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条件反射的规律
(一)二级条件作用
在已经有的条件反射的基础上,把条件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使它与另一个中型刺激相伴随出现,建立起一种新的条件反射,就叫做二级条件反射。
如:当狗学会了每当出现铃声,就分泌唾液的条件反射后,将灯光与铃声反复伴随出现,经过学习,狗见到光也会分泌唾液。
在二级条件作用中,不需要有生物意义的无条件刺激。借助二级条件反射,个体可以获得更复杂的学习。
(二)操作性条件作用
1、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习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借助迷笼实验,提出这一理论。
迷笼实验:饥饿的猫放进迷笼如图所示
结论:
学习实质——通过“尝试”在一定的情景和一定的反应之间建立某种联系。
在尝试中,会出现很多错误,通过环境给予反馈,得到强化的行为被留下,否则就被放弃,从而不断减少错误,使正确的联结得以保留。正强化促进行为,负强化或惩罚会削弱行为,此为“效果律”。
桑代克的迷笼装置
2、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
斯金纳设计了“斯金纳箱”,来研究动物的行为,并认为动物可以学会分化行为。他提出有两种类型的学习:
(1)应答性条件反射:反应由刺激情境引发,即经典条件反射。
(2)操作性条件反射:反应由有机体的自发行为得到强化后引起。
在日常生活中,人的大多数行为都是操作性行为。
其中强化是影响人的行为巩固和再次出现的关键因素。
如图所示:斯金纳箱
斯金纳箱
强化:
凡是能够使反应概率增加,或维持某种反应水平的任何刺激都可以叫做强化物,这一过程就叫做强化。
分类:正强化——刺激出现,行为概率增加或行为变得更稳固。
如食物出现可增加鸽子压杠杆次数。
负强化——刺激消失,行为概率增加。这时刺激多为厌恶性的,是有机体力图回避的。
例如白鼠受到电击,如果压杠杆,电击就会消失,那么压杠杆次数会增加。
强化方式的分类
各种强化方式的解释:
连续强化:每次出现反应后都给予强化。
间隔强化:隔一定时间或一定数量的行为后给予强化。
固定比率强化:每两次强化之间,间隔一定次数的反应。
变化比率强化:每两次强化之间,间隔的反应次数不固定。
固定时间强化:每两次强化之间,间隔的时间固定。
变化时间强化:每两次强化之间,间隔的时间变化。
(三)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关系
区别:
经典条件反射:行为是由刺激引发的、不自主的反应。
这些刺激来自环境,有机体不能够预测、不能控制。
如看到白大褂,就想到打针,所以感到害怕。
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是有机体为了得到某种结果主动做出的。
如婴儿因第一次发出“妈妈”的叫声,得到了爱抚,以后为了得到这种结果,会不断地叫“妈妈”。
联系:都要有强化,否则条件反射就会消退。
二、学习的认知理论
行为习得的认知理论与联结理论是截然不同的:
联结理论:认为行为是刺激引起的,只要研究“刺激-反应”这一关系就行了,而心理过程是黑箱,是不需要研究的。
认知理论:在研究人的复杂行为时,除了要关心个体可观察到的行为外,更要关心“刺激-反应”的中间过程,即刺激怎样引起反应和学习行为的内在机制。
(一)格式塔的学习理论——顿悟学习
苛勒在1913-1917年,研究了猩猩的行为,发表了著名的《猩猩的智慧》。
著名的“取香蕉”实验:猩猩开始不知道如何够香蕉,过一会,突然把箱子挪到香蕉下,把箱子摞起来,自己爬上去取到了香蕉,使问题获得解决。
结论:这种学习不是“尝试—错误”过程,而是一种顿悟学习。即学习是一种完整的过程,通过学习者对情境的重新组织来实现。
关于顿悟:
日常顿悟现象:“灵感”迸发,如玩猜字游戏、猜谜游戏,突然知道结果。顿悟总是让人感到欣喜。
顿悟规律:
(1)顿悟依赖于情境:当情境对答案有一定提示作用时,容易产生顿悟。
(2)顿悟产生后,可以重复出现:过一段时间忘记,还可以再次顿悟。
(3)顿悟可以迁移:猩猩学会用箱子够香蕉,也可以用竹竿来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