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
【考试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了解心理学形成史上影响较大的著作和人物;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心理学、心理过程、心理现象、个性心理特征、认识过程、意志过程、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观察法、心理测验法和个案法;掌握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关系,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意义和研究方法;熟悉和掌握心理学主要流派的代表人物和观点。
【大纲内容与重点】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可以从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被认为是西方心理学史上第一部论述心理学思想的著作。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建立,自此心理学就真正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了。因此,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在其《心理学纲要》中写道:“心理学虽有一长期的过去,但仅有一短期的历史。”
从学科性质上看,心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关系的边缘科学。
二、人的心理现象
人们通常从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去研究心理现象,心理过程探讨的是人的心理的共同性,个性心理特征探讨的是人的心理的差异性。心理现象是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统一体。
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具体而育,是指在客观事物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它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认识过程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表象、想象、思维、记忆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或关系的过程。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表象是指在感知基础上形成的事物影象。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加工改造而建构新形象的过程。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情绪和情感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产生的态度的体验。意志是自觉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过程。
注意是人在各种心理活动中伴随着的一种心理状态。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因为注意的自身状态并不反映任何事物及其属性。它是伴随着其他心理过程而存在的一种心理特性,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是各种心理过程的共同属性。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之间的关系,首先,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基础。情感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并随着认识过程的深化而不断变化发展。其次,情感过程也反作用于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既可以提高认识活动的效率,起到积极作用;也可以降低认识活动的效率,起消极作用。
认识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关系,首先,认识过程是意志过程的前提。因为在意志活动中,行动目的的确定,人为实现目的而采取的方法和手段,以及意志决定的执行,都依赖于认识过程,其次,意志过程影响人的认识过程。意志使人在认识过程中更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不断克服困难,使认识更加深入。
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关系,首先,情感过程对意志活动有一定的影响。情感可以成为意志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的阻力。积极的情感推动或支持人的意志活动,而消极的情感则阻碍或削弱人的意志活动。其次,意志可以调节人的情感。意志坚强的人可以控制消极的情感,不畏困难,在逆境中干出一番事业来。
总之,认识、情感和意志是统一的心理活动的三个相互联系的过程。人所发生的任何心理活动,通常既是认识的,又是情感的,也是意志的。认识、情感和意志在实际活动中是密不可分、彼此渗透的。
人的认识、情感和意志过程是人们所共有的心理过程,当这些过程具体表现在每个人的身上时却有较大的个体差异。这些个体差异的表现称之为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其中,能力是指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是个人典型的稳定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特征。性格是指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是在人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联系。
总之,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相互制约关系,从整体上反映着人的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和差异规律的辩证统一。
第二节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和意义
一、心理学研究的任务
总的来说,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就是要探索心理规律。影响人的心理的因素主要有三类:第一,环境因素,就是周围所接触到的事物变化;第二,机体因素,如体温高低或饥渴等;第三,心理因素,即心理对心理的影响。所谓探索心理规律,也就是要研究这三类因素的变化与心理变化之间的确定关系。
