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考研一对一
圣才VIP会员,电子书题库视频免费看
您现在的位置: 圣才考研网 > 【笔记讲义】

编辑出版学原理1

扫码手机阅读
用圣才电子书APP或微信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也可分享给你的朋友。
评论(0
出版与出版学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出版与出版学的发展脉络,掌握出版学的理论体系与研究意义,了解编辑出版学研究的基本情况,掌握出版与出版学的定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出版学的理论体系与研究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为主,自学为辅。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出版的词源与定义
一、“出版”一词的来历
模勒”、“版印”、“梓行”、“刊刻”、“刊印”、“版印”,这些词汇,在古代都是出版的意思。
在19世纪末以前,中国的文献中一直没有“出版”一词。“出版”这一词汇是19世纪末经日本传到中国的。
据王益先生的考证,“出版”一词在我国书刊上的应用时间,最早是在1890年或1895年。
根据现有文献,1879年,黄遵宪与日本学者在“笔谈”中最早使用了“出版”一词,而后梁启超又两次使用,该词逐渐出现于国内的正式出版物上。
(一)出版的涵义
三个层次的含义:第一是广义的出版,指的是图书、报纸、刊物、音像、电子等出版物的编辑、制作和传播;第二是狭义的出版,指的是图书、报纸、刊物的编辑、印刷和发行工作;第三是更狭义的出版,指的是出版社内部管理书稿印刷、生产方面的工作。
和三个含义相对应,出版有时是涵盖所有出版物的编辑、制作和传播的概念;有时是涵盖一部分出版物编辑、印刷、发行的概念;有时是与编辑和发行对等的概念。
我们从它广义的概念上进行探讨、学习。
(二)出版的定义
我们认为,现代意义的出版包括编辑、印刷或复制、发行三个重要的环节。出版是将文字、图像或其他内容进行加工、整理、通过印刷等方式复制后向社会广泛传播的一种社会活动。出版的过程,是传播人类知识的过程,也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过程。
第二节  出版学的词源与定义
 
一、“出版学”一词的来历
出版学”一词,尚未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应用。
学术界普遍认为日本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建立“出版学”的国家,时间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
事实上,最早提出建立“出版学”的是中国的文献学家杨家骆,20世纪30年代在其所著《图书年鉴》中提出。
杨家骆虽然提出“图书年鉴”要反映“出版学研究概况”,但未能反映具体内容,留下永久遗憾。
杨家骆提出的“出版学”内涵与今天出版学内涵基本相同,以此可以说,是中国人首先提出了“出版学”的名词,并构建了出版学研究的大概框架。
 
二、出版学的定义
日本学者的定义
中国学者的定义
《辞海》的解释
我们的定义:出版学是研究出版的形成与发展以及探讨出版工作规律的社会科学。
第三节 出版学的理论体系与研究意义
 
一、出版学的理论体系
出版学的理论体系包括理论出版学、应用出版学、出版史学三大部分。
理论出版学从理论上探讨出版业及其发展的规律。是整个出版理论体系的基石。
应用出版学是对出版工作及其规律的研究。
出版史学对出版的历史进行总结、归纳,研究出版业发展的历史规律。是出版学理论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
二、出版学的学科意义
(一)总结出版工作的规律,为出版业提供理论指导
(二)总结出版历史,揭示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为出版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三)预测出版业的未来发展,为出版业提供决策指导
第四节  出版学研究简史
 
外国的出版学研究
主要出现在20世纪以后。
英国
美国
苏联
德国
日本
韩国
二、中国的出版学研究
1949年10月以前
1949年10月以后
【思考题】
出版的定义
出版学的定义
出版学的理论体系与研究意义
出版学研究简史
【参考书目】
1、张志强,《现代出版学》,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20页。
2、袁亮,《出版学概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31-94页。
3、彭建炎,编《出版学概论》,吉林大学出版社,1991版,第1-10页。
赵志立,编《编辑学基本原理》,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版,第1-17页。
第二章  出版与社会
 
