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
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
根据学习的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1、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1)接受学习:讲授者以定论的形式,把学习的内容传授给学习者。学习者“被动”接受,把学习的内容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在适当的时候能够提取出来或应用。
2)发现学习:讲授者不直接把学习内容教给学生,学生在内化之前,要自己去发现这些内容。学生的主要任务是“主动”发现,然后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2、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1)意义学习:用符号、文字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结构之间建立一种“实质性”和“非人为”的联系。
实质性:虽然可以用不同的符号来表达知识,但是它代表的意义是不变的。如等边三角形,可说成“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三个角相等的三角形”等。
非人为:联系是内在的,而不是任意的。如掌握了边、角概念之后,再学会了等边三角形概念,就会知道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是相等的。这种联系是必然的,不是人为的。
2、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2)机械学习: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没有理解学习符号的真实含义,只是在学习内容和已有的知识结构之间建立一种非本质的、人为的联系。如有的学生课堂上进行死记硬背,并没有真正的理解内容的含义。
第二节学习的理论
一、学习的联结理论
二、学习的认知理论
一、学习的联结理论
该理论认为学习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强调复杂行为是建立在条件联系上的复合反应。所以联结理论又叫做“刺激—反应”理论。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巴甫洛夫、桑代克、斯金纳等。
(一)经典条件作用
前苏联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提出“条件反射”的概念。(conditionalreflex)概念,后人称为“经典条件作用”(classicalconditioning)。
1、经典条件反射的形成
概念:
(1)无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刺激:
由刺激直接引起的、不需要学习的反应叫做无条件反应,对应的刺激叫做无条件刺激,这一过程叫做无条件反射。
如食物引起唾液分泌:属于无条件反射,其中食物为无条件刺激。
(2)条件反射和条件刺激:某种中性刺激与反应本身没有任何联系,当这种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相联系后,每当出现这种刺激,就会有对应的反应。这种过程叫做条件反射。中性刺激叫做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可叫做条件反应。
1、经典条件反射的形成
经典条件作用形成的三个阶段:
阶段一:无条件刺激无条件反应中性刺激无反应
(形成前)(肉)(分泌唾液)(铃声)
阶段二:中性刺激(铃声)
(形成中)+
无条件刺激(肉)无条件反应(唾液分泌)
阶段三:条件刺激(铃声)条件反应(唾液分泌)
(形成后)
如图所示:巴普洛夫的实验装置
巴普洛夫的实验装置
2、经典条件反射的规律
(1)习得
有机体学习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之间的联结关系的过程叫做习得阶段。
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之间有三种时间关系:
同时性条件作用: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同时呈现。
延迟性条件作用:条件刺激出现一段时间,未消失时,出现无条件刺激,然后同时消失。
痕迹条件作用:条件刺激先出现,消失一段时间后,无条件刺激才出现。
形成速度:延迟(0.5秒)>同时>痕迹或延迟时间增长
2、经典条件反射的规律
(2)消退
条件反射形成后,若得不到强化,条件反应就会逐渐减弱,直至消失,这种现象叫做消退。
例如:巴甫洛夫的狗学会了听到铃声,分泌唾液,但是如果每次铃声出现,都没有食物出现,那么以后听到铃声时,狗分泌的唾液会越来越少。
一个实验:条件反应的获得和消退
条件反应的获得和消退
2、经典条件反射的规律
(3)泛化和分化
泛化:条件反射形成后的初期,另外一些类似的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条件反应。
如狗对四声铃声形成了条件反射,那么对三声铃也会做出相同的反应。
分化:对有差异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如若对狗进行分化训练,狗会对三声和四声铃声做出不同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