’
二、人的心理的实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心理的实质是: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的心理现象就其物质载体来说,它是人脑按一定活动方式产生的,人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也就是说,心理必须依附于人的大脑,产生心理活动必须借助于人脑的系统结构和机能而实现。
2.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人的心理就其产生的源泉来说,它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反映,是客观现实与物质的脑相互作用的结果。印度狼孩的真实事件告诉我们,仅仅具有人类的大脑,脱离了人类生存的客观现实,人的心理也是不可能产生的。
三、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1.研究心理学的理论意义。首先,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心理学依据,同唯心主义作斗争。其次,心理学的研究对邻近学科如文学、艺术、管理学等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第三,心理学是教育科学的基础理论。
2.研究心理学的实践意义。首先,根据心理规律去影响人的心理。其次,能够更有准备地对待人的心理。最后,使心理因素发生最佳的影响。
第三节 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一、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心理学研究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方法论和指导思想。具体而
言,心理学研究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即实事求是原则。客观地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应该具备下列条
件:①所研究的心理或行为应该是可以观察的;②所研究的心理或行为应该是可以测量的。
2.发展性原则。人的心理的发展与其他事物的发展一样,是矛盾运动的结果。心理学研究遵循发展性原则,就是将人的心理活动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在发展中研究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上心理的发生和发展。在发展中研究心理活动时,不仅要求阐明人已经形成的心理品质,而且还要求阐明那些刚刚产生、处于形成状态的新的心理品质。后者对于研究学生的个性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新的心理品质的出现展示了进一步发展的前景,预示着未来可能出现的心理特点。
3.系统性原则。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事物或现象运动变化和普遍联系的观点在心理学研究上的运用。系统性原则要求把人的心理现象看做是一个相互联系、整体的动力系统来加以考察和研究,必须研究各个心理过程、心理特征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不应把任何心理现象看做是孤立的、静止的非系统状态。
4.教育性原则。这是指在进行心理研究时,研究的选题、使用的方法和程序不应损伤被试的身心发展,而应该符合教育的原则。也就是说在设计研究时要考虑到是否有利于被试的身心健康、有利于被试的心理发展、有利于教育这一重要问题。尤其是青少年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更应注意,因为青少年儿童的心理正处于发展成熟之中。
二、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一)观察法
1.观察法的概念。观察法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2.应用观察法应遵循的原则。①观察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周密的计划,对拟观察的行为特征,要有明确的界定。观察必须是系统的,而不是零碎的、偶然的。可采用时间取样的方式进行观察,即在不同时间内,每次以比较短的时间对同一类行为进行多次重复观察。③观察时必须随时做记录。不能用推测与描述来代替事实。④应该在被观察者处于自然状况下进行观察。
3.观察法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1)观察法的优点:观察法是对被观察者的行为进行直接的了解,因而能收到第一手资料。由于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不为被观察者所知,他们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较少或没有受到“环境的干扰”。因此,应用这种方法有可能了解现象的真实状况。尤其是在需要了解行为的自然状态或对一些隐秘行为进行研究时,其他方法难于取代。
(2)观察法的不足:①在自然条件下,事件很难按严格相同的方式重复出现,因此,对某种现象难以进行重复观察,而观察的结果也难以进行检验和证实;②在自然条件下,影响某种心理活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用观察法得到的结果,往往难以进行精确的分析;③由于对条件未加控制,观察法可能出现不需要研究的现象,而要研究的现象却没有出现;④观察容易“各取所需”,即观察的结果容易受到观察者本人的兴趣、愿望、知识经验和观察技能的影响;⑤观察积累的资料只能说明“是什么”,不能解释“为什么”。因此,由观察发现的题还需要其他研究方法做进一步的研究。
(二)实验法
1.实验法的概念。实验法是指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去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在实验中,研究者可以积极干预被试者的活动,创造某种条件使某种心理现象得以产生并重复出现。这是实验法与观察法的不同之处。
应用实验法进行研究时,需要考虑三个变量:一个是自变量,也叫独立变量。另一个是因变量。第三个是无关变量
2.实验法的三个特点:第一,在实验中主试处于主动地位,可以有计划地引起或改变某种需要研究的心理现象,而不必消极的等待它们的自然出现。第二,实验者可以在实验中消除或抵消无关变量的影响,使自变量按研究者的计划改变,从而考察因变量的变化,这样,可以精确地确定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第三,由于实验法可以反复验证,所以,它能揭示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