【教学目的与要求】初步了解社会环境对出版业发展的影响以及出版的社会功能,认识出版是一项社会活动和文化活动,加深学生对出版和社会关系的理解。
【教学重点与难点】出版和社会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为主,自学、课堂讨论为辅。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对出版历史的简要回顾
一、早期人类的文字与文字载体
二、抄本时代
三、印本时代
四、当代出版业
第二节   社会对出版的影响
一、政治影响
(一)国家政权介入出版活动
(二)设立专门机构管理出版业
(三)制定法律法规管理出版活动
(四)国家通过对出版业的扶持和资助来施加影响
二、经济影响
(一)经济的发达程度决定出版业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
(二)经济规律调节出版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
(三)经济集团对出版业的控制影响出版业的独立发展。
三、文化影响
(一)出版业的发展水平受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
(二)文化传统和文化习惯决定和影响其出版物的内容和形式特征以及读者的阅读欣赏和购书习惯。
四、技术影响
出版业是一项与技术密切相关的产业。
图书的生产离不开技术,无论是文字载体还是复制技术。
现代社会,科技成为第一生产力,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科技的推动力
五、宗教影响
宗教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深刻而且广泛的。
人类生产、传播图书的活动总是受到宗教势力的影响,甚至受其操纵。宗教的历史与图书出版的历史纠结在一起,难以分开。
古往今来都有宗教对图书出版影响和控制的例子。
六、自然条件影响
一个社会所处的自然条件包括地理位置、气候、物产等先天形成的条件
自然条件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社会活动,包括出版。
不能把自然条件的作用绝对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交流的频繁,自然条件的影响逐渐减弱。
第三节   出版对社会的影响
一、出版推动人的社会化
出版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出版人类文化精华的图书,出版也是在传播人类最真挚的情感、分享最深刻的人生体验、宣扬最高尚的精神文化。通过阅读图书,人们接受了最普遍的情感、知识、规则的熏陶,逐渐成为一个个合格的“社会人”。
二、出版延续社会文化
人类的文化是一个不断创造、不断传播、不断积累的过程。
出版的作用在于把人类的知识、经验以图书形式记录下来,大量复制,并广泛传播,是社会文化达到保存和延续。
三、出版推动人类实现思想解放
人类社会总是处在不断的变革之中,这种变革是推动社会不断前进的动力。
在实现人类思想解放、推动社会进步的进程中,出版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出版的重要作用在于通过传播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科学等来解放人们的思想,提高人们对自然界、对社会的认识,促进人类对自身及所处环境的反思,进而结成一股变革的力量,来推动社会的进步。
四、出版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
出版活动所生产的出版物不仅仅是精神产品,也是物质产品。
出版业作为商品生产行业,为社会创造着巨大的、直接的经济效益。
出版业正在日益商业化,经济因素在出版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思考题】
文化科技对出版有哪些影响。
造纸术的发明对出版业产生了哪些影响。
印刷术的发明对出版产生了哪些影响。
近代民族出版业的兴起的原因。
商务印书馆对中国近现代出版业所做的贡献。
6、为什么说出版既是一项文化活动,又是一项社会活动。
7、政治因素对出版有哪些影响。
8、经济因素对出版有哪些影响。
9、为什么说出版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
10、怎样看待出版在延续社会文化方面的作用。
11、怎样看待出版在推动人的社会化方面的作用。
12、怎样看待出版推动人类实现思想解放方面的作用。
 
