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金融学是否意味着将来进入高薪职业,金融学专业是否和想象中一样富有特殊教育投资意义?本文从金融行业分析管窥金融专业的热度,分析哪些原因让金融学专业的“热名”实至名归,又有哪些原因导致就业的“虚热”产生。
一、专业热度分析
金融学专业,近十年来一直排名前十的热门专业,很多考生将其视为敲开未来人生的金砖而对其执著不已。经济学**的中国人民大学,录取率徘徊在5.8%,报考人数却年年激增。综合类大学**的北京大学所属的经济学院与光华管理学院,录取率也在6%左右波动。复旦大学的录取率更低,在3%到4%之间。可见金融学专业以其特有的金色魅力和职场融通性颇受广大学子的热爱。去年有媒体将各大行业的薪酬做了排名,证券行业和银行业以**优势遥遥**,更将金融学专业的考研热情推向新高潮。
二、就业“虚热”分析
“虚热”一:
金融学专业≠金融行业
金融学专业是金融行业的敲门砖?这种想法大错特错。现实状况是:一方面金融行业并不刻意招收金融学专业的毕业生;另一方面金融学专业的毕业生也不一定青睐金融行业。
以2010年法国兴业银行在北京举办的管理培训生招聘会为例:招聘程序严格,竞争激烈,除去宣讲会、笔试、电话面试、现场面试以外,入围的候选者还必须在北京参加一天的集中面试。面试环节包括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个人陈述、结构化面试等多个环节,全程英文。最后经过十几轮的“折腾”之后,初定的待选名单中所包含的专业有环境工程、国际关系、教育学、国际贸易、英语、计算机科学、数学等,唯独不见金融学专业。
无独有偶,翻开招商银行去年管理培训生笔试名单,学生的专业五花八门,从天文学到历史地理学无所不包。目前只有极少数国企还特别注明所需专业,而很多外资银行、投资公司则反复强调人员专业背景的多样性。国内的银行招聘应届毕业生,所列的专业名单中金融学只是其中一项,而一些高端的管理培训生项目,干脆写明“不限专业”。
从择业角度分析,某**大学2010年金融学专业硕士毕业生的去向,三分之一的人选择公务员、国家事业单位,三分之一人选择非金融类大型国企,另外有少部分人去往教育机构、新闻媒体或者读博、出国,真正在银行、证券企业就业的人不足三分之一。用一个选择在某省级报社就职两年的毕业生的话说:“待遇尚可,职业路径明确,相比很多金融企业高业务压力和周期性风险波动的情况,我更偏好稳定轻松的工作。”金融学专业的就业领域并不仅限于金融行业,很多“过来人”在深入了解行业情况并结合自身的特点之后,往往有新的想法和职业规划。
此外,金融专业的分支众多,比如投资学、保险学、企业金融等。现实中每一个专业分支并非完全对应相关的行业和岗位。除了导师推荐或者自身有特殊途径以外,在公开招聘过程中,大部分金融单位并不是特别在意具体的学科分支方向,而是将其视作有一定的金融学基础背景统一招聘。
“虚热”二:
学金融就进外企
很多学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期望进入外企,但现实是,很多金融机构,尤其是那些知名企业,似乎更注重名校魅力。德意志银行的中国应届生招聘网站上,在填写个人简历的时候,教育背景一栏的下拉菜单上曾只有复旦、上交、清华、北大四所学校,而专业则不限。交通银行总行管理培训生只在清华、北大、复旦、上交、浙大、南京大学等高校招收应届硕士毕业生,也不限专业。
而几大名校名院系,包括原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院(现已并入清华大学),中国人大,北大光华管理和经济学院,上海财经大学等,这些院校的竞争异常激烈。
如2005年北大经济学院和光华管理学院两个学院的金融学专业报考人数合计达到1324人,实际录取86人,录取率仅6%。2006年该学院的复试分数线为404分,录取率不足5%。2007年光华管理学院录取率为5.42%,经济学院为3.35%。
这些名校名院系,每年的录取率偏低不说,考研分数之高也令人咋舌。如原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院的专业课考试内容是所有院校中考试范围最广的,也是**不指定任何考试参考书目的院所。从分数线来看,总分需达到380分以上才有把握进入复试。而且对数学成绩要求比较高,没有130分以上,除非其他几门考试成绩有竞争力,否则很难被录取。
基于以上原因,如果想进入高盛、摩根斯坦利、中金等**金融机构,首先需要通过激烈竞争进入名校,同时你的金融学背景在他们眼中并不是第一位考虑的因素。因而,大多数金融学专业的硕士还得脚踏实地,把求职目标放在那些普通金融单位上。
相关推荐:
点击查看 >>>2016年考研复试调剂指导专题
点击查看 >>>2016年考研成绩查询专题
点击查看 >>>2016年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