3.实验法的种类。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法的优点:实验结果客观可靠,能够精确的测定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这种方法不足之处在于目前还不能对一些复杂的心理现象如性格进行有效的研究。此外,研究情境的人为因素较大,往往离实际情况较远,所以,影响了研究结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自然实验法是指在日常生活条件下,对某些因素加以控制或改变去研究人的心理的方法。
自然实验法的优点:实验者可利用实际的生活情景来研究心理活动的变化规律,被试处于自然状态,所得的结果比较切合实际,可以有效地应用于实践。自然实验法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实验室实验中的明显的人为因素。它的不足之处是实验情景不易控制,容易受无关变量的影响。
(三)测验法
1.测验法的概念。测验法是指通过标准化测验来研究个体心理或行为差异的一种方法。
2.测验法的优点。①测验法所使用的标准化测验编制十分严谨、效果可靠。②测验法是一种定量化程度很高的方法,施测容易控制,结果处理方便,可以得到较为客观的数据资料。另外结果处理也十分方便。③测验法有设立好的常模,可以直接进行对比研究。④测验法是一方便省力的方法
3.测验法的不足之处。①测验是一种间接测量,即通过对行为的测量,来推断要测量的心理。如果行为样本未选准,项目所引起的反应就难以推断所要测量的心理。②测验不可避免地受到经验和文化条件的影响。③测验法对施测者要求较高。他们应该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较熟练的测验技能,熟悉测验手册的各种要求。④测验法难以进行定性的分析。⑤测验法难以提示变量之间的因果联系,使用灵活性差。
(四)调查法
1.调查法的概念及特点。调查法是指同时向一个总体的有代表性的样本问一些同样的问题。被问问题的人称为调查的回答者。调查法有以下五个特点:第一,调查法是一种间接收集资料的方法。第二,调查法是在自然进程中收集资料,而不像实验法那样,主动操纵、控制或改变情景和变量,因此,它不能确定现象或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第三,调查法基本不受时间、空间条件的限制。第四,调查法涉及的范围广,搜集资料速度快。第五,调查结果的可靠性依赖于回答者的合作。
2.调查法的具体方式。
(1)谈话法,也称访谈调查法。研究者根据事先拟好的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以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调查,借以了解被试的某些心理特点。根据访谈内容和过程有无统一的设计、要求、有无一定的结构,可分为结构访谈和非结构访谈;根据访谈时是否借助一定的中介物,可分为直接访谈和间接访谈;根据访谈对象的特点,还可分为一般访谈和特殊访谈。
(2)问卷法。这是一种间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方法。它根据研究目的,以书面形式,将所要搜集的材料列成明确的、应回答的问题,控制被试回答的范围或将答案框定在卷面上,要求被试任择其一作答,然后对回答结果再进行分析研究。问卷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能在较大范围内进行调查研究。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不足:发出去的问卷回收率比较低时,就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就科学的研究方法而言,问卷不是一种很严密的方法,但作为对问题的初步了解,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线索还是很有价值的。
(3)活动产品分析法。这是指通过分析活动产品如日记、信件、自传、文稿、著作、绘画、模型和其他创制作品等来研究被试心理特点的方法。
(五)个案研究法
1.个案研究法的概念。对单一研究对象的某个或某些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的方法,也称个案法。它可以对一个人的心理发展过程进行比较系统、全面的研究;也可以对一个人对某一心理活动的发展进行研究;或对某几个人同一心理活动的发展进行研究。个案法是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医学心理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研究方法。
2.个案研究法的优点。第一,由于是个别地研究一个或几个对象,便于对他们进行全面、系统、深入地了解。第二,在个案追踪过程中,根据需要适当结合其他方法,可以考察人的行为发展的过程,探讨发展阶段的过渡及其发展与环境教育因素的关系。
3.个案研究法的不足之处。第一,由于个案研究的是个别对象,所获结果缺乏代表性,即使是多个个案材料,要用以说明总体时也需要特别慎重。第二,有些个案在进行个案研究时尽可能要找到正常值的参照标准。第三,个案法一般是对个别对象进行非控制性观察,所提供的材料往往是粗略的、描述性的。因此,在个案研究中,应根据需要采用各种方法收集数据,使研究结果更精确、客观,保证较好的科学性。
第四节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
一、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
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是心理学的第一个理论学派,创始人为冯特。他认为心理学是研究意识(经验)的科学,通过实验内省法他把意识分析为感觉、意向和感情三个基本元素,认为所有复杂的心理活动都是由这些基本元素所构成的。
构造心理学的积极意义是它使心理学摆脱了思辨的桎梏,走上了实验研究的道路,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
产生于19世纪末,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杜威、安吉尔、桑代克、卡乐等都是这一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机能心理学主张研究意识,比较强调意思的作用和功能。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
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于1913年开创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二是反对内省,主张用客观研究方法。华生把刺激——反应(S—R)作为解释行为的公式。新行为主义者托尔曼曾试图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引进认知、期望、目的等作为中间变量,但斯金纳反对任何形式的内因论,拒绝中间变量,认为强化和改变行为的主要动力是有机体“操作”环境的效果。赫尔则力图从方法着手,抛弃“观察——归纳”法,采用“假设——演绎”法,以便把心理学建成近似几何学的演绎科学。
(四)格式塔心理学
