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转录、转录后加工
★转录:生物体以DNA为模板,在RNA聚合酶催化下合成互补的RNA分子的过程
转录单位(transcription
unit):从启动子到终止子,被转录成单个RNA分子的一段DNA序列
★复制和转录的相同点
1都以DNA为模板
2原料为核苷酸
3合成方向均为5′→3′方向
4都需要依赖DNA的聚合酶
5遵守碱基互补配对规律
6产物为多聚核苷酸链
★复制和转录的区别
作为RNA合成模板的链称为反意义链(模板链/负链);与其互补的链称有意义链(编码链/正链) 原核生物RNA聚合酶(RNA
polymerase ) 全酶 = 核心酶(α2ββ’)+ σ因子
1, α亚基决定转录的基因
2, β亚基在5’
→3’方向上延长多核苷酸链
3, β’亚基结合DNA模板
4, σ因子识别“启动子”并与之结合
真核的RNA聚合酶
酶
转录产物 鹅膏蕈碱敏感性
RNA聚合酶Ⅰ 大部分 rRNA 不敏感
RNA聚合酶Ⅱ
hnRNA 敏感
RNA聚合酶Ⅲ
tRNA、
5srRNA 、snRNA前体
中度敏感
★启动子:RNA聚合酶识别、结合并起始转录的一段高度保守性DNA序列
★原核生物启动子结构
-10区:TATA区(Pribnow
box),RNA聚合酶的牢固结合位点 -35区:TTGACA区,与RNA聚合酶的σ因子相互识别
-35 和-10区域之间的间隔17bp最佳。不影响转录起始但对转录效率十分重要 (大肠杆菌RNA聚合酶全酶所识别的启动子区) 图
★真核生物启动子
RNA聚合酶I的启动子
1.核心启动子(core
promoter),由-45~+20位核苷酸组成,单独存在时就足以起始转录。 2.由-170 ~ -107位序列组成,称为上游调控元件,能有效地增强转录效率 3.转录成rRNA
RNA聚合酶Ⅲ启动子
1.负责转录的是5SrRNA、tRNA和某些snRNA
2 .5S
rRNA和tRNA基因的启动子是内部启动子(internal
promoter)位于转录起始位点的下游 ,都由两部分组成
3.第三类启动子由三个部分组成,位于转录起始位点上游
RNA聚合酶Ⅱ启动子
1 起始子:转录起始的第一个碱基多为A,两侧各有若干嘧啶核苷酸
2
TATA box: -25~ -35区含TATA序列,是转录因子与DNA分子结合的部位,使转录精确地起始 3
CAAT 框:-70 ~ -80区含CCAAT序列,控制转录起始的频率
4
GC box:-80 ~ -110区含有GCCACCC或GGGCGGG序列,控制转录起始的频率 增强子(enhancer):使和它相连锁的基因转录频率明显增加的DNA序列 ①增强效应明显但与位置和取向无关 ②核心序列:TGTGGGTTTGG
③没有基因专一性但有严密的组织和细胞特异性 ④许多增强子还受外部信号的调控
终止子(terminator) :DNA分子中终止转录的核苷酸序列 。 1.不依赖Rho (ρ)因子的转录终止 2.依赖Rho (ρ)因子的转录终止
依赖因子的终止:有些终止位点不形成强的发夹结构,需用ρ蛋白来帮助转录终止因子::六聚体蛋白、水解各种核甘三磷酸促使新生RNA链从三元转录复合物中解离出来,从而终止转录。
★原核和真核生物转录启动子的比较
1原核启动子结构类型少,真核生物每种类型的RNA聚合酶均有自己的启动子 2原核启动子与真核生物RNA聚合酶II的启动子更接近,其基本功能单位由起始子和TATA保守区组成
3原核与真核生物RNA聚合酶II转录起始点第一个碱基均为嘌呤碱
4原核启动子范围较小,真核生物RNA聚合酶II的调控区域较大
5除Pribnow
box外,原核启动子上游只有Sextama box,真核除含有CAAT
box还有GC框、八聚体框和增强子等
原核生物的转录 1转录起始:
①核心酶在σ因子的参与下,与模板DNA接触, 生成非专一性的,不稳定的复合物在模板上移动 ②起始识别:σ亚基发现识别位点后,
与-35区序列结合形成一个封闭的启动子复合体“酶-启动子二元复合物” 转录起始分为三步:
RNA聚合酶结合到识别位点上 移动到起始位点上
建立一个开链式启动子复合物
③全酶紧密地结合在启动子的-10序列处,模板DNA局部变性,形成“开放的启动子二元复合体”
④酶移动到转录起始点,第一个rNTP转录开始, σ因子释放,形成“酶-启动子-rNTP三元复合体”
2 RNA链的延伸
①核心酶向前移动, NTP不断聚合,RNA链不断延长
②核心酶覆盖双链DNA和RNA复合物,向前推进,边解开螺旋边释放出新合成的RNA链,已经转录的区域中分开的DNA链又重新形成双螺旋 RNA链延伸的暂停。