【参考书目】
1、张志强,《现代出版学》,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7——64页。
2、袁亮,《出版学概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28-136页。
3、罗紫初,编《出版学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65-234页。
第三章  出版方针与原则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出版的方针与原则,认识贯彻出版的方针与原则的重要性,注重把出版的方针与原则与实际出版工作结合起来。
【教学重点与难点】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贯彻出版的方针与原则。
【教学方法】讲授为主,自学、课堂讨论为辅。
【教学内容】
出版方针
一、“二为”方针
(一)“二为”方针的历史演变和形成
(二) “二为”方针的内涵和特征
(三) “二为”方针对实际工作的要求
(四)新形式下“二为”方针的发展和运用
二、“双百”方针
(一) “双百”方针的形成和内涵
(二) “双百”方针的意义和必要性
(三)在实践中贯彻“双百”方针
三、“两用”方针
(一) “两用”方针的形成和内涵
(二) “两用”方针的意义和必要性
(三)在实践中贯彻“两用”方针
第二节   出版原则
一、党性原则
(一)有关党性原则的阐述及其内涵
(二)新时期党性原则对实际工作的要求
二、质量原则
(一)质量原则的形成和内涵
(二)质量原则的意义和重要性
(三)在实践中贯彻质量原则
三、“双效”原则
(一) “双效”原则的内涵
(二)正确处理“双效”原则的基本准则
(三) “双效”原则对实际工作的要求
四、节约原则
(一)节约原则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
(二)节约原则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
【思考题】
1、“二为”方针的内涵和特征
2、新形式下“二为”方针的发展和运用
3、“双百”方针的意义和必要性
4、怎样在实践中贯彻“两用”方针
5、正确处理“双效”原则的基本准则
6、节约原则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
【参考书目】
1、张志强,《现代出版学》,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第四章  出版物的生产与流通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出版物的基本概念,加深对出版物特点和分类的认识。掌握出版物生产与流通的定义,了解出版物生产的性质及内在要求,熟练出版物生产的流程,认识出版物流通的流程及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出版物的功能和出版物的生产流程。
【教学方法】讲授为主,自学、课堂讨论、实地参观为辅。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出版物概述
一、出版物的构成要素及定义
(一)出版物构成要素
1、精神内容
2、编辑加工
3、物质形式
4、社会传播
(二)出版物的定义
出版物是以知识信息等精神内容为内核,以编辑加工为保证,以文字图像等为符号,以印刷复制为手段,以物质载体为依托,以社会传播为目的的物质产品。
二、出版物的类型
(一)按生产制作方式划分
1、印刷型出版物
2、音像型出版物
3、缩微型出版物
4、数字型出版物
(二)按出版价值划分
1、正式出版物
2、非正式出版物
(三)按出版性质划分
1、合法出版物
2、非法出版物
(四)按流通范围划分
1、公开出版物
2、内部出版物
三、出版物的性质
出版物是精神内容与物质形式的有机统一。
出版物的性质表现为两重属性:既有精神产品属性,又有物质产品属性,出版物是两个基本属性的有机统一。
精神产品属性是本质属性,处于主导和决定地位;物质产品属性处于次要、从属地位。
应该全面地、辩证地把握出版物的两重属性,既要抓住精神产品属性这一核心要素,又不能忽视物质产品属性的重要价值。
四、出版物的功能
1、保存文化遗产
2、传递社会信息
3、扩大人际交流
4、实现知识共享
5、引导社会舆论
6、提供文化娱乐
 
第二节 出版物生产
一、出版物生产的定义及其构成要素
(一)出版物生产的定义
所谓出版物生产,是指出版单位经过一定程序将出版物原稿转变成出版物的过程。
(二)出版物生产的构成要素
1、生产主体
2、生产客体
3、生产过程
二、出版物生产的性质及其内在要求
(一)出版物生产的性质
出版物生产的性质:具有两重性,既是精神生产,也是物质生产。
(二)出版物生产的内在要求
1、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2、正确处理出版事业与出版产业的关系,坚持大力发展出版产业。
三、出版物生产流程
(一)出版策划
出版策划是指在掌握大量信息、进行深入分析、作出敏锐判断的前提下,对涉及选题确定、编辑加工、装帧设计、印刷复制、流通发行、宣传推广等各个程序的整个出版过程所进行的规划和设定。
出版策划是整个出版过程的起点和“发源地”,处于枢纽和核心地位。
(二)选择把关
1、选题
2、组稿
3、审稿
(三)编辑加工
1、加工
2、发稿
3、校对
(四)装帧设计
1、装帧设计的内容
(1)对形态的确定
(2)对物料的选择
(3)对形式的设计
2、装帧设计的原则
(1)时空性原则
(2)独特性原则
(3)整体性原则
(4)审美性原则
(五)印刷复制
印刷复制是指将经过选择、加工、设计的出版物原稿采用印刷或其他复制手段进行批量生产的工作。
 