1912年诞生于德国,后来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该学派的创始人是惠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后期代表人物是勒温。格式塔是从德文“Gestalt'’音译而来,意为“完形”、“整体”。格式塔心理学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这是和构造主义和行为主义大相径庭的。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不等于全体,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
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格式塔心理学强调的“整体”观点,以及关于知觉的组织原则,学习和思维的研究成果等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五)精神分析心理学
这是由奥地利维也纳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于1900年创立的一个学派。它的理论主要来源于治疗精神病的临床经验。如果说构造主义、机能主义和格式塔心理学重视意识经验的研究,行为主义重视正常行为的分析,那么精神分析学派则重视异常行为的分析,并且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的系统。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是人格的这三种力量相互矛盾冲突的结果。弗洛伊德认为意识是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中很小的一部分,处于心理的表层。无意识才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主体,处于心理的深层,它是被压抑的或未变成意识的本能冲动。性欲则是人的所有本能冲动中持续时间最长、冲动力最强,对人的精神活动影响最大的本能。
精神分析学派把心理区分为和无意识,并关注需要、动机等心理的动力因素,这是他们的贡献。但是,他们把人的行为都归于被压抑的性欲的表现,认为无意识决定意识,甚至决定社会发展则是错误的。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他们不是受无意识欲望的驱使,并为实现这些欲望而挣扎的野兽。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他们就会力争达到某些积极的社会目标。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行为主义只相信可以观察到的刺激与反应。认为正是人们的思想、欲望和情感这些内部过程和内部经验,才使他们成为各不相同的个体。
人本主义心理学对传统心理学的某些批判,对我们有启发。但是,由于他们错误地理解人的本质,把人看成人性的人,而不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此外,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许多主张还带有纲领的性质,他们对自己所使用的名词缺乏明确的定义,也没有具体说明他们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因而使他们的理论难以得到检验。
(七)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起源于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反对。早期的认知心理学以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为代表。20世纪20~30年代,皮亚杰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实验,揭示了儿童思维发展的规律,建立了“发生认识论”。皮亚杰重视智力问题,注重分析智力发展的结构,这是和行为主义的观点截然不同的。他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的认识论,促进了儿童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推动了西方中小学课程及教学改革。
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1967年发表了《认知心理学》一书。这本书的出版标志了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现代认知心理学把人的心理活动看做是信息处理系统,所以又称为信息加工心理。
二、心理学研究的现状
(一)多学科交叉和多层次整合
近20年来,心理学分别与一些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派生出许多具有交叉学科性质的分支学科,这给它带来许多学术增长点。从心理学自身来看,这种学术交叉是其内部的分化或研究层次的分离,同时,也会出现多层次的整合,虽然这两种过程未必是同步的。
(二)应用心理学分支发展迅速
近10~20年,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提出教育改革问题,教育心理学发展迅速,并且确实提出了一些见解。由于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研究A-机交互作用的认知工程心理学受到重视。此外,由于社会的需要,管理心理学、临床心理学或健康心理学的研究增多了。这给整个心理学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一些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提上心理学日程
意识、智力产生的问题是人类长期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过去对它只能做思辨性的议论或猜测,现在由于心理学、脑科学、认知科学和信息科学等的迅速发展,已可以在科学基础上应用先进技术手段进行认真的研究。与此有关,长期困扰学术界的人的心理现象中的遗传与环境、先天与后天的问题,也将获得认真的研究。
(四)心理学的前沿问题
1.认知过程的心理机制。认知过程的研究迄今为止仍是心理学研究的重点。近20年来尤以注意和记忆的研究进展显著,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突破。注意研究提出激活和抑制双重加工过程。记忆研究提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划分。
2.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它主要研究认知功能的脑机制。特别是对注意、知觉和学习记忆的神经机制进行研究近来极受重视。
3.智力与脑的关系。从心理学角度看,它是上述对各种认知过程的神经机制的高度概括。这是当前极富挑战性的问题。
4.意识和无意识问题。当前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研究意识和无意识的神经机制。这与意识产生问题联系起来而成为一个重大的科学问题。
