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211”对一些人而言是符号资本,但在另一些人那里却是不折不扣的符号枷锁。那些被埋没在符号深处的个体命运,最后毫无防备地被推向了概率论的死角。
又到了一年考研复试的季节,研究生调剂话题又成了舆论热点。一些高校有意设置调剂“门槛”,明确给出了“985”“211”这样的接受调剂条件。有的高校在调剂通知上直接规定“双985高校”,即本科就读学校和考研报考学校同为“985”大学才具有调剂资格。
踏上社会之前,考生们还没来得及做好心理准备去接受一种结构性的就业歧视,大学便已经在考研调剂问题上开始了一场并不陌生的歧视演练。大学里经常谈与社会“接轨”,可万万想不到是以这样的方式“接轨”。
诚然,“985”“211”大学的学生总体上优于其他考生,这一判断相信不会有太大争议。然而,这只是一个总体意义上的概率判断,不是一个**概念。用概率论来“指导”具体问题,向来都没有什么把握。对具体的个体而言,打着80%的概率幌子而给一个普通的生命下结论,单在思维方式上就是经不起推敲的。
其实,今天社会上流行的各种名目的歧视行为,不过是权力话语对个体命运的“概率裁决”,结果就是制造了某种范畴化的、区隔化的、**化的“结构性悲剧”。“985”“211”就是一种人为构造的区隔系统,正在悄无声息地加剧着一个时代的刻板思维。
从认知心理上讲,刻板思维是一种忽视个体差异的惰性思维。在刻板思维那里,人们不再需要复杂的推理和微观的探索,而是根据自己的固有看法直接判断。刻板思维的工作原理就是二元对立。整个过程省时省力,干净利索,没有丝毫拖泥带水。大脑最理想、最简易的工作方式就是“一刀切”,刻板思维无疑提供了一种彻底的二元对立方案。
在刻板思维的直接作用下,那些接受调剂的大学考官不再相信原本由自己亲手操盘的复试,而是把裁决的权力拱手交给了“985”“211”这些符号体系。明明准备了一场盛大的复试场面,最后还是不相信自己的眼光和判断,早早地便开启了自我放逐式的惰性思维模式,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之所以抛出“985”“211”这样的调剂条件,有学校解释说是出于招考效率的考虑。那问题就不一样了,大学毕竟不是买方市场,除了效率,不是还应有人文和情怀吗?
大学原本是倡导科学思维与人文话语的“道场”,但最终还是卸不下“985”“211”这些虚名。在这场面对每个具体命运的相遇中,还没顾得上打个照面,大学就已经毫无诚意地躲闪开来,留下一地的虚荣与傲慢。
在日常生活中,刻板思维大多时候是权力阶层的专断思维。“985”“211”对一些人而言是符号资本,但在另一些人那里却是不折不扣的符号枷锁。那些被埋没在符号深处的个体命运,最后毫无防备地被推向了概率论的死角。
2013年4月,教育部出台文件,明确规定在教育系统发布的一切就业招聘信息中,禁止出现985、211字眼。然而,今天的研究生复试调剂中,面对学生的身份歧视可以说是愈演愈烈。也许只有在看不见出身的初试考卷中,每个人才是公平的,
那些出身不好的人,通过个人的努力最后逆袭,这不就是一个标准的励志故事吗?跌倒了,还可以从头再来,因为风雨之后的成长从来都是那般壮美。多少这样的励志故事,让人握紧拳头,泪流满面。不会因为一次失败而将他彻底打入冷宫,给一个失败的人更公平的机会,这原本就是社会包容与社会文明的一部分。然而,多少人只愿意聆听故事里的美丽,却不愿面对现实里的故事,更不愿谱写并见证现实里的传奇,想想也是蛮残忍的。
**推荐:2016年考研:各地院校调剂信息汇总(>>>陆续更新)
2016全国各省市考研复试信息汇总<<<(持续更新中)
2016年考研成绩查询时间汇总(含34所高校)
要学习,就找圣才电子书APP:
摇一摇找学友,学习交友两不误。
听课看书做题,备考不用愁!
高清视频课程,哪里不懂听哪里。
掌上阅读,掌上做题,拍照识题。
还有更多功能,等你来发掘奇迹!
专题推荐:
点击查看 >>>2016年考研复试调剂指导专题
点击查看 >>>2016年考研成绩查询专题
点击查看 >>>2017年考研报考指南专题
点击查看 >>>考研考博电子书辅导资料
点击查看 >>>2017考研全套资料
点击查看 >>>经典教材名师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