第三节 出版物流通
一、出版物流通定义及其构成要素
(一)出版物流通定义
所谓出版物流通,是指出版物流通主体通过一定方式将出版物从生产环节向消费环节转移的过程。
(二)出版物流通构成要素
1、流通主体
2、流通客体
3、流通对象
4、流通过程
二、出版物流通的意义
(一)出版物流通是出版工作的“生命线”
(二)出版物流通是市场脉动的“晴雨表”
(三)出版物流通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
三、出版物流通的一般过程
(一)产销约定过程
(二)宣传征订过程
(三)商品交易过程
(四)实体转移过程
(五)货款结算过程
四、出版物流通渠道
(一)外国出版物流通渠道
1、批发商渠道
2、零售商渠道
3、出版者自销渠道
4、代理商渠道
5、图书俱乐部渠道
6、图书馆供应商渠道
7、出版业外其他中间商渠道
(二)我国出版物流通渠道
1、新华书店渠道
2、其他国有书店渠道或图书公司渠道
3、出版社渠道
(三)我国出版物流通渠道的新发展
1、设立了出版物批销中心
2、建立了读者俱乐部
3、出现了图书馆供应商渠道
4、其他流通渠道得到了大发展
五、我国出版物流通体制的改革与发展
(一)流通主体的改革与发展
1、流通主体改革的途径
(1)对国有独资新华书店进行股份制改造
(2)放手发展民营书业
(3)创建中外合资发行企业
2、改革与发展取得的进展
(1)进一步加大新华书店的股份制改造力度
(2)进一步加大对民营发行业的扶持力度
(3)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
(二)流通形式的改革与发展
1、构建连锁经营体系
2、建设物流配送中心
3、规划发行网点设置
(三)流通市场管理的改革与发展
1、颁布实施《出版物市场管理条例》
2、开通“中国扫黄打非网”和“中国出版物发行管理网”
【思考题】
1、出版的涵义与定义。
2、出版物的定义。
3、出版物的分类。
4、出版物的功能。
5、出版物生产的定义即构成要素。
6、出版物的生产流程。
7、出版物流通的定义及构成要素。
8、出版物流通的流程。
9、我国出版物流通的改革。
【参考书目】
1、张志强,《现代出版学》,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159——185页。
2、罗紫初,编《出版学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2――154页。
3、袁亮,《出版学概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24-145页。
第五章  出版组织与管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初步了解出版组织的构成与设立方式,掌握对出版物内容和质量的管理方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出版物内容和质量的管理方式。
【教学方法】讲授为主,自学、课堂讨论为辅。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出版组织的构成与设立方式
一、出版组织的构成
(一)出版单位
(二)印刷或复制单位
(三)发行单位
(四)出版物资供应单位
(五)出版管理单位
(六)出版科研与出版教学单位
二、出版单位的分类
(一)从载体角度对出版单位进行分类
1、图书出版机构
2、报刊出版机构
3、音像制品出版机构
4、电子出版物出版机构
5、网络出版机构
(二)按隶属关系对出版单位进行分类
1、国家新闻出版署直属出版机构
2、中央各部委、全国性人民团体所属出版机构
3、中国人民解放军所属出版机构
4、各省市新闻出版局所属出版机构
5、高等学校所属出版机构
6、报刊所属出版机构
(三)按经营性质对出版单位进行分类
西方国家,出版单位可分为盈利性和非盈利性出版单位。
1、盈利性出版单位是指依靠自身经营状况维持生存的出版单位。
2、非盈利性出版单位是指政府、大学、社会团体等设立的出版机构。
我国目前还没有这样划分,但已有学者就此进行呼吁,随着出版体制改革的深入,这一呼吁将会受到重视。
三、出版单位的设立方式
出版单位的设立分为登记制和审批制。
登记制是指该国公民或法人经过登记注册后均可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从事出版活动。大多数西方国家采取登记制。
审批制是指该国公民或法人须首先提出从事出版活动的申请,经审批同意、注册后发可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从事出版活动。
我国采取的是登记制与审批制相结合的制度。对出版单位的设立采取审批制,对印刷复制单位、发行单位的设制采取登记制。
 