5.儿童认知发展。近年来,由于研究技术的进步和方法上的创新,对婴幼儿认知能力的研究极大地改变了以往的看法。研究发现新生儿和婴儿是有相当认知能力的,幼儿认知事物并不必然表现为“前运算”、“前逻辑”、“前因果”的特点。皮亚杰学派关于认知发展普遍阶段的理论受到人们的质疑,人们正寻求新的理论构架研究认知发展。
6.学习过程。近年来从不同的角度对学习过程进行的研究都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曾得出“从做中学”;教育心理学则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与学的过程。这种思路与过去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方法是不同的,它既培养了学生的好奇心和责任感,又促使他们对亲身参与所习得的知识进行思考。
7.人力资源开发。在经济全球化、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的条件下人力资源开发具有特殊的意义。
8.认知工程心理学。由于计算机应用于工程技术,人一机相互作用已逐渐被人一计算机的交互作用所取代。后者是人和计算机之间的对话和通讯,它通过物理层面和认知层面来实现。这是两个认知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需要应用认知心理学对它进行研究,这已经成为心理学和信息科学的研究热点。
9.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在我国刚开展不久,主要应用外国的理论和方法。由于国情不同,这些理论不能完全适用,因此有必要着重研究中国人的心理特征和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提出适合中国人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使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实践能更加发展。
【考试评价目标】
一、选择题:
1.最简单、最低级的心理现象是 ( )
A.感觉 B.知觉 C.记忆 D.注意
2.了解行为的自然状态或对一些隐秘行为进行研究时,最好采用 ( )
允观察法 B.测验法 C.调查法 D.个案研究法
3.下列属于间接收集资料的方法有 ( )
A.观察法 B.测验法
C调查法 D.个案研究法
4.活动产品分析属于 ( )
A.观察法 B.测验法 C调查法 D.个案研究法
5.下列现象只有( )属于认识过程。
A.情绪 B.兴趣 C.能力 D.思维
6.科学家为了攻克科技难关而废寝忘食,这是( )的具体表现。
A.情感 B.意志 C.性格 lD.想象
7.有常模进行比较的心理学研究方法是 ( )
A.实验法 B.调查法 C.测验法 D.个案研究法
8.人的心理现象主要包括 ( )
A认识过程和意志过程 B.意志过程和情感过程
C.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 D.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9.在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中伴随着的心理状态是 ( )
A.情感 B.注意 C意志 D.认识
10.心理学是研究( )的科学
A.心理过程 B.心理状态 C心理特征 D.心理现象
11.对单一研究对象的某个或某些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的方法是 ( )
A、个案法 B调查法 C测验法 D.观察法
12.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 )
A.冯特 B.詹姆士 D.华生 D.弗洛伊德
13.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 )
A.詹姆士 B.华生 C马斯洛 D.奈塞
14.比较强调意思的作用和功能,认为意识的作用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的心理
学流派是 ( )
A.人本主义心理学 B.行为主义心理学
C.机能主义心理学 D.格式塔心理学
15.重视人的异常行为的分析,并且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的心理学流
派的是 【 )
A.行为主义心理学 B。格式塔心理学
C、精神分析心理学 D.人本主义心理学
16.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属于人本主义心理学流派的心理学家 ( )
A.弗洛伊德 B.罗杰斯 C魏特海默 D.斯金纳
17.心理是物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属性,是物质的一种反映形式,心理的器官是
( )
A.神经元 B.神经系统 C大脑 D.大脑皮层
18.由实验者安排的刺激情境或实验情境并由其操纵借以引起被试反应的因素或
条件是 ( )
A.自变量 B.因变量 C无关变量 D.控制变量
19.用标准化量表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的方法是 ( )
A.实验法 B.观察法 C调查法 D.测验法
20.心理活动的源泉和内容是 ( )
A.感觉与知觉B.客观现实 C认识过程 D.思维
参考答案:
1.A 2.B 3.C 4.C 5.D 6.B 7.C 8.D 9.B 10.D 11.A
12.A 13.B 14.C 15.C 16.B 17.C 18.A 19.D 20.B
二、填空题:
1.心理现象可以从心理过程和________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2.心理过程包括______过程、情感过程和______过程。
3.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______。
4.古希腊哲学家______的______一书被认为是历史上最早系统论述心理
学思想的著作。
5·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从______年德国心学家______在莱比锡
大学建立心理学实验室开始的。
6.从学科性质上看,心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关系的______科学。
7.认识过程是指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物的特征、联系与关系的
心理活动,主要包括感觉、知觉、______、______和想象。
8·探索心理规律就是要查明环境因素、机体因素、心理因素的变化与——的关系。
9.人的心理实质是;心理是______的机能、是对______的反映。
10.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______。
11.调查法可分为:谈话、问卷和______几种具体方式。
12.在日常条件下,对某些因素加以控制或改变去研究人的心理的方法叫
______实验法。
13.一般认为______1967年写的第一本______著作时,才正式建立“认
知心理学”这一心理学的新方向。
14.影响人的心理活动的因素概括起来有三类:环境因素、______和
...........................
