施全国统一课程,确定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三类课程,为核心课程、基础课程和附加课程,其中附加课程考虑到学校地区的差异和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也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体现。


  (3)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未来社会需要高素质、具有广泛适应性、全面发展的人。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法》规定实施全国统一课程,确定义务教育阶段开设三类课程,美国《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加强中学五门“新基础课”的教育,中学必须开设数学、英语、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计算机课程,认为这些课程是现代课程的核心。这些课程的改革皆体现了面向未来的课程设置及对学生全方面发展的要求。


  (4)为了学生的个体发展。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承认学生是发展的、有潜力的、有差异的人,是活泼的、具有独立个性的人。美国1983年《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提高了教育标准和要求,要求小学、中学、学院和大学都要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和行为表现采取更严格的和可测量的标准。该报告过分强调标准化的测试成绩,导致忽视学生的个性培养;因教学要求过于统一,导致缺乏灵活性。


  综上,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为了学生的个体发展。


  3.材料:互联网飞速发展,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上课提问角度越来越刁钻,胡老师越来越难回答甚至回答不出来,他很困惑是不是自己真的老了,不适合当小学老师。


  结合材料,通过教师角色的角度,谈谈胡老师的问题出在哪?


  答:教师是学生发展的引领者,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职责,但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学生自己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自主学习,获取知识。也就是说,在互联网时代,对于教师的要求在不断提高。根据材料中的描述可知,胡老师存在的问题是:


  (1)教师角色转换不畅


  互联网飞速发展是不可逆的趋势,教师也需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转换自己的角色。教师不再单纯地只是讲授书本知识,作为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而是要成为终身学习者、读懂学生的分析师,能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帮助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主动适应技术变革,借助学习分析、知识图谱、数字画像等技术手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洞察学生的认知特征、优势潜能和学习偏好,为学生提供精准的学习方案。很显然,材料中的胡老师在遇到这样的问题时,角色并没有转变过来。


  (2)教师素养有待提升


  教师作为承担了教书育人的重要职责的人,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各方面素养,才能够更好地进行教书育人。信息、互联网时代,教师不再只是需要具有传统意义上的道德素养、文化素养等,还需要具有信息素养、创新素养等重要素质。材料中的胡老师在具体教育过程中针对遇到的问题,并没有想办法去进行提升,而是在想自己时都适合当老师,说明教师的素养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总之,社会在不断发展,作为社会当中的一份子,教师也需要不断提升自己来更好地适应教师这一个职业。


  4.案例:我有三条杠,老师很信任我,让我管班费,但是禁不住诱惑,拿十多块的班费买零食,老师催我交班费我交不出来,我很害怕,老师后面又催了我两次,然后就好像忘了一样不催我了,我既感到庆幸又懊悔,觉得自己做错了,后面找到去垃圾场拾荒挣钱的方法,把班费补上交给老师了,老师什么也没说,笑眯眯地看着我走了。


  如何培养学生知情意行整体和谐发展?结合案例


  答: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而学生的品德是由品德的知、情、意、行四个因素构成的,因而,德育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1)知、情、意、行的特点


  道德认知指人们对一定社会的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的理解和看法,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观。道德认知是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与前提。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知而产生的,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所产生的情感体验。道德情感是品德心理结构的动力机制。


  道德意志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道德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是一种巨大的精神。


  道德行为指人们在一定道德认知或道德情感支配下采取的行动。它是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集中体现,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客观指标。


  (2)德育要注意发挥知、情、意、行的整体功能


  注意全面性:促进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发展,使四者相辅相成,全面地得到发展,这样才能最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品德。


  注意多端性:德育过程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程式,既可以从知或情的培养入手,也可以从意或行的锻炼开始。


  注意针对性:在品德发展过程中,知、情、意、行四个因素的发展往往是不平衡的,导致各因素之间的不协调或严重脱节。所以,要针对品德结构中各因素发展不平衡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小编工资已与此挂钩!一一分钱!求打赏↓ ↓ ↓

如果你喜欢本文章,请赐赏:

已赐赏的人
最新评论(共0条)评论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