第二节 对出版物内容的管理
一、对出版物内容的限制
出版物的内容直接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安定,因此,世界各国都制定了法律,对出版行为进行规范。
二、出版物内容的管理方式
1、预审制
预审制是出版前检查制度,指出版物必须在出版前经过政府指定的检查机构对内容审查核准或删改后才能公开出版的制度。
2、追惩制
追惩制是出版后检查制度,指出版物出版后,发现其内容违背有关法律而追究当事人责任的制度。
第三节 对出版物质量的管理
一、报纸出版的质量规定
1、对报纸内容的规定
2、对报纸印制的规定
3、对报纸刊登广告的规定
4、对报纸发行量的规定
二、期刊出版的质量规定
1、刊物的政治标准
2、刊物的业务标准
3、刊物的编辑标准
三、图书出版的质量规定
1、我国图书内容质量的分级标准
2、我国图书编校质量的分级标准
3、我国图书装帧设计的质量分级标准
4、我国图书印刷装订的质量分级标准
5、我国成品图书的质量分级标准
四、对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的质量规定
1、对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的内容要求
2、对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的技术要求
【思考题】
1、出版组织有哪些单位构成。
2、出版单位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分类。
3、出版集团的建立。
4、什么是登记制,什么是审批制。
5、为什么要对出版物内容严格管理。
6、对报纸、期刊、图书和音像电子出版物的质量管理各有什么规定。
【参考书目】
1、张志强,《现代出版学》,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7——144页。
2、罗紫初,编《出版学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4――121页。
3、袁亮,《出版学概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87-124页。
第六章  出版人员的素质与职业道德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出版对从业人员素质与职业道德的要求,认识我国出版从业人员素质与职业道德的差距,提高素质与职业道德,适应当代出版需要。
【教学重点与难点】认识我国出版从业人员素质与职业道德的差距,提高素质与职业道德,适应当代出版需要。
【教学方法】讲授为主,自学、课堂讨论为辅。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出版人员的分类
一、广义上的出版人员
1、编辑、出版人员
2、印刷或复制人员
3、发行人员
4、其他出版人员
二、狭义上的出版人员
1、编辑部门人员
2、设计和生产部门人员
3、销售部门人员
4、财务部门人员
5、管理部门人员
第二节  出版人员的素质与任职条件
一、出版人员应具有的基本素质
1、政治素质
2、业务素质
3、文化素质
4、法律素质
5、心理素质
6、经营管理素质
二、出版人员的任职条件
1、出版业领导的持证上岗制度
2、出版人员的资格证书制度
3、出版业从业人员的职务资格
三、出版人员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1、外国的出版教育发展
2、外国的职业技能培训
3、我国在出版教育与培训上存在的差距
第三节  出版人员的职业道德
一、出版职业道德概述
出版职业道德是约束出版工作人员的行为规范或准则,是出版从业人员在从事出版工作过程中应该自觉遵守的。
出版职业道德与出版方面的法律、法规有所不同,法律是强制执行的,职业道德是从道德层次上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谴责,对法律所不能到达的层面进行补充或延续。
二、出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一)出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二)出版职业道德建设的迫切性
三、中国出版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1、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2、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3、树立精品意识,提高出版质量。
4、遵纪守法,廉洁自律。
5、爱岗敬业,忠于职守。
6、团结协作,诚实守信。
7、艰苦奋斗,勤俭创业。
8、遵守外事纪律,维护国家利益。
四、加强出版职业道德的建设
1、大力加强出版业从业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
2、完善法律、法规,规定严格的规章制度
3、加强社会监督,推动出版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
【思考题】
1、出版人员的分类
2、结合实际谈谈出版人员应具有的基本素质
3、结合实际谈谈加强出版职业道德的建设必要性