1
RNA聚合酶在DNA上的移动速度不均匀,在经过富含G.C 的序列 8-10个核苷酸后,发生暂停。 2 在RNA链的终止和释放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3 转录终止。
①酶停止向正在延伸的RNA链添加核苷酸,开放三元复合物解体。 ②终止既需DNA上可识别的终止序列,也需RNA产物的发夹结构 ③两类终止子:依赖与不依赖ρ因子的终止子
真核生物的转录
1 三种RNA
pol识别不同启动子。
2 转录起始过程需要很多转录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 TF )参与,按一定顺序与DNA形成复合物,协助RNA
pol定位于转录起始点
3
RNA-pol前移处处都遇上核小体,转录延长过程中可以观察到核小体移位和解聚现象 真核生物转录的终止 爪蟾转录终止位点:
T2、T3均含有7个碱基的保守序列5’—GACTTGG—3’
T2是前体rRNA转录的初始终止位点 T3是“失败-保险终止位点”
转录的抑制作用
阻断、抑制或干扰RNA的代谢过程,最终抑制转录的一类化合物 1嘌呤或嘧啶类似物:巯基嘌呤、氟尿嘧啶
2通过与DNA结合改变模板的功能:烷化剂、放线菌素、溴乙锭 3与RNA酶结合影响其活力:
利福平/利福霉素—与原核细胞RNA聚合酶的β亚基非共价结合,阻止RNA转录的起始 α鹅膏蕈碱—真核生物RNA聚合酶Ⅱ的抑制剂
转录后加工及其机制
转录后加工:将各种前体RNA分子加工为成熟的各种RNA
顺反子:与多肽链相对应的DNA片段连同启动部位和终止部位
原核生物mRNA为多顺反子,即几个结构基因,利用共同的启动子和终止信号经转录成一条mRNA。 真核生物mRNA为单顺反子,即只含一个基因,一个mRNA分子编码一种蛋白质分子。
原核生物转录产物的加工
1,mRNA: 转录生成的初级转录本mRNA不需经过复杂的加工过程即可表现功能。多顺反子mRNA在RnaseⅢ的催化下裂解为单个的顺反子 2,rRNA的加工:
①E.coli 的rRNA有三种:16S,23S和5S。 ②初始转录物多为多顺反子 rRNA转录后加工包括:
1剪切: 前体被RNaseⅢ、RNaseR等剪切 2修饰:修饰酶进行碱基修饰
3装配: rRNA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核糖体的大、小亚基
3,tRNA的加工
①tRNA 初始转录本是多顺反子
②加工包括:
A核酸内切酶在tRNA两端切断
B核酸外切酶从3’端逐个切去附加顺序 C在3’端加上-CCA-OH
D核苷酸的修饰
参与tRNA后加工的酶
1, RNAaseP:内切核酸酶,负责切割所有tRNA分子的5‘端。识别tRNA的空间结构
2
RNAaseD:外切核酸酶,使Ⅰ型 tRNA露出CCA端。RNAaseP 存在时 RNAaseD可达最大活性
3
tRNA核苷酸转移酶:以ATP和CTP为前体,催化 tRNA(Ⅱ型)的3’端生成CCA;CCA末端常丢失,该酶有修复作用;识别tRNA的空间结构,无种属特异性
4
RNAase Ⅲ:与RNAaseO、RNAaseP2的功能相似,负责切开间隔序列
真核生物转录产物的加工 1 mRNA前体的加工
①5’端形成特殊的帽子结构
②3’端切断一段序列并加上poly
A尾巴 ③通过剪切去除由内含子转录来的序列 ④链内部核苷酸甲基化
⑤真核生物转录产物的加工
1) 5’端加帽 帽子的三种类型:
帽子0(Cap-0) m7GpppX(共有)— m7G;N7—甲基鸟苷
帽子1 (Cap-1)m7GpppXm
— 第一个核苷酸的 2’-O 位上产生甲基化 帽子2(Cap-2) m7GpppXmYm — 第二个核苷酸的 2’-O 位上产生甲基化 42
5’端帽子结构的重要性:
a. 翻译起始的必要结构,为IFⅢ(起始因子)和核糖体对mRNA的识别提供信号 b. 增加mRNA的稳定性,保护mRNA 免遭5’外切核酸酶的攻击 c. 运输,有助于mRNA越过核膜,进入胞质 2) 3’端加尾
a、 大多数的真核mRNA 都有3’端的多聚尾巴(polyA),约为200bp。 b、 AATAA序列是加polyA尾信号。
★3′polyA尾巴的功能
1与mRNA从细胞核转送到细胞质有关 2稳定mRNA结构,保持生物半衰期 3与真核mRNA的翻译效率有关:①缺失可抑制体外翻译的起始 ②含 poly(A) 的mRNA 失去 poly(A) 可减弱其翻译
2.
