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考研一对一
圣才VIP会员,电子书题库视频免费看
您现在的位置: 圣才考研网 > 【章节习题】

体育硕士复习资料3

扫码手机阅读
用圣才电子书APP或微信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也可分享给你的朋友。
评论(0
第二章  体育课程
一、体育课程的含义。
1、定义:在学校的指导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身体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为了使学生能在身体、运动认知、运动技能和情感与社会方面和谐发展而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2、体育课程特性。
(1)实践性。体育课程必须通过身体实践活动,提高身体质量。通过实践活动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养成自觉锻炼的良好习惯。
(2)整体性。根据体育规律,实现体育课程目标,要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有机结合。
(3)社会性。体育教学过程中就出现小集体、小社会现象。
(4)差异性。由于手段学生身体条件、性别等条件影响,所以教学要因人而宜、因地而异。(5)非阶梯性。许多内容和手段没有明显的阶梯性本身很难分出现后。
(6)复合性。体育课程融合知识、技能、身体、精神、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二、体育课程编制。
1、课程编制:(1)经过设计的各种学程和教育活动方式,将他们提供给教育机构的人们,作为进行教育的方案。(3)是实践性的事业,不是理论性研究。(4)为了达到教育目的体系,不是为了解释现存现象。(5)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
(一)体育课程目标。
1、体育课程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依据教育目标的总要求,指导各级、各类学校进行体育课程编制的准则,也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准则。目标内容不只是体育目标的重复,对体育教学目标的概括,既要体现社会需要和个体发展,又要负荷体育教育学科特点。
2、体育课程目标具体包括;
(1)增强体质(基本目标),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知识和运动能了。目的:提高学生理解、应用体育与运动能力,掌握健身方法,为终身参与提高方法和准备。
(2)培养运动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习惯。抓住学生兴趣和爱好,是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关键。
(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体育活动具有社会活动中一些显著特点,体育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促进社会化。
(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体育是增进健康的一个良好的手段和过程,它将成为小康社会人们休闲生活的重要部分。
(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生活态度。体育作为育人的内容和手段,可以鼓舞和激励学生体育精神,促进学生形成乐观生活太度。
3、体育课程的内容。包括:体育知识与技术、运动参与、体育活动经验。
(1)体育知识与技术类。指间接的、传统的、科学的体育文化内容体系。传统运动项目:球类、体操、田径等。运动与外界关系:开放式、封闭式。运动结果判断标准:评分式、计数式、计时式、测量式。
(2)运动参与类。解剖部位:上肢、下肢、全身运动。基本方式:走、跑、跳、投、攀登等。情感:接触与接受、爱好与兴趣、自愿与自觉等。人数:个人和集体。
(3)体育活动经验类。素质:速度、灵敏、力量、耐力、柔韧。防病治病:养生、健身、防病、治病、康复。新陈代谢:有氧、无氧运动。
3、体育课程选择的标准。
(1)要符合课程目标要求。应根据课程目标要求,在分析不同课程内容的多种功能及对现实课程目标的作用基础上,科学选择体育课程内容。
(2)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体育活动,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索体育知识、技术。
(3)适应学生实际运动水平,使其通过努力能够完成。过于简单,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产生厌烦;过于复杂,学生望而生畏,丧失信心。只有适应,才有信心,有努力的动机和愿意。(4)与学校特点相适应,充分发挥学校体育课程现有资源。
(5)贴近学生生活,便于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区中运用。
4、体育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就是对体育课程内容妥善加以设计和合理编排的过程。
(1)教学功能和育人功能相统一。《体育课程标准》改变以前按运动项目划分内容的做法,将课程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两条线贯穿:一、传承体育运动文化的教学功能。二、增进学生健康育人功能。
(2)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相统一。逻辑顺序:根据体育课程内容本身的系统和内在联系来组织课程内容。心理顺序: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来组织课程内容。
三、体育课程发展历史经验和改革趋势。
(一)历史经验。
(1)体育课程的世界性和民族性。①其设置及其内容,是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是经济和社会状况的一种反映和缩影。因此,其演变发展不能脱离社会变革趋势。西方近代体育课程是社会化大生产和民主制度的产物,代表社会发展方向。②世界性要与本国传统和现实相结合。而本国传统和现实以世界性为目标。
(2)体育课程发展演变多因素制约性。①社会经济制约着教育和学校课程,教育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因素。因此,生产力发展和经济水平,是人类社会活动,包括教育活动最基本的原动力和决定因素。②体育课程不能超越特定的政治范畴。
(3)体育课程发展演变的内在逻辑性。体育课程发展受到社会、国家需要、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体育学科自身知识体系的影响。体育课程是体育教育的核心,其产生发展条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提供的。
(4)体育课程的发展社会制约性和历史局限性。体育课程不能超越特定历史发展阶段,他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其还会受到社会和国家的影响。所以改革要考虑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现实条件,从本国实际出发。
(5)体育课程演变过程中的钟摆现象。指统一性的课程和多样性的课程,二者之间不断互为消长、互为更替。体育课程的发展不是对旧的体育课程彻底的否定,而是继承中的否定,是否定中的继承。
(6)体育课程发展的动态性与阶段性。体育课程正式产生于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规定的体操课。体育课程的演变发展是一个不断自我更新的、动态的、阶段的发展过程,既要立足于创新,更要用历史的观点、发展的眼光,谨慎地审视体育课程的历史、现在和未来。
(7)体育课程的统一性和灵活性。他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忽视灵活性,学生最大发展受到影响,忽视统一,体育教学质量不能得到保证。统一主要指:课程开设、目标、教学时数、教学内容、考核内容、要求。我国是统一有余,灵活性不足。1956年第一部教学大纲,1992年衣服教育体育教学大纲。
(二)改革趋势。
1、完善课程体制,增强体育课程方案的适应性。体育课程方案:国家、地方教育机构用于指导课程编制和安排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督导和评估教学的依据,有体育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组成。国家单一垄断课程方案的缺点:统的过死,缺乏灵活,限制了各地区、学校课程计划多样性。1999年6月《-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制。特点:把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社会需要与学生发展、国家统一的教育目的和学校特有的办学宗旨、教师统一执行国家课程与教师亲自设计校本课程辨证地结合起来。目的:
解决传统课程体系和内容脱离社会发展、地方需要和学生成长的弊端,加强课程实践性,促进教材的多样化和本土化,达到课程目标的多元化。
(2)课程的教学功能与育人功能紧密联系。学校体育课程目标应是多元的,不仅以掌握体育技术手段为目的,还应突出以运动为手段达到育人的目的,发挥体育课程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3)开发课程种类,优化课程结构。新课标对学生如何掌握和获得知识过程和方法予以关注。以前只注重结果。
(4)课程教材多样化。不是说教材种类和数量越多越好,主要强调不同教材的特色、角的的创新、教材的适应性。
(5)课程内容组织的现代化、生活化。
(6)课程评价强调促进学生发展。
 

小编工资已与此挂钩!一一分钱!求打赏↓ ↓ ↓

如果你喜欢本文章,请赐赏:

已赐赏的人
最新评论(共0条)评论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