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考研一对一
圣才VIP会员,电子书题库视频免费看
您现在的位置: 圣才考研网 > 【模拟试题】

体育硕士研究生考试试题4

扫码手机阅读
用圣才电子书APP或微信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也可分享给你的朋友。
评论(0
学校体育学
体育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学习体育知识、运动技术,形成运动技能,培养品德和发展个性的过程,也是学生获得体育运动经验,提高体育素质,规范和改善体育运动行为的过程。
体育课程的实施:是根据体育课程标准所确定的课程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和所指导的教学原则、评价建议等,参照所选用教科书的体系结构、内容材料、呈现方式等,结合体育教师自身的教学素质、经验、风格,从学生学习水平、志趣、习惯以及教学的设备、资源、环境等条件出发,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践显现体育课程本质、体现体育课程价值、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过程。
课外体育活动:是指课前、课间和课后在校内进行的,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保健操,健身活动为主要内容,以班级为基本组织单位,以满足广大学生多种身心需要为目的,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和谐发展的体育锻炼活动。
身体训练:是指在体育训练过程中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增进学生运动员的身体健康,改善体形,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为掌握运动技术和战术,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打好基础的训练过程。
新世纪中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特征:
1.力图突破学科中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体育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传授,强调学生体育兴趣和体育实践能力的形成,为终身体育打基础。
2.强调学生体育认知经验的重要性,关注学生体育经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健康状况的变化,而不仅仅是知识、技能和体质目标的达成,努力改变传统体育课陈过于注重运动技能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体育价值观的过程。
3.构建弹性化的课程内容结构,以适应多元化的体育需求。
4.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学习评价改革;改变传统课程评价中过分强调运动成绩、过于注重甄别功能的倾向。
5.强调课程的分级管理和教师在体育课程建设与实施中的作用。
学校体育队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
1.促进身体形态正常发育,养成正确身体姿势
2.提高机能水平,全面发展体能
3.提高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体育课程学习评价的理念:
1.强调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和可选择性
2.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3.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4.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目标:
1.全面发展体能,提高运动能力
2.输送后背人才,培养群体骨干
3.塑造良好品质,提高适应能力
体育教师的工作特点:
1.脑力劳动与体力活动紧密结合
2.工作对象多,活动空间广
3.工作任务繁重复杂
4.体育教师的工作是面向全社会的
运动训练学
一、名词解释
1.竞技体育:竞技体育亦称竞技运动,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体育竞赛为
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2.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
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3.运动训练手段: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为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训
练任务所采用的具体练习。
4.运动训练方法: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完成训练任务
的途径和办法。
5.分解训练法:指将完整的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过程合理的分成若干个环节和部分,
然后按环节或部分分别进行训练的方法。
6.持续训练法:是指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地连续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7.耐力素质:是指有机体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特定强度负荷或动作质量的能力,
是人体基本的运动素质之一。
二、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
1.激励人类自我奋斗精神 2.推进竞争合作的道德教育
3.提高现代社会的生活品位 4.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
5.显示国家(地区)和社会(地区)团体的综合实力
6.促进竞技与社会的迅速发展 7.排解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
三、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
1.合理地安排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
2.体能训练应与技术、战术、心理和智能训练有机结合,需根据项目,训练阶段,训练任务的不同妥善安排体能训练在整个训练中所占的比重。
3.体能训练的主要内容是运动素质的训练
4.在体能训练中运动员常常会感到非常疲惫,有些体能训练的手段又比较单调枯燥,因此,在训练中应该加强对运动员的教育,提高他们对身体训练重要意义的认识,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
四、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1.处理好基本技术与高难度技术的关系 2.处理好特长技术与全面技术的关系
3.处理好规范化与个体差异的关系 4.处理好循序渐进与难点先行的关系
5.处理好合理的内部机制与正确的外部形态的关系 6.抓好技术风格的培养
7.处理好“学习”与“训练”的关系 8.改善动作基本结构,提高技术组合水平
9.重视运动技术创新与技术发展的预见工作
运动技术创新
1.直接提高运动成绩 2.引进制胜因素或提高制胜因素单个水平及因素间组合水平
3.有效地制约现有运动技术  4.满足战术发展的需要
5.更有效的发挥人体潜能构成运动项目竞争战略的主要因素
五、技术训练常用方法
1.直观法与语言法 2.完整法与分解法3.想象法与表象法 4.减难法与加难法
六、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
科学基础:
1.人体生物适应的长期性 2.竞技能力形成的长期性与训练效应的不稳定性
3.人体适应过程的周期性
训练学要点:
1.健全多级训练体制,为运动员实现多年系统训练提供有力保证
2.分段组织系统训练过程的实施
3.处理好训练安排的固定因素与变异因素的组合
适宜负荷与实时负荷原则
科学基础:
1.人体机能能力的适应性机制 2.机体在过度负荷影响下的劣变性
3.训练调整时机和恢复时限要求
训练学要点:
1.正确理解运动负荷的属性  2.准确掌握运动负荷与运动性疲劳的评价方法
3.科学地探求负荷量度的临界值  4.积极采取加速机体恢复的适宜措施
运动生理学
最大摄氧量: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参与的长时间激烈运动中,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氧量
氧亏:人体在进行运动时,摄氧量随着运动负荷的增加而增加,在运动时所需要的氧和所摄取的氧量之间出现的差异
乳酸阈:在递增负荷运动中,运动强度较小时,血乳酸浓度与安静时相等,随运动负荷的增加,乳酸浓度逐渐增加,当运动强度超过某一负荷时乳酸浓度急剧上升的开始点
运动后的过量氧耗:运动后的恢复期内为了偿还运动中的氧亏,以及在运动会使处于高水平代谢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时消耗的氧量。
无氧耐力:缺氧状态下,长时间对肌肉收缩供能的工作能力。
有氧耐力:人体长时间进行有氧工作的能力,部分以废物的形式排除体外。
血糖的来源与去路:
来源:糖类消化吸收、肝糖原分解、糖异生作用、其他单糖的转化
去路: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物质、转变成其他糖或糖衍生物、血糖浓度高于肾阈8.9~9.9mmol/L,160~180mg/dl)时可随尿排出一部分。
膦酸原系统供能特点:供能总量少,持续时间短、功率输出最快、不需要氧。不产生乳酸类等中间产物
乳酸能系统:供能总量较膦酸原系统多,持续时间较短、功率输出次之、不需要氧。产生导致疲劳的物质—乳酸
有氧氧化系统:ATP生成总量很大,但速率很低,持续时间很长。需要氧参与。终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不产生乳酸类的副产品
生理功能的稳态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血压: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动脉血压形成的条件:
(1)血液充盈血管是形成动脉血压的前提条件心脏的射血
(2)血液流动过程中所遇到的外周阻力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每搏输出量、心率、外周阻力、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作用、循环血量
心血管系统对运动的反应:心输出量的反应、血液的重新分配、血压的改变
极点及其产生的原因:
极点:在进行强度较大,运动时间较长的剧烈运动中,由于运动开始时内脏器官的运动不能满足运动器官的需要,练习者常常产生一些非常难受的生理反应,如呼吸困难、胸闷、头晕、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甚至不想再继续运动下去。
原因:由于内脏器官的机能惰性大,运动开始时每分吸氧量水平的提高不能适应肌肉活动对氧的需求,造成体内缺氧或者供养不足,乳酸堆积,ph值向酸性方面偏移

小编工资已与此挂钩!一一分钱!求打赏↓ ↓ ↓

如果你喜欢本文章,请赐赏:

已赐赏的人
最新评论(共0条)评论一句