rRNA前体的加工
初始转录本为45S前体,18S,5.8S和28S 是一个转录本
5sRNA前体独立于其他三种rRNA的基因转录 前体rRNA与蛋白质结合,然后再切割和甲基化
3.
tRNA前体的加工
①真核的前体分子tRNA是单顺反子,成簇排列,基因间有间隔区; ②前体分子两端都有附加序列需核酸内切酶和外 切酶切除; ③3’端加CCA ;
④tRNA的前体分子中含有内含子需切除; ⑤碱基修饰
RNA的剪接
RNA剪接(RNA
splicing) :一个基因的外显子和内含子共同转录在一条转录产物中,将内含子去除而把外显子连接起来形成成熟RNA分子的过程
1 内含子(intron) — 成熟RNA的序列中不出现的序列
2 外显子(exon) — 在断裂基因及其初级转录产物上出现,并表达为成熟RNA的核酸序列 内含子的分类
1.Ⅰ类内含子 — 含有中部核心结构(细胞器基因、核基因 )
2.Ⅱ类内含子 — 不含有中部核心结构(细胞器线粒体基因、核基因 ) 3.Ⅲ类内含子 — 具有 GU-AG 特征的边界序列(核基因mRNA前体 )
4.IV类内含子 —
tRNA基因的内含子(位于 tRNA 的反密码环上) 第I类含子的剪接—
rRNA的自我剪接
1结构特点: ①边界序列 5’U-G 3’ ②有由保守序列形成的二级结构 2剪接特点:
A自我剪接:主要由转酯反应构成,完全由内含子自身完成
B形成明显的二级结构:产生适于剪接反应的构象和活性位点,在G参与下完成剪接反应 第Ⅱ类内含子的剪接 结构特点
(1) 边界序列 5’ GU-AG; (2) 二级结构:
a. 有6个茎环结构, b. 分支点序列
剪接特点 1)自我剪接 2)反应需要一价和二价离子,不需能量 第Ⅲ类内含子的剪接—
hnRNA的剪接 剪接特点:
a. 剪切过程和Ⅱ类内含子十分相似,
b. 本身不能形成二级结构,依赖于snRNPs进行剪接 结构特点:
1)边界顺序:符合GU-AG法则。
2)分枝点顺序:内含子3′端上游18-40nt处,Py80NPy87Pu75APy95,A具有2’-OH。 3)内含子5’端有一保守序列5’GUAAGUA3’,和剪接体中U1
snRNA的5’端的3’CAUUUCAU5’互补。
第Ⅳ内含子的剪接—
tRNA的剪接 结构特点:
1)位置相同,都在反密码子环的下游3’;
2)内含子和反密码子配对形成茎环。
3)不同tRNA的内含子长度和序列各异,14-46bp 剪接特点:
(1) 没有边界序列,也没有内部引导序列;
(2) 剪切反应的识别信号是 “三叶草” 的二级结构; (3) 不是转酯反应。
(4) RNase异体催化剪切内含子
1.前体tRNA在核酸酶作用下,切除内含子序列,生成两个半分子tRNA
2.反密码子环形成
3.在RNA连接酶作用下生成成熟tRNA分子
4.顺式和反式剪接
A顺式剪接—在同一个基因内,切除内含子,连接相邻的外显子 B反式剪接—不同基因的外显子剪接
RNA编辑(RNA
editing)—在初级转录物上插入、剔除或置换一些核苷酸残基而改变遗传信息的基因调控方式,是转录后发生的另一个重要事件。
更多考研相关资讯,请关注圣才考研网。
Copyright©2007–2024 www.100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圣才学习网 版权所有
全国热线:400-900-8858(09:00-22:00),18001260133(09:00-22:00)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