【参考书目】
1、张志强,《现代出版学》,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第七章  新时代的出版业与未来展望
【教学目的与要求】认识信息技术对出版业的推进作用,了解知识经济、全球化和出版业发展的关系以及未来出版业的走向。
【教学重点与难点】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出版发展战略。
【教学方法】讲授为主,自学、课堂讨论为辅。
【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与出版业
信息技术提高了出版的效率
编辑工作效率和质量得到了提高
优化了选题
便捷了组稿
方便了审稿、加工
沟通了与作者、读者的联系
印刷技术得到了改进
桌面出版系统
直接制版技术
按需印刷
发行体系得到了变革
保证发行中信息流的畅通
创设网络书店这一新的发行渠道
提高零售终端的效益
出版社管理得到了改善
加强了出版单位部门间的沟通
提供了出版决策的支持
出版社网站得到了建设
突出宣传功能
培养读者功能
提高服务质量功能
扩大在线销售功能
提高管理效率功能
信息技术创造了网络出版的新形式
网络出版的定义与电子书
电子书的格式与阅读器
电子书的经营状况
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出版关系
信息技术为作者带来了新的独立出版方式
读者的力量开始得到强化
我国出版业的信息化
我国出版业信息化的进程
印刷业飞速发展
网络书店快步建设
出版管理升级改造
电子书出版方兴未艾
出版周期大大缩短
我国出版业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出版社网站建设存在的问题
网上书店存在的问题
我国出版业信息化的对策
树立正确的出版观念
版权保护意识
多元化经营意识
效率意识
创新意识
制定合适的企业战略
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建立符合我国新闻出版行业需要的信息化标准体系
加快新闻出版管理系统电子政务建设步伐
加大新闻出版行业信息化建设投资力度,大力争取财政投入,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切实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建立人才激励机制
知识经济、全球化与出版业
知识经济与出版业
知识经济概述
知识经济与出版业的相互促进作用
知识经济对出版业的促进作用
拥有知识成为深入人心的观念,进一步促进了出版业的发展
知识创新为出版业提供出版资源
技术创新推动社会进步,为出版业提供技术支持
重视制度创新,为出版业提供更大的舞台
推行管理创新,为出版业提供更大的发展余地
出版业对知识经济的促进作用
扩大知识的传播
缩小知识差距,促进社会共同发展
促进社会形态变革
全球化与出版业
全球化概述
全球化进程中的出版业
跨国出版集团的普遍出现
版权贸易的兴盛
出版物出版的国际化
知识经济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出版
中国出版迎接知识经济与全球化挑战的不足
规模小,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具有很大的差距
机制落后,不能适应知识经济与全球化时代的需要
文化差异导致的出版弱势
从业人员素质低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出版发展战略
重视出版业的产业属性,在市场竞争中壮大自己的实力
端正态度,在学习中提高自己
加强出版队伍建设,抵御出版全球化的负面影响
立足本土,适度保护,推进改革
大力拓宽渠道,向海外渗透,尤其是加强与香港特区、澳门特区、台湾地区的合作,扩大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影响
对未来出版业的展望
未来出版业的变化
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强
科技发展更为迅速,高科技企业态势良好
读者数量不断上升
世界性、地区性的出版协会职能将得到加强
未来出版业的走向
多元化
电子化
产业化
个性化
全球化
【思考题】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出版业的影响
为什么说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出版关系?
简述我国出版业信息化的过程
我国出版业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谈一谈你对知识经济的认识
试述知识经济与出版业的相互促进作用
分析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出版发展战略
【参考书目】
1、张志强,《现代出版学》,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47——296页。
 
 

小编工资已与此挂钩!一一分钱!求打赏↓ ↓ ↓

如果你喜欢本文章,请赐赏:

已赐赏的人
最新评论(共0条)评论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