参考答案:
1.个性心理特征2.认识;意志3.性格4.亚里士多德:《论灵魂》 5.
1879;冯特6.边缘7.记忆;思维8、心理变化9.人脑;客观现实 10.自
然实验法11.活动产品分析 12.自然 13、奈塞;认知心理学 14.生理因素;
心理因素
三,名词解释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是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统一体。
3.心理学研究的客观性原则:即实事求是的原则,客观地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应
该具备下列条件:所研究的心理或行为应该是可以观察的、可以测量的。
4.心理学研究的发展性原则:是将人的心理活动看成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在发展
中研究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上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5.心理学研究的系统性原则: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必须在各个因素的前后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去分析认识。
6.心理学研究的教育性原则:在进行心理研究时,研究的选题、使用的方法和程序不应损坏被试的身心发展,而应该符合教育的原则,特别是当被试是儿童时,更应注意这个问题。
7.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8.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去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9.测验法:通过标准化测验来研究个体心理或行为差异的一种方法。
10.调查法:是指同时向一个总体的有代表性的样本问一些同样的问题。
11.个案研究法:对单一研究对象的某个或某些方面进行广泛深人研究的方法,也称个案法。 、
四、简答题:
1.简述心理过程及其相互关系。
答:心理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其中,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情绪情感过程包括快乐、悲哀、愤怒、恐惧的原始情绪;心境、激情和应激的情绪状态以及道德感、美感和理智的社会情感。意志过程包括自觉确定目的并作出决定的行动计划阶段和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执行计划阶段。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者于的行为活动之中。认识过程是情绪情感和意志过程产生的基础,没有认识活动,人既不会产生情绪情感,也不可能有自觉的、坚强的意志。情绪情感和意志过程又反作用于认识过程,没有人的情绪情感的推动或缺乏坚强的意志,认识活动就不可能发展和深人。
五、论述题:
1.知、情、意三者的关系。
答: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并不是孤立、不相联系的,而是一个统一的总体,它们、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1)认识过程、情感过程的关系:一方面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基础,对一个事物有所知,才能有所感,即只有对客观事物有了一定的认识,才能引起一定的情感。而且,随着认识过程的深化,情感也会随着变化。另一方面,情感过程也反作用于认识过程。这种作用有消极的,也有积极的,它可以加强或提高认识过程的积极性,提高人们认识活动的效率,也可以降低认识过程的积极性,甚至起到阻碍的作用。
(2)认识过程与意志过程的关系。一方面,认识过程是意志活动的前提。人只有认识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才有可能在进行意志活动时正确地确定自己的目的,选择实现目的的途径、方式、方法等等。此外,在执行意志决定的过程中,通常要通过认识活动预见行动的进程。另一方面,意志也可以影响人的认识过程。意志使人在认识过程中更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不断克服困难,使认识更加深入。一个没有坚强意志的人,是不可能完成复杂的认识活动的。
(3)意志过程和情感过程的关系。首先,人的情感对意志行动有一定的影响。积极愉快的情感可以提高人的活动的积极性,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消极不愉快的情感会降低人的活动积极性,削弱人的斗志,妨碍意志活动的进行。第二,意志可以调节人的情感。意志坚强的人可以控制消极的情感,不畏困难,在逆境中干出一番事业来。相反,如果一个意志薄弱,他就会被消极的情感所左右,最终将一事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