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硕士入学考试《心理学》复习题
第一章 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
1、1879年在莱比锡建立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的学者是( )
A、冯特 B、华生 C、弗洛伊德 D、詹姆斯
2、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意识的结构,认为意识的内容可以分解为基本的要素,把心理分解成一些基本元素后,再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就可以达到理解心理实质的目的。持有这种观点的心理学流派是( )
A、机能主义 B、行为主义 C、人本主义 D、构造主义
3、在实际生活情境中,由实验者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是( )
A、观察 法 B、调查法 C、自然实验法 D、实验室实验法
4、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5、联系实际谈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6、论述意志过程与认识、情绪情感过程和个性心理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二章 心理的生理基础
1、神经元的概念、结构、功能、种类。
2、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3、大脑皮层的主要机能中枢。
4、反射与反射弧。
5、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的异同。
6、非条件抑制(外抑制、超限抑制)与条件性抑制(消退抑制、分化抑制)。
第三章 心理的发生与发展
1、心理是生物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才产生的,其标志是( )
A、反映 B、感应性 C、感受性 D、信号性反应
2、心理学家将人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几个主要阶段,其中少年期是指( )
A、6、7~11、12岁 B、11、12~14、15岁 C、14、15~17、18岁 D、8、9~13、14岁
3、简述心理发展的条件。
4、联系实际谈谈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对教育工作的意义。
5、简述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
6、简述维果斯基关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的观点。
第四章 感觉与知觉
1、闻到苹果香味,看到苹果红色外观,触摸苹果光滑的果皮等所引起的心理活动是( )
A、感觉 B、知觉 C、感受性 D、感觉阈限
2、人感到某个刺激的存在或刺激变化的强度或强度变化所需要的量的临界值是( )
A、感觉 B、感受性 C、感觉阈限 D、心理量
3、看见一株玫瑰花并能认识它,这时的心理活动是( )
A、色觉 B、知觉 C、感觉 D、统觉
4、用红笔划出书中重点是利用了知觉的( )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5、古人曰:“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 )
A、实践活动的影响 B、感觉适应 C、感觉对比 D、感觉的相互作用
6、简述韦伯定律与费希纳定律的含义。
7、简述知觉的基本规律。
8、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第五章 记忆
1、从向脑内存储信息到再次把它提取出来应用,这个完整的过程总称为( )
A、识记 B、保持 C、再认 D、记忆
2、告诉你一个电话号码,你可以按照它去拨号,但打过以后,再问你该号码,你又不记得了。这种现象是( )
A、瞬时记忆的表现 B、感觉记忆的表现
C、短时记忆的表现 D、即时记忆的表现
3、某人努力回忆某个乐曲,但想不起来。当他拿起自己熟悉的乐器准备演奏时,发现想起了这个曲子,这主要是哪种记忆在起作用( )
A、情绪记忆 B、词语记忆 C、形象记忆 D、动作记忆
4、认为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回忆时受到了其他刺激信息的影响。这种理论是( )
A、干扰理论 B、消退理论 C、强化理论 D、抑制理论
5、记忆表象的含义及特点。
6、简述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6、如何根据记忆的规律组织记忆与复习。
第六章 思维与想象
1、幼儿利用掰手指来数数,动作停止,他们的思维也就停止了。幼儿这种依赖实际动作的思维称为( )
A、创造表象思维 B、直觉行动思维
C、具体形象思维 D、直观形象思维
2、医生根据病人的体温、血压、心电图等检查资料确认病情,这表现了思维特性的( )
A、间接性 B、概括性 C、预见性 D、抽象性
3、人们根据当前问题给定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沿着不同的方向和角度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的答案的一种思维活动。被称为( )
A、聚合思维 B、发散思维 C、常规思维 D、创造思维
4、人们在知觉一个物体时,倾向于只从它的一般性功能上认识它,因而常常会阻碍人们对问题的解决,这种现象称为( )
A、问题表征方式 B、无关信息的干扰 C、功能固着 D、心理定势
5、在人脑中把事物整个的各个部分、各个属性、各个特征结合起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形成一个整体的思维过程是( )
A、分析 B、综合 C、比较 D、抽象
6、人在头脑中创造新形象的基本材料是( )
A、表象 B、记忆 C、感知 D、想象
7、简述影响概念掌握的因素。
8、简述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
9、结合实践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第七章 情绪与情感
1、中国的古语“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这属于情绪状态的( )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焦虑
2、个体被善或恶的社会现象所激起的情绪状态,称之为( )
A、美感 B、理智感 C、道德感 D、成就感
3、叶克斯—道得生定律说明了情绪与认知操作效率的关系,一般来说,学生考试时的紧张情绪状态最好控制在( )
A、低等程度 B、中等程度 C、较高程度 D、极高程度
4、简述刺激情境、生理变化和情绪经验三因素的关系。
5、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
6、论述情绪、情感在教育中的作用。
第八章 意志
1、动机的含义与功能。
2、简述归因理论。
3、简述自我效能感理论。
4、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5、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的含义。
6、简述意志的基本品质。
7、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第九章 注意
1、注意的含义及其功能。
2、如何利用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3、注意的品质(范围、稳定性、分配、转移)的含义。
4、注意的认知资源理论。
4、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十章 言语与技能
1、简述技能与习惯的区别。
2、练习曲线与高原现象的含义。
3、动作技能形成的条件。
4、促进智力技能形成与发展的条件。
第十一章 能力
1、有一种能力主要表现在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吸收新的知识或解决问题上。这是指( )
A、晶态能力 B、液态能力 C、经验性能力 D、情境性能力
2、提出智力群因素论,并认为智力由7种基本心理能力构成,并且各基本能力之间彼此独立的心理学家是( )
A、斯皮尔曼 B、卡特尔 C、瑟斯顿 D、吉尔福特
3、简述三元智力理论。
4、简述多元智力理论。
5、简述能力发展的个别差异的主要表现。
6、比率智商与离差智商的含义。
第十二章 气质与性格
1、简述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2、四种典型气质类型的主要特征。
3、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4、简述性格测评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4、联系实际论述如何根据学生气质类